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说说 现在的房市会走向什么趋势 ? 2 房地产商扛不住 降价

2024-05-17 10:52

1. 大家来说说 现在的房市会走向什么趋势 ? 2 房地产商扛不住 降价

1、我认为调控会坚持不懈,具体如“限购”之类,要看全国居民住房信息系统(作为以后收税的根据)的建立时间,目前已有40个城市建立完毕,全面建立要在2013年,也就是说最起码换届前是不会放松的。
2、“房地产商扛不住”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才叫“扛”和扛不住到什么程度。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开放商的情况各不相同,大型开放商由于多元化发展,住宅限购了还有商业开发,东方不亮西方亮,其他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可能面临大洗牌,会被大型开发商吞并,以保证稳定,也有甚者,当然可能是您最关注的降价,我认为这个幅度因开发商而异,五成都是有可能的,具体还要看其楼盘入市的时间和当年拿地的成本。

大家来说说 现在的房市会走向什么趋势 ? 2 房地产商扛不住 降价

2. 房地产行业为什么火热,又为什么房价降低?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火是国家要重振房地产行业,多项放宽政策正在出台,处于恢复初期。
价格低是刚需正在处于拐点。股市正在火热,没有资金进入房地产。同时,有政策房子没有销售达到一定比例,地产商不准拿地。
回想8年间,正是股市熊市期间,资金的出口在房地产,也就有了8年多的房地产热。
现在不同了,股市至少热3年,其后才有可能房地产热市。
做好准备吧!

3.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大疫之下,20多个城市紧急推出楼市“救市”新政。如河南驻马店下调首付比,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从30%下降到20%,这相当于将购房的杠杆放大到了五倍。这种加杠杆的楼市宽松政策,在去年是万万不敢出台的。毕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国防控楼市风险的关键政策。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的现金流“事故”。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疫情中断了房企高周转,现金流压力大增及负债率上升。疫情对楼市的打击,“颗粒无收”事小,终结高周转事大。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高周转对房地产的重要性,高周转可以说是大型开发商的“生命线”。高周转模式,极限压缩从拿地、建设、去化到资金回笼整个周期时间。开始是万科提出来的,即万科5986高周转模式:拿地5个月即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六成产品必须是住宅。后来,因担心施工安全及房屋质量,万科放弃了高周转模式。但是,碧桂园继承了这一模式,并在近些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地产业高周转提速,大概在2015、2016年开始。当时,中国刚刚全面启动“供给侧改革”,全国房地产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关键阶段,楼市调控升级,市场走势扑朔迷离。


三年下来,高周转给中国地产业带来什么?一、中国地产规模快速膨胀,三四线城市价格普涨。房地产,是一个地方性极强的行业,地产商只能避重就轻,攻击三四线城市,借棚改货币化之势,在三四线城市攻城拔寨,全国房价应声上涨。二、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家庭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快速上升。房地产高周转,是一种“大而不倒”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逻辑。这些年,高周转放大了房企的杠杆,加剧了房地产的脆弱性,银行风险更大、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目前,中国经济杠杆率属于什么水平?


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1%,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4.5%。目前,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富先“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债务。再看土地财政到了什么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昆明、南宁、太原、长春。所以,政府救楼市,表面上救开发商,其实是在救银行、救财政。综上所述,这次疫情,政府必须对经济施以援手。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复企业及家庭资产负债表,帮助市场恢复正常的供给系统,帮助企业主重构市场预期及信心。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楼市应该救,也必须救。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4. 为什么说如今的房产市场,买房难 卖房更难

绝大部分都要求本地家庭最多买2套,而外地户籍最多买一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于外地户籍买房还要求必须有在当地缴纳社保或公积金的记录,因此从购房资质上就限制了大批炒房投资客,极大地增加了买房的难度。
现在的楼市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刚需在这样的楼市行情下当然能享受到政策的利好,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现在的楼市行情下,特别是在政策的不断收紧下,下半年楼市里想要成功的把房子卖出去的确很难,当然卖房难不仅仅是政策的原因,还有来自投资者自己的心理原因。
况且新房价格低,大家自然不愿意花更多钱去买二手房了。现在的高房价已经让大部分工薪阶层失去了买房能力,买房的主力变成了炒房,投资客,升值空间小的二手房当然不会被看上。一二线很多城市买房都需要社保,北上广深珠海需要5年连续社保。房价越来越高,业主总想卖贵点。现在卖房所有的压力都在买房者身上,中介费,税费都要出。

5. 房地产市场会持续走低吗?现在怎样选择才是理智的?

根据现如今的政府调控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市场确实进入了寒冬时代,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飞速上涨阶段了,但是是否会走低我们也无法判断,毕竟资本市场和经济市场是一个多方位发展且有着诸多因素的市场,并不是一朝一夕和三言两语就能够断定其结果的。现在的这一情形,作为刚需者来说,可以及时的出手购房,毕竟现在的房价稳定且贷款利率也在逐步下降状态,刚需不在意投资与回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对于企图以房产当做资产的人来说,现在绝对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从现如今的出生率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确实在飞速的下降,所以多年后人均房产可能会相对较高,以此想要以房产保值,且。作为投资并取得相应的投资回报率的人来说,现在绝对不是购买房产的最佳机会。但是于刚需者而言,在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有落户和立足的地方,需要为子女解决上学的问题,就逃不开买房的这一程序,所以可能现在确实适合出手。

日前,央行公布的再次降息,也可以看出国家的决心,对于拯救房产市场和恢复经济发展,国家也在力求做到尽快处理且稳定的处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房地产市场有着重大的体现。所以,一旦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就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同时,过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发出了新楼盘,也需要有流通和交付,以此鼓励买房成为现阶段政府最为迫切的需求,不过是否该买在何时该买,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毕竟买房是一个大事,是需要集全家之力,付出诸多汗水心血的事情,不能太过于随意的决定。

房地产市场会持续走低吗?现在怎样选择才是理智的?

6. 房地产市场现在在下跌吗?


7.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大疫之下,20多个城市紧急推出楼市“救市”新政。
如河南驻马店下调首付比,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从30%下降到20%,这相当于将购房的杠杆放大到了五倍。

浙商银行也放大了购房杠杆,将非“限购”城市的首套房首付比从原来的三成调降至二成。
如苏州的土地新规,取消现房销售和封顶销售的限制,试图促进地产商快速“回血”。
这种加杠杆的楼市宽松政策,在去年是万万不敢出台的。毕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国防控楼市风险的关键政策。
又如湖南衡阳用财政补贴楼市,购买新房和存量住房,所缴契税税率为1%的,由市财政按所交契税对购房人予以全额补贴;税率1.5%的,补贴2/3;税率2%及以上的,补贴50%。另外,新房项目地下车位首次出售的,财政补贴1000元/人。
还有浙江杭州抢人才、救楼市两不误,A类高层次人才最高可享受住房补贴800万,B、C、D类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购房补贴等。
这种直接补贴楼市、补贴高层次人才的做法,令人感到困惑:财政税收到底该用在何地?救助穷人,还是补贴精英?补贴购房者、开发商,还是无立锥之地的穷人?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的现金流“事故”。
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疫情中断了房企高周转,现金流压力大增及负债率上升。
疫情对楼市的打击,“颗粒无收”事小,终结高周转事大。
近些年,中国房地产已演化为一种高周转、高杠杆的金融项目。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高周转对房地产的重要性,高周转可以说是大型开发商的“生命线”。
高周转模式,极限压缩从拿地、建设、去化到资金回笼整个周期时间。开始是万科提出来的,即万科5986高周转模式:拿地5个月即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六成产品必须是住宅。
后来,因担心施工安全及房屋质量,万科放弃了高周转模式。但是,碧桂园继承了这一模式,并在近些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碧桂园的高周转被业内称为“456模式”,即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
中国地产业高周转提速,大概在2015、2016年开始。当时,中国刚刚全面启动“供给侧改革”,全国房地产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关键阶段,楼市调控升级,市场走势扑朔迷离。
这一政策转向,对房地产供给来说意味着:
一是供给端产能过剩,需要快速出清。
二是房地产企业“喜提”货币的年代结束,资本面紧缩,融资成本大增。
2016年,资管业务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过去三年的资管大潮快速退潮。资管新规落地后,小型地产商通过资管、私募融资的渠道大幅度缩窄,融资成本攀升。
此时,房地产企业,怎么办?
2016年左右,房地产企业面临一次拉开级别的战略选择。
很多小型地产商,陷入流动性困境,不得不压缩产能,快速“回血”求生。
而中型地产商和部分地产巨头,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中梁、泰禾、阳光城等中型地产商,纷纷效仿碧桂园的高周转模式,逆势加杠杆,玩转高周转,虎口夺食,狼吞虎咽,试图快速跻身全国性大型地产梯队。
为什么这些地产商逆势而行?
当时,“跑步进入行业前30,否则死掉”,成为业界的共识。
中型地产商面临“生与死”的两难选择:
要不逐渐收缩,控制成本和现金流,甘愿做地方小企业;
要不放大杠杆,快速跻身前30强,迈过千亿大关,依靠规模与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大型及中型地产商攻城略地、速战速决,将高周转玩到极致。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报告,2017年,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从0.35骤降至0.16,到2018年又下降至0.13。
三年下来,高周转给中国地产业带来什么?
一、中国地产规模快速膨胀,三四线城市价格普涨。
房地产,是一个地方性极强的行业,地产商只能避重就轻,攻击三四线城市,借棚改货币化之势,在三四线城市攻城拔寨,全国房价应声上涨。
例如,从2016年到2018年,中梁控股,销售规模从一百亿跃升为千亿,挺进地产前20强。
2016-2018年,中梁分别拿到63块、119块、221块地,其中有34块、88块、168块地位于三四线城市。这匹黑马,采用极致高周转模式,攻占三四线城市,被业内称为“三四线城市收割机”。
二、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家庭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快速上升。
房地产高周转,是一种“大而不倒”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逻辑。
高周转,相当于快速地将地产推入金融高速轨道,即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大的杠杆,把规模做到最大。其实,这是一种无限接近“空手套白狼”的玩法。
为了快速扩大规模,中型开发商大量采用合作杠杆,使用资管、信托等高成本融资手段。
大、中、小型房企的合作杠杆率分别为0.19、0.24、0.16,中型房企的合作杠杆率明显高于大型房企。
我们还看中梁,中梁的扩张资金主要来自信托、资管——一个叫忠信资本的资本运作平台。去年中梁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中梁还有109个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尚未偿还,总额达到147亿元,占借款总额约54.5%。
我们再来看这家公司的负债率变化:2015年为1335%、2016年为1790%、2017年为339%、2018年为58%。
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负债率曲线,说明中梁高周转是一种极端杠杆模式。
这些年,高周转放大了房企的杠杆,加剧了房地产的脆弱性。事实上,过去两年,银行信贷收紧,地产商融资成本增加,一些中小房企资金链断裂。
但是,这条负债率曲线也说明,一旦房企拿到“安全门票”,便容易通过传统渠道融资,如银行信贷、股票市场,从而降低负债率。
所以,高周转导致房地产市场更加脆弱、银行风险更大、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通过这轮高周转,大型房企与银行、政府形成高度关联的利益共同体。
终结高周转,深层次的压力在银行和政府身上——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土地财政。
目前,中国经济杠杆率属于什么水平?
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1%,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4.5%。
目前,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富先“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债务。
再看土地财政到了什么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昆明、南宁、太原、长春。

各大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来源:网络公开数据,智本社
所以,政府救楼市,表面上救开发商,其实是在救银行、救财政。
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准许开发商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延期缴税,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信贷门槛,给房企提供信贷支持;开放售楼处,降低预售门槛。
房地产商与所有企业一样对这次疫情毫无准备,打断了房企的高周转,势必进一步增加融资成本,甚至加剧房企倒闭。
苏州的土地新规,取消现房销售和封顶销售的限制,这其实很明显地在支持高周转,促进地产商快速“回血”。
很多人会问,地产商赚了这么多钱,难道扛不过这几个月吗?
在高周转的推动下,每一个项目就像接力跑,从拿地到销售,一环套一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资金快速滚动。公司利用快速周转的现金流及快速获得的土地,从银行、资管等渠道获得资金。
这就相当于负重快速奔跑过浮桥,是停不下来的,一旦停下来则掉进河里。一旦销售终止或销售快速下降,新项目融资成本高企,同时支付利息的压力巨大。
那么,楼市非救不可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次疫情,政府必须对经济施以援手。
通常,经济正常波动,政府不需要救市,更不能深度介入市场。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市场中断,这并非“正常”的经济波动。
疫情爆发初期,疫情信息未能流动,市场没有接收到信息,导致供给系统失灵。当疫情信息公开后,政府接管、严控,市场被迫中断,企业猝不及防,打乱了企业主的预期。
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复企业及家庭资产负债表,帮助市场恢复正常的供给系统,帮助企业主重构市场预期及信心。
但是,政府出手,不应该是救楼市,或是救车市,亦或是救任何一个产业、市场或企业,而应一视同仁地“救市”。
什么意思呢?
救助任何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或一家企业,都是对市场竞争规则的破坏,对其它企业、竞争对手及个人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我们习惯于站在集体的角度,民族大义的角度,国家利益的角度,支持救楼市,等于稳增长,等于救经济,等于救每一个人。
其实,这种观念,不但错误,而且富有欺骗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救楼市其实是救开发商、救银行,跟普通人没有关系。
即使救楼市,跟你有关系,对别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比如,政府拿税收补贴楼市或车市,为什么这笔钱不给家具、电子、农业、互联网呢?为什么不用这笔钱来补偿新冠肺炎患者?为什么不用这笔钱来补偿因疫情破产的企业主、因疫情失业或被降薪的工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所谓有益的补贴是有害的——尤其是对比较贫穷的阶层人士来说——其有害程度甚于任何一种对生活必需品的沉重课税。

斯密的追随者、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解释的更清楚。
他曾经写过一篇反讽文章叫《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这篇文章说,阳光照射在地球上以后,蜡烛工人的工作减少了,所以蜡烛商希望国会议员阻止大家使用阳光。
国会的力量阻止人们使用阳光,可以让蜡烛销售量更高,利好于蜡烛厂商及工人,这是看得到的。
但是,难以被发现的是,人们使用阳光,不需要这么多蜡烛工人,这些工人也可以干别的工作。只是具体的别的工作,不容易看到。
其实,消费者本来可以免费使用阳光,如今却要花钱买蜡烛,这无疑是用消费者的损失来填补蜡烛行业。
巴斯夏认为,国家不能补贴高雅艺术。他的理由是,当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高雅艺术的时候,那些钱就不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就肯定有人在别的地方受损了。
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救助了一家犯错误的企业,实际上是在惩罚许多决策正常的企业。救助一家企业,其实是破坏了市场规则,破坏规则的代价却是全体国民来支付的。
有些人说,哪来的这么多公平,政府只能顾及整体、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实,这不是少数人利益、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市场理论,那就是私人契约。
市场竞争,不支持公共契约,不支持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不支持民主投票,只支持个体的私人利益。
什么意思?
比如说,通过民主投票,即使多数票赞同救楼市或救某一家企业,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即使救助某一企业或市场,表面上利好于大多数人,但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短期损害了那些被忽视的少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同等重要),长期则不利于所有人的利益(社会福利的损失)。
如果自由竞争诉诸于民主规则,其实属于“多数人的暴政”。奥派经济学家哈耶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民主是保障自由的工具,但是不是自由竞争的规则。
所以,任何打着公共利益的救市政策,都值得警惕。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尤其不能刺激楼市。为什么?
原因有三:
一、刺激楼市,助长楼市泡沫化,加剧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
受疫情冲击,信贷资金流向楼市的闸门在松动,降低首付比的口子打开,这些政策其实是在增加经济杠杆率。
很多人认为,房价下跌,楼市萎缩,房企倒闭,经济衰退,政府救楼市,不一定让房价上涨,支持维持市场稳定,从而稳增长。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但不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刺激楼市,即使房价不上涨,至少造成三个糟糕的结果:
一是负债率上升,泡沫风险更大。
新冠疫情是一次非典型的压力测试,看看中国经济的韧劲,看看中国企业及家庭还有多少现金流来支持负债。
若继续刺激楼市,房地产将进一步吸收中国家庭的现金流,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其实是用一个更大的泡沫覆盖原来的泡沫,试图将风险往后推。
二是投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经济规律。
近些年,中国投资收益率,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自2014年开始,央企及民企(上市公司)的投资率从40%左右下降到了20%左右。
为什么呢?
最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贵州按下基建投资“快进键”,涉及投资规模逾万亿元,试图快速追回疫情的经济损失。
但是,当技术没有进步,持续追加投资的结果是,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过剩的高速、机场等基建,带来的效益是负的。
有人说,保楼市,是保信心。刺激楼市保增长,如抱薪救火,何来保信心。对有识者而言,这种观点,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对无识者而言,这种观点,如谎报疫情,属瞒天过海、糊弄国人。
三是贫富差距扩大。
房子建起来,并不是有人买就是好事。楼市,是消费市场,也是投资市场。楼市火热,有可能是货币现象。
所以,刺激楼市可以给经济带来规模,但却无效益;给一部分人带来财富,但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
二、刺激楼市导致中国在贸易摩擦中更加被动,阻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局。
过去一年多,中国楼市的调控主旋律是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严控信贷资金流向楼市。
为什么?
中美贸易战给中国楼市设置了高压线,房价继续上涨或泡沫继续扩大,汇率风险则更大,资金外流的风险也更大,进一步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的压力就更大,中美贸易谈判就更加被动,宏观政策更加乏力。
今年1月份,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的经贸协议,双方达成共识,维持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贬值,避免干预汇率,保持汇率市场的透明度。
如果释放货币,刺激楼市,泡沫增加,会促使资产及货币贬值的压力增大,影响汇率的稳定性。这时,若逐渐开放金融市场,资本外流和汇率市场的风险难以预料。
有人觉得,保楼市实则稳增长,稳增长与促改革两不误。这种观点是理想主义的,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如今只要发放货币能度日,刺激楼市能保增长,则无决心启动真正的改革,导致改革拖而不决。
所以,于理论于形势,于规律于问题,不可刺激楼市。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8. 2016年房地产的9大趋势 买不买都要看

2016年悄然而至,房地产行业虽然还充满诸多变数,但有些趋势已经露出端倪。网上各种预测此起彼伏,下面咱就说说2016年房地产必然发生的大事。
  1、三四线城市房价继续降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开发商降房价。鼓励不是强制,“鼓励”很可能意味着政策上对开发商的“让利”,以促降房价。2016年房地产行业营改增落地,致房企成本下降,从而有利于降房价。而最可能降的是高库存和弱需求的三四线城市,预计2016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量将下降10%,销售均价将下跌5%。
  2、一线城市房价涨15%
  2014年和2015年一线城市的高价地将在2016年进入市场。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已经下降50%,加之房贷政策宽松,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需求正继续累积,一线城市成为资本避险最后安全地,房价也将延续2015年的涨势。
  3、房价必涨9个城市
  2016年,深圳、苏州、南京、合肥、南昌、杭州、上海、北京和广州最有可能表现更好。2015年底这9个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下降到了10个月以下,处于低位。可售房源有限,必将造成供不应求局面。上述城市房价上涨已是大概率事件。
  4、首付比例降至20%
  2016年去库存政策最可能出台的是房贷首付比例降至20%。2008年~2010年间中国曾有过这一首付比例。
  5、地王单价破10万不是梦
  2015年岁末深圳8万元/平方米地王横空出世,对2016年地王高度的想象空间被打开。新常态下,城市间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资源愈来愈向一线城市聚集。同时,在宽松货币政策下,房企融资成本越来越低,更有胆量涉足一线城市土地。
  6、改善型产品主导市场
  一二线城市的刚性需求逐渐消耗殆尽,改善型需求开始“称王”。随着二孩政策效果发酵,加上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户型产品升级的需求也在提升。三四线城市也由于本地居民住房拥有率高,未来能快速去化的终将是改善型产品。
  7、并购大战上演
  2015年的房企并购大战还未结束,2016年房企并购脚步不会停下。一些中小房企将陆续宣布“去地产化”,转型与转行并存。一线房企在2016年外溢的投资将陆续投向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有限的需求将被一线房企的优质产品满足,一些本地房企将被挤出市场。
  8、北京积分落户
  2015年年底,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已经开始征求意见。到2016年北京市将正式推出积分落户管理办法,漂在北京多年的北漂们将有通道获得北京市户籍身份,北京市也终于在积分落户上补齐一课,与上海、广州比肩。因此激活的“北漂”安居乐业需求,对房地产市场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9、房地产互联网热退潮
  肇始于2014年万科的房地产全行业“互联网+”浪潮将在2016年显著退潮。经过2年的追风,房地产企业发现互联网并没有颠覆房地产,也没有根本改变房地产的任何一个环节,互联网+营销、互联网+社区、互联网+定制、互联网+众筹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到2016年,务实的房地产企业的互联网热将会显著退潮,回归产品打造和服务。当然,互联网与房地产行业的融合并没有结束,互联网思维对行业的改变依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