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2024-05-12 00:17

1. 2018年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2018年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1】 最近,笔者参加了由赤壁市财政局举办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培训,但发现其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却涉及甚少,而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和对策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按照科学、精简、搞笑的原则,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目标,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有关事项在业务发生前必须经过书面授权批准,明确责任,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对于越权行为要有一定的惩罚制度。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
  (三)财产保护制度。要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核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务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防止财产流失、浪费。
  (四)预算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控制管理水平,一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二是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科学选择预警指标,合理确定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六)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个责任部门和干部职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来实现对区在工作过程中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要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2】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混乱、会计核算不实、监督不力等现实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于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具有之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单位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单位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企业相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控。一般情况下,单位要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都会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
  适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用于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的内控制度。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有利于加强单位廉政建设,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防火墙”,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促进单位人员廉洁从政,有利于从源头上和制度上治理腐败行为;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能够有效保证单位财产物资的不丢失和不损坏;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可以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控制,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强化对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和考核,确保单位内部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对单位健全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单位领导不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制度的设计仅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成为应付检查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另一方面,一些单位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执行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于是将财务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则成为“付款员”,内部控制的执行存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脱节的现象,无法达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也就缺乏有效性。
  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迄今为止,很少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单位内控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但由于不同单位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导致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相对较弱;缺乏详尽的内部控制细则,使得单位岗位职责不明确,特别是会计岗位设置不够严谨,工作程序缺乏规范性,业务流程不清晰,使会计处理事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造成不良后果。
  3.会计基础薄弱,预算控制缺乏力度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改革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基础薄弱和预算控制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会计基础方面,一是缺乏成本核算要求,会计核算不规范,不重视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财务处理不规范,例如对于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并未体现在单位账目上;二是原始凭证问题,部分单位存在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或是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的原始凭证,既影响到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又造成了国家资产的流失和财政收入的减少;三是财会人员素质问题,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单位财会人员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培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影响财会数据准确性。在预算控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单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编制未能细化到具体项目,且预算编制更多的是基于上年的收支情况和当年的财政状况来核定,科学性不强,或是预算涵盖范围有限,预算刚性偏弱,缺乏预见性,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4.内外部监督控制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是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却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审计内容上,对指定效率的评价涉及不多,且部分单位存在“一言堂”现象,领导集权严重,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没有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审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在外部监督方面,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大多侧重检查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对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进行实质性检查,外部监督缺乏力度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1.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单位人员的意识和行为,其中更为关键点是单位领导者的内控意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应起带头作用,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其次,加强对单位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体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同时明确各个岗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增强他们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意识;再次,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单位文化,使整个单位沉浸在良好的内控氛围中,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2.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目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明确各级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从管理模式、内部核算体系、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等四方面着手,除主要制度外,还应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和预算控制制度等,且各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到控制活动中。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规范职能职责划分,避免一人多岗现象,注意分离不相容岗位,如采购与财产保管分离,会计与出纳分离等;规范预算、资金和费用支出等的管理,确定单位内控的重点和目标,确定合理的报销审批程序,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防止舞弊事件发生,对重大事项则应按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责任到位,权责对等,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3.增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强化预算控制力度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问题:首先,需要从单位出发,制定一套适合的会计制定,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的处理程序,建立严格的会计控制系统,确保会计目标的实现;其次,认真抓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规划日常会计业务,对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并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等措施,确保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严格资产管理制度,杜绝浪费、贪污和挪用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实现单位财产、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再次,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定期对单位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以应对当前单位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预算控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分类制定业务支出定额,对于超出预算的开支应及时查明原因,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从而加强单位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加强外部政府监督,利用内外合力,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规范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独立行使职权,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其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公正的审核和稽查,确保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做出评价,在保证内部控制贯彻实施的同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外部监督检查,通过外部中介结构来评价单位内控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总之,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体系。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018年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2. 2018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8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新形式下,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是顺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扎紧制度笼子的需要,但是笔者在审计中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试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加强健全内控防范机制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1.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减少或防止个人贪污、非法侵占国有资产,必须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制度有章可循,规范各类收支行为,确保收入及时入账,未设账外账,合理支出。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不正当流失,从源头上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2.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国家制订各种财政政策的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杜绝单位内部人员做假账、弄虚作假,串通舞弊,进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有效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在经济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经营活动风险,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
  较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些单位认为已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财政部门逐年推行一系列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跟自己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建立内部控制意愿不强,认为这样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缺乏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认为已设置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便视为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将其他部门的内控制度照搬到本单位,存在与实际工作性质、职能职责不相符;有的单位内部监管机构未设置或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实效,设立的规章制度只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
  3.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外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人员少,往往一人兼任多个岗位,财务人员更少,出纳会计双肩挑,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财务机构挂靠在办公室,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另外,内部审计仅限于对财务控制的监督,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只是对一般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增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财政资金的管理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调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也要把建立内部控制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调动大家积极性,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位员工都需参与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单位应根据《会计法》、《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部门对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系统内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针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并且定期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从而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
  3.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外部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是《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应与内部审计机构相互结合,采取专项监督的形式,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钢结构施工企业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有很多企业的运营资金处于一种负值状态,究其原因主要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较差,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管控制度与考核机制的缺陷
  管控制度不够健全、考核机制不够严格、针对性不是很强,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却未将其真正的实践。同时所制定规章制度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照搬,未深入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造成其达到的效果低下。
  (二)内控环境和内控意识的缺陷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个有效环境来支撑,内控的环境相对较差。同时在控制过程中,跟不上建筑市场发展的脚步,对于一些新产生的事项缺乏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没有结合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
  (三)企业管理跨度增加造成控制难度大
  随着企业管理跨度的增加,其控制难度也相应地加大,在资源的共享上还相对较差,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人作为实施该项活动的一个主体,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内控质量,但是就目前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与教育上,过于形式化,其培训的成效较差,此外,企业文化的构建力度与影响力度较低,缺乏属于企业自身独有的文化。
  二、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1.健全企业内部机构,构建一种多级控制体系,基于三级组织管理这一模式,构建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进行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以及行使,加强各级责权利的监督与评价,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并对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细分以及固化。
  2.明确其控制目标、控制范围以及内容等,对于职务不相容的可采取分离控制。因钢结构施工企业易发生突发事件,具有施工多变与不均匀性等特征,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越权现象,在该控制体系中还应构建相应的授权批准机制,采取分级管理,进行层层控制,对正常经济行为予以授权。
  3.财务风险与施工项目控制。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施工企业避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风险,由于财务风险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控制中,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防风险意识,根据财务风险具体的控制点,构建相应的风险管控系统。而在施工项目这一方面内容的控制上,则应该采取全方位且全过程的管控,构建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进度、安全以及质量的控制,通过合理且科学的控制方式,提高其控制成效。
  4.实物资产与内部审计上的控制。为了确保企业各项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避免出现各种舞弊行为,必须要加强企业中实物的保管,定期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并构建相应资产档案,及时且全面地记录实物资产所发生的变化。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为外部审计的一个补充内容,即对各种控制系统以及经济活动所开展的独立性评价,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既定程序、政策的落实情况、财务控制目标落实情况等。
  (二)施工企业财务内部关键环节的控制
  1.货币资金。在控制过程中,可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做好资金风险的防范工作,提升资金使用率,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
  2.成本费用。在该环节中,可采取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来实施控制,并做好事前预测工作、事中控制工作以及事后分析工作,同时还要控制好材料成本,尤其是各种钢材,制定相应的进料、提料、购料、以及领料计划,避免材料的浪费。
  3.采取全面预算管控,健全钢结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以及体系,明确其预算管控的框架体系,接着基于施工企业所实施的管理组织来对预算管控内容进行细分,并确定预算管控责任的主体,增强企业员工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管控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基于这点内容,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对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日常操作、文件的保管和存储、数据输入和输出等进行有效地控制。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 2018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优秀】

 2018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优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新形式下,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是顺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扎紧制度笼子的需要,但是笔者在审计中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试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加强健全内控防范机制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1.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减少或防止个人贪污、非法侵占国有资产,必须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制度有章可循,规范各类收支行为,确保收入及时入账,未设账外账,合理支出。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不正当流失,从源头上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2.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国家制订各种财政政策的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杜绝单位内部人员做假账、弄虚作假,串通舞弊,进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有效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在经济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经营活动风险,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
  较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些单位认为已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财政部门逐年推行一系列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跟自己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建立内部控制意愿不强,认为这样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缺乏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认为已设置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便视为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将其他部门的内控制度照搬到本单位,存在与实际工作性质、职能职责不相符;有的单位内部监管机构未设置或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实效,设立的规章制度只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
  3.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外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人员少,往往一人兼任多个岗位,财务人员更少,出纳会计双肩挑,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财务机构挂靠在办公室,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另外,内部审计仅限于对财务控制的监督,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只是对一般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增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财政资金的管理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调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也要把建立内部控制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调动大家积极性,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位员工都需参与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单位应根据《会计法》、《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部门对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系统内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针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并且定期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从而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
  3.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外部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是《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应与内部审计机构相互结合,采取专项监督的形式,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钢结构施工企业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有很多企业的运营资金处于一种负值状态,究其原因主要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较差,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管控制度与考核机制的缺陷
  管控制度不够健全、考核机制不够严格、针对性不是很强,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却未将其真正的实践。同时所制定规章制度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照搬,未深入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造成其达到的效果低下。
  (二)内控环境和内控意识的缺陷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个有效环境来支撑,内控的环境相对较差。同时在控制过程中,跟不上建筑市场发展的脚步,对于一些新产生的事项缺乏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没有结合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
  (三)企业管理跨度增加造成控制难度大
  随着企业管理跨度的增加,其控制难度也相应地加大,在资源的共享上还相对较差,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人作为实施该项活动的一个主体,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内控质量,但是就目前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与教育上,过于形式化,其培训的成效较差,此外,企业文化的构建力度与影响力度较低,缺乏属于企业自身独有的文化。
  二、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1.健全企业内部机构,构建一种多级控制体系,基于三级组织管理这一模式,构建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进行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以及行使,加强各级责权利的监督与评价,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并对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细分以及固化。
  2.明确其控制目标、控制范围以及内容等,对于职务不相容的可采取分离控制。因钢结构施工企业易发生突发事件,具有施工多变与不均匀性等特征,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越权现象,在该控制体系中还应构建相应的授权批准机制,采取分级管理,进行层层控制,对正常经济行为予以授权。
  3.财务风险与施工项目控制。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施工企业避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风险,由于财务风险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控制中,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防风险意识,根据财务风险具体的控制点,构建相应的风险管控系统。而在施工项目这一方面内容的控制上,则应该采取全方位且全过程的管控,构建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进度、安全以及质量的控制,通过合理且科学的控制方式,提高其控制成效。
  4.实物资产与内部审计上的控制。为了确保企业各项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避免出现各种舞弊行为,必须要加强企业中实物的保管,定期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并构建相应资产档案,及时且全面地记录实物资产所发生的变化。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为外部审计的一个补充内容,即对各种控制系统以及经济活动所开展的独立性评价,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既定程序、政策的落实情况、财务控制目标落实情况等。
  (二)施工企业财务内部关键环节的控制
  1.货币资金。在控制过程中,可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做好资金风险的防范工作,提升资金使用率,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
  2.成本费用。在该环节中,可采取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来实施控制,并做好事前预测工作、事中控制工作以及事后分析工作,同时还要控制好材料成本,尤其是各种钢材,制定相应的进料、提料、购料、以及领料计划,避免材料的浪费。
  3.采取全面预算管控,健全钢结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以及体系,明确其预算管控的框架体系,接着基于施工企业所实施的管理组织来对预算管控内容进行细分,并确定预算管控责任的主体,增强企业员工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管控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基于这点内容,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对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日常操作、文件的保管和存储、数据输入和输出等进行有效地控制。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018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优秀】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哪些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5.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各级政府领导,还是部门、单位的领导大都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没有成本核算,财务只是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行为进行的记账活动,没有必要再开展内部审计。这种认识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是近年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偏差,认为近年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有些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这些错误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2.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一个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3.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清,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受限。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愈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才愈有保障。然而,纵观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层次状况,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的,少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纪检书记分管的,甚至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管的。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如果是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审计,显然内部审计监督基本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是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分管审计,由于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一般不过问财务、物资财产管理,一般情况下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如果是财务负责人兼管内部审计工作,那么实施内部审计就难以达到独立审计的要求,这样的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甚至有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按照领导的意图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开支进行整顿,应付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从而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5.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它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从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6.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7.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基本上是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8.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同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工作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财经监督工作,必须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虽然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行业主管依据审计法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仔细分析将不难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属于一种会计导向型审计,它主要检查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有无疏忽引发的错误,资产是否安全完整,计划是否完成,政策是否遵守等。这种会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在目前所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属比较好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是按照领导的意图随意开展,既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规章操作,因而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从而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1.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把审计与强化内部经济监督管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行政发文、政府审计、财政监督等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职工、财务人员、具体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者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不断拓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路子,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保驾护航,服务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的作用。
2.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3.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行政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5.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与财务人员一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更严。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哪些问题

6.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高官落马事件频频发生,国外安然公司的破产、巴林银行的倒闭、国内巨人集团的倒塌、银行屡现惊天大案等,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失灵有关。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想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于会计控制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其实,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来看,可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运行的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控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单位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 总之,内部控制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的确确是每个单位的当务之急。■

7.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滞后 
         在改革进程中,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细胞,较早开始进行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控制规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与国际接轨,逐步规范和完善起来。相比较而言,众多事业单位,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客观上环境不够充分,从单位的领导到员工都欠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更谈不上要求去设计和建设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建设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能力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 
         (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控制。在建立内部控制中存在误区,认为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
         (2)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较为简单,人员较少,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内部审计制度则根本没有。
         (3)会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因承担着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而设立,进而发展壮大。这些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方面,尤其重视这一技术领域,而忽视了对财会等“辅助”岗位的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少单位的财会人员,都是由其他技术人员转岗而来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制衡机制“失灵”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法人管理结构,其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是“授权监督”机制,而这种授权机制很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很多事业单位实际上从事的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以提供某方面社会公共服务为其主要职责。在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的状况下,个别事业单位很容易造成“公众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倘若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内部控制自然也是形同虚设。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领导层往往凌驾于内控之上,致使内部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8. 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是卫生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卫生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能有效控制串通舞弊和贪污腐败,促进卫生事业单位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保证。因此,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卫生事业单位有限的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差额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出现严重不足,但在合理的经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甚至违法、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其中除了领导的个人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这有可能给卫生事业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环境是卫生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基础。目前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太了解也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片面地认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安排,单位按规定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不需要内控,以至于出现经费支出失控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单位工作的全流程、全方位,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认识上的忽视、偏差导致了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会计岗位责任不清,权责不明确,或程序不规范,许多财务事项的处理仅是遵循惯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虽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且相互间不协调配套。由于人员编制有限,不合理的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如在财务印鉴保管上,存在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员保管;把非税收入挂在往来账上,以此来隐藏收益;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却未入账;不同单位之间资产转移,未办理相应手续,存在账外资产。资产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错误和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导致资金安全得不到保证。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约束
 
 内控意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卫生单位内部没有形成规范的预算约束制度,预算编制过于简单,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支出项目,计划性不强,对各项支出缺乏预见性,实际执行中预算往往出现较大的调整或追加,预算的编制完全流于形式,更谈不上预算控制,导致单位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等开支随意性很大,严重超支,甚至出现公用经费支出挤占专项经费的现象。
 
 4.人员素质低,内控执行缺乏刚性约束
 
 有的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虽然内控制度较完善,但会计和有关人员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过程中未严格按制度执行,又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相配套,使得内控的执行失去了刚性,从而导致内控关键环节失控或串通舞弊,难以有效发挥内控在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5.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一些单位未设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不能独立开展内控控制为主的审计监督。形同虚设的内审削弱了单位内部的监督作用,审计工作很难在内控及改进工作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
 
 二、建立、健全卫生事业单位内控的对策
 
 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当前要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
 
 1.提高内控意识,树立全员参与的新观念
 
 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在内控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必须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的宣传培训,使其切实履行健全单位内控的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认真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
 
 2.完善单位治理结构,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内控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是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任何人不得游离其之外,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唯有此才能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好的内控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内控的重要作用。
 
 3.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每个岗位人员的责任,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做到“内部牵制”,避兔会计记账与档案保管、记账与复核、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和审核一人兼任,财务票据与印章不得一人掌控,使不相容职务能够起到分离制约的作用。加强关键环节内部控制,明确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重点关注政府采购、资产使用与处置等环节,加强收入及票据的管理,禁止设立“小金库”。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4.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加强对会计业务程序的控制
 
 明确日常财务开支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实行逐级逐笔签字的财务审批制度,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责任明确、有权有责的管理控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依托,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大型基建项目,设备采购等要按规定统一招标,实行阳光采购。日常公用支付采用公务卡结算,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运行。
 
 5.发挥审计部门作用
 
 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监督各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小结
 
 总之,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以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前提,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的原则,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使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相互监督、制约和合作,从而达到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证卫生事业单位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和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新形式下,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是顺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扎紧制度笼子的需要,但是笔者在审计中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试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加强健全内控防范机制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1.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减少或防止个人贪污、非法侵占国有资产,必须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制度有章可循,规范各类收支行为,确保收入及时入账,未设账外账,合理支出。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不正当流失,从源头上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2.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国家制订各种财政政策的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杜绝单位内部人员做假账、弄虚作假,串通舞弊,进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有效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在经济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经营活动风险,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
 
 较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些单位认为已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财政部门逐年推行一系列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跟自己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建立内部控制意愿不强,认为这样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缺乏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认为已设置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便视为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将其他部门的内控制度照搬到本单位,存在与实际工作性质、职能职责不相符;有的单位内部监管机构未设置或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实效,设立的规章制度只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
 
 3.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外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人员少,往往一人兼任多个岗位,财务人员更少,出纳会计双肩挑,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财务机构挂靠在办公室,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另外,内部审计仅限于对财务控制的监督,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只是对一般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增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财政资金的管理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调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也要把建立内部控制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调动大家积极性,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位员工都需参与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单位应根据《会计法》、《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部门对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系统内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针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并且定期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从而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
 
 3.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外部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是《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应与内部审计机构相互结合,采取专项监督的形式,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