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2024-05-04 14:48

1. 南开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有木斋图书馆、思源堂、秀山堂、迦陵学舍、主楼。
木斋图书馆建成于1928年,由前清学儒卢靖(字木斋)捐建。秀山堂建成于1923年,由天津籍督军李纯(字秀山)出资捐建。
思源堂建成于192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河南实业家袁述之先生出资共同捐建。1937年,南开大学校园受到侵华日军炮火轰炸,秀山堂、木斋馆被完全损毁,思源堂局部受损幸而得以保存至今。

扩展资料:
截至2018年5月,南开大学为“一校三区”形式,即“西有八里台校区,中有津南校区,东有泰达校区”这一互为依托,交相呼应的布局。
南开大学泰达校区位于滨海新区塘沽,于200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学院一期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承担南开大学部分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设有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2个研究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开大学
大众网-迎百年校庆南开大学复建三栋历史建筑主体完工

南开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2. 南开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我开八里台校区历史悠久,地标性建筑很多,介绍几个最具代表性的。
  1、 迦陵学舍 
   2015年以我国著名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号定名的“迦陵学舍”。 
  
   
   伽陵学舍 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集教学、科研、藏书于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95岁的叶嘉莹先生向南开大学捐献1171万, 累计向南开捐赠3568万元 ,用于支持南开的传统文化研究。
  
   2、伯苓楼 
  建成于1999年,主体7层,局部9层,为学校教学科研楼。
   学校为了纪念南开创办人之一、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而将该楼命名为“伯苓楼”, 是学校比较著名的几座地标建筑之一。
  伯苓楼二楼有大礼堂,所以秋招季也经常被用作知名企业的宣讲。
  
   3、主楼 
  主楼于1963年建成,2003年又经过了整修和翻新。
   楼前广场中间巍然挺立的周恩来总理雕像高大而伟岸,是南开大学的象征。 
  平时主楼的教室也用作上课使用,内部的小礼堂经常用作大型会议、讲座用途。
  暑假时候,学校的图书馆、二主楼等都不开放,只有主楼部分教室放开供自习使用,研一的暑假曾经在主楼上过一个多月的自习,教室内学生很多,学习氛围很好。
  因为历史比较长,所以可能内部装修有点陈旧,不如二主楼环境好,但是一想到许许多多的前辈学者曾经在这里学习过,感觉浮躁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了~
  
   

3.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风格

南开大学参考老南开、南开中学和西南联大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并揉入现代建筑元素,初步形成以红砖和浅色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简约欧式风格,在传承南开历史欧式老建筑风格的同时,注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材料及工艺。学校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南北向公共服务建筑“实轴”和东西向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虚轴”。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了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公共资源;在东西轴线上布置了博物馆、南开讲堂、张伯苓纪念园、马蹄湖等历史文化建设及自然景观。通过调整南北轴线位置,使空间布局更为对称与均衡。配合“两轴”的调整,从师生使用的便捷性、方便性出发,调整了体育活动区和部分学生生活区的位置,使公共建筑位置更居中,更利于师生使用。此外,规划西北部国际交流、学术合作区域,建设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生公寓、天南大合作办学中心等,促进国际化大学的建设,加强与天津大学及海河教育园区的沟通与联系。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容纳全日制学生21000人。其中:一期项目主要位于校际联络线以西,从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完成建设项目65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完成后,公共教学区与各学院组团、对外办学区域已初具规模,满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项目主要位于校际联络线以东,从2013年至2015年,完成建设项目26万平方米。二期建设完成后,学校的教学、生活与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工宿舍增加,校际联络更紧密,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三期从2016年至2050年,继续完善使用需求和各种配套项目。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风格

4. 西南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西南大学学生寝室你还想知道什么?

5. 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这片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向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南开”地名由此而来。 经过这一番周折后,学校在此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这是学校称“南开”之始。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校徽  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由来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日夜里,洪水涌进天津南开中学。10月,在张彭春亲自指挥下,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为同其他学校学生区别开来,每名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制的紫白色临时校徽。紫白是南开校色(紫色意取“紫气东来”),正是这枚紫白校徽,使学生们念念不忘自己是南开人。以后,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厅里举行一次“水灾纪念会”。全体学生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当年那个一样,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国六年水灾纪念”。变化后南开大学校徽由盾徽改为圆形校徽,与新校徽不同之处在于底部的字样为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标志又改为了"1919",标志着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校徽颜色为南开校色青莲紫。  校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校训中文标准字体源自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合葬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后加以标准化处理。   校歌  由来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n Christmas Tree》。歌词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容止格言,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开学时节,新生们都会被要求背诵镜箴,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原文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来历张伯苓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下来。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学,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无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南开大学校钟铭文:河海泱泱,立学启庠;英彦蔚起,山高水长;翔宇负笈,邦国之光;七七事变,倭寇似狂;毁我校园,景钟云亡;今兹重铸,宫生喤喤;莘莘学子,济济堂堂;允公允能,蹈励发扬;日新月异,科教腾骧;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

6.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概述

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现有学科覆盖了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在按照学校事业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至2019年,南开大学将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达到35000人。 同时,新校区建设也要突出服务“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任务,不仅要改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还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来南开大学办学将由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南开大学泰达校区三个校区组成,而新校区是南开办学的拓展与延伸,与八里台校区的发展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南开办学上 台阶、上水平、国际化的硬件保证,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新校区。新校区在学科和学院安排上以新兴、交叉、应用为主,同时预留国际合作空间,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留下空间。新校区将按“一次规划、分期 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满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设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并预留适度的发展空间,为南开今后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