石桥中学的介绍

2024-05-02 09:20

1. 石桥中学的介绍

石桥中学,落在有“花镇”之称的古镇,该校是资阳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学校始建于1942年,在60余年的风雨办学中,先后培养出了“茅盾文学奖” 获得者周克芹、首任旅美科技协会会长周华康、严文贵等一大批驰名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和知名学者。石桥中学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环境幽美宜人,近年更以教学质量高,科研气氛浓,艺体成绩优,升学人数多而享誉市内外。学校现有教职工135人,共有36个班,学生近2000人。

石桥中学的介绍

2. 上石桥高中的学校简介

上石桥高中始建于1956年,是信阳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河南省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学校位于商城县北部重镇上石桥镇,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商淮公路在此交汇,经济文化繁荣,已经成为商城县发展的次中心。学校现占地220亩,拥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00人,教职工162人。校园绿树掩映、芳草萋萋。学校充满朝气更富有现代人文气息,蔚为壮观的教学楼、开阔的体育场、男女生公寓楼、多功能餐厅一应俱全。校园里的每一处角落、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和谐的文化气息。醒目的校训、名言警句,处处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既陶冶了师生情操,又凝聚了人心,形成和谐、共勉、奋进的氛围。  学校素以“教风正、学风浓、校风良”而远近闻名。学校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校已形成“团结、文明、进取”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学、苦练、多思”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0高考再次实现新的跨越: 1742人参加高考,进入本一125人,本二以上550人,本三以上1059人,本科进线率达60.8%,2001年—2010年连续十年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同类高中首位。其中邰立斌同学在2008年高考中取得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由于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该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并以辉煌的业绩赢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先后被上级表彰和命名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德育先进学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信阳市“示范性高中”、“文明学校”、 “创文明校风先进集体”、 “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商城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使自信顽强的上高人深刻地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要争创一流业绩,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目标,科学管理,开拓进取,创出特色。“好风凭借力,跃上重霄九”,在上级领导的热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上高人将承昨日辉煌,抓住机遇,锐意前行,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进!

3. 石桥中学的光辉的历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对我国当时的中、高等教育院校进行了关、停、并、转。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的增多,许多人没有地方读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党中央作出了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除了办好当时保留下来的公办学校外,更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城市厂矿建一些半工半读的工业学校,在农村办一些半农半读的农业学校。于是在县教育局的督办下,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农业中学(简称石桥农中),经过筹建、招生,于1965年5月4日正式创立,并于这一天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开学典礼。在大会上,县教育局分管耕(工)读学校的韦永狮老师及石桥公社党委宣传委员郑立本同志相继作了重要讲话,各兄弟单位致了贺信。石桥农中当时招收了初一一个班,约70名学生,学生有三个来源,马桥初中停学学生,小学毕业几年的学生,还有小学没毕业的学生,因此文化程度不齐。有的学生因大队需要而提前离校安排工作。校舍因陋就简,借用当时团林大队(现团林村)的办公室。课桌凳学生自带。学校在团林大队的周家垾开垦了30余亩荒地作为师生的学农基地。成立时的石桥农中仅有专职教职员5人。李思汉(中共党员)任校长,李声槐、刘家庆任教师,庾可武任食堂炊事员,吴继庭任农业工人,并聘用当时团林大队党支部书记晋德宝任农业生产顾问。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主要由石桥人民公社负担,教育局只作适当补贴。农中的体制是半耕半读制(民办)。农闲时、阴雨天,以学习为主;农忙时,为了抢收抢种,以生产劳动为主。一般情况下,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教学时间,由老师教授初中的主要课程,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和生产技能。另外,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益,争取达到师生的口粮半自给(因为当时农村农民实行口粮按劳分配制度)。学校成立了“校务管理委员会”,由校长、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对学校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教师李声槐任团支部书记,两名学生任支委。由于学生的增加,班级数的增多,再加上学农基地移作它用,农中从1965年9月搬迁到当时的永兴大队(现永宁圩村),借用原来的粮库做教室,学农基地也随之配备到教学区附近。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石桥农中又进行了第二次搬迁,1966年8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水产养管会设立的鱼苗场(即原来的学农基地周家垾),与之合并。组织上成立场校党支部,养管会负责人姚振满任党支部书记,李思汉校长任支委。学校成立团支部。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由养管会负担,做到了以场养校。石桥农中为石桥人民公社农业生产输送了不少宝贵人材。 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石桥农中又第三次搬迁,1969年10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小学(现成人学校校址),并正式改名为公办的石桥初级中学。石桥初中的教师有三个来源:一是农中教师李思汗、李声槐,二是选拔了部分小学教师詹声仁、詹正华、杨其禄、汲自树、王根,三是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丁太堂、崔友晖、崔之玉、詹声礼等。石桥初中由王根、李思汉、詹正华组成了行政领导班子。 1970年3月,石桥初中部招收了第一个全日制初中班,40多人,其中包含农中带过来的学生,小学和初中教师在一起办公。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老干部王根同志担任石桥初级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工作。1971年3月,石桥公社范围内要求上初中的学生人数多起来,石桥初级中学的教室不够,于是在石桥公社陶村大队小学、新太大队小学、兴永大队小学分别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人数20-30人不等,时称“戴帽子”初中。但苦于初中学生分散,师资不足,有许多课程无法开设,特别是数学、英语、化学(当年化学称《工业基础知识》,在初一开设)等课程没有老师,而石桥初级中学这些学科的师资相对强一些。另外,这些教学点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用泥土筑台,算作课桌。故此,1972年3月,将各大队小学的三个初一班合并到了石桥初级中学,编为两个初二班。这一年石桥初级中学初中部已有5个班(初三一个班;初二初一分别两个班),再加小学几个班。但当时的班额并不大,在校学生并不多,教师中有三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皖南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崔友晖老师,合肥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丁太堂老师和中文系毕业的尹显忠老师,这在当时确是凤毛麟角。虽然当时英语学习不被重视,但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还是很大的。石桥初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石桥初级中学的各届毕业生,后来有很多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由于宿舍只有6间土墙麦草屋,当时的教职工大多住在家中,早出晚归,只有外地的两位崔老师和尹显忠、丁太堂老师住校,每个房间不足5平米,低矮潮湿,好在不漏雨。学校也办有食堂,汲自树老师管理,薛传根师傅烧锅。供应师生的伙食,供应量很有限,以供应教师为主。茅草烧火,焖子焖饭,常常吃夹生饭,始终没有改观,因为那茅草火很烈,无法控制,要么烧焦了,要么烧生了。那夹生饭给我们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3年1月,石桥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初三毕业生步行到当涂一中教学楼前合影留念。这一届毕业生大多升入了石桥中学首届高中班。 1972年初,石桥初中已初具规模的时候,校舍紧缺的矛盾进一步突现出来,学校四周都是沟池和村庄,无发展空间,下一步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下一年初一又将招生,并且不止一个班,没有了教室,引起了学校领导和公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县教育局根据当时大公圩有几所初中招了高中班,教学资源十分分散的情况,准备集中力量在大公圩地区办一两所完中,但办学地点没有最后确定,县教育局也拿不出经费。石桥公社和学校领导抓住了这个机遇,要求在石桥办完中。石桥公社领导对教育十分重视,开创了石桥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的传统。时任石桥公社政工组长的戎敬芳分管教育,他亲自出面,带领学校领导几经向县教育局及县领导要求,阐述石桥在大公圩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大公圩各公社学生上学方便的道理,并说明石桥公社人民对于办高中的热情。经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和石桥公社领导及石桥初中领导慎重研究,决定:在石桥办一所完中,同时决定石桥中学另选校址,重造新校,中小学分离。1972年初,石桥公社统筹安排,派时任石桥公社人保组长郑立本牵头,召集各方人员会议,采用“抬田”形式,即将临近石桥公社街东生产队四周生产队的土地划一部分给街东生产队,而将街东生产队的成片的上好的良田33亩划拨给石桥中学建造完中,就是现在石桥中学的学生生活区。这是石桥人民在办教育上的一个大动作。这项工作得到了街东生产队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牺牲了自身利益,为石桥中学的诞生作出了贡献。石桥初中派詹正华老师担任建造石桥中学的筹办工作。当时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经济十分困难,没有资金,石桥公社就发动各生产大队支援石桥中学各种建筑材料,砖瓦木材纷纷运到工地,并且指派民工到工地无偿做工,石桥初中的学生也经常到工地参加搬砖搬瓦的义务劳动,真正是自力更生办学校,人民教育人民办。1972年5月,石桥中学第一期四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建造完工。共8个教室24间,教师单身宿舍8间,食堂4间,共计36间。这在农民普遍住草房,石桥还很少看到瓦房,人民生活还处在不能解决温饱的年代,不能不说石桥的政府和人民太重视教育了。1972年9月,石桥中学搬进了新校址。小学留在了原校址。除了蒙玉华老师留在了小学外,其余的教职工都到了石桥中学。王根同志继续担任学校负责人。教师住家的仍在原校址住家,单身的住到新校区宿舍,两人一间,宿舍刚够开两张床,摆两张办公桌,再放别的东西,房门就无法开关。但条件已有了大大的改善。县教育局为了加强石桥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力量,调来了团结街小学的教务主任夏可钰同志,担任石桥中学的教革组长,分管教学,分配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生陈兆金同志和化学系毕业生王书贵同志,担任高中教师,白书云老师任体育教师。73级学生入学时,初中2个班。石桥中学高中部招收的首届高中班开学了,共计62人,编为一个班。1974年3月,学校教职工21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职工4人。1974年4月,教育局分配来安徽大学英语系毕业生周时淮、芜湖师专物理系毕业生尹亲贵和数学系毕业生徐瑞铃。以后几年,分配来石桥中学任教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由于初中班级的增多,师资的不足,石桥公社又从各大队抽调了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补充教师队伍。这时原食堂已不够用,移到了教师宿舍后面的瓦业组,瓦业组就是石桥建安公司的前身,瓦业组早在1971年就在这里造了一排瓦房办公,后来由于石桥中学的需要,1973年瓦业组迁出,房子留给了石桥中学,共计8大间。西头三间经改造做了食堂,东头五间经改造做了学校的大礼堂,用于学生的集会,再后来做了教师集体宿舍。

石桥中学的光辉的历程

4.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的学校介绍

 学校其前身是成立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并设有高中部的营口县联合中学。公元一九五六年改名为营口县中学并设高中部,一九五八年高中部单独办学,更名为营口县高级中学,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学校一九七八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一九九二年营口县撤县被市改名为大石桥市高级中学,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经省专家组考评,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于二○○三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六十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十一任校长,他们率高中师生共同打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效益提高,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各个阶段均有建树,为社会各界公认。少数学生一是智力超常开发并在上一级学校完成良好学生,终生学习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在国内外各大学或科研院所中处于领先地位。将来成为国家和世界各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发一部分学生的潜能,动手能力并形成特长,在社会中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 设有高中部的营口县联合中学,是在当时的辽东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怀下成立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颁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东北人民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亡国奴生活,这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在东北地区建立广泛的民主政权,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决定,向东北地区派遣大量的人员。他们除了负责筹划争取人民战争的全面胜利之外,还在筹划包括兴办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务,拟在大石桥镇(得名于乾隆三年,即1738年)成立一所中学。但是,当时的斗争形势相当复杂,南满省委开办学校的计划被迫推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大地上发动了轰动全世界的辽沈战役,并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兴办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程。1948年12月8日,辽东省政府决定撤销牛庄县,将其所属的红草区划归营口县。此时全县有11个区和1个镇。县委、县政府隶属辽东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12月9日,营口县联合中学(设有高中部)在全县人民的期盼中成立了。这是本地第一所、全国较早的,由人民政权建立的中学。学校原址在如今的大石桥一中的位置。县长刘汉仁兼任校长。 1948年12月9日成立的营口县联合中学,是当时全县仅有的一所中学,共有29名教师,13个教学班,612名学生。1950年11月12日,营口县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联合中学有136名学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又有49名学生参加朝鲜战争。学校于1956年改名为营口县中学并设高中部,1958年高中部单独办学,更名为营口县高级中学。学校197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1992年,营口县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大石桥市高级中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经省专家组考评、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于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高级中学。2004年9月,迁入现校址。六十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十一任校长,他们率高中师生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学校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先进,不断发展壮大,各个阶段均有建树,为社会各界所公认。 大石桥高中现有93个教学班,6800名学生,443名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157名,专业学会理事24人,国家级教练员4人,省级教练员8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34人,研究生44人。大石桥高中有高标准的功能完备的教学大楼三座,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设施先进。高标准塑胶体育场二块,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八个。学校能够开设国家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学校有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可容纳八千名学生食宿。今天的大石桥高中有着本地区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育人环境,特征明显,风格突出。大石桥高中把“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作为办学精神也是学校的校训。“团结、勤奋、创新、求实”是学校的校风,“爱生、合作、钻研、敬业”是学校的教风。“勤奋、进取、刻苦、求实”是学校的学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大石桥高中素以面向全体学生见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本,形成了“全、优、尖”特点的培养模式。大石桥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理个性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谐发展,特长潜能充分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大石桥市高级中学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如今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潜能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全面掌握面向新世纪的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其中大部分学生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一起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方面是优秀的。学校始终重视发展特长教育。少数学生智力超常开发并在上一级学校完成良好学生,终生学习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在国内外各大学或科研院所中处于领先地位,将来成为国家和世界各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一部分学生的潜能,动手能力并形成特长,在社会中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

5.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的介绍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位于大石桥市环城经济开发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蟠龙山和代表大石桥 人文精神的金牛山之间,是辽宁省重点中学,辽宁省示范性高中。大石桥高中现有106个教学班,6800名学生,443名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57人,专业学会理事24人,国家级教练员4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4人,市级骨干教师34人,研究生44人。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的介绍

6. 上石桥高中的介绍

商城县上石桥高中位于商城县北部重镇上石桥镇1,学校交通十分便利,南临宁西铁路(商城站)、沪陕高速公路(商城站)等国家道路;商淮(商城—淮滨)路,商固(商城—固始)路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自2001年来,上石桥高中连续十四年高考成绩居全信阳市同类高中第一名;学校占地220亩,在校学生3700人,教职工152人。校园内绿树掩映、芳草萋萋。

7. 石桥中学的办学理念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办学目标:办“重点+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人才。办学方针: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自加压力,勇攀新高。办学原则:办学理念前沿化,办学投资多元化,办学手段现代化,办学方式多样化,办学水平高档化。

石桥中学的办学理念

8. 石桥小学的介绍

石桥小学在中国有很多个这样名字的小学其中的一个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石桥乡还有位于大石桥市军民路南段道西。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为9400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校配有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多媒体电教室,每个班配备一台微机、一台彩电等,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