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综治工作的具体实践

2024-05-19 14:02

1. 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综治工作的具体实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事关XX未来发展,必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必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不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容纳,要素将难以保障,发展将难以持续,人民根本利益将难以维护,我们的未来就没有出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破解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央作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就是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大宣传大普及,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进行一次大解放大转变,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进行一次大培训大提高,对实现科学发展进行一次大动员大推进,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我市提供了一次实现后发赶超的宝贵机遇,必将成为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指导工作实践,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变化,都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解决XX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则是推进XX更好更快发展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XX而言,发展慢会被边缘化,发展不科学同样会被边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我们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树立新形象、夺取新胜利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当前发展格局重大调整的形势下,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加速调整,才能少走弯路,以更小的成本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才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客观地讲,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方面,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充分,总体上仍就是总量少、实力弱、速度慢、效益差;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贡献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关系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缓慢、扶贫任务较重,这些问题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暴露得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时有发生,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去年发生的XX县XX煤矿特大矿难瞒报事件,集中暴露出我们少数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不自觉、不坚决、不全面、不彻底,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没有完全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发展方式转变等事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放在应有的工作位置,客观上纵容了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等行为,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在全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教训极为深刻。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对各方面工作进行一次 “全面会诊”,对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改,切实把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打造XX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搭建了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必将为全市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能不能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应当讲,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流是好的,是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但也确有一些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投入、作风不扎实,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学习还不到位,认为“学过了”、“差不多”,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有的学用脱节、知行不一,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创新精神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不高、办法不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集中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政治热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改进作风,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中央和省委对XX推进科学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在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XX县荣幸地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联系点,这是我们莫大的政治荣誉,更是我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珍惜这份荣誉,组织好、开展好我市的集中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放大XX试点工作成效,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我们政治意识和工作水平的一次现实考验。XX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及时提出了“放大试点效应、提前预热升温”的要求,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思想解放,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利用“四个征集”载体积极查找不足,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明显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在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我们集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充分借鉴XX试点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质量,扎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中央、省委的信任和重托。
  二、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组织开展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要在省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帮助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个着力点,坚持提高认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解放思想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转变观念与转变作风相结合,努力实现树立新理念、彰显新优势、建立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在活动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要重点做到“五个一”。
  要围绕一个主题,即“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创优区域特色,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就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层次,提高新兴产业比重,积极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优势产业,坚决淘汰“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提升发展的活力、实力、竞争力。提升经济质量,就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优区域特色,就是立足我市实际,运用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优势,积极发掘培育新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彰显区域特色,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就是真正在全市上下形成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这四句话,推动科学发展是我们的核心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经济质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创优区域特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共同构成了我们推进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主体战略。确定这样的主题,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事关XX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再认识、形成新共识。必须把这个主题作为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载体,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和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体现这个主题、服务这个主题来展开、来推进,打造XX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要夯实一个基础,即加强理论武装。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真正理解、掌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发展的行动和举措。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领会精髓要深刻,完善各级各类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领导讲课、专家辅导、专题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运用以查促学、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等各种有效手段,促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静下心、钻进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真正学懂弄通、学深悟透。结合实际要深入,按照调研周的要求,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研,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对事关全市科学发展全局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对如何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思维创新要深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继续推动推进思想解放,紧紧围绕快速推进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来解放思想,围绕破解发展难题来解放思想,坚决抛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实现发展理念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由单一重视经济规模向实力、活力、竞争力并重转变,由单纯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转变,积极破解科学发展障碍的新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迟疑地去改,在谋划思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中,始终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方针,矢志不渝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切实掌握这一思想理论武器,必须反复学习领悟、不断深化认识,要把学习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引向深入。
  要突出一个核心,即解决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度关键取决于解决问题的程度,问题解决得越好,成效越明显,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越满意。问题不解决,活动就很有可能走过场。解决问题,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必须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在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找准问题是前提。要以“五对照、五查找”活动为抓手,采取专题民主生活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通过上级点、群众提、自己找、相互评等多种渠道,实事求是地查摆问题,真正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深刻进行剖析,敢于自我揭短。解决突出问题,真正聚焦重点是关键,通过一次活动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彻底解决。要善于归纳提炼、聚焦重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筛选,由表及里地剖析根源,举一反三地反思差距,把整改主要方向集中到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来。绝不能以一般性、表象性的问题取代甚至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不能因为强调聚焦重点而对一般性问题置之不理。解决突出问题,真正落实到位是目的。结合开展“主动出击、破解难题”集中攻坚行动,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健全责任机制,明确整改标准,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于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不等不靠,立即解决;对于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于涉及面广、靠单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协作,合力攻坚,共同解决;对于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反映,争取支持,配合解决,使人民群众和基层部门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要强化一个保障,即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发展不科学的主要根源。从根本上保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要从解决问题中突破,努力在分析问题中深入查找体制机制根源,从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及时将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的成果,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铲除发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行为的土壤。要从全面清理中规范,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系统的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对当前急需、条件具备、可以出台的政策和制度要抓紧研究、尽快出台,力争在活动期间出台一些影响广泛、上下期盼的政策制度。特别是要按照省委要求,切实加大以项目审批为突破口,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努力取得一批制度成果。要有敢破敢立的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必然会触及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然会有难度,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我们把大胆探索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制约科学发展观长效落实的制度,要敢于直面矛盾,打破思想禁锢,勇于自我革命,动大手术、做大调整;对事关推动科学发展的重点制度,要认真进行研究论证,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要重视一个保证,即转变干部作风。干部的作风决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没有良好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作为第二批活动的重点,我们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基础地位,是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执行者,改进作风,既是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体现,也是履行好推动科学发展责任的实际需要。要紧紧抓住党性修养这个根本。是否正确对待科学发展观,能否坚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本上取决于干部党性强不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切实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要充分借助作风建设年活动这个载体。当前我们正在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这是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要把两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活动为总揽,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并将解决干部作风问题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要更加注重实践锻炼这个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要把各级干部推向科学发展第一线,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真正使各项工作干出业绩、干出水平、干出成效,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自觉行动,从而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党性基础和作风保障,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后面还有,打不下了、地址:


  http://www.gzu521.com/essay/speech/hyfy/200903/34646_2.htm

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综治工作的具体实践

2. 省委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什么不足不能为空什么不足不为想

学习贯彻部署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要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问题。总体上看,当前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干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众的肯定和拥护。特别是在抗击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锻炼和考验了一大批干部。这些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脱离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在讲话中列举“”问题的种种表现,在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比如,有的贯彻执行上级要求打折扣、搞变通,工作执行力不强、抓落实不力,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漠视众疾苦,不重视众诉求,甚至损害和侵占众利益;有的缺乏干事,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在办公用、住、配车、接待等方面违反规定;有的遇事不讲原则,不敢开展批评,习惯和稀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闹不团结,勾心斗角,搞小圈子;有的热衷于拉关系,跑官要官;有的以权谋私,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等。这些问题,本质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根子在背离众路线,归根到底是因为理想信念动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深刻领会整治作风顽疾的坚定决心,坚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大气力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以解决问题的新成效让众看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二、以整风精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根据部署要求,省委已经印发文件,明确了我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一会儿,锐平同志还要对我省开展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作具体安排。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切实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贯穿活动全过程,以整风精神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活动成效体现到解决问题、转变作风、众、服务众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中。   第一,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边学边查“照镜子”。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看不到、抓不住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照镜子”,主要是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照镜子”,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自觉。要把搞好学习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摆在第一位,紧紧围绕树立宗旨意识、强化众观点,深入学习,学习党的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规定的“3本学习材料”,开展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众路线专题讨论,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一次主义众观点和党的众路线深刻教育。“照镜子”,不但需要思想自觉,还需要勇气。指出,镜子可以照自己也可以照别人,这次主要是照自己。要像鲁迅“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那样,敢于照“短处”、照“真容”。党员干部“照镜子”,就是要以为镜,认真对照党的纪律、对照工作要求、对照先进典型、对照众期盼、对照改进作风规定,深刻反思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对照兰辉同志等先进典型,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我们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来凝聚人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众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切实增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省上下呈现出人心思进、追赶跨越、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我们用“团结和谐、维护稳定”来汇集力量,强化服务众、改善民生的责任,广泛开展形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众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维护稳定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集聚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干不成”的广泛共识,进一步提高了依法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全社会遵纪守法、崇尚文明、促进和谐良好氛围的形成。    我们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来鼓舞士气,广泛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泛宣传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引导全省党员、干部和众充分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和制度优越性,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出“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展现了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感恩奋进、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有力推动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凝心聚力,坚持面向众、开门开放,坚持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坚持领导带头、示范引领,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我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了铺垫和准备。下一步,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和成都要做好主题教育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衔接,确保主题教育活动有始有终。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州)、县(、区),可以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延长一段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继续将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下面,我根据部署,结合四川实际,就全省开展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3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部署要求上来 在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精辟阐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通篇贯穿着主义的众观,充分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意识、登高望远的战略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具有很强的性、指导性、针对性,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遵循。、同志对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学习贯彻部署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开展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召。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实现四川“两个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关键取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取决于广大众的参与支持。党的历史表明,凡是党和众紧密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高猛进的时候;凡是脱离众、脱离实际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充分发挥党密切众的独特优势,引导干部众深刻认识四川发展不足、不平衡的省情特征,充分认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强大力量。    学习贯彻部署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要求。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确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坚持以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主义众观点和党的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众的血肉,发挥党密切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概括起来就是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总要求,从四川实际出发,找准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明显提升、作风转变取得明显成效、众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推动“两个跨越”取得明显进展,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来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学习贯彻部署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要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问题。总体上看,当前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干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众的肯定和拥护。特别是在抗击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锻炼和考验了一大批干部。这些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脱离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在讲话中列举“”问题的种种表现,在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比如,有的贯彻执行上级要求打折扣、搞变通,工作执行力不强、抓落实不力,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漠视众疾苦,不重视众诉求,甚至损害和侵占众利益;有的缺乏干事,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在办公用、住、配车、接待等方面违反规定;有的遇事不讲原则,不敢开展批评,习惯和稀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闹不团结,勾心斗角,搞小圈子;有的热衷于拉关系,跑官要官;有的以权谋私,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等。这些问题,本质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根子在背离众路线,归根到底是因为理想信念动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深刻领会整治作风顽疾的坚定决心,坚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大气力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以解决问题的新成效让众看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二、以整风精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根据部署要求,省委已经印发文件,明确了我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一会儿,锐平同志还要对我省开展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作具体安排。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切实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贯穿活动全过程,以整风精神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活动成效体现到解决问题、转变作风、众、服务众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中。   第一,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边学边查“照镜子”。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看不到、抓不住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照镜子”,主要是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照镜子”,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自觉。要把搞好学习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摆在第一位,紧紧围绕树立宗旨意识、强化众观点,深入学习,学习党的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规定的“3本学习材料”,开展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众路线专题讨论,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一次主义众观点和党的众路线深刻教育。“照镜子”,不但需要思想自觉,还需要勇气。指出,镜子可以照自己也可以照别人,这次主要是照自己。要像鲁迅“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那样,敢于照“短处”、照“真容”。党员干部“照镜子”,就是要以为镜,认真对照党的纪律、对照工作要求、对照先进典型、对照众期盼、对照改进作风规定,深刻反思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对照兰辉同志等先进典型,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第二,要着力增强自律观念,坚持边查边做“正衣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衣冠”,主要是严明纪律、端正行为。最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作了深刻论述,每名干部都要自觉按照“好干部”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从一开始就要绷紧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这根弦,增强自觉,争取主动,边查边做。“正衣冠”,首先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要紧密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深入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思想根源,特别是要认真检查是否存在信念动摇、宗旨淡忘,是非不分、好恶不辨,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工作飘浮、脱离众,滥用职权、腐化奢靡等问题,切实把矛盾和问题找准。我们要按照的要求,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始终养成勤正衣冠的好习惯,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切实做到衣冠正、行为端、工作实、形象好。    第三,要认真落实从严要求,坚持边做边改“洗洗澡”。从严要求是整风精神的重要内容。“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特别是要重视开好专题生活会,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既深刻剖析和检查自己,又开展诚恳的批评,既红红脸、出出汗,又明确整改方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键在批评,主要领导要带头开展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是什么问题就摆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营造讲党性、讲真话、讲实话的氛围。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组织众广泛参与,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使活动成为众支持、众检验、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第四,要始终强化正风肃纪,坚持边改边整“治治病”。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解决问题。“治治病”,就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我们要从活动一开始就强调正风肃纪,把解决问题摆在首要位置。要抓住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突出问题,抓住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紧整改,尽快取得成效。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进行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查处;对与民争利、损害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要进行专项治理。当前,要着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着力整治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吃拿卡要问题,着力解决接受会员卡、商业预付卡问题,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各类节庆、泛滥等问题,着力制止滥建楼堂馆所问题。通过这些突出问题的解决,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众,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四川“两个跨越”上来,以解决问题、服务众、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以务实的作风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面对我省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双胜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和重要契机,借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好,把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凝聚强大力量,提振精气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带领众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实践活动,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上,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省委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党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责任主体,要把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纪检机关从一开始就要介入,认真抓好正风肃纪各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组织部门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做好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对本行业本系统的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坚持领导带头,突出示范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实践者,要切实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开展学习调研,深刻领会精神,准确把握省委部署,掌握了解众的所思所盼;带头征求各方意见,真正做到把问题找准;带头做好对照检查,就是要从思想根源入手,深入问题背后的原因;带头抓好整改落实,就是要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带头加强指导,就是要深入基层,指导活动开展,推动工作落实。 三要搞好分类指导,加强督促检查。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单位、不同类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方案制定、活动开展的具体指导,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委建立了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教育实践活动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也要加强对分管单位和教育实践活动点的具体指导。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督促检查,省委将派出督导组,分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全程督导。督导组要沉下去开展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对象、重点要求、重点环节的督导上,确保、省委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四要注重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作风问题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加强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认真梳理现有制度,对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要坚持下去。比如,甘孜州推动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深入开展服务众工作;阿坝州落实众工作和维护稳定责任制,把民生和稳定结合起来推进;雅安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帐篷党建工程”,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众,推动工作落实;中江县实行建立民生台账、困难众台账、稳定台账“三本台账工作法”等。这样的做法还有很多,要注意总结、学习推广。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防止不正之风。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类行为,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五要强化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结合”。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决心,切实增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广泛共识,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众的思想、力量凝聚到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上来;与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各项部署紧密结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与推动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紧密结合,认真解决灾区众实际困难,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灾区幸福美丽新家园;与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从一开始就抓住“”方面的突出问题,立说立改,取得成效;与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紧密结合,把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性成果,用制度约束干部、规范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活动过程中,要统筹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既宣传正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又注意剖析反面典型、发挥警示作用,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需要强调的是,参加第二批活动的单位不要等待观望,要根据精神和省委部署,结合各自实际,自觉深入开展学习,主动抓好问题整改,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同志们,开展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和“两手抓、双胜利”的成果赢得全省的信任和支持,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有力保证。

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完成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提出哪些措施和政策?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完成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提出哪些措施和政策?

4. 四川泸县福集人民医院wifi密码多少。急啊。问医生们他们不说啊

两种方法获得某个WIFI的密码:
1、向WIFI主人索要,他告诉你密码你就能使用。
2、下载WIFI破解软件破解密码,如:WiFi伴侣,和WiFi万能钥匙。
但不是所有的WIFI密码都能破解的。

5. 四川电信版E900-S怎么破解,有没有大神

合约机的话没法破的

四川电信版E900-S怎么破解,有没有大神

6.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应用
  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这标志着全党范围的一场自上而下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在全体国民中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全民学习科学发展观宣传组画》。组画首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把握准确,“全民学习”的视角独特,意识超前,对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7. 国家为实现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实施了哪一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西部地区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能源原材料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而矿产资源又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现有生产力发展状况“错位”,已经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东部地区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熟悉国际商务活动惯例,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裕,有着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缺乏矿产资源,出现低水平的生产过剩。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不可能全靠进口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着眼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产品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也应着眼于中西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已有的资产存量和科技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结合起来,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这对开发国民经济需要的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向能源原材料工业渗透扩展,带动当地中小型企业发展,兴地富民,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将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的迫切需要;并将为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战场,是指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市。但是,自去年6月17日,江总书记在西安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部地区感到,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中部地区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仍然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于是,中部省区尤其是与西部接壤的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甚至广西(虽然属于东部,但在历史上往往归类于西部)等省区都积极争取进入西部“笼子”,希望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19个省区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6.1%,地域辽阔,各省区市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让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的方式,体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因为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大多是该省区的落后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是应该有所侧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区域,不可能使中西部地区整体推进,必须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点,确定重点布局框架,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具体构想与建议如下: (一)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 1.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 长江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其宽度为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的地带,并可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的国土区域。长江经济带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国土开发主轴形成后又一条国土开发主轴。振兴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促进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有利于形成沿海和沿长江T字型结构的国土开发主轴,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内需,有利于形成新一轮引进外资的高潮。 长江经济带面临着80年代沿海经济带同样的背景和机遇。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是以“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依据的具体构想,1994年就提出来了,而且长江沿岸省市和有关部门已取得共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的背景,从设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88年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中央决策确定下来。进入90年代,长江经济带以浦东新区的设立,三峡工程上马,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为标志,其开发开放已经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严格限定的中西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100-200公里范围)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所在,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让西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让中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比西部10省区市略有差别的政策,这样就可以承东启西,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解决中部地区“不是东西”问题。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4个省的省会城市及若干地级城市。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与政策的一个重要规律或原则就是: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通过长江经济带优势区位——节点城市和轴线(交通干线、通信干线)构成的网络。我们说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第二条国土开发主轴,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都是在这个轴线上。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分成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成渝为中心,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的成都;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除了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为核心以外,还可以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网络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把拉萨、昆明、贵阳确定为“可延伸节点城市”,并确定“可延伸轴线”,如上图所示。因此,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可以界定两个政策适用区域,即属于西部10省区市的区域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惠政策;属于中部地区的区域采取比西部略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将开工的渝怀铁路并不在“重庆——长沙”一级轴线上,有必要从渝怀铁路的某一点建一条连接线到石门,使“重庆——石门——长沙”一级轴线形成,这样,有1亿多人口的成渝地区的客货流就可以经过湖南省会长沙,从而带动湘西北的发展,这也是重庆东通道中到华东和华南最便捷的沿江大铁路的一段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宽度垂直于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围的地带构成的国土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也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陇海——兰新经济带可以说是次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第三条国土开发主轴。振兴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乃至21世纪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促进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国内市场和需要,有利于巩固西部边疆。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实施必须以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前提。 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中部地区的陇海——兰新经济带范围包括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及若干地级城市,如下图所示。 2.以加强同东南亚、南亚经济联系为目标,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 云南是我国西南最重要的对外通道,而且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至此,一个包括10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大东盟终于成为现实。东盟10国拥有5亿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近10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市场经济规则已初步建立,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南半岛经济圈正在形成。东盟各国对我国都比较友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南半岛最大的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她流经6个国家,流域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流域内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南昆铁路已于1997年12月建成通车,穿越滇、黔、桂3省区,西起昆明,南至南宁,北接贵州红果,全长899.7公里,年输送能力近期为1000万吨,远期为2000至3000万吨。南昆铁路为沟通西南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南昆经济带是西南地区潜在的重要国土开发主轴,昆明是南昆经济带的西桥头堡,昆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南昆经济带的形成。铁道部正在对连接东盟与我国云南的泛亚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修建泛亚铁路,对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给予云南的昆明某些类似上海浦东的政策,鼓励云南和东盟国家加强经济互补联系,积极参予中南半岛经济圈的形成,使之成为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桥头堡。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之一。 广西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也是南昆经济带的东桥头堡。早在1992年党中央就把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地位加以确定。目前,大通道的框架基本形成,并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广西连结大西南腹地和东南亚地区桥头堡作用正在显现出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这一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建议在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新设立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4587平方公里,人口515.8万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 3.在图们江地区新设立一个面向东北亚的大珲春经济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找到解决的“良方”。关键是迄今为止没有给东北地区创造一个便利的对外开放窗口,把它与国际市场以最便捷的通道直接连接起来,而图们江地区就是我们建立这样的对外开放窗口的最佳区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华南地区以广东省为中心的广州——深圳——香港来比较,我们可以把UNDP推出的“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中的“小三角”当成一个“虚拟香港”来看待,吉林省的长春市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就相当于广东省的广州市,那么,一个包括现在的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的大珲春经济区就相当于东北的“深圳”。换句话说,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在我国的图们江地区完全有必要新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由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两市一县构成,总面积153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5.63万人。这样,在东北地区由长春、哈尔滨和大珲春经济特区形成一个增长大三角,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就会活起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难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从东北地区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图们江地区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为了推动我国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的发展,以及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迫切需要以大珲春经济特区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二)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 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的标准是:(1)坚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2)符合国家国土开发总要求,列入国家国土开发纲要的重点开发区;(3)有较好的交通、通讯设施,或可能安排重大交通、通讯设施,靠近铁路、江河等交通干线,和城市体系沟通,或者处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全国全省都有较大的辐射能力;(4)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已探明储量大或远景极大,水——能源——原材料配套程度较好,资源质量、结构好,近期或中长期有开发前景,可能形成大型综合重工业基地;(5)具有庞大的工业固定资产存量,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做出贡献,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需求前景良好,特别是重要能源或进口替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重大意义。 根据研究,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限定范围内有以下14个区域可供选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西部地区:(1)蒙陕宁河套地区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稀土、特种钢材业综合开发区。(2)陇海线西段——黄河上游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铜、镍、铅、锌、铂族有色贵金属材料工业综合开发区。(3)兰新线西段——准噶尔盆地以石油为主的石油、煤、金、铬能源多金属综合开发区。(4)塔里木盆地石油及石油化工综合开发区。(5)长江上中游的三峡经济开放区。(6)云贵川攀西——六盘水以煤、铁、铜、铅、锌、铝、磷开发为基础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重化工综合开发区。(7)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区。(8)阿尔泰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宝石综合开发区。(9)柴达木盆地以钾盐为主的盐化工综合开发区。中部地区:(10)河南以火电、铝冶炼和煤化工为主的焦作——郑州地区。(11)湖南以岳阳、湘潭、株洲、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2)湖北以黄石、鄂州、武汉、荆沙、宜昌、襄樊、十堰等地市构成“三角”形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3)江西以九江、南昌为主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4)安徽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巢湖、合肥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三)在中西部地区确定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 针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的特点,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精神,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宗旨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在中西部地区(考虑到少数民族问题,这里也包括广西和内蒙古)的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市内,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或相当于自治州的地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在该地区选择一个有可能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中心或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区域,确定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实行特别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这些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主要由各个省区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央和国务院给予支持、协调和指导。湖南省只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该州的永顺县芙蓉镇至古丈县罗依溪一带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所在,如果在这里设立一个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则可以促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从而带动周围县市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旅游业是目前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的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在这些地方建立旅游经济开发区,可以逐渐培养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确定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西双版纳,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陕西的西安,青海的青海湖,甘肃的敦煌等为旅游经济开发区。 总之,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根据工业化战略论、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论、以及区域经济学的点——轴开发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提出了上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见附图)。第一个层次之所以选择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联系起来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考虑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这里考虑到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选方案。而且笔者认为,新设立两个经济特区和支持昆明的发展也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第二个层次有的区域是在两大经济带上的,这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以选择的范围。第三个层次,应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委托省区市政府操作。我们选定了这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后,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设计了。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宜采取“超特区”模式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绩以及国内外情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应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应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针对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针对云南昆明,针对新设立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应实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把过去20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用于上述区域。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有大量的游资需要向区外寻找投资机会。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只占4.2%,而自筹和其他投资已占到67.4%,利用外资占到9.1%。可见,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资。因此,国家只要向上述区域投入已经在东部取得成功的政策措施,就可以吸引东部地区和国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从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从那时起到现在,无论是政策制定部门还是学术界,人们都忌讳谈论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特区的政策或设立新特区。而今天,印度都提出要学习中国的特区政策,我们却忌讳再提。实际上,80年代初期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4个经济特区和后来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作为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场。当初,由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创办经济特区是非常成功的。今天,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加强装备工业的进口替代,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完善工业生产力的纵深配置,巩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被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中央领导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拿出过去办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来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让国内外的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有利可图,才能吸引他们前往。 近年来,国家采取增发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这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两年民间资本的投资没有带动起来,外商直接投资也明显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如何把外商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取重大举措把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推向世界。 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是要不要采取特区模式的问题,而是必须采取“超特区”模式(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超特区”模式,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政策概念,指在选定的区域内,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并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制定比特区更优惠的政策,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很广泛,即使是我们选定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昆明、“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也很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在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上,而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就是说,在上述区域内采取引进外资和内资并重的引资政策,坚持对区外开放和对国外开放并举,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 (二)对于上述新设立的2个经济特区以外的区域,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项目实行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其优惠的程度要超过特区,如企业所得税可以定为8%-10%,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6-10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可以规定时限,如从获利年度起15-20年内享受。 (三)国家根据国力的增长,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国家主要负责大型引水工程项目,以铁路干线为主的骨干交通、高速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尖端科技军事工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甚至直接的投资补贴,从而让国内外投资者成为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积极引导他们投入上述区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既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 (四)由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是以对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资源开发产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国家要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创造投资渠道,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或者组建一些新的产业投资基金,以集中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开发,甚至可以探讨设立从证券二级市场直接筹资的西部开发基金(限定只能投资西部上市股票)。国家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政策性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制定《西部开发法》。国家已设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应对各部门制定的西部开发政策措施进行统一协调,并设立西部开发政策咨询委员会,由产官学(有经验有学识的人)和西部地方代表组成。 (六)借鉴美日等世界上先进国家支持本国落后地区发展的经验。如日本针对占国土面积22%的北海道开发,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定员88人)、在当地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局(定员7466人)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从1952年以来,制定实施了6次开发计划。目前,我国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只有10个编制,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把国务院扶贫办并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充实其行政能力。在企业登记方面进行改革,降低投资者到上述区域内投资的进人门槛。 (七)日本最近把以前的政策银行{包括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合并设立了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建议在国家开发银行内设立承担该项职能的机构,并且加强它。允许西南西北分别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发展银行。 (八)在用足用好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在吸引人才上要先从吸引干部人才着手,作为指导性政策,建议县及县以上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20%到30%向东部发达地区、军转干部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中公开招聘;县以下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30%到50%向当地的打工仔、打工妹、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进行短期培训。这样,短期内可以全面提高当地干部素质。 (九)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开发,保护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效用,切不可一哄而起,滥采滥挖,以免破坏资源。 (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江河的上游和发源地,生态十分脆弱,在资源开采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环境。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议实行“超特区”模式,实行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如果这一政策出台,必将大大鼓舞中西部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将形成对一般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巨大的有效需求,减缓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潮”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力,扩大就业;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像当年南下深圳、海南那样,到中西部地区去建功立业;就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一轮内外资投资高潮;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

国家为实现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实施了哪一区域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