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区别

2024-05-09 10:48

1.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区别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区别

2. 什么是初次分配?什么是再次分配?

1、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2、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通过社会福利,保险,医疗等方面提供给公民的保障。
举例:你投资自有的150万办了一个服装厂,规模有一百多人,其中安排了十来个下岗职工和2个残疾人,进过一年的经营,给职工发工资用了130万,缴纳税费合计35万,政府因你工厂安排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给予你工厂财政补贴5万,残疾人补贴2000元,年终总计获纯毛利40万。
1、初次分配:你投自有资金150万经营后获纯毛利40万是你投入资本所获得的资本要素收益;一百多员工挣取得的130万工资是员工投入劳动力所获得的劳动力要素收益。
2、再次分配:你工厂年经营缴纳的税费35万是国家通过对你的经营成果参与分配的表现;政府因你工厂安排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给予你工厂财政补贴5万,残疾人补贴2000元,是国家以财政支付的形式对于你对国家及安排社会弱势群体的政府性;国家给予每个残疾人2000元的财政补助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将国家获得的收入再次分配的表现。

扩展资料:
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2、再分配: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参考资料:初次分配-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再分配-百度百科

3.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别指什么?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则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初次分配效率优先,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这样,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通过强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理顺分配关系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关法律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健全以养老、医疗、伤残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别指什么?

4. 什么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二者的区别?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包括三个部分的分配:一是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上交给国家的税收收入,二是部门企业分发给工人的工资报酬,三是企业给足自己后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储备。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 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⒉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⒊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⒈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⒉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⒊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⒋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四)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5. 区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性质不同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2、形成原因不同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3、进行途径不同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国家预算: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
国民收入再分配: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次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收入再分配

区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6.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有什么区别啊?

一、1、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2、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主要看政府对是否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个人观点)二、(1)初次分配主要包括:1、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2、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3、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 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2) 再分配主要包括:1、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政府以此对企业和个人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2、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3、社会缴款。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4、社会福利。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5、其他转移收支。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内容仅供交流与参考)

7.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别是什么?

区别: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主体不同:
初次分配的主体是各种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再分配。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国有经济中,国家作为主体参与初次分配,但这个主体是市场主体而不是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不同:
初次分配是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不同:
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再分配内容有:
1、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
2、财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
3、社会缴款。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
4、社会福利。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
5、其他转移收支。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别是什么?

8.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之前回答过。

  1、要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涵义:
  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2、要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的主体是各种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再分配。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国有经济中,国家作为主体参与初次分配,但这个主体是市场主体而不是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不同:初次分配是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不同:
  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