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意味着减少贷款, 可是货币还在增发, 二者 是否矛盾?

2024-05-12 13:25

1. 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意味着减少贷款, 可是货币还在增发, 二者 是否矛盾?

  紧缩货币政策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主要政策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手段可一起实施,也可单独实施。
  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市场上资金过剩。为什么会资金过剩、央行发行的实物现金与市场流通环节中的货币资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货币”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货币分为M0,M1,M2。M0是流通中的实物现金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库存备付现金两部分。M1是流通货币+活期存款,M2是流通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基础货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M2,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俗讲,广义货币是指现实生活中流通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部分,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属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存量的20%,而银行存款则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从比重看,由央行发行的货币仅占广义货币的很小一部分,从2009的的数据来看,目前大约占M2的6.3%左右,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则占M2的绝大多数。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存款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存款银行持有的通货。因此M0只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同于基础货币。
  对于基础货币构成中的M0,即央行发行的实物现金货币,大家很好理解,但对于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银行为工商业者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存款转到收款人账户上,这些方式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被称为存款货币或信用货币。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总体而言,活期存款余额应视同货币,通常被视为“存款货币”。存款货币主要体现在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主要流转于银行体系内,可用于转账结算。存款货币来源于现金货币的存入和银行贷款派生机制。
  人民币货币总量2009年 (年底) M0:3.8246万亿   M1:221445万亿     M2:61.0224 万亿。由货币概念可知,基础货币是由央行负责发行供给的,但基础货币的是不能随意增发的,为指导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工作,人大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政府都无权从央行借钱,更不可能让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了。基础货币发行途径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通过以上概念解释应该可以明白,通货膨胀是因为广义货币M2量过大造成,控制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这里的“减少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广义的货币M2,而广义货币M2的供应参与者不仅有中央银行的现金货币,更有众多金融机构贷款派生而来的存款货币,这都不是央行想增就增、想减就减的,只能通过政策宏观调控。目前中国通胀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过高。目前,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达到20万亿元。按照银行法,央行是无权增发基础货币的。但是,央行还有一个事实上不断执行的基础货币增发机制,央行每增加一美元外汇储备,就按照汇率,向国内市场增发人民币,现在央行共储备26000亿美元,基本上来自过去1美元兑人民币8.7元到现在6.7元汇率。按此计算,央行一共向国内市场投放了20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1、首先在国内生产的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获得美元;
  2、央行印刷人民币,从企业手里换取美元,企业获得人民币,在国内市场购买原材料等组织生产,以便持续生产和出口换美元。
  我们知道,央行是一个金融机构,是没有能够出口换取美元的产品,而我们得到美元,是必须拿产品来换取的,不可能免费得到的。因此,央行积存外汇26000亿美元,是印刷人民币20万亿,从国内生产企业手里换取的,这些货币都投放到国内市场,从而使国内增加20万亿元基础货币。
  从上面所分析的这种增加基础货币的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货币增发机制,我们的财富出口送走了,换来美元,我们就增加基础货币, 而按照国家银行法,这些产品在国内时,国家银行是没有权利增发基础货币的。笔者此前估计,由于低汇率下产品贱卖,我们一共送走25万亿美元物质财富,于此同时,国内增发20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财富保持不变的状态下,过多增发货币,都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我们的特别是年代,不仅增发了20万亿元以上的货币,而且还送走了25万亿美元以上的财富,所以物价上涨也就在所难免了。
  提高存款准备金,从市场上抽走几千亿元基础货币,相比超发的20万亿基础货币,是微不足道的,更不用说送走的25万亿美元财富,所以,央行的措施,只能减少几千亿基础货币,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是没有多少作用的。连这样简单道理都认识不到,而且搞出这样荒谬的增发人民币机制,指望主流经济学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正确的措施,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是不可能。

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意味着减少贷款, 可是货币还在增发, 二者 是否矛盾?

2. 在不考虑发生外汇收支,只考虑存量的情况下: 如果外币存款增加,外汇占款是否相应减少?

一、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的基本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无规则"时代。随着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此,理论界从三个视角展开了研究。  1.均值-方差视角的分析  均值-方差视角是分析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最常见角度。在这一分析框架内,外汇储备被视为财富存量,中央银行被视为在给定风险水平下追求最大收益的投资者,中央银行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一系列给定风险水平下能提供最高收益率的资产组合,并在其中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予以选择。从本质上说,这一方法是资产组合理论在外汇储备管理领域的应用。  均值-方差分析在实践中面临三个技术性难题,这些难题涉及有效资产组合边界的识别和有效资产组合的选择。第一个困难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篮子以衡量外汇储备价值。第二个困难是如何处理风险收益关系的不稳定性。第三个困难源于有效资产组合选择中的主观性。    2.交易视角的分析  交易视角是分析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另一角度,由杜利(Dooley,1987)提出。针对均值-方差分析框架,杜利指出:均值-方差分析框架针对的是货币当局净外国资产而非总资产;净资产的有效组合可以通过分别管理总外汇储备资产构成和(或)总负债构成而获得;即使净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构成在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中是有效率的,也没有充分理由说明,总外汇储备资产币种构成或总负债币种构成各自均为有效资产组合。资产方或负债方的调整能优化净外汇储备币种构成,这给予货币当局特定自由度以追求其他目标。  尽管交易视角分析富有新意,但杜利也承认,这一分析方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缺点。首先,机构安排也许使净外汇储备资产币种构成优化难以实现,特别是在外汇储备资产管理与外债管理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可能。其次,如果外币借款决策高度分散,或债务工具比资产工具有相对更长的期限,或外国借款人限制债务的币种定值,则从负债方实施净外汇储备资产币种优化比从资产方实施更为困难。最后,外汇交易成本--至少是主要货币的交易成本应当说相当低。在这一环境中,从资产方实施的净外汇储备资产币种优化成本更低。

3. 外汇储备增长或减少的原因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据最新(2009年4月底)数据统计,目前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日本居二,俄罗斯居三,中国台湾居四。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发展
  为了应付国 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即外汇储备。同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可随时动用的款项一起,构成一国的官方储备(储备资产)总额。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7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外汇储备比例不断增高。外汇储备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它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

  外汇储备的功能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代价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3、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 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 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管理原则
  1,保持外汇储备的货币多元化,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
  2,根据进口商品、劳务和其它支付需要,确定各种货币的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
  3,在确定储备货币资产的形式时,既要考虑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也要考虑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调整不同币种储备资产的比例。
  因此,国家外汇储备的管理原则是:“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础。但由于储备资产是支付工具,应该随时能变现,因此必须具有灵活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里所说的安全,不仅是货币汇率、利率风险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变现、流通、兑换风险的防范。因此,为减少储备资产风险,在考虑对外支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把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保值的基础上,不仅仅要获取基本利息的收益,还要努力争取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实现储备资产的增值。

  中国的外汇储备
  中国的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部分实际业务操作由中国银行进行。
  1.币种构成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目前属于国家金融机密。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的报道,据估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
  2.外汇储备结构原因
  之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历史和国际金融理论原因:
  1、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者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
  2、除美国外,日本、德国、瑞士的央行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价值储藏手段;
  4、国际贸易中2/3以美元结算;
  5、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批发交易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
  6、各大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
  7、国际银团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债券。
  3.储备成本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较多,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过程中,中国外汇储备在账面上贬值严重。有观点认为,200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账面损失约200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账面损失约400亿。
  4.流动性风险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决定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中国的外汇不是拿着一些外国的现钞放在那里,而是买了外国的一些高收益、低风险、非常安全的债券”。然而约占6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5.非常规使用
  2004年1月,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充实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这次注资行为不属于外汇储备的常规运用范畴,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执行人的角色。
  6.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随后,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达到创纪录的19056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元、欧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2008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为自2003年年底以来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460.30亿。
  有观点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亚太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出很多,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高外汇储备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有些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银行坏账情况比较严重,适当的增加外汇储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现在的储备水平还太低。
  人民币汇率曾经采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币/美元购买力平价失衡、全球预期人民币将会相对美元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美元热钱涌入中国换取人民币,以求收买廉价资源并获得汇率波动收益。中国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统计表明,2004年约有1000亿美元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人民币的汇率2005年7月21日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已超过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有学者认为,不应再用中国外汇储备来买美国国债,因美国未来的形势不明,应尽快实现分散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可能在协助解决金融危机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外汇储备不能再以每年3000亿元的速度增长。

外汇储备增长或减少的原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