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产品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2024-05-16 03:19

1. 有关新产品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一  转战互联网 为什么连微软、IBM都这么难?
  IBM大幅裁员11万人的消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虽然IBM否认没有这么大规模,但这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在快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与此同时,各种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中国的阿里在美国上市当日,市值高达1300亿美金,2015年计划招聘上万人。一涨一跌,让人唏嘘不已。
  老牌企业的基因:优势还是劣势?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说是最早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最早的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给了IBM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巨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资开发网络。但IBM最后也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但却诞生了一个新的巨人:思科。
  后人  总结  说,是因为IBM过于依赖企业客户。此话对,但也不对。表面原因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因。
  企业与人一样,有它的基因。当一个企业成功的同时,特殊的印记,即基因就形成了,很难改变,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IBM强大的基因,不仅让它与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擦肩而过,而且也让它错过了互联网无数的发展机会,最近一个机会是云计算。IBM在云计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没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实,这就是IBM的基因。围绕企业、大企业、大客户,做硬件、做软件、做服务,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
  企业与人一样,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与人一样,这种基因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无所不能,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实又有哪个老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
  最早有互联网机会的,除了硬件设备厂商,就属于运营商了。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它的实名用户,但谁又抓住了?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曾投巨资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但都以失败告终。
  10 多年前,中国电信投巨资建设了互联网信息业务平台“互联星空”,10余年下来一直亏损,现在已经完全转入后台服务,变相倒闭了。原网通公司2002年投资5亿,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天天在线”,不到两年即倒闭关门了。8年前,中国移动也曾大力推出移动梦网,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提到移动梦网?
  有人说,这是因为是国企,是垄断造成的。这显然并不正确。
  不止国内的运营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尽互联网先机的运营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无论是美国的AT&T,还是欧洲,或者日韩的运营商,都没有成功,为什么?
  不仅仅是运营商,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是所谓互联网新贵,也都没有抓住每一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为什么?
  1998 年,微软公开提出转战互联网,但时至今日,微软仍然是一个软件企业。微软曾经开展过各种互联网信息业务,如即时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但都没有大的发展。MSN现在已经关闭,bing还在苦苦挣扎。2000年笔者做过调研,当初IE浏览器在中国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软当初把IE浏览器免费,就可一统江湖,也就没有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如360的机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到?
  Yahoo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先机、有资金、有互联网思维,至今却挣扎在持续的衰退中,市值已经萎缩到了最高峰的1/3,为什么?
  新浪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新贵,有钱、有人,但在后来互联网信息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游戏、社区、电子商务等机会上,都做过积极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一个网络媒体公司,这又是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博客、微博的机会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后还成功上市。原因非常简单,博客、微博都是媒体平台,是最适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腾讯依靠QQ,掌握了中国互联网最基本的用户,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天花板。业界一直认为,腾讯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他就复制,其他企业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业界咒骂。微博出现的时候,腾讯依托QQ,迅速获得了倍数于新浪的微博用户,但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腾讯微博部门彻底解散了,新浪的微博却成功上市,为什么?
  腾讯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以游戏收入为主,这些年真正的新业务,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诞生,也是其优势基因,是QQ的升级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也一模一样。
  2000 年,联想投资举办了门户网站FM365,2年后倒闭。2000年,联想投资新东方在线,2002年撤资。种种互联网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然,不是联想不够优秀,联想与HP、戴尔相比,至少增加了手机业务。联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于这还是制造业,更强调营销的制造业。HP、戴尔至今连手机业务也没有抓住,苦苦挣扎在日益衰落的产业泥潭里。
  新东方2000年创建新东方在线,进军在线  教育  ,但15年后,其收入仍然不能进入上市公司报表。仍然活着,已经是万幸。无独有偶,课外辅导机构好未来2010年在美国上市,融资的主要诉求就是做在线教育,四年过后,2014年,好未来在线教育业务是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收入仅占好未来总收入的4%,仍然亏损。教育与在线教育,这么小小的门槛都难以跨越,为什么?
  以上种种,分析下来,都有具体原因,比如人才团队的问题,业务模式的问题,战略失误的问题等等,但最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基因!
  老牌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
  基因是复杂的,涉及机制、  文化  、队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碍。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说对自己进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对互联网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__民有一句话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学诞生的,做电子商务的不是百货大楼,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银行的杰作。
  这种基因非常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的问题。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自动形成了一套围绕其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方法  ,是与其业务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统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比如薪酬体系,一定是围绕主营业务确定的,无法与新业务需要的人匹配;比如业务流程与控制,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适合新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和其主营行业特性较远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新生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一家老企业诞生,但发展起来的概率肯定是零。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异类”,处处不合适,处处需要特批,几乎是与整个系统在对抗,所有的时机就被耽误了。不用妖魔化,没有人,没有哪个部门与你作对,这是一个系统,不适合新业务的系统。
  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成功的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发展期后,很快就需要进入一个防范出现大问题、大错误,以稳定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是无法给新业务提供空间的。任何一个大企业,其实在管理上,都难以说有活力,管理几千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实际上需要把每一个人当螺丝钉去管理,否则一定会大乱。因此,在成熟企业里,大家讲的是风险控制,是流程规范,是人人防控。而对于任何一个新业务、新产品与新服务,在一开始,是不能讲严格与规范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讲流程规矩的快速反应,不断犯错,是人治,不是法治。但这都不容于一个规范成熟企业。
  表面上,所有大企业都有其业务拓展部门,都有其容错率,但这种宽容度永远是在一个范围与制度之内的,而且往往与一个全新业务的要求有本质的差距。
  第二,人的问题。原来的基因里很难产生能够开拓新业务的人。我们经常说,投资的核心是在投人,一个即便是错误的计划,只要人优秀,最后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在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经自我沉淀积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与文化的核心骨干,很难诞生适合新业务的人,即便花巨资引进所谓优秀的专业团队,最后也会很快因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说扩大发展的问题。
  第三,文化的问题。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创始人与核心骨干,逐渐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小到用人的类型、员工活动,无处不在。在这种企业里,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风险提示,往往胜过一颗勇敢的心。因为人的类型不同,文化理念上,更是会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文化是一个弥漫在空气中的东西,一时没有明显感知与不适应,但日复一日,怨气日盛,最后让新业务与新人类无法生存,自动放弃离开。
  企业的基因表现还有很多,但核心我认为是以上三点,这已经足以杀死所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
  因此,对于所有成熟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清醒,你虽然有钱、有人、有  渠道  、有资源,但很多新兴的产业不是你的机会,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这已经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你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企业与人一样,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扬长,走你擅长的路。在业务的发展上,一定是顺势而为,顺着你核心业务的紧密链条发展,而不是贸然跨领域行业去做。如腾讯做微信,而不是微博、电商等;新浪做博客、微博,而不是做游戏、电商等。
  那么,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与机会,尤其是跨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到基因的因素,我们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阵厮杀,更实际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资本的手段参与如收购、参股等,参与但不控制,至少不参与任何实际的经营决策和运营,如Yahoo投资淘宝等。虽然Yahoo的衰败不可阻挡,但它却以支付宝大股东的形式再生。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聪明的改变基因,获取发展的办法。
  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二  怡宝:守住纯心,方为大成
  晒三分钟,捐一瓶水!
  “我们晒了三分钟,老天就捐了一场雨。”7月26日,广州塔露天观景平台,知名主持人汪涵走上台,面对数百名观众和志愿者,如此感叹“天公作美”。当天的广州,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2点多突然下起大雨。但很快就雨过天晴,高温模式重新开启。
  作为活动嘉宾,汪涵此行的任务是响应怡宝号召的“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纯心送水活动,在现场分享自己对“晒”的理解、对公益的认识。
  整个“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活动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微博入口:只要消费者用#美的人已经在晒了#为话题,附上创意影子照片并@怡宝,怡宝将会向需水地区捐出一瓶水。该话题在不到5天的时间,就有超过1.3亿的阅读量,逾10万网民参与讨论。
  顶着烈日,汪涵和志愿者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拼出了一个巨型二维码,作为参与本次公益活动的微信入口,正式启动“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纯心送水活动,在微信上进行传播。除了出席的观众,当天参观广州塔的游客也能接收到怡宝的推送微信入口。
  活动当晚,怡宝在广州塔的  广告  位上“点名” @汪涵 @蒋方舟 @高群书 @田亮,以名人接力的方式在网上展开“晒三分钟,捐一瓶水”,借助网络的力量让这一份纯心向全国扩散。
  筹水活动结束后,怡宝将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免费午餐”等公益组织,把水捐到山东日照和四川两地干旱地区的需水人群。
  随着夏天的到来,饮料市场硝烟四起,而占据其中半壁江山的瓶装水市场,战局则更加纷乱复杂。换包装、打概念、拼明星,各大品牌在销售旺季各出奇招,用互联网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当各品牌忙着追逐潮流和  热点  时,怡宝却选择植根于中国  传统文化  的精髓,回归营销的根本,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仗。
  近来的社会关注点,不外乎是股票和创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会也带来了人心的浮躁。一个人的心不定,便很容易为周遭情绪所影响,容易抱怨,容易不满,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无论周遭环境如何浮躁,都要让心像水一样保持纯净,像初生时一般不染尘埃。正如今年怡宝推出的“心纯净,行至美”品牌理念,呼吁大家保持内心的纯净, 感悟世间的美好,知行合一,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怡宝跨界联手一众意见领袖:汪涵、白岩松、陈一冰、杨锦麟、石述思、蒋方舟、余佳文等,结合各种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以名人鲜为人知的纯心  故事  ,打造可读性、传播性极强的内容,从而娓娓道来什么叫“心纯净,行至美”。
  当一个品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突围而出,也许并不需要依靠华丽光鲜的概念包装,不需要当红明星、大牌导演炫酷特技堆砌的精美广告,仅仅只是从最纯粹、最原始的营销动机出发,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最原点的人文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以不变应万变,在浮躁动荡中抓住一点  清明  ,守住纯心,方为大成。
  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肆虐,各地酷热、干旱。怡宝在7月推出“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行动,为缺水人群筹集饮用水,用行动践行“心纯净,行至美”。怡宝,不仅巧妙运用“互联网+”实现了技术本身,还承载了人文关怀,为社会奉献爱、汇集爱、传递爱。怡宝选择从最原点的人文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以不变应万变,在浮躁动荡中守住纯心。本刊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怡宝  市场营销  部总监李凯先生进行了专访。
  《销售与市场》:怡宝为什么会提出“心纯净,行至美”的新宣传语?
  李总:过去30年怡宝用的广告  口号  是“你我的怡宝”,这个口号用在华南地区是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怡宝在过去30年在中国华南地区属于瓶装水的第一品牌,包括在广东省市场占有率将近50%,在湖南、四川包括广西市场占有率都是第一位的。随着怡宝在全国化的布局,在今年30周年之际,我们决定选用新的宣传语。
  《销售与市场》:这句宣传语,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或背景?
  李总:我们对时下的社会现状和消费者的心理做了一个大的市场调研,发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家的内心充斥着恐慌和浮躁,我们希望大家从内心开始跟自己对话,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发现世界上更多的美好,所以今年根据这个改动了新的广告口号“心纯净,行至美”。
  《销售与市场》:传统的品牌现在都开始谈互联网的转换思想,您怎么看待“互联网+”,您认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
  李总: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更多地应用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销售方面仍然以传统模式和传统渠道为主。因为特别是水产品我们叫作即饮产品,口渴的时候想到喝水,更方便地买到,这才是我们重点要做的工作之一。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要借助互联网跟消费者进行品牌理念的沟通。
  《销售与市场》:现在很多快消品牌都选择做网络上的红人之类的营销活动,目的是容易跟年轻人沟通,为什么怡宝选择了传统文化?
  李总:怡宝过去30年的风格做事比较稳健,因为跟我们企业背景有关系,隶属于华润集团,也是一家央企。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市场推广活动的时候跟公司所谓的4SV的理念都有一定的连接,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为社会为消费者带来什么,而不是借助网络红人或者名人进行一些炒作,所以跟我们过去30年坚持的东西是比较相吻合的。
  《销售与市场》:怡宝为什么要做“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活动?
  李总:“晒三分钟,捐一瓶水”活动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跟公益组织进行合作,能够让消费者有亲身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通过社交网络“晒”给身边的朋友,而且可以明确知道每一瓶水究竟捐到哪里去了,给到了谁。这是“心纯净,行至美”的一次完美落地。怡宝“晒三分钟,捐一瓶水”公益活动,回归营销的根本,立足于人本身: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人文关怀,正是怡宝多年倡导和坚持的品牌理念,也是怡宝创新人文营销的最核心体现。
  《销售与市场》:这次营销活动把“互联网+”运用到传播上有什么  经验  ?
  李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核心,在于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引入到品牌营销中,从流量入口,到链接平台,到品牌价值传播,三者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让消费者爱上品牌、消费品牌。怡宝“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传播经验表明,“互联网+”的关键不是技术实现本身,而是它能够承载的人文关怀。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相关内容        

有关新产品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2. 产品营销推广经典案例分析?

   
     市场资讯是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案例分析是取得市场资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一      臭美:用O2O方式实现美容美发的从1到N? 
     领教了传统美容美发店办卡、充值、推销之后,决定试试不久前看到的“臭美”App,体验一把它宣称的不用办卡、不会推销、高性价比、高质量服务。 
     总体感受如下: 
   
     预定方便。基于LBS的臭美客户端会显示你周边的店铺名称、距离,只要你是注册使用者,点选进去,会显示这家店各专案的预定数量、原价、臭美价和相关评论等。 
     体验尚可。整个过程确实没有碰到那些尴尬、烦人的推销。如,美发店总要问的用什么洗发水?办卡了没有?但要说是愉快的体验,则没有。虽然没有推销,但店员的热情没有了。 
     价格偏贵。高阶发型师洗剪吹,打折后58元,不算便宜,跟不打折68元其实差别不大,网际网路思维体现很不明显,没有什么特点。 
     服务一般。臭美App上所宣称的标准化服务,享受无线WiFi、饮料什么的,基本不见,更不用提什么标准化的服务和流程了,就连态度也是冰冷的。 
     我的目的不是在这里说说用一个App预定和体验理发的体会。目的是,网际网路+美容美发,能否实现臭美宣称的“用O2O方式实现美容美发的从1到N”? 
     我的观点是:从1到N没啥意思,要做应该做到从0到1,从1到N是做传统的加法;而从0到1则是“网际网路+美容美发”,做的是一个颠覆性的事业,是乘法。不知道臭美从1到N还这么兴奋原因在哪里? 
     没有创新的臭美 
     首先,这不是一个新模式。臭美就是要做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还不如淘宝、天猫的平台模式。天猫进驻了之后,可以获取流量,不用自己线下开店,虽然在获取流量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宣传,但总比线下开一个店,承担高额风险好啊。臭美是有流量***看店的具 *** 置***,还得要线下开店。也就是说,淘宝、天猫你必须进驻开店,是刚性要求;而对臭美来说,商家并不一定非要进驻臭美平台,不是刚性的需求。 
     其次,这不是一个好模式。商业模式好不好,不是对自己好就好,而是要让这个生态链上所有参与者的价值和利益都可以得到提升。是不是利益共同体更多、更开放的进行合作,这才是判断商业模式好坏的充分必要条件。所谓万物生长,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生长成参天大树,而在你周围则寸草不生。 
     臭美也不是团购。上团购平台是为了获取流量,获取完了大家利益分成,这种平台控制不了商家。臭美要参与具体的服务甚至运营中来,它有很多自己的规则。实际上,商家被臭美控制,还得承担开店的费用和风险,原有的模式被替代:***不能办卡***,新模式执行下去,就是店家被完全控制,对商家是有很大风险的。 
     再次,新模式未必走得远。臭美宣称解决了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核心是消费者被商家用会员卡捆绑、不自由,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个人觉得不完全如此。其实对一个住所相对固定的人或者家庭,选择好一家美发店,几年内很少更换,除非不满意或者这个店倒闭、转让,很少更换。 
     会员卡是非常好的培养消费者习惯和沉淀消费者的方式,可以稳定客户、源源不断带来客户。也就是说会员卡可以“捆绑”和稳定客源,还可以让商家提前拿到一大笔预付款。你可以说这对消费者有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消费者也获得了折扣,也算是一种补偿。至于说到退款难、倒闭或者转让后顾客怎么办?这就涉及监管问题了,我觉得不是不能解决的,并不是真正的痛点。 
     目前臭美这种模式,对新店而言,有吸引力,因为新店没有客户,需要流量,生意好的店,位置好的店则不需要,因为本身就有流量,而且会员卡的方式比这种平台散客要靠谱得多。另外,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换来换去理发、美发未必是好的选择和体验。 
     最后,小米模式?算了吧,你学不会。小米的高性价比、发烧级定位、粉丝经济、生态链模式,岂能轻易学到?做一个平台你都难,还谈什么生态链,还谈什么标准化产品和爆品,简直天方夜谭。做不好平台商业模式,后面都是空中楼阁。 
     平台是第一步,怎么建立起来,并有影响力?高性价比的体验产品才是关键,理发可以更便宜吗?甚至可以免费吗?这样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使用者的聚集、商家的加盟,这才是小米模式。 
     不是从1到N,而是要从0到1 
     深圳有14000家美容美发店,现在臭美合作800家,至于它说的很高的门槛,我实际体验了,门槛不是很高啊。如要求生意好、开业3年以上之类的条件,大家知道,实际上做不到的。为啥啊?前面已经说了,人家做得好好的,干嘛要加入进来,受你控制啊,多年开发的优质会员,铁杆粉丝难道都让给别人?所以,让开业多年,生意很好的店加入是不可能的。参加臭美的店,基本是要么开业不久,要么生意一般的店,才加入这个平台。当然道理很简单,他们都缺流量、缺顾客,不缺顾客还加入干吗呢? 
     一个市场,一般20%~30%的店铺会比较赚钱,40%~50%盈利一般,20%~30%不怎么赚钱或者亏损。要扩大规模,让盈利一般、不怎么盈利的实现盈利,这个模式才能走得通,快速占据50%以上的市场。 
     所以,先要让开业不久的店、生意不太好的店加入,迅速覆盖这个市场,要规模、要速度——这个规模是:第一,使更多店加入,第二,覆盖更多的使用者。 
     如果你让好的店加入,一来成本太高,二来效果也不好,理由前面已经说了好几遍了:生意好的店,不理你!800家店,占14000家店的1/15,太少,至少要达到50%以上。 
     这时你再看,这个市场就被炒作起来了,这叫先易后难,而不是先难后易。 
     到时这些搞不定的大店、连锁店不是一样去找来吗?你有平台,关键的是你有大量的使用者,使用者在一定时空内相对恒定,你抢占了50%或以上的客户资源,那些大店、连锁店不慌吗?还会无动于衷吗? 
     这样的“网际网路+美容、美发”才有效果,这才是颠覆式创新! 
     至于新商业模式、平台、生态链,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会随时变化和找到更新方式。未来是什么?可能大家都没法预测,唯一知道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和创新。 
     二      如何让流量更精准地转换成购买力? 
     案例分享背景 
     线上平台如同线下一样,从免费到收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平台内部流量获取越来越难,获取流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降价活动的概率都越来越低。 
     对于一直靠卖货模式生存、做线上渠道的新品牌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线上也将如同线下一样,逃脱不了“去中心化”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专业细分平台出现,切割著大平台的市场。一个又一个城市综合体的出现,让市中心不再成为人们逛街购物的唯一选择。 
     当然,方法总是伴随着危机而生。 
     案例操作分享 
     流量来源很多,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与自己定位相吻合的平台,吻合度越高,效果越好。 
     例如:做厨房周边产品,选择下厨房这样的APP合作。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品牌商***润成***和分销商***平仁食品专营店***共同完成的站外引流的实操案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操作效果不同,本案例仅作参考,请结合实践使用。 
     此次活动选择的是折800***zhe800***这样的站外平台,特点如下: 
     1.流量大。见下图。 
     2.过去参与活动的销售效果还不错。 
     3.活动价格非常低,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聚集。 
     如果单纯依靠活动沉淀产品,很困难。折800的客户群体就是一批只愿意买低价产品、只愿意占便宜的主儿。一旦活动结束,不管你的产品多么有优势,他们也很难成为你的老客户。如果你只想单纯地做一个基础销量,也是可以利用的。 
     活动目的 
     将活动产品的流量引入主推产品,增加主推产品***利润产品从不做低价促销***的购买。 
     活动意义 
     折800是通过销售提取佣金的一个平台,他们线上活动一般都会将价格压得很低,正常情况下,都是以亏本的方式来满足平台客户并让折800平台赚得盆满钵满。那么,问题来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利用折800平台流量,少花钱,又能得到一定的效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具体操作: 
     1.我们确定一款受众不是很大、价格在9.9元左右的产品报活动。报名数量不宜过多,1000到2000份足矣,受众不大的目的是让销售节奏放缓,尽量长时间利用平台流量。 
     2.活动上线后,将宝贝详情通过图片文字形式,引流到需要主推的类似产品上面,此时主推款的促销力度要大一点,才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具体的做法,以八宝味鸡蛋干200g为例。 
     活动价格:折800: 7.2元/ 200g/份 通过稽核 ***品牌商有扶持 *** 
     活动数量:报名1000份 
     优惠方式、购买引导:满2件减1元 
     限购设计: 
     限购2份***目的就是引导客户购买2份,心理原因,客户拍2份的比例会增高。效果见下图*** 
     利润分析: 
     如果客户都买1份,2+7运费=9元 每份亏1.4元,1000份亏1400元***当然每家的运费成本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做到不亏本,品牌商配合降低供货价。*** 
     流量落脚点***接盘侠***: 
     分销商***平仁食品***在八宝味宝贝详情内设定关联产品促销图片和文案,目的是引流到500g 多种口味鸡蛋干。 
     促销文案: 
     更多口味只需24.8元!同样的产品买500g更划算!活动期间买1斤送200g品尝品!买2斤送400g品尝品!以此类推***品牌商提供大量品尝品发挥了效果***。 
     活动效果分析: 
     粗略统计:活动3天下线,共销售八宝鸡蛋干800多份***预计的 1000份没用完***,额外销售500g混合鸡蛋干200多斤。此次活动折800佣金600多元,花600多元能达到这个效果也算很不错了,同时又推动了混合装500g销量的攀升速度。 
     案例延展: 
     平台***淘宝***内部引流:电商已经过了卖货的阶段,品牌需要更多的附加值***内容制造***来吸引顾客关注购买,平台推出了相应的流量***,如淘宝头条等。 
     >>>点选下页进入更多相关内容 
     

3.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一  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
  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切合到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卖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2015年11月对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  商业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为赢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元、依托顺丰强大的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的“嘿客”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元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卖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水果营行众多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走向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解除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扩大规模不一定能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大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多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会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听的  故事  ,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线下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地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水果卖得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二  新日领跑世界的秘密
  德鲁克说过,企业有且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就是营销和创新,这也是新日电动车多年来领跑世界的秘密。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可并非人人都会做,我们来看一下对于这两项职能,新日具体是怎么做的。
  开放流程和心态,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是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其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从“制造”向“智造”的工业化升级。
  作为身处制造业一线的企业,新日对于这轮变革风潮早就捕捉到了。在2013年,新日电动车就率先研发出了行业第一辆智能电动车。随后,新日电动车便一发不可收,在电动车智能化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新日电动车创建了业内首个智能化生态供应链系统,同时还将智能电动车推进至“智能3.0”阶段。2015年,新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电动车MIKU再次颠覆了人们对智能电动车的认识,运用了一键检测、电量精算、远程控车、紧急救援等多达20项全球顶尖的智能技术,一举夺下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太湖奖”特等奖。
  谁都知道创新是企业建立起竞争区隔和相对优势的唯一途径,可如何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却陷入了迷茫。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李宁、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抛弃了原来的定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可结果却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心态还不够开放。相比之下, 新日电动车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新日电动车在产品研发上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广泛与国内、国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荷兰阿姆斯特丹卡弗研究所以及来自以色列、日本的顶尖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合作,还直接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例如以前就职于日本雅马哈公司的资深工程技术专家高田,便是新日引入的“外援”之一。
  2.不局限于一般技术研究,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比如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工程院院士吉姆领衔的团队一起研发的磁通切换电机,这种融合最新科技的电机一旦面世投产,将可能带来电动车电机的一场革命。
  3.向目标用户开放研发、生产的全过程,让他们直接参与进来。都知道小米的成功来源于“参与感”,可真正做到的企业很少,制造企业中则更少。上文提到的获得“太湖奖”特等奖的新日MIKU就是由一群来自江南大学的“90后”学生设计的。据了解,为了鼓励更多“90后”加入创新的行列,新日电动车设立了开放的电动车设计平台,每年有百余名高校学子与新日电动车研发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展开深度交流、融合,每年设计的新车型达数十款。
  创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的,而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用户亲身参与其中。
  营销娱乐化,
  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除了产品上的创新,新日营销上的大胆突破也引人注目。在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三届中国营销盛典上,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一举斩获“年度最佳产品营销创新奖”,大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新日电动车全新MIKU“晶彩”系列产品,打破了传统电动车产品给人的固有印象,在营销方面积极地贴近消费者,与《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等卫视王牌节目强强联手;出席金鸡电影节,电动车“走”上红毯;邀请黄晓明成为品牌全新代言人……一系列举措让新日电动车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使消费者真正记住了新日电动车。
  “进军时尚界”是新日2015年贯穿全年的一个营销主题,尤其是在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的“红毯秀”,赢得了广大明星及媒体的关注,为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赢得了足够的曝光和支持率。据统计,短短一周时间,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即登上了新浪、凤凰、网易、搜狐等几大主流门户网站,报道、转发的媒体达50多家,曝光人次超过1000万,评论数超过2000条,转发量超过1万次,仅百度相关搜索就达8000多条。
  当然,新日迈向时尚界的脚步远不止这些:2015年年初,新日MIKU与众多艺术圈、娱乐圈、模特圈、设计界一线大咖同时亮相“2014网易时尚年度跨界大赏”;2015年5月,在《快乐大本营》录制现场,新日小龟王——风雅19代化身为颜值爆表的鲜肉杨洋的坐骑,当红导演徐峥骑电动车夜行,颠覆了传统的冠名模式,成功闯进“80后”“90后”的视野;同年,新日科技时尚中心揭幕成立,成为行业唯一的国际级专业科技时尚制造基地,并斥资2000万元打造最强时尚产品顾问团,由国际殿堂级著名造型师李云涛、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刘璐、新生代时尚T台女王游天翼等担任顾问,为产品注入了时尚、年轻的基因。
  新日新闻发言人、总裁办主任陈开亚说,对于未来的商业世界,  财经  作家吴晓波曾  总结  了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那么,站在企业营销的角度,也必须顺应这股潮流,新日的时尚跨界便是践行营销娱乐化的一种演绎。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内容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4. 10个典型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做好企业营销工作必须有好的营销战略,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此由我为大家分享10个典型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营销案例一、农夫山泉“买一瓶水,捐一分钱给奥申委” 
         农夫山泉推出“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每喝一瓶农夫山泉,您就为申奥捐出了一分钱”的公益形态的商业广告,搭奥运车,扬品牌名。
          营销案例二、北京申奥成功:也是事件营销案例的成功 
         北京申奥虽然不是商业活动,但它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申奥活动制定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主题,确立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选定了“五环太极”标识,拍摄了申奥宣传广告。同时与多家世界知名公关公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公关活动。
          营销案例三、诺基亚8250蓝色魅力推广:展现另类生活品位 
         利用诺基亚8250产品的独特卖点“蓝色屏幕”,定位于注重生活品位的时尚一族。以“走进蓝色魅力”为主题,引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品味及生活模式。
          营销案例四、深圳海王沉寂多年东山再起三大产品强势出击 
         深圳海王在沉寂多年之后,相继推出海王银得菲、海王银杏叶片、海王金樽等三大产品,通过强势的市场攻势,一举打响海王品牌。
          营销案例五、娃哈哈非常茶饮料周星驰影迷会 
         娃哈哈借周星驰的人气推广其非常茶饮料系列,以影迷会的形式开展与消费者的互动,换取直接的销售效果,在茶饮料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营销案例六、百事可乐广告新星大赛:引领年轻时尚 
         拥有百事可乐和百事流行服饰的百事公司锁定年轻一代为目标人群,与华纳唱片公司携手,在全国开展首届百事广告新星大赛反响不俗。
          营销案例七、借势《笑傲江湖》名人智能王由第二变第一 
         在商务通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山名人选择李亚鹏主推新品名人智能王,并做笑傲江湖贴片广告,一炮打响,同时今年两次降价,新品迭出,占据市场老大的位置。
          营销案例八、别克·赛欧上市:千呼万唤始出来 
         6月8日,别克·赛欧千呼万唤始出来,其精心策划的上市广告,为人们长久的期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对于中国的轿车市场,赛欧的问世牵制了部分中低档轿车生产企业向高档轿车市场进军的步伐,在策略上迈出了相当成功的一步。
          营销案例九、选秀效应与立体传播:婷美的国际化之路 
         婷美内衣今年启动进军日本、东南亚的计划,展开大规模的“代言人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终,确定中野良子(真由美)、张柏芝为婷美内衣的国际代言人。分别针对不同年龄的市场,以实现品牌的立体传播。
          营销案例十、“老虎”泰格·伍兹来华深圳观澜湖出尽风头 
         11月9日至11日,“老虎”泰格·伍兹挥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除大批中外球迷外,还吸引了上百家中外媒体。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营销案例通过此项比赛奠定了自己在亚洲以及世界的球会地位,向世人展示了观澜湖高尔夫球场以及高尔夫球社区形象。

5. 品牌产品营销案例分析?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统一卤肉面:你是吃什么长大的? 
     广 告 主: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广告代理:上海同盟广告有限公司 
   
     90后总是走在时尚的前列,他们时尚、新潮,喜欢一些无厘头的事,更喜欢嘲笑自己上一代人,觉得80后是过时的。如何把红烧牛肉面已经out这个资讯,以一个轻松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我们的创意的重点。一次公开、公平的班长竞选,男女两个竞选人和一群90后的同学们,带着一点脑残、一点惊喜、一点疯狂,于是就有了一个病毒视讯。 
     统一老坛酸菜方便面打破了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家独大垄断市场的局面,使统一企业获得近4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越其他品牌,成为第二大方便面品牌。当老坛酸菜口味被效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时,统一又再次推出卤肉面,再次成为市场破局者,引领行业下一个口味风潮。 
     统一在推出了不辣的卤肉面,而在不辣的口味中,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一直是独霸该口味的第一名。如何撼动红烧牛肉面的地位,分割红烧牛肉面的市场份额。现在是我们和统一要面对的。方便面的主要目标人群以90后、在校大学生为主,只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就能将其拉到统一卤肉面的阵营里,壮大统一卤肉面。 
     其实,我们是第一次给卤肉面做病毒视讯。大家都是没有太多的参考资料,但是创意部的每个人都很兴奋,不停地将自己看过的病毒视讯分享给大家。因为病毒视讯太多了,当谈到一个视讯时,80后的同事表示没有看过,一个90后同事疑惑地问道:“这个都不知道,你吃红烧牛肉面长大的?”这个问题一提出,就让整个80后哑口无言。这时我们总监问道:“你们是吃什么长大的?”在场很多的80后,都异口同声说道:“红烧牛肉面。”然后大家互相一眼,又笑出来。原来红烧牛肉面真是80后一批人的回忆了。 
     一句“这都不知道,你是吃红烧牛肉面长大的啊”,打开了我们思路。几天的加班加点,当我们向客户提案时,在会议上客户也是笑声一片,一致通过。 
     当我们把指令码交给制作部同事和导演时,制作部的同事和导演一起又一次对指令码进行加工,终于史上最无节操的班长竞选诞生了。班长竞选人之一学霸女刻板无趣,是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而班长竞选人之二男伟人没有什么不知道,最新、最潮事情都知道,通过男女两个人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这都不知道,你是吃红烧牛肉面长大的吧”。 
     制作病毒视讯的过程更是快乐,各种网上流行语的运用,制作部同事的友情演出,加上史上最会抢戏的导演,让我们真正地领略到病毒视讯的乐趣。 
     在网际网路上每天有上千万的资讯上传,有很多资讯都淹没在网际网路上。我们为了避免这个情况,选择了先在微博上先将“你是吃红烧牛肉面长大的”这句话炒热,然后在将病毒视讯发到网上了。果然效果出众,有600百万的点选,更在bilibili网上保持几天的前三名点选率。 
     点评: 
     在这个Social的时代,病毒营销已经是一个被谈烂了的话题。大家都在探索如何才能抓住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进入他们的社交圈,通过病毒视讯的方式赢得他们的关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病毒视讯是时代的产物,相关的研究很多,总体来说是区别于传统TVC的一种定制化的广告服务,它能吸引受众主动的观看。 
     在“你吃什么长大?”这个案例,镜头仿佛回到了那个学生年代。上海同盟广告为推广这款卤肉面特地选择了这样的时代场景,希望通过“致青春”的方式来扩散这起病毒视讯。 
     ——唐 超 
     二      青岛啤酒世博营销 
     市场背景 
     相对国际发达市场,中国市场份额分散,竞争更加多层次化。 雪花、青岛、百威和燕京四家最大啤酒生产企业销售量加在一起,仅占全国销售的56%,强大的区域品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收购物件。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 AnheuserBusch 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3% ***美国饮料工业杂志,3月***。庞大的增长机会让各大公司都在激烈争取市场份额增加。有些品牌通过产品促销、折扣和发展渠道积极扩大销售,不惜牺牲利润。 究竟如何让自己的品牌能够成长、扩张、称霸,是每个公司面临的选择。 
     青岛是中国最知名的啤酒,但从全国销售量而言并非第一,距离市场绝对优势还有一段路。 
     青岛啤酒的挑战:如何被认可为“国际品牌”? 
     青岛自起就把“国际化”定为品牌发展的方向, 以此加强品牌差异化、竞争力: 
     ,在具战略意义的上海市场,中日合资的三得利有47%的份额,而青岛只有16%。在国际感强烈的上海,青岛亟须突破“中国本土品牌”的颈瓶。 
     青岛一边在争夺区域霸主的地位,一边还要在高阶市场接招“洋品牌”。在***等场合,年轻人更喜欢用百威等品牌来展现自己的时尚形象。青岛是中国在海外最成功的中国品牌之一,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 但“墙里开花墙外香”, 国人似乎并不认同青岛的“国际品牌”地位。 
     青岛的海外扩充套件的雄心也促使它迫切希望成为国际品牌。青岛的出口量占了中国啤酒出口量的一半,但销售过于分散,暂时无法在海外市场直接用大规模传销支援。而这也无疑放慢了青岛国际化的脚步及国内消费者对它的国际化形象的认同。 
     青岛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功蜕变成国际品牌? 
     上海世博给了青岛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良机。 
     在北京奥运后,世博是中国展现成功的最佳机会,也是向中国人和世界第一手接触的重大机会。 对很多还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来说,去世博的经历如同出国“看西洋景”,而在世博中接触外国游客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世博唤起的上海人的自豪感,更是毋庸置疑。 
     虽然青岛不是世博会官方赞助商,但世博会的机会完全切合青岛品牌定位诉求。对于青岛而言,世博会是: 
     —— 一个与海外消费者建立联络的最佳机会。世博会给上海带来700多万的外国消费者。以青岛占中国啤酒出口的50%以及首个进军海外的地位,如果海外消费者尝试过中国的啤酒,一定是喝青岛啤酒。 
     —— 一个向国内消费者展现其国际化优势, 与竞争对手加大差异,增强对青岛品牌的热爱的最佳时机。 对上海本地消费者来说,世界各地的客人在享用青岛啤酒就是青岛的国际品牌的最好的证明。 
     广告宣传目标 
     1.让青岛啤酒借世博之力成功被国人认可为国际品牌 
     2.与上海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络, 并以此提升销量 
     媒体支出总额 
     户外400万 
     平面100万 
     电视节目植入“世博盛宴”600万 
     总共1100百万 
     核心创意 
     喝青岛 懂中国 
     在系列宣传“喝青岛 懂中国”活动中,青岛与世界各地人们成为喝酒的伙伴,用风趣和年轻的语调向海内外游客介绍中国喝酒文化和礼节。 
     我们的策略是: 通过打动来世博的外国游客,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到青岛啤酒的国际形象。 
     对游客而言,世博会是游客访沪的主要原因,消费群体目的非常清晰——逛世博,游上海。喝上一两杯本地的啤酒,是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对上海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客人们除了世博之外, 也能感受到上海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青岛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才能同时打动他们? 
     1.青岛该说什么? 
     青岛是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啤酒品牌,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已经打入美国市场。与熊猫、乒乓球和宫保鸡丁一样,青岛是外国人最早识别的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标志性品牌应该表现得像是主人。我们不是卖啤酒,是在招待大家参加欢乐的大聚会。 通过扮演招待外国访客的好主人,青岛切入了上海人对举办世博会的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青岛是上海的一部分。 
     2.如何表达? 
     当然我们可以做肤浅的所谓国际化表达形式:一群漂亮的老外手握啤酒,兴奋不已。但那样做,只会把青岛沦为一个山寨版国际品牌。青岛是国际化的,又是深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世博会恰是一个消除“本土”和“国际”间隔阂的平台。正如常言: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我们决定做回最真状态的自己:一个自豪的中国国际品牌。 
     3.以何种品牌调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常常是刻板又严肃,令人敬而远之。 这个样子怕是很难让人煮酒论英雄! 于是,中国民间文化酒文化里俏皮、幽默、魅力十足的一面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中国很少出现过英文广告。可是,对一位具备国际视野、好客的中国人来说,他当然会用客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沟通。而对于普通的上海消费者乃至中国游客来说,自家的青岛用英文来待客,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事! 
     我们选择让品牌愿景和世博机遇本身来激发创意 。我们选择让青岛以最中国的身份成为最国际的品牌。 
     创意实施 
     如何通过有限预算建立其地标级形象? 
     青岛的媒体运用预算仅占行业媒体花费的12%。我们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不仅要创造知名度,也要为青岛创造高大的品牌地位。 
     第一部分:盛大的欢迎,2010 年5~7月 
     为了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选择了垄断性、高质量的曝光。媒体的配置必须与整个品牌地位相配。为了达此目的,我们以户外广告作为活动主轴并花费整个活动媒体预算的73%。强大的攻势让人迅速感到青岛的“主人”地位: 
     在上海繁忙且位于上海世博路线之上的各个地铁站设定户外广告牌,例如人民广场。 
     在上海游客常看的杂志上 
     在零售终端 
     电视专栏节目产品植入 
     第二部分:上海来的纪念品,8~10月 
     第二部分也同样重要。 一旦整个活动与世博以及消费者的关系建立起来,只需要较少的预算,专心依靠那些已经产生的口碑传播来持续地传播活动资讯。在这阶段我们希望给予每一个人活动的一小部分,让他们自己带回家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 
     随着讯息释出,我们支援其他可以让活动曝光且被谈论的媒体,使整个活动伴随着世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的主轴元素: 
     公关活动 
     网路视讯 
     口碑传播 
     世博书籍 
     世博”低碳”展览会的纪念礼物 
     效果 
     青岛以“纯中国”的形象,成为世博会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 提交本案例之前,我们刚完成了在5月初开始的第一阶段活动。在6月底之前,我们已得到了正面的反馈,而这些可以直接归功于第一阶段的活动。 
     形象提升: 
     —— 在所有看过活动的上海啤酒饮用者中里,有76%的人曾经与亲朋好友讨论过该活动。验证了我们成功维持的战略优势/病毒营销策略 ***, 7月。 青岛啤酒网上量化调研, 样本量186***。 
     ——在看过这些广告的上海啤酒饮用者人中,63% 认为它让青岛成为一个更有趣的品牌; 50% 认为“青岛是中国第一啤酒品牌”; 45% 认为它让青岛“更国际化”, 7月。 网上量化调研, 样本量186***。青岛在上海这个弱势地区的地位得到正面提升。 
     媒体效应: 
     —— 这个广告宣传上市后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 Adquan 广告门,Meihua 梅花网,Madisonboom麦迪逊邦,Modern Advertising 现代广告,, DSZR 第三种人, A 中华广告网,Campaign媒介, Creative Madhouse, Photoshop设计中国,sohu论坛,环球企业家报道,等。 
     ——它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影响: Media,Campaign Brief Asia, 及 creativematch 等国际媒体都有报道,帮我们把青岛的名声传播海外。其他的影响: 
     ——媒体预算 : 青岛的在上海的媒体投入远低于竞品,只占行业12%, 远低于青岛的市场占有率22%, 也远低于大多数竞品。通过远低于竞品的预算, 青岛提升市场占有率达5%。 
     点评: 
     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成为越来越多品牌的必修课,而这种形象的提升和转变对品牌来说并非易事。如何既根植于品牌的调性,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需要品牌对自身的认知非常清楚。青岛啤酒近年来的一些尝试都可圈可点,绿色成为它最醒目的一个标志,它也在这个绿色上做足文章。与世博会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借势营销的魅力。 
     ——王智颖 
     >>>点选下页进入更多相关内容 
     

品牌产品营销案例分析?

6.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2)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三 
 菜篮网:一个雷军十分钟就可能看上的生鲜电商
 
 这是一家令人“脑洞大开”的生鲜电商企业,其很多做法都与生鲜电商通行做法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比如,在商业模式上,菜篮网选择了做生鲜电商中难度最大的——蔬菜(相比之下,水果的难度小很多),且做大众市场。不过,就是这样一家看似不走寻常路的生鲜电商企业,已经实现了每天3000单的业绩水平。如果达到5000单,将实现盈利!可以说,这家生鲜电商走的是一条迥异于其他生鲜电商的O2O。
 
 O2O:加盟店的作用不仅仅是引流
 
 既然做的是O2O,那么,菜篮网如果仅仅只有线上,就不叫真正的O2O!
 
 很多垂直类生鲜电商都面临一个问题:落地难!如果要在线下建设门店,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要命的是,一旦线下门店没有足够的流量,单店不能盈利,最后岂不是为房东打工,O2O也无从谈起!
 
 当众多生鲜电商都在对开线下门店望而生畏或踯躅不前的时候,菜篮网不仅开店速度奇快(预计加盟店很快将达到2000家)、流量充沛(排队买菜司空见惯),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投资!
 
 菜篮网是如何做到的呢?
 
 既然开店成本这么高,菜篮网干脆整合社会资源,与一些小店合作(只要有流量,可以和烟酒店、水果店、理发店合作),开店中店。
 
 像这样的加盟店(店中店),主要有三大功能:引流、注册、充值。
 
 怎样实现引流呢?菜篮网在店中店只做单品,且是超低价爆品(甚至平进平出),目的不为盈利只为引流。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绝对超乎你的想象:零售价相当于郑州万邦批发市场按吨购买的批发价,这样的廉价爆品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单日单品种销售量达到数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虽然价格非常低,但居民不可能只买一种菜,但加盟店仍然每天只做一款产品,是典型的饥饿营销。
 
 对加盟店而言,他们的好处是什么呢?低价爆品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实体店,最要命的就是没有流量。
 
 加盟店和菜篮网合作之后,不仅仅给菜篮网引流了,也给自己引流了。这是因为,单款爆品会带来相关消费。无论对菜篮网还是对加盟者而言,消费者买菜,通常不会只买一种,如果消费者想要更多的菜品,店主就可以引导其注册成为菜篮网的会员。
 
 对合作店面而言,消费者通常不会只买菜,这样就带动了加盟者的关联产品(比如酱油、调味品、生鲜等)的消费,实现双赢。
 
 当然,对菜篮网而言,线下门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自己引流,那么,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线下门店也卖菜,那么,引导消费者注册之后,消费者在线上买菜了,会不会对线下销售产生冲击呢?当然不会,线上和线下产品是两个体系,且线下门店只做单品爆款(这是线上没有的),所以不存在线上线下冲突的可能性。
 
 至此,我们认为,引流不存在障碍了,不过,要实现O2O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利润分配!
 
 创始人姜晓宇认为:如果仅仅只有线上没有线下,那就不叫O2O。
 
 菜篮网的绩效是这样分配的:如果某位顾客在某家加盟店注册充值,那么今后这位顾客在菜篮网买菜,这家加盟店永久参与利润分配(当然背后有一套体系来实现),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门店的积极性,实现了双赢。
 
 高频次接触和服务质量赢得口碑
 
 通过线下加盟店和低价爆品引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转化率。
 
 菜篮网这样一家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有着惊人的转化率。
 
 我们随机查阅了某天菜篮网的相关运营数据(2015年7月8日):当天订单量为4690,独立UV为9344,转化率为50%。
 
 菜篮网的高转化率是如何实现的呢(京东为2%?5%)?CEO姜晓宇很肯定地说:“靠服务!”
 
 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上,菜篮网对员工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培养人才。
 
 没有具体的销售目标,就是为了将服务做到极致!
 
 比如,菜篮网创造了生鲜电商的几个第一:第一个提出所有生鲜产品无理由退换货。只要顾客打服务电话,确保在30分钟内解决问题。
 
 如果顾客不愿意更换产品,坚持要退货呢?姜晓宇表示:“无条件退款,在4个小时内把钱退到客户指定的任何地方(比如菜篮网会员卡、银行卡、支付宝等),一切为了方便用户。”
 
 菜篮网还是第一家全场没有运费(网站上就没有运费这一项)的生鲜电商。即使客户买一毛钱的东西,菜篮网都免费送货。姜晓宇表示:“还真有客户,就是为了试一试菜篮网的服务,真就买了一毛钱的东西,菜篮网真就给送货,一来二去,被菜篮网真诚的服务所打动,最终成为忠诚的顾客。”
 
 每人每天只送60单
 
 菜篮网还有一项极具特色的做法:配送人员每天只送60单,其余的时间陪客户聊天,甚至看小孩、修马桶的活也能干。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接触频率,菜篮网严格限定每位配送人员的服务范围:每位配送人员,就是只给180?240户提供服务。
 
 您可能会问:这不是资源浪费吗?菜篮网有自己的商业逻辑:与客户见面的频率越高、黏性越大,客户满意度、重复购买率越高。商业的基础是什么——信任,菜篮网的配送人员用高频次的接触和帮助客户来赢得信任。姜晓宇打趣说:“这已经不是配送人员,而是家庭私人助手,我的配送人员的活动范围就是300米,这样他做3?6个月之后,比物业、邻居都跟你熟悉。我要的就是信任,一旦这种信任完成,就是牢不可破的壁垒,即使天猫、京东这样巨头涉足这一领域,也没戏。”
 
 姜晓宇踌躇满志地说:“未来,我就不仅仅是卖菜,还可以导入价值更高的产品,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更多需求。我们做的是智慧社区,思路就是用高频次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带动高附加值、低频次产品的销售。这就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蓝图。”
 
 未来,菜篮网甚至可以顺便就把物业的活给干了。
 
 当然,要实现从3000单到5000单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增加人员、车辆、冷链设备等)。姜晓宇坦承,由于扎根郑州这样一个二线城市,融资难度就比一线城市要大。
 
 姜晓宇丝毫不掩饰他对资金的渴望,甚至打趣说:“如果我和雷军聊十分钟,他一定会投我这个项目。
 
 与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的  文章  :
 
 1. 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2. 品牌营销案例策略分析 
 
 3. 品牌营销案例及策略分析 
 
 4. 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 
 
 5. 营销策略案例分析范例

7. 经典品牌营销案例分析

 经典品牌营销案例分析
                         回忆过去的岁月,有许多经典的营销案例让我们回味,其创意的手段让我们感叹,无论是在营销的某一环节还是整个系统过程,还是具体的策划过程,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借势还是比附定位,无论是造势还是卖点策划,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营销传播,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黄山香烟上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云系烟在中国市场上是如日中天,红塔集团的红塔山、阿诗玛等品牌香烟在内地市场更是作为高端烟草代表受到消费者广泛追捧。面对这样一个几乎绝对垄断烟草品牌,当时的安徽蚌埠卷烟厂可谓高不可攀。1993年6月,安徽蚌埠卷烟厂研发了一个无论是口感还是包装都可以与红塔山相媲美的新产品——黄山烟,如何打破红塔山在当时安徽市场上高端产品封锁成为企业考虑的关键。当时,蚌埠卷烟厂无论是行业知名度还是传播资源,跟亚洲最大的烟草企业——红塔集团都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需要的是善于借力借势,当时,蚌埠卷烟厂在安徽省会城市合肥搞了一个全国性不记名卷烟品牌拼吸活动,将新品黄山、红塔山、阿诗玛、中华等全国性着名品牌放在一起进行品牌,结果是,黄山烟排名第一、红塔山第二,中华第三。随后,公司迅速在市场上发布了资讯:香烟品吸,黄山第一,红塔山第二。并且连篇累牍的软文迅速在全国主流媒体上进行传播,红塔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黄山烟,就是几个巧妙的公关策略很好地化解了强势品牌红塔山在安徽、华东乃至于全国市场的竞争势头,利用很少资源实现全国崛起的梦想,创造了弱势品牌巧妙挑战强势品牌,成功实现新产品上市的.经典范例,凭借良好的开端,以“天高云淡,一品黄山”为突破口,主打中式烤烟的品牌,“中国相,中国味”,使得黄山烟赢得了眼球的同时赢得了市场。
         综观黄山烟的成功,关键在于比附定位,巧借品牌名烟,将其捆绑在一起,然后迅速传播,奠定了市场基础。首先,黄山烟将自己与主流的高端品牌放在一起让消费者与专家去品吸,本身就意味着其产品定位是面向高端市场的竞争性产品,即使是产品品吸本身已经使得黄山拥有了足够的本钱;其次,在品吸结束的第一时间,将品吸结果的省会城市合肥快速传播。香烟品吸,黄山第一,红塔山第二的广告铺天盖地,实现了信息第一到达,吸引了省内媒体的高度关注;第三,很显然,黄山烟战略企图不仅仅是省内市场,他要将产品与品牌蛋糕做大。所以,黄山在全国性媒体上很巧妙传播了这样一个主题,主题内容已经从品吸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国烟草:黄山第一,红塔山第二,这时候,黄山品牌战略企图基本上被发挥到极致。
          二、农夫山泉 
         2000年左右,中国水市竞争格局基本上已经成为定势。以娃哈哈、乐百氏为主导的全国性品牌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对中国市场的瓜分与蚕食!同时,很多区域性品牌也在对水市不断进行冲击,但是往往很难有重大突破。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水产品有深圳景田太空水、广州怡宝,大峡谷等等,还有一些处于高端的水品牌,如屈臣氏、康师傅等。但是,中国水市竞争主导与主流位置并没有改变。正是在此时,海南养生堂开始进入水市,农夫山泉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水市竞争格局,形成了中国市场强劲的后起之秀品牌,并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夫山泉在一定意义上逐渐取代了乐百氏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品牌,从而创造了弱势资源品牌打败强势资源品牌着名战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农夫山泉买断了千岛湖五十年水质独家开采权,在这期间,任何一家水企业不可以使用千岛湖水质进行水产品开发,不仅在瓶盖上创新,利用独特的开瓶声来塑造差异,而且打出“甜”的概念,“农夫山泉有点甜”成为了差异化的卖点;其次,为了进一步获得发展和清理行业门户,农夫山泉宣称将不再生产纯净水,而仅仅生产更加健康、更加营养的农夫山泉天然水,并且做了“水仙花对比”实验,分别将三株植物放在纯净水、天然水与污染水之中,我们会发现,放在纯净水与污染水中的植物生长明显不如放在天然水中生长速度,由此,农夫山泉得出一个结论,天然水才是用营养水。其“天然水比纯净水健康”的观点通过学者、孩子之口不断传播,因而赢得了影响力,农夫山泉一气呵成,牢牢占据瓶装水市场前三甲的位置。
         农夫山泉的成功,在于其策划与造势,一方面对卖点不断提炼,从瓶盖的开盖声音到有点甜,从有点甜到而今的PH值测试,宣称弱酸弱碱性;另一方面是善于炒作和造势,通过对比来形成差异,进而提升自己。
          三、王老吉 
         从2002年的1.8亿元到2005年的25亿,是一个快速的增长,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产生于道光年间,从一个区域性品牌迅速发展为一全国性的品牌,一是改变了观念,“凉茶”当作“饮料”卖,提炼了核心的卖点,不上火,“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了时尚与流行;二是借助于影响力大的媒体——央视进行了传播,提升了影响力和形象,当然,其红色的包装也获得了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加上在终端和渠道设计,王老吉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四、阜鼎有机米 
         阜鼎有机米,将一粒粒米卖向全国,小小米粒能够卖出几亿的销售,阜鼎的出现推翻了粮油行业的游戏规则,对行业进行了整合,由普通种植改为有机种植,不仅拓大了市场,而且改变了消费行为,演变成了高端消费食品,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帮助,“阜鼎有机米纯生态无污染大米”,差异化的定位不仅锁定了消费者,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卖点,当然,阜鼎有机大米在营销过程中还主打文化牌,利用消费卡配送等手段培养忠诚。
          五、五谷道场 
         方便面作为一快速消费品,五谷道场的出现也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从油炸到煮,是一种质的变化,是过程与机理的改变,“非油炸,更健康”,倡导了一种新的理念与方式,独特的卖点也赢得了市场的亲睐。
         其实,社会在不断发展,营销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方法还是手段,无论是模式还是创意,都需要创新,如当街喝涂料、当街裸体洗浴就是新产品上市的创意和造势;如嫁接和借道就是借势。为了有效吸引眼球和注意力,首先需要的是打破和颠覆行业规则,引起领导性品牌关注,或者是瞄准领导性品牌软肋,其次是能不能引起主流媒体主动关注;最后是要建立和形成差异,区隔竞争品牌。当然,卖点也并非永远是卖点,特别是在当前同质化竞争的环境下,需要的是动态调整,与时与市俱进,因时因地制宜,进而不仅赢得眼球,而且赢得市场。
    ;

经典品牌营销案例分析

8. 产品创新的成功例子

您好亲亲,很荣幸为您解答哦~[开心]产品创新的成功例子(一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特仑苏[背景]当我们翻开蒙牛自从上市以来的财务报表时,也许会感觉到这家企业的利润还不错。但对蒙牛而言,产品毛利率一直是个“心病”。几年前,除了纯牛奶以外,无论其冰激凌、奶粉,还是酸奶,都不怎么赚钱,公司利润更多要靠国家减免政策来维持。对一个私营企业来说,低毛利率是埋在脚下的“地雷”,一不小心,就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对几十亿规模的大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更糟糕的是,2003-2004年的价格战,让他们的纯牛奶也跌到了盈利的低谷,集团上下都为利润而发愁。所以,当时在中国乳业,没有一家企业比蒙牛更加渴望突破,也没有一家企业比蒙牛更加渴望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便是他们走“创新”之路的最大动机。【摘要】
产品创新的成功例子【提问】
技术成功但创新失败的案例【提问】
您好亲亲,很荣幸为您解答哦~[开心]产品创新的成功例子(一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特仑苏[背景]当我们翻开蒙牛自从上市以来的财务报表时,也许会感觉到这家企业的利润还不错。但对蒙牛而言,产品毛利率一直是个“心病”。几年前,除了纯牛奶以外,无论其冰激凌、奶粉,还是酸奶,都不怎么赚钱,公司利润更多要靠国家减免政策来维持。对一个私营企业来说,低毛利率是埋在脚下的“地雷”,一不小心,就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对几十亿规模的大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更糟糕的是,2003-2004年的价格战,让他们的纯牛奶也跌到了盈利的低谷,集团上下都为利润而发愁。所以,当时在中国乳业,没有一家企业比蒙牛更加渴望突破,也没有一家企业比蒙牛更加渴望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便是他们走“创新”之路的最大动机。【回答】
以下相关拓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技术成功但创新失败的案例:最近中移动宣布将成立新媒体集团,并将在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10月15日晚,联想集团宣布将成立一家全新的子公司,完全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模式的智能终端和服务业务。该公司于2015年4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届时将拥有独立的公司名称T及全新的子品牌……在大变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移动、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公司也加速了自己创新的脚步。在大公司做创新的时候,人们往往充满期待,同时也会存有一丝质疑,一个大公司在做创新的时候要牵扯到太多的事情,他们做的创新真的能够成功吗?前Google资深工程师,IT畅销书《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因决定论”,即由于公司基因的影响,当一家大公司想要转型占领新的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败得很惨,例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尽管在所在的行业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但是当时代发生变化,行业发生转型以后,都不同程度的衰落了,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窘境已经成为常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