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的刘宏毅先生关于杏林通慧书院的阐释:

2024-05-18 23:09

1. 刘宏毅的刘宏毅先生关于杏林通慧书院的阐释:

晴耕雨读家国天下——杏林通慧书院耕读模式的尝试  一、书院要培养什么人 关于书院的组织形式、历史发展、对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的作用与意义,先生们多有嘉言,在下想谈的是,今日办书院要思考的几个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书院、道院、禅院历来是儒释道三家出人才的地方。儒门的书院有几个目的:一为往圣继绝学,让儒家的学问薪火相传;二存道统,让儒家的学问本正流清,以一贯之;三出人才,真能出几个上马提枪,下马提笔的真人。因此,书院的重点在人,什么人来办,什么人主持,谁来做导师,请谁来会讲,学生从哪里来,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人,用在哪里等等,都是人的问题,钱还在其次,没有人一切都是空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内的书院有几百所了吧,海外孔子学院也有几百所了,可是能传承儒家思想的人在哪里呢?硬件容易软件难,找钱容易找人难。要复兴儒学,难在没人。我们办书院干什么?自娱自乐,不如办个私人会馆好了,办书院就是为了培养人,让儒门儒学出几个真人,有真材实学的人,有理想、有抱负、肯担当、负责任,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心怀家国天下的大写的人。办书院有三种形式:官办、民办,公私合办,我个人倾向民办,还有希望养成儒者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连教什么、怎么教、招什么学生都无法自主,还能出人才吗?我一直在考虑,如果给我一个书院,我要怎么办,如何走下去,走长远,出人才。今天出人才比古代还难,因为他要中西汇通,今古集成,科学、哲学、艺术、管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自然社会人文都要通,还能用双语进行国际交流,上马提枪保家卫国,下马提笔著书立说,我们要向文中子王通先生那样,培养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因此,办书院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人。 二、书院的教学模式 今日的书院,特别是民办书院,应该如何办,大家都在尝试之中。我们尝试的模式是办耕读书院,按照“半日耕作,半日读书”的晴耕雨读传统。耕读模式的好处:1、去浮躁之气,静定心性现代社会太浮躁,让学生上来就读经典,很难读得进去,要让他先静下来。静心有多种方式,传统耕作有顺天应地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一套规律,急不得(科技农业除外),学生可借此,磨练自己的性子。2、建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基础是农耕文明,首先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耕作是体验天人合一境界的最佳途径,否则什么易经、诗经,看不懂的,24节气与我有什么关系?冬天暖气,夏天冷气,虫子来了杀虫,一切逆天而动,能理解“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涵义吗?3、锻炼筋骨,改变体质现孩子体质太弱,一是长在城市,远离自然,长期生活在一个钢铁水泥的无情的世界;二是食品有问题,营养能量太低且有毒,相当于慢性服毒;三是大脑长期受各种电磁场的干扰,脑神经回路结构出现问题,缺乏创造力。人要成才,首先得是块经得起锻造的材料,所以要回归自然、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淘汰意志薄弱者,留下真人种子农业耕作是很辛苦的,特别是生态农业,怕脏怕累怕吃苦的人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走了,这叫自然淘汰,没有什么可惜的,这一点苦都受不了,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呢?5、半耕半读,自食其力我们书院是不收学费的,还要酌情给学生津贴,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和精神,积极参与书院建设,起码能做到自食其力,有余力的农产品还可以流通市场。我们的杏林通慧书院,在北京顺义区,距离首都机场10公里。现有农地90亩,果树500棵,杏树120棵,图书7万册,容纳学生30人。学生来源,采取报名与推荐相结合,国内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录取以后只在假期入读书院,平时按照书院开列的书目自学,不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要求学生把基础课学好,例如古文、数学、英语、逻辑等公共课,不考虑就业问题,尽可能多听其他科系的讲座,扩大知识面。毕业以后,入书院学习一年,由书院推荐就业。大三大四的在校生,毕业后要入读书院2年,总以三年的全日制国学教育为准,方能奠定基础。常住学生每期15人,1/3淘汰率,再有就业志向选择,最终沉淀下来,能够继承儒家学术思想,走教育之路的大概不足5人,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振兴儒学,重立儒家道统的大才。三 、保存几成绝学的祭祀。 传统书院的职能,围绕讲学、藏书、祭祀、演礼,几大块展开。其中,讲学、藏书还好一点,祭祀几成绝学。国人的信仰缺失,孝道崩溃,孔子之忧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不说与祭祀缺失有关。如何恢复祭祀传统是大个课题,但是书院保持演礼、保存演礼是应该的。礼乐文明是儒家传统的主干,直接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与日用五行密不可分。如何在今日重建儒家之礼,恐怕只有在书院范围内是可行的,建议先从各书院做起,彼此交流,互相支持,最终有个统一,再来影响社会。成功的书院一定有自己的原创学术思想和灵魂人物,一时达不到不要紧,但要心向往之。今日的书院,民办的多为蒙馆,官办的多为高校的附属机构,有学术思想也被搬走申请科研经费去了,灵魂人物肯给你挂个名就上上签了,再说灵魂根本就看不见的。大师找不到,请个大家还是可行的。书院的常住导师,理应是儒家学问的德行兼备者,以及能礼请到的国学大家。他得真的爱国学、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入学要行拜师礼,执弟子礼总要在观察一年以后,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关系。老师一方面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一方面从读书到生活,从心性培养,到劳作养生等各方面对学生负责。学生自然要尊师重道,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日常教学,以学生自修为主,导师答疑,定期开讲,阶段考核,讲评论文。书院藏书,全部开放式阅览。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参与讲会,展开争论。四、教学内容上考虑: 1、以儒家代表的“国学”文化为根基,融入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把东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兼收并蓄进来。经典要求用双语阅读,至少《论语》和《老子》能够用英语串讲,否则无法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2、生活上要求自食其力,除耕作以外,书院的勤杂工作由学生和志愿者义工轮值,书院开设以《黄帝内经》为本的中医养生课,并设有养生园、药圃园,学生要学会辨认草药,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修体悟与读书并重,书院首开心性功夫、禅修静定、脑功能研发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生命中的真学问。4、恢复六艺传统,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品类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一种作为修养技艺,达到人生的富贵雅,心性的真善美,使生命发生质变。真能沉淀下来的学生不会很多,也不可能很多,历来兴邦者不过三五人而已。沉淀下来的人才是书院的种子,他们要担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薪火使命。至于其他学生的走向,要看本人的志愿和心性特点,适于从政的从政,适于从教的从教,适于经商的经商,总以适合自己的特性为好,原则是书院负责向自己的会员企业推荐,其中有需要海外深造、国际交流者,均由书院酌情资助。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是社会人才,不仅仅是为我所用,他们走入社会,传播书院的理念,把儒家的理想洒向世界不是更好吗?五、书院的经费问题 最后一个是书院的经费问题,没有钱留不住人,书院也走不远的。古代的书院大都有自己的学田,可以自给自足,加上士绅们的捐助,活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今日的书院所以办成蒙馆、企业家的私人会馆、高校的附属机构,大都与经费有关,靠学术是很难活下去的,更不用谈活好、活出质量。我们的耕读书院,有自己的学田、房子,自食其力的支撑,不是大问题。但是,书院的运营费用,是需要自筹的。书院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项目,自己的经营性收入,只要不贪大,不要浪得虚名,坚持下去,成为“剩人”就是成功。历史上很多书院办不下去,还不完全是经济原因,大都是理念上、政治上、人事上的因素,例如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均与核心人物的理念、当局的干涉有关,今日办书院更是艰难百倍。很多私塾都是偷着办,拒绝采访、不让参观,各中艰难,本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筹办的耕读书院,能走多远,谁也不清楚。我只是开个头,抛砖引玉。成功了,总结经验,以期后来者办得更好;失败了,告诉大家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总之是只管耕耘,不在乎毁誉,尽力而为,只求不愧于天地、祖先、圣贤。

刘宏毅的刘宏毅先生关于杏林通慧书院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