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降低短期利率属于什么政策?

2024-05-17 03:57

1. 中央银行降低短期利率属于什么政策?

从央行了解到,为加强存款利率管理,央行近期向各分支机构及主要金融机构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其中,包括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央行下发《通知》,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可促进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下降。

规范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保底收益率,也就是银行承诺客户可以获得的最低收益率,其性质与一般性存款利率类似;二是挂钩衍生品产生的收益,取决于衍生品投资情况。但部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明显高于一般性存款利率,不利于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应予以规范。”央行表示,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由于其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的规定,也应予以规范。

为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去年8月份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新LPR已经经历了7次报价。从最近一期的2月份报价来看,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分别较前值下调10个基点和5个基点。市场普遍认为,两个品种下调幅度不一致反映出当前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进而带动贷款端利率下调的阻力较大。

中央银行降低短期利率属于什么政策?

2. 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目的是什么?

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政策工具(做法)。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价格,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最终目标不好测算,所以把利率当成一个中间目标。
利率上升 导致 消费下降 投资下降 物价下降 股价下降 债券价格下降
                         就业减少,收入减少
                         即期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降
总之调节利率便于操控。但是调整利率不是最终目的。
终归,央行是有人构成,货币政策由人指定。制定政策的人的目标不一定就是理论上的目标。
好比医生的目标是治病救人,可是一个具体的医生的目标不一定是治病救人。
建议:根据政策的实际效果推测政策的目标。

3.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利率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纪律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利率水平

4. 国家政府对银行利率政策的调整

  理论上,利率被看作是投资的到期收益率或社会平均收益率。但在中国,直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利率都被看作是所有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成本,央行在利率政策上的权利甚至不如财政部门。即使是市场经济的今天,银行资金也只针对国有企业,“社会平均收益率”没有计算上的依据。再者,以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率政策根据这些企业(不含水分)的平均利润率来确定,存贷款水平利率降为负数都完全可能(有研究显示,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额超过当年洪灾损失)。而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规则,确定利率的依据是基于债
  券市场的供需,与国情的差距则更大,中国的国债利率是根据银行利率确定的,并高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中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市场竞价过程,而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个过程是形成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

  过去十年的经验表明,影响中国利率水平和政策的只是“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当期”的物价水平。1994年前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促使政府一再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并付以存款保值贴补,国债利率也随之提高。企业在这期间的贷款需求并没有因为利率提高而下降,1996年始企业贷款出现下降也并不是利率政策使然,而是政府在贷款规模上的严厉措施。由于债券市场不发达,利率政策在现金管理上的作用也微乎其微,1990年代前半期,各级财经部门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使得增加现金回笼被看作是行政指令。1996年开始的利率下调也是伴随物价水平的逐渐走低进行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只是恶性通胀时期的问题表面化了。降息除了最初几次加剧股市的波动外,就是将背负银行贷款的国有企业债务变相转移给了居民。

  之所以将通货紧缩过程中的利率调整仍看作是迎合物价水平的做法,原因在于降息并没有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1998年大水后,央行等机构几道金牌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增加贷款。1996年取消的贷款额度管理,在当时重新抬头,只是由此前的限制发放变成了鼓励发放。当年在经过通货紧缩以及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后,央行除了继续降息外,开始酝酿利息税,希望在企业投资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消费市场能够起到部分替代作用。但一年的经验表明,利率对居民的影响同样令人失望。

  过去五年间,人民币利率水平曾经随着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作出调整。这一做法的理论解释是,如果两国之间的利差太大,会出现套利行为,无论资金内流还是外流,对中国都没有好处。经验表明,即使在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存在利差的情况下,用理论上的套利行为来解释资本外流也十分牵强。与资本外流存在正相关关系的政策措施,能够考虑到的因素只有政府惩治腐败和打击走私的力度。这种情况下,资本外流只能用资本外逃来解释了。而且,虽然国际金融理论认为因套利存在国际资金流动,但由于目前国际市场动荡频繁,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操作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民间投资者也大多选择本国金融市场。在中国,由于严格的资本管制,除了外汇储备可能涉足国际资本市场以外,其他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不可能有这种条件,自然也不会有这种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将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进行联系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将利率政策的调整归因于通胀水平,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对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期没有意义,同时也无法预测,而为此进行的利率政策调整效应也不可能成为政府的意图。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会出现根本的改观,这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对银行资金的利率需求弹性将仍然很低,特别是如果政府仍然将股市看作是国企酬资的主要渠道的话。对银行来说,贷款资金的利率供给弹性同样不可能提高。只存不贷出现的亏损可能会影响业绩,但因贷款增加而出现资产质量恶化所带来的经营压力要远远大于前者。况且,在国家信用支持下,不间断的现金流量保证了银行稳定社会的作用。当然,银行的业务是经营资金,加上人性冲动,目前股市大庄家的背后都有银行资金支持就十分自然。可以预期,如果体制环境短期内不发生利于生产性企业的变化,能够保证不间断现金流量的股市将成为包括银行和(通过股市融到资金的)大企业的博弈场所,资金的增加会相应降低一级市场的收益率,但在风险不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收益率也完全可能超过目前的存款利率,自然比白送给亏损企业好。更何况,银行自己可以通过坐庄的形式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大收益。

  现阶段,中国利率水平的高低只是政府对国有企业要求的砝码,只是这一砝码的分量越来越轻。如果还有别的意义的话,就是给民间资金成本设定了一个成本标准,尽管可能其作用比重并不大。国有金融机构和股市与民间经济的分离,导致后者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承担相对较高的资金压力,从而进一步遏止了正常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部门在利率政策制定上的难度,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

5. 利率政策的调控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率政策的调控作用

6. 央行降低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1、利率降低后,银行的存款会减少,贷款增加,从而刺激消费,从侧面增大内需,增加货币流通量,即减缓经济衰退。  2、央行下调利率就会释放很多的现金,企业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贷款成本降低,且吸引外资,即增加投资。拓展资料:一、利率分类1、根据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只在原采的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计算利息。复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除了在原来本金上计算利息外,还要把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重新计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2、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3、根据确定方式不同,分为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对其他机构不具约束力,利率标准也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4、根据国家政策意向不同,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二、年化收益率1、年化收益率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2、年化收益率货币基金过去七天每万份基金份额净收益折合成的年收益率。货币市场基金存在两种收益结转方式:1. "日日分红,按月结转",相当于日日单利,月月复利;2."日日分红,按日结转",相当于日日复利。

7. 中央银行主要采取哪三种措施影响利率水平?

你好,三项措施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称“三大法宝”。通过这些措施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达到影响货币供求价格--利率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中央银行主要采取哪三种措施影响利率水平?

8. 利率调整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哪些因素会影响利率调整?

银行利率经常会调整,目的是要更好地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求。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都由交易双方自主确定,中央银行只是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去都曾经实行过非常严格的利率管制。利率管制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各种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利率管制越来越脱离市场需求,表现为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市场利率化就已经在全球初露端倪。有些国家“默许”银行等金融机构挣脱利率管制束缚,有些国家则干脆逐步放松甚至废除利率管制。

例如,在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从1980年开始分阶段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并且在1986年1月取消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上限,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基本取消了贷款、存款利率限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并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对许多成员国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那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现有利率体系的合理、间接金融要向直接金融转化;对银行体系有一套审慎的监管制度。

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从1986年开始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法定利率基础上浮动,这实际上已经迈开了利率市场化步伐。198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当时的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浙江省温州市作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10年后的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开始稳步推进。

我国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有:

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环节

经济自由化必然要求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先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然后才能推进利率市场化

只有首先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才能有效实现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避免因为放开利率而导致经济不良波动。

利率市场化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也就是说,必须在立法指导下实行利率市场化。这一点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特别受到重视。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在美国经历了70多年,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20年时间。相反,阿根廷想用两年时间进行“爆炸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果被碰得头破血流而宣告失败。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步骤安排

例如,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酝酿修改1933年《银行法》中的利率管制上限开始,到1986年完全废除该条款,长达20年。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银行法》中明确提出,取消该条款准备用五六年时间来实现。韩国也是用6年时间、分4个步骤来推进这项工作的。

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有的国家是先放开存款利率,然后放开贷款利率;有的是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入手,扩大到存贷款利率和贴现率;有的则以扩大银行利率自主浮动范围为起点,让基准利率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然后逐渐让浮动利率与市场逐步接轨。

要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例如,在规避利率管制过程中,大额可转让存单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会模糊管制利率和自由利率之间的区别,从而变相使得利率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