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 你的世界就怎样

2024-05-20 16:25

1.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 你的世界就怎样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你的世界就怎样
  
  
 梦想之路,狂热的灵魂,《月亮与六便士》与你相伴,从不会孤独。作者毛姆被誉为“会讲故事的小说家”,他讲的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漫漫人生路,追逐理想并非是为自己赢得一场恶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也可以抬头望望月亮。书名来自: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主人公查尔——一个绝望的梦想守护者、一个潦倒落魄的艺术天才,他的故事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读他,能令你重燃理想世界的灯火,你怎样,你的世界就怎样。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读这本书,你也能从中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值得你去用心阅读的一本好书。
  
  
  
                                          
 
  
  
 
  
 经典语录:
  
  
  
 1.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2.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4.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5.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
  
  
  
 6.“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7.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
  
  
  
 8.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 你的世界就怎样

2. 《月亮与六便士》: 孤独者,不是疯子,就是天才

贫病交加的梵高,日复一日,背着沉重的画具,踯躅在法国阿尔特的田间树丛。灼热的阳光、烂漫的星空、起伏的麦田、盛放的向日葵,见证了他形单影只的狂欢。
  
 当麦田里的枪声响过,这个村民眼中的疯子死了,他的离去悄无声息,就像水面上的一个波纹,转瞬即逝。
  
 生前,他完成了1000多幅作品,只卖出去一幅,售价为400法郎;死后,却成为万人景仰的天才,一幅画便价值5400万美元。
  
 这种超越戏剧的大悲大喜,似乎是艺术天才的宿命。
  
 01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到达自己的理想。
  
 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冷酷无情、离经叛道的天才斯特里克兰德,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书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追忆了绘画天才斯特里克兰德短暂困苦,却伟大的一生。
  
  
 书中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虽然他的故事没有梵高那么家喻户晓,但抛家弃子、贫病交加、服毒自杀,他55年的人生所经历的痛苦磨难,丝毫不逊于梵高。
  
 有人说,天才是一群无法融入社会的边缘人,是一群不愿改变自我的胆小鬼。但在天才看来,淹没在普罗大众中,才是生而为人的耻辱。
  
 当芸芸众生还在“寻找自己”时,天才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灵魂,为了解开终极奥秘,他们忍受讥嘲、侮辱、诋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02
  
 “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可能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社会成员,一个诚实的经纪人,一个克尽职责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在他身上你没有任何必要浪费时间。”
  
 这便是“我”第一次见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人,却做出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四十岁那年,他放弃了原本稳定的证券经纪人工作,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背负抛妻弃子的恶名,像被施了魔咒般地迷恋上了绘画。
  
 绘画在他眼里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成名,而是生而为人的意义:“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为了解开缠绕内心的秘密,斯特里克兰德的世界里只剩下惊世骸俗的个性,和不搀杂一丝后悔的决绝!
  
 他无法忍受外界加给他的任何桎梏。谈到妻子,他说:“我已经养活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换换样,自己养活自己呢?”
  
 谈到孩子,他说:“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为了让妻子答应离婚,他甚至愿意给她制造离婚需要的借口。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对于别的人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
  
 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
  
 这种蔑视俗世伦常,不计后果的我行我素,让人们鄙视、痛恨、不寒而栗。
  
 03
  
 “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便是斯特里克兰德对女人与爱情的真实看法。
  
  
 克兰德夫人,与克兰德生活了十七年,但却三观不合。克兰德不喜张扬,讨厌逢场作戏,克兰德夫人却爱慕虚荣、喜爱结交名人。
  
 她对丈夫非常不满,认为他“一点也没有文学修养,是个十足的小市民”。
  
  
 克兰德出走后,为了搏取同情,她不惜将丈夫的出走,杜撰为跟女人私奔。
  
 克兰德夫人的虚伪、自私,从某一方面来说,催化了克兰德义无反顾的追寻自我。
  
 勃朗什,克兰德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也是结局最凄惨的一位。
  
 她本是一名家庭教师,因与雇主私情怀孕,被赶出来并流产,幸好遇到善良的施特略夫收留了她,因为名声不好,她嫁给了敦厚老实的施特略夫。
  
 然而,这个笃信爱情的女人,却爱上了到家养病的克兰德。像所有陷入情网的女人一样,她天真地想将这个冷酷的男人,驯化成爱的俘虏。
  
 但克兰德早已看穿一切,只是将她当成泄欲的工具,最终,受到羞辱的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勃朗什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现,激发了克兰德的创作灵感,促成了他创作生命的又一次升华。而她的死,在克兰德看来却”傻得毫无价值”。
  
 家庭、爱情、责任,这些世人珍视的东西,在克兰德眼中一文不值。世人永远无法理解天才的不通人情,就像天才永远无法理解世人的委屈求全。
  
 04
  
 天才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他们的不幸,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克兰德无疑是幸运的,上天让他遇见了爱塔,塔希提岛上一个十七岁的土著女孩。
  
 与这个女人在一起,克兰德是享受的:“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
  
 爱塔对克兰德的爱,是神圣的,她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克兰德。哪怕他身染恶疾、满身溃烂,看到他的那一刻,她是欣喜的:“他是我的男人!”说这话时,她的眼中放射着爱的光辉。
  
 在爱塔的陪伴下,克兰德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他用一双失明的眼睛望着自己的作品,也许他看到的比他一生中看到的还要多。”
  
 
  
                                          
 最终,带着满足、骄傲与轻蔑的心情,他带走了自己创造的世界,留给世人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这个貌似残酷悲情的结局,却意外地,让人感到一丝欣慰与温情。
  
 05
  
 如果说克兰德是艺术天才,那么书中另一个人物施特略夫,就是鉴赏艺术的天才。
  
 当他第一眼看到克兰德的画时,就预言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竭尽所能地帮助克兰德,就算遭到克兰德的鄙视、羞辱,仍毫无怨言,直到失去心爱的妻子与美满的家庭。
  
 这个人物,与克兰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克兰德以自我为中心,厌恶人性,远离尘嚣;施特略夫却总想着别人,竭力迎合,融入人群。
  
  
 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施特略夫的悲剧所在。
  
 克兰德代表的是出尘脱俗的艺术天才,施特略夫代表的则是循规蹈矩的俗世之人,他对克兰德的景仰,对应着克兰德对他的嫌恶,天才与世人心灵的鸿沟,只能用“夏虫不可语于冰”来形容。
  
  
 天才的孤独,是一种“月照千峰为一人”的孤独,虽然它带着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自足,但世间,却没有几人甘愿承受这种残酷的孤独。
  
 世俗之人,只是渴望一种井然有序的幸福,离经叛道,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是他们一生都不敢、也不可能去尝试的禁区。
  
 所以,孤独是天才的常态,也可以说,孤独成就了天才。
  
 然而,与天才困苦孤独的经历比起来,他们的结局却太过扑朔迷离。因为,世人永远不会把一个疯子视为天才,但天才在成为天才前,正是世人眼中的疯子!

3.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

比起那句大名鼎鼎、流传百世的名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我更喜欢书后的这句:“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这句话是对斯特里克兰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我们从他身上所看到的一个真理。
                                          
 一个有妻有子,生活过得还算美满的人,到了中年突然抛妻弃子,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潜心作画,最终贫病交加,双目失明,但创作出了自我满意又震惊世人的壁画,最终却又毁灭了这个他穷极一生追求而来的巨作。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的避世、厌俗、自我、独特算得上让人敬佩与感叹的话,那么整本书看下来我的心情都波澜不惊,因为在每个作家精心塑造的故事与人物当中都不难看出这些东西,因此只是偶尔在涉及到这些为世人所称赞的宝贵品质时会泛起一点小小的涟漪。但直到看到末尾,当书中描绘的那副宏大神秘、热情饱满、美丽可怕的巨画呈现在脑海中时,我的内心翻滚着巨浪,大脑中如同劈过一道闪电,对着书上的文字目瞪口呆,不由得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与慨叹:他是个伟大的人。
  
 用书中的话说:“这个人知道了人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最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现实世界里的。”斯特里克兰双目失明,却仍然能创作出这幅巨画,说明他真正地找到了心之所向,依靠内心和精神的指引,即使失去了一切感官,也能创作出属于自己世界里的作品。因为他彻底地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客观存在的物质对他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或许这听起来有些唯心主义,但不得不承认,大千世界,有太多唯物主义解释不了的事情了,即使没有,那也只是用一些牵强附会、差强人意的说辞来安抚人心罢了。
                                          
 与全世界背离,饱受饥贫之苦,用尽毕生心血打造的巨作,最后却奉主人之命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此举最最让我震惊,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说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之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态下,他又把它毁掉了。”书中如是说。
  
 “骄傲和轻蔑”,用来形容斯特里克兰的此举,是多么地贴切啊!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原本生活体面的人要放弃一切去做一件看似虚无缥缈又极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嘲讽、排斥他,而斯特里克兰却也嘲笑他们的无知,但比起嘲笑,更多的是不屑,“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那种超脱世俗、取得人生真谛后的自豪与孤傲凌驾于每一个与之不同的人身上。他死而无憾,即使将自己探索出来的神秘世界永远毁灭于人世,也不愿将其暴露给庸俗又无知的世人。那副壁画如同一道通往斯特里克兰精神世界的大门,当他自己迈入那个神奇又崇高的世界后,便将这道大门无情摧毁,独自永远乐此不疲地活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去了。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带给人的是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那么比之更甚的是他为人所激起的悲悯之情。因为纵使世间人有千千万,而斯特里克兰却只有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他这般觉悟,也不是每个人在觉醒后都能有他这般勇气。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想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体质,而是那股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勇气,这种勇气不是常人所有的,而是一种彻底、决绝的清醒和认知,就像一个强烈声音的无形召唤,或是大梦初醒后的冲动和内心挣扎过后的冷静,这种勇气所带来的决定,既像是一种心血来潮,又好似一种深思熟虑。不论斯特里克兰在做出“决心画画”后的决定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总归,他是清醒而自知的。一旦有了这种坚不可摧的意念,他就有勇气忽视一切规则和制度,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违背道德规范,一心一意地追逐自己内心的那个似有若无的世界。
  
 或许他的自私、冷漠、残忍不被常人所原谅,但正是他的不可一世成就了他。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了所有羁绊与牵挂,真正从体制中走出来,才能豁然开朗。但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样,因为没有觉悟,因为缺乏勇气,因为我们从出生就被锁在了制度的牢笼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斯特里克兰最终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吧。有时候,我们无法取得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挣脱束缚,没有坚定勇气,或是直接甘愿沉沦。如同书中的施特勒夫,他作为从始至终认可斯特里克兰的人,独具慧眼,也同样创作着自己的作品,可为什么结局却与斯特里克兰不同?或许答案就在其中。只因其仍然活在世人的世界中,被各种规则束缚着,连爱情都摆脱不了,谈何其它。当然这仅代表个人看法。
  
 不知道真实的世界里,是否真的有第二个斯特里克兰,但我想在这个滚滚向前的时代里,很少很难有人能真正摆脱它带来的羁绊吧。所能做的,只是“不要做自己理想世界的异乡人”。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

4. 月亮与六便士

这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按作者的意思,它是作者已知的真实的故事的整合,加上自己的理解。
  
 本书的主人公他先是一个证券经理人,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作者与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因为其夫人的邀请。
  
 就第一印象而言,他是一个老实,不太符合上流社会形象的人。但可以看出,他们的
  
 家庭是幸福的。
  
 但不久,主人公直接离开伦敦去了巴黎,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去当一个艺术家。按其夫人说的,他对于画画是没有艺术细胞的,其一家人经常以此打趣他。但主人公为了这个艺术的追求,或许是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渴望,离开了伦敦。
  
 在这里,我不解的是其夫人的态度。夫人宁愿主人公是被一个女子诱惑,去了巴黎,也不愿承认他是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去的巴黎。就像最后作者向夫人说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时说的,她心里依旧认为女人依靠男人获得稳定的生活,是比自己挣钱更加体面的。
  
 当然,我表示难以理解。可能是时代不同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部分还好,还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但是主人公到了巴黎后,遇到了一个荷兰画家与他的妻子。
  
 在作者眼中,荷兰画家和他的妻子相当幸福(这难道是必倒的flag吗?),但最终因为主人公一个伤心过度离开巴黎,一个死在了医院。
  
 荷兰画家是一个慈善心有些过度的人。他极其欣赏主人公的画技,认为他一定会名扬天下。但不一定是在生前,按书的最后,应该是这样的,我现在也没有去查。
  
 但他荷兰画家因为主人公高烧,不顾妻子的反对(恳求了妻子许久,妻子最后接受了)把他接到家中仔细照顾,最后妻子跟主人公走了。
  
 有一说一,看到这里我三观尽碎,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 ˍ •̀ू )
  
 我看了作者的解释,但还是不能理解荷兰画家妻子的行为,这难道是爱情?我觉得更多的是新奇,是猎艳,是一时的冲动。
  
 或许是其妻子认为在荷兰画家身边会让她不断回想起之前的画面(她怀了主家少爷的孩子被赶出府)。但是,作者说的一句话,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无法原谅男人对她的牺牲?不对,这是主人公说的,我很难理解(图片中有)
  
 以及图片中我标记的段落,似懂非懂,不知如何用言语表达。
  
 这种感觉很像我初中读《百年孤独》的时候,看了几遍仍不能理解其中内涵。这或许需要一定阅历才可以理解吧。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我就不多说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现实中的情节,它确实可能出现。但这情节太过荒诞,主人公在我眼中自私自利,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我目前无法在书中找到他的伟大,他是在追寻他的理想,但其中伤害了太多人。我也不是说不可以追逐理想,只是,这书中的代价,太大。
  
 一个人真的可以如此自私吗?我不能理解?
  
 我更无法理解他的伟大,或许他在所有的悲剧中只是一个推进器,不是矛盾的主要源泉(好家伙,马原出来了),但还是很难接受。
  
 这本书读的很压抑,我最后十几章只是囫囵吞枣,没怎么细读。
  
 但我知道,不出意外,写完这篇读后感后,我三年内不会再看它了。
  
 太压抑了!或者说,不太适合现在的我( •̥́ ˍ •̀ू )

5.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知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毛姆经历奇特,做过助产士间谍演员,救护车司机等。一生著作甚丰,无论是小说、剧本、评论、随笔、游记、还是回忆录都广受好评,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等。她是一个优雅老到冷静的人性观察者,又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在刚与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相识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发现他有任何过人之处,然而现在,大家却几乎都承认他是伟大的。我所说的伟大,并不是指那些平步青云的政客所谓的伟大,也不是指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人之伟大——他们这样的人之所以辉煌一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性有何伟大之处,只是他们的地位赋予其光环,但时移世异之后,光环便会退去。人们不是时常恍然大悟,某位已卸任的首相,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演讲高手,而某位退伍的将军骨子里不过是个,庸俗的家是莽夫吗?
  
         然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却可称得上真正的伟大。他的艺术或许并不能赢得你的喜爱,但它的感染力是你无法抗拒的。他的作品会令你内心无法平静,叩击着你的心弦。人们嗤笑、讽刺斯特里克兰德的时代已不复存在,称赞抑或是为他辩护,也不再受到非议。斯特里克兰德的那些不完美之处在人们眼中竟成了他优点的不可缺少的衍生物。诗人大可持续争论,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他的崇拜者和诋毁者或许有可能出于偏见和固执对他进行歌颂或贬损,但有一点是无需争论的——他是个天才。
  
        我认为,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艺术家的个性魅力。假如个艺术家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特质,那么即便他有上千个缺陷,也可以被包容。我想,作为画家,维拉斯凯兹的技艺该是超越埃尔.格列柯的,但由于前者的画风和题材欠缺新意,难免令人缺乏兴趣和热情。但那位克里特岛画家的画作,却混合着肉欲与悲剧这双重之美,好像他要永久地牺牲自我,以便把他灵魂的奥秘呈现给世人。一切艺术家,无论是画家、诗人还是音乐家,他们用自己高尚或美妙的作品装点世界,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但这也同人类的性本能相似——不失粗犷狂野的一面。
  
  
 艺术家不仅将他们的作品呈现给世人,同时也将他们的伟大带给世人。窥探和研究-位艺术家的奥秘,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不亚于阅读一本侦探小说。这种奥秘就像大自然和宇宙,其魅力在于人们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即便是斯特里克兰德最无足轻重的作品,也能使你从中隐约窥见他那奇特的、复杂的、饱受煎熬的性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令那些并不喜欢他作品的人仍然对他充满好奇。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使那么多人怀揣着强烈的兴趣,想要了解他的性格和生活。
  
  
         在斯特里克兰德去世四年后,莫里斯.休瑞才完成那篇发表在《法兰西信使》杂志上的文章,令这位默默无闻的画家不致被埋没于世,并为那些恐于标新立异的作家开辟了新路。休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拥有在法国艺术评论界毋庸置疑的权威地位。他的观点令人们印象深刻。起初人们觉得他对斯特里克兰德有些过度赞誉,但后继的评论家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评断证明他并未有失公允。斯特里克兰德如今的名望,正是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无可动摇地建立起来的。
  
  
         斯特里克兰德的声普鹅起在艺术史上是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事件之一, 但我并不想在这里评论他的画作,除非那些作品折射出他的性格。一些画家的见解令我难以苟同,他们高傲地宣称外行完全不懂绘百欣赏,在他们看来,这些人要想鉴赏艺术,最佳的办法便是保持缄默并掏出他们的支票夹。
  
  
         我认为,艺术只有艺术家才能领悟的观点,是一一种十分荒唐的误解。何为艺术?不过是用一种世人皆能领会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罢了。当然我也承认,对艺术技巧缺乏实际知识的评论家,是很难给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的,比如我自己就对绘画知之甚少。好在我无须为此冒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雷佳特先生既是有才华的作家,又是境界颇高的画家,他已在他那本小书中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做了充分而详尽的探讨。这本堪称典范的著作文风优美,只可惜这种文风如今在英国已远不如在法国那样流行。
  
  
         莫里斯.休瑞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中简要地介绍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旨在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他真挚地热爱艺术,希望自己的这篇文章能够唤起人们对一位风格极其独特的天才画家的关注。休瑞深谙写作之道,他自然明白,唯有真正能够激起读者兴趣的文章,才能助他实现这一目的。
  
  
          那些在斯特里克兰德在世时同他相识的人一有的是在伦敦时就与他相识的作家,有的是在蒙马特区的咖啡馆同他碰过面的画家一日 后才惊讶地发现,那个他们眼中失意落魄的画家其实是个真正的天才,只可惜与他失之交臂。
  
  
          在那之后,法国和美国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中就不断出现他的名字,不是关于他的回忆录,就是对他作品的赏鉴。这进一步提升 了斯特里克兰德的知名度,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却无法满足他们。一切有关斯特里克兰德的文章都大受欢迎。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在他那部规模宏大的专著中列出一份篇目,在里面列举出一些较为权威的文章。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一旦那些超群拔萃之人在生活中出现令人讶然不解的事,就会令人们狂热地对其紧抓不放,编造出一系列他们自己非常笃信的神话来。这可被视为浪漫主义对平凡无奇生活的反抗。俊说中的-系列故事已成为英雄迈向不朽的最牢靠的通行证。瓦尔特,劳利爵士能够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与其说是因为他将那些他所发现的领地以英国的名字命名,毋宁说是因为他将披风放在地上让伊丽莎白一世踏着走过的这个传说。一位 习惯冷嘲热讽的哲学家想到这事,定会忍俊不禁。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在世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他树敌不少,朋友却不多,因此那些为他树碑立传者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来弥补手中资料的不足。但是很显然,尽管世人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但也足够浪漫的文人墨客从中汲取相当数量的可拼奏展开的材料了,毕竟他在生活中有那么多怪异骇人的行径,在性格上有那么多荒诞无稽的癖好,在命运中有那么多凄然悲壮的遭遇。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对这些事迹的推演和渲染,便自然产生了-段传奇,即便是头脑最清醒的历史家,也不会贸然提出异议。
  
         罗伯特.斯特里克兰德牧师恰恰不是这类头脑清醒的历史学家。他认为人们对他父亲的后半生存有太多误解,所以他宣称自己写父亲的传记正是为了消除流传于世的误解,因为这些误解给他在世的亲人带来巨大痛苦。众所周知,世间流传的许多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事迹会让一个体面的家庭蒙羞。但是这本传记读起来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同时我也暗自佩服自己能读完,因为这是一-本味同嚼蜡的书。 斯特里克兰德牧师在他的著作中所刻画的父亲,是一个温厚善良、体贴慈祥、奋发图强、为人正派的人。
  
         在做《圣经》诠释这门学问的研究时,当代牧师 大都掌握了巧妙掩饰的本领。罗伯特:斯特里克兰德牧师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在“解释”其文过往种种事迹时所展现出的才思敏捷与巧舌如资,一旦时机成然,定能助他在教会中谋得显要职位,以致我似乎已经看到他那结实的小脚肚被套上了主教的皮绑腿。厚管他做这件事结果会适得其反,但毕竞勇气可嘉。
  
  
         其实致使斯特里克兰德名声大噪的原因,主要在于那些被世人按纳的传说。他的艺术之所以吸引那么多人,若不是因为世人对其性格的赚恶,便是大家对其不得善终的同情。而共子献出的这部为父亲装点粉饰的传记,丝毫不亚于在共崇拜者头顶泼上一盆冷水。《撒玛利亚的女人》作为斯特里克兰德最重要的一幅品, 在九个月前被一一位知名的收藏家收入囊中。但这位收藏家后来突然离世,导致这幅画作被再次拍卖,最终被克里斯蒂拍卖行购得。二次拍卖时恰逢斯特里克兰德牧师的传记出版,人们对这部著作议论纷纷,于是这幅名画被拍出的价格竞然比九个月前低了二百三十五英镑。若不是人们对神话的热衷使他们对这个无法满足其猎奇心的故事不屑一顾,那么单凭斯特里克兰德的威望和其作品的独创性,也不可能力挽狂澜。
  
         巧合的是,威特布瑞希特-洛特征尔兹博士的文章很快就问世,成功打消了艺术爱好者们的疑虑和不安。
  
         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博士所属的历史学派认为人性之恶劣没有下限,其恶劣程度远超世人想象。因此,与那群将富于传奇经历的人物描绘成道貌岸然的君子从而令人扫兴的作家相比,这一派历史学家的文章能为读者带来更大的快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读者,如果让我看到一本书中说安东尼与克里 奥佩特拉D之间只是经济上的盟友关系,我会感到非常遗憾;同样的,要想说服我相信提比路2是和英王乔治五世一样完美无缺的君主,恐怕需要比现存史料多得多的证据来证明,不过谢天谢地,那些证据似乎难以找到。
  
         威特布瑞希特-洛特征尔兹博士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来评论罗伯特.斯特里克兰德收师那部天真的传记,这个人无法不对那位不奉的牧师产生同情。传记中所有为顺及休面而粉饰的地方,都被一一攻击并冠以虚伪之名:所有长篇累牍的地方,都被直接概括为谎言:所有闭口不谈的地方都被直斥为背版。对于一位化记作者而言,其作品中存在这样的过失自然应该遭到诟病,但他作为主人公的儿子,又情有可原。例微的是,就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也被牵连其中,被威特布瑞希特一洛特霍尔兹博出贬低为道貌岸然欺世盗名、自以为是,奸诈狡猾、烹饪技术极差。
  
         在我看来,斯特里克兰德牧师反驳在坊间已深入人心的一一种传说一一他父母之间 “并不愉快”时,实在缺乏谨慎。他在传记里引用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从巴黎寄来的- -封信,说他父亲将他母亲称为“一个伟大的女人”,但是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博士却将信的原本复制出来,原来其父信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愿上帝来惩罚我的妻子!她可真是太伟大了,我巴不得她下地狱。”即便是在教会最鼎盛的时代,牧师这样处理不受欢迎的事实也十分不妥。
  
        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博士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热忱的崇拜者,因此如果他想为斯特里克兰德进行遮拖,本不存在任何风险。可是他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 了隐藏在那些天真无邪外表下的卑鄙动机。他不仅是艺术研究者,还是一个精神病理学家。他对人们潜意识里的秘密一清二楚。任何一个探究心灵奥秘的人都无法像他一样,能在平凡的事物中窥探到更深层的意义。
  
         探究心灵奥秘的人看到的是难以言喻的奥妙,而精神病理学家看到的却是根本不能表达的内容。我们看到这位渊博的作家对于寻找出每一个使主人公颜面扫地的琐碎细节都十分热衷, 不免赞叹和称奋。他每列举出一个证明主人公无情无义或自私申郦的例证,就会对他多产生一份热情:当他找到主人公某个被进忘的事件,可以利用它来嘲弄罗伯特.斯特里克兰德牧师的-片孝心时,其欣喜若狂得就像宗教法庭的法官在审判异教徒。他在写这篇文章时那种废寝忘食的劲头也着实令人惊叹,不可能有任何一件琐碎的事情被他遗漏,假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有一笔未偿清的洗衣费,一定会被他记录在案;假如他有一笔半克朗的债务没有偿还,那么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也不会被漏掉。对于这一点,读者大可放心。

月亮与六便士

6. 月亮与六便士

        说说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月亮代表诗和远方,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看似矛盾的存在,实则不然。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鱼和熊掌可兼得。
  
         从我自己说起,初入社会时,满腔的理想主义,炽热的创业梦,编织的美丽人生遇到现实,一地鸡毛。于是我开始反思,不能好高骛远,人活于世,要脚踏实地,要有方法论。于是我二次创业时,选择了一个传统行业,家具行业,越来越聚焦,后来只做公共座椅,再聚焦,只做高端;再聚焦,专注座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我发现每次聚焦,看似小了,收入却增多了。我变得很商人,身上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和我当初设想的自己不太一样。虽然公司还很小,只有千万级的营收,但我发现,下五洋捉鳖的本领,我貌似有了一些。而有了一定资本之后,上九天揽月变得比较现实。
  
          我发现一个现象,身边很多朋友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就止步不前了。比如一千万是个坎,一个亿是个坎,十个亿是个坎。。。每次规模的扩大,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自己!是的,有的时候营业额增加十倍比提高10%更容易,因为10%是在术的层面发力,10倍一定是在战略,在道的层面发力。所以还要回到开始提到的月亮,此刻的月亮代表格局,境界和愿景。做生意赚钱很现实,但如果只想着赚钱,可能会做不大,需要愿景。我做智能化隐藏座椅的时候,我发现中国没有这种产品,我不懂技术,又想填补国内这块的空白。愿力很坚定,结果两年多我们就做到了国内这个领域的第一(因为还没有别人进场哈哈)。所以这里月亮是六便士的引路人,六便士是月亮的后勤部长。两者缺一不可。
  
         再进一步,月亮是形而上,六便士是形而下,形而上指导形而下。说到形而上,需要提到信仰,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中说:“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说的真好,最远的东西是月亮,我读过中西方哲学,我心中形而上的月亮,是儒释道,尼采,康德,叔本华,萨特,爱因斯坦,霍金等思想的杂交。我相信科学,也相信因果。上升到宇宙的纬度,我们何其渺小,生命弹指一挥。从量子纬度解释,我们与宇宙是一体,组成成分一致。从佛学角度来说,人人皆具佛性,妄想执着蒙蔽本心,客尘烦恼本是空。这些纬度让我们心量变大,能看透世间纷扰。最近的东西是六便士,禅宗说活在当下,我们需要和六便士打交道,需要财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本就是艺术,活着就要练就下五洋捉鳖之本领,赚钱不卑微,工作是修行。
  
         敬畏月亮,就去提升自我,扩充格局。敬畏六便士,就去努力工作,热爱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在一起!
  
        

7. 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么一种人,每天循规蹈矩,像个蚂蚁一样奔忙在家和单位这两点一线间,但你不要以为他没有梦想,更不要以为眼前这一切就已经是他的所爱及全部。他要么正在积蓄着爆发的能量,要么,他只是还没遇到能让他心灵震动的人、事或地方。
  
 月亮和六便士,讲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一个人年轻时读到这本书,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个疯狂追寻自己梦想的特立独行的人。但对那些追逐过或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部让他们泪流满面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当读到那个得了麻风病,而且双目已经失明的斯特里克兰,庄严肃穆地坐在壁画环绕的大溪地岛土屋里的那个情景时,无人不为其动容。
  
 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中所爱。钟爱的人,钟爱的事业,又或是,钟爱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头顶上的月亮,他们所仰望的月亮。他们对此心生向往,朝思暮想。但很多时候,他们身边还有数不清的一便士,两便士。。。六便士,这样的琐事,这样的压力,甚至,这样的枷锁。他们无法忽略这六便士,无法摆脱这六便士。于是他们只能在心中仰望着月亮,远远的看着。憧憬过后,依旧过着六便士的生活。
  
 说的,是你吗?
  
 
  
                                          
 书中的主人公,曾是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着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生活。突然间,他仿佛“被魔鬼附了体”,留下一封信给他的妻子,声称要去巴黎学绘画,重新开启他的人生。他不仅说到做到,并且非常坚决地表示,他将不再回来。到了巴黎以后,他不仅心无旁骛,而且对金钱、女人、舒适的生活,几乎这些世俗意义上的追求,他都不在意、无所谓、甚至有点反感,能回避时都尽量回避。只有在不得不需要时,“用完即走”。这一点倒是跟微信教父张小龙的理念颇为相似。
  
 他的生活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但这个曾经过着优厚生活的人,却不惜每每为了买画具和用来填饱肚子的面包,而四处找人借钱。在他眼里,面子一点都不重要,尊严也并不重要,只要能把他画画的事业进行下去,他才不管身边人是怎样看待他的,是怎样咒骂他的。甚至对帮助了他的人,他也不会心怀感激,权当是在途中加油站加了点油。一个为了他甘于抛弃自己丈夫,同样抛弃了优厚生活的女人,在他看来,也不过是为他的创作激情增加了添加剂而已。用完了,就可以丢弃。
  
 他是一个极致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及事业的魔鬼,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所有的精力出于一孔!他所有的想法,疯狂,能量,对世界的理解,全部都在他的作品里。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变革式的突破,所以大多数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看懂。所以他几乎从不让别人看他的画,他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他只全力专注在他对艺术的创作中,他在与时间赛跑,他力求在他有限的生命力,在绘画艺术上尽可能的多把他的才思灵感全部倾注出来。
  
 看完他的一生,我才对我一直都喜欢的那句: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才是活出极致,绽放精彩。
  
 
  
                                          
 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暂。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敢不敢真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现实的羁绊,谁都有,但又有几人能够不顾世俗的眼光来真正去追逐自己想要的那一片天空?现实确实是很无奈,尤其是加持了社会伦理运算法则之后的现实,每往你的梦想迈出一步,都可能会遭到无数人的抨击和白眼。但这些就是对你的考验,也是对你的拷问:你真的想要吗?真的那么想要吗?你害怕失去吗?想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你敢失去吗?
  
 当我把赚钱当做事业上的目标时,我发现赚钱并不能持续给我带来快乐。反思以后,我转而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在我所从事的领域做到最好。迎来过辉煌,走入过低谷,折腾过创业,经历过失败。在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我逐渐发现,心中的月亮,不见得非要多么高大上,不见得非要举世瞩目。它可以很平凡,可以很传统,只要我把它做好了,做到了这个领域里的最好,它就是我最美的月亮。坚定了这个信念以后,我回归了原有的传统行业。一步步耕耘,一步步前进,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前所未有的踏实。
  
 亚伯拉罕,书中仅仅出现过一个章节的一个人,是个才华出众的医生。在被选进了医院的管理层后,履新之前,去了地中海旅游。几个星期后,医院收到了他的辞呈,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说起往事,他才道出真相:那天早上,货轮停靠在亚历山大港,他在甲板上观察这座城市,码头上的来自各国的人群,灿烂的阳光,蓝色的天穹,他突然产生了某种感触。他无法描述这种感受,就像是一声惊雷,又更像是一种天启。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突然觉得非常快乐,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他觉得他回到家乡了,不用一分钟就决定他将会在亚历山大港度过他的余生。
  
 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人之口说出了这段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的话,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生活的意义,于我,前半生是拼命折腾自己,在折腾中逐渐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后半生打算沿着一个清晰的方向,耐心的、用心的、无悔地走下去。一切的价值,都会在路上,都会在事上,练就出来。这是阳明先生一直倡导的,“事上练”。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也很低。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更多注重精神财富。提醒自己,良知是底线,良知是行事之准则。要求自己,不论年纪再大,都要有爱的能力。懂爱,会爱,敢爱。珍惜那些能给你爱的回应的人,做一个能给人爱的回应的人。对伴侣、朋友、同事都应如此。
  
 敢于追求值得追求的,敢于放弃应该放弃的。
  
 不是人人都能做斯特里克兰,那个敢于为了理想而放弃了全部道德、责任和世俗生活的人。但这一生里,是否有那么一次,你敢于做自己精神的骑士?
  
 2018/2/14

月亮与六便士

8.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照耀着满地的六便士,我只知低头躬身前行,以为闪烁着光芒的,就是我的路,却忘了我也曾是个久久怅望着月亮的人。”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现实。这大概是《月亮与六便士》给人的印象。但是你想从书里找到上面那段话,怕是把书翻个稀烂,也找不到。虽然,《月亮与六便士》讲的确实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故事。但如果当你喻阅读这本书时就会发现,里面将的不是,一般的,世俗的“理想”,而是纯粹的,干净的“理想”。
  
        主人公抛妻弃子,带有所有财产跑去巴黎学画画。后面勾搭上赏识他、帮助他、照顾他的人的妻子,又抛弃她,间接导致了人妻的死亡。所作所为确实背离道德,为人不耻。说其是人渣也不为过。但,我看到的不是人渣的斯特里克兰德,而是一个疯子,一个孤傲的疯子;一个天才,一个爱上理想的天才。
  
        他脾气差,差到令人难以忍受。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傲慢的嘴脸,毫无礼节,毫不客气。赶走身边所有的人,独自享受着孤独的滋味。
  
        他爱画画,爱得病态,爱得病入膏肓。只有点钱,全拿去买颜料,买画笔,买画纸。他对画画的干净、纯粹,为了它受尽穷苦又如何?只要他还能拿起画笔,就会一直画下去。别人不欣赏他的画又如何?他不屑于别人的赏识。
  
       他对画画的爱,太过自私,太过霸道。他最后的,最满意的画,并不想让世人知晓,弥留之际叮嘱他的异邦妻子在他死后一定要烧毁它。深爱他的妻子,也遵照他的遗嘱,烧了画。这副伟大的画,最终与他共赴天国。
  
      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偏执,对现实的不屑一顾,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