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化学反杀宁德时代,韩国电池为何仅用半年便逆袭成功?

2024-05-15 14:19

1. LG化学反杀宁德时代,韩国电池为何仅用半年便逆袭成功?

2020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出炉,出乎意料的是,巨头宁德时代今年在榜首之争里输了第二次。

长迅速的不仅是LG化学,三星SDI和SK创新也有比较大幅的提升,两者在今年的累计装机量分别为3.4GWh和2.2GWh,同比增长高达52.6%和86.5%,并以以6.4%和4.1%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和第六。
 
在LG化学的官方通告中,将此次电池业务销售大幅提升归结于欧洲和中国的环保政策以及北美地区大型储能项目上,而实际上则是特斯拉的功劳——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已经不再采用松下电池,而选用的正是LG化学提供的电池。
特斯拉的销量,想想就觉得恐怖,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售出179052辆车,而排名第二-第四的大众、宝马和比亚迪销量相加,也只有178779辆。第一名的数据超过了第二、三、四名的总和,而且随着未来更多消费者进入新能源购车领域,特斯拉的领先幅度将会进一步增大。
世界上只有两种电动车,一种叫特斯拉,一种叫其他,伴随着特斯拉的腾飞,LG化学的营收亦在不断攀升,但不得不说,如果现代起亚属于韩系车的代表,那么LG化学、三星SDI和SK创新则是动力电池中的韩系,这三家目前已经占据了动力电池全球出货量的35.6%,同比增长速度超过100%,假以时日,将会成为更加可怕的存在。
 
韩国电池的起步时间要远远弱于日本三洋、索尼和松下,但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相对激进的策略——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美国通用的认可,但同样经历了不少波折。
对于通用来说,相对于稚嫩的LG化学,松下、索尼这类世界级电子公司是更好的选择,况且LG化学的历史是在有点短,它在1997年才完成用于移动电脑的小型电池的试生产,1999年才完成了锂离子电池的量产,但就像三星半导体的崛起一样,LG化学赌的是未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车用动力电池需求。
 
所以,从2000年开始,LG化学就想方设法与美国通产生联系,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2006年,参与通用电动车项目,但所提交的电池样品出现性能相关的问题被弃用,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鬼知道LG化学的技术团队经历了什么。2007年,曾经被嗤之以鼻的LG化学的电池方案成功进入了通用Volt电动车项目的备选清单,并且在两年后,也就是2009年,LG化学成为世界首个独家供应通用汽车Volt量产型电动车电池的企业。
 
这一年,基本算是LG化学的腾飞元年,这个本偏安于一隅的电池供应商,正式拥有了在世界动力电池市场角逐的资格。

第二年,LG化学美国密歇根州动力电池工厂动工,2013年,在中国南京扩大聚合物电池产能 (1000万电芯/月),电池工厂最终在2015年完工,随即LG化学在波兰开始建设动力电池工厂,2017年,LG化学表示将投资超过10亿欧元,并随后接受波兰政府提供的9500万欧元(约1.12亿美元)的援助,进一步扩大动力电池产能。
 
但这一笔援助遭到了欧盟竞争监管机构的质疑,不过从产能扩张的角度来看,如果真的能够成形,LG化学波兰工厂的年产能将会提升至65千兆瓦时,波兰工厂也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芯生产工厂之一。
 
在抱紧通用大腿的同时,韩国最大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以及起亚汽车也是LG化学的“天然盟友”,虽然现代汽车的纯电动车在全球市场占比不高,比如2018年现代电动车全球销量为53114辆,但一个牢不可破的稳定采购商在供应链中有多么重要,无需多说。

更关键的是,LG化学成功击败了松下,成为特斯拉中国工厂的电池供应商,而特斯拉Model 3在上半年可以毫无置疑的统治力领跑中国新能源销售市场,可以说,LG化学抱上了一条最粗的大腿。
 
另一方面,LG化学借助通用的口碑,早早布局欧洲,并成功打入了重视环保的欧洲主机厂的购置清单,大部分电动车都选用了LG化学提供的电池,包括热销的雷诺Zoe、大众e-Golf等。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40万辆,其中不少订单都落入了韩国人的手中。

另一个数据值得注意,截止今年年初,装载LG化学电池的电动车数量已经累计达到了270万辆,而中国2019年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一共是310万辆。
 
况且,抱团推进,一向是韩国企业的传统,LG化学吃肉,小企业喝汤。
LG化学特别重视生态互助,我们目前不少电池生产厂商都在努力去尝试冲向世界,而LG化学得益于发达国家身份,不仅自己已经立足世界,成为全球20强汽车制造商中13个品牌的电池供应商,确立未来五年150万亿韩元(约8700亿)人民币的订单,同时还为包括电池组外壳制造商、电池生产设备供应商提供安置资金和信息支持,并设立一笔432亿韩元(约2.5亿人民币)的扶植资金,帮助自己生态链上的企业成长和扩张。
 
产业生态一旦成型,爆发出竞争力是极为可怕的。

但对于宁德时代来说,也不用太过担心。首先,宁德时代立足国内市场,市面上在售的新能源车型超过50%搭载了宁德时代提供的动力电池,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宁德时代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盘。
 
一位接近宁德时代的业内人士提供消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国内汽车市场下半年也在复苏,宁德时代占据了国内厂商对半壁江山,所以可以预计下半年宁德时代国内订单也在放量。”

同时, 宁德时代目前与特斯拉签订合作意向,更关键的是,面对LG化学占据优势的欧洲市场,宁德时代也在不断寻求突破,目前已经与宝马签订了11年的电池供应合同,同时也将为大众提供动力电池,一旦德国工厂建设完成,宁德时代将真正获得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关键门票。
 
伴随着下半年以及接下来的新能源车市回暖,相信2020年的动力电池版图将会再一次发生变动,LG化学和宁德时代谁会登顶年度冠军,仍是未知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LG化学反杀宁德时代,韩国电池为何仅用半年便逆袭成功?

2. 宁德时代比亚迪请注意:电池供应多元化时代如何跑赢?

松下似乎赌输了。
弱化了等离子电视业务、并用汽车事业替代了家电本业的津贺一宏社长,正加速着整个公司营业赤字的不断扩大。
尽管松下在收购三洋电机等战略投资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业绩不佳的汽车事业部却成了公司盈利的最大敌人,并在2019年3月期成为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唯一一个营业利润率负数的玩家。

车载设备和车载电池,成为这家公司持续亏损的两大源头,其中,与特斯拉合资的美国超级工厂Gigafactory 1也一度陷于苦战。
囿于现状,在松下2020年3月期启动的新一轮战略里,汽车板块也被公司高层从此前的“目标最高增长业务”调整为“急需进行结构改革的再挑战业务”。
在2020年3月期财年的上半年财报发布会现场,松下在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梅田博甚至对媒体坦言,向特斯拉提供车载电池的业务一直存在赤字,因为相关板块的亏损,整个汽车业务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盈利。
松下的被动,原因正是把太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仅在战略上对汽车业务押宝过重,在极为关键的车载电池板块,与特斯拉捆绑太深。
及至后来,互相发难彼此撕破脸。
2019年下半年,特斯拉不再对松下情有独钟,“出轨”LG化学的消息闹得业内皆知;而松下那边,虽然津贺一宏社长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会继续支持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却又紧锣密鼓地投入新伙伴的怀抱,与丰田组建了合资公司,目标是在2020年春季尽快将业务步入正轨。
这些,这只是时代大潮的一个缩影。

走出单一化供应围城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重要性,单一的电池供应渠道不仅容易在供应方面受制于人,对规划中的汽车产能造成负面影响,也极有可能囿于成本劣势,在博弈中遭遇合作方坐地起价的尴尬。
除了避免因供需关系导致的产能风险,汽车制造商们也开始考虑到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毕竟,作为核心零部件的车载电池其成本要占据纯电动车型制造成本的一半左右。
就在最近,日本的三菱汽车决定从2020年开始启动车载电池分散采购的新策略。三菱将于2020年推出主力车型欧蓝德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车型,对应的车载电池将从日产汽车持股的动力电池公司Envision AESC(日本基地位于神奈川县座间市)采购。
三菱汽车此前使用的车载电池,大部分采购自该公司与GS汤浅的合资电池公司Lithium Energy Japan(滋贺县栗东市),与日产共同开发的轻型车所采用的的电池,也曾从东芝采购过,但正式的分散采购尚属首次。
正式与AESC达成电池采购合作之后,三菱还计划在日中两国设立工厂,为亚洲的电气化车型提供车载电池。Envision AESC计划于2020年末在中国量产电池,并在日本和英国的工厂进行生产。
本田汽车也属于典型的根据地区和车型划分不同的采购据点,混合动力车型的电池从该公司出资49%、与GS汤浅共同组建的名为Blue Energy(京都府福知山市)和松下调入,纯电动车型在日本则采用松下的电池,中国市场则是宁德时代,在北美则是采购通用汽车的相关电池。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汽车制造商都陆续启动了多元化的车载电池供应战略。
早在2018年,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就在年会上明确表态,长远来看决不能让公司在电池上依赖于少数的制造商。该集团此前在电池合作领域一度处于被动,并因此下调了奥迪纯电动车e-tron的既定产能,主要原因就是合作方LG电池的供应量有限,不能满足原计划的生产需求。
鉴于此,大众集团不得不在过去的教训里掀起新一轮的电池供应计划,不仅与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SKI等达成了新的供应合同,还投入840亿美元自建团队,启动了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的内部生产电池计划。
就在去年6月7日,为了应对电动车领域的高速增长,丰田汽车正式与宁德时代牵手,并计划签署一份关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备忘录。按照合作协议,宁德时代预计将从2020年开始为丰田供应锂离子电池,配套的汽车产品将在中国和其它市场上市。
这是强者之间的博弈。
至此,全球范围内营收、销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大众,与利润、市值遥遥领先的东瀛巨头丰田,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提速纯电动战略的路上为车载电池的供应未雨绸缪,做出了多元化采购的现实选择。
在此之前,丰田与松下一直保持着长期的采购关系,现在不仅与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开展紧密合作,同时还将与松下、东芝、汤浅等企业在电池供应上结成合作联盟,通过这样的渠道布局,丰田新能源汽车年销550万辆的目标比计划提前了整整五年。

合资,入股,终究殊途同归
“掌握了车载电池的生产,就意味着掌握了电气化时代的金钥匙。”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迪斯曾表态,考虑到电池生产周期结束后,还需要与车辆性能和智能化应用进行适配与调整,他们有必要自己掌握电池相关的核心技术,并设立属于自己的电池制造基地。
正因为此,大众汽车于2019年6月在德国西北部自建了电池生产基地,而远在美国底特律的通用汽车也计划与韩国LG化学合作,在美国俄亥俄州新设工厂,两家公司共投资23亿美元。
去年6月12日,吉利汽车对外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订立合营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子公司,从事动力电池相关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相关业务。新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为1.88亿美元,年产能将在2021年底达到10GWh。
吉利在车载电池领域布局较早,2016年就投资20.5亿元启动了金华动力电池项目,每年可满足8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使用,从此以后,该公司就一直在寻找多样化的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供应。
在“触电”LG化学以前,吉利动力电池供应以宁德时代为主,还有洪桥集团旗下衡远新能源。吉利是洪桥集团的控股股东,通过这家香港上市的公司,吉利间接控制着山东衡远新能源以及浙江衡远新能源两家车载动力电池企业。

合资建厂,是一条路。
直接收购股份,是另一条路。
但是到最后,两条路终将殊途同归。也是在刚过去的1月初,路透社原因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大众汽车将收购中国车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20%的股份,通过折扣私募股权配售的方式,达到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目的。
后来国轩高科对外表态称,双方已进入谈判的关键阶段,目前尚未签署或达成具有约束性的正式协议。但大众觊觎国轩高科已久,入股的相关消息早在2019年上半年就已在业内小范围流传,只是彼时对入股的具体份额说法不一,而大众进军电气化市场的野心也未像今日这般咄咄逼人。
说到这里,绕不开日本的另一家公司。
日产此前曾狠下心来卖掉自己的电池业务,除了成本方面的原因,对采购来源更灵活的重新定位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考量。
早在2017年,中国投资基金金沙江资本就有意收购日产电池及相关的生产设备,但最终因为资金等问题无法顺利实现这笔交易(彼时交易额约为10亿美元)。直到2018年,中国远景集团Envision成了日产锂电子动力电池业务单元AESC的最终接棒者,并将对收购重组后的公司行使绝对的业务控制权。
此后,日产只保留了昔日25%的电池核心业务,并于2018年与宁德时代签署了动力电池采购合同,全新东风日产轩逸EV车型成为日产旗下首款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产品。

电池生产,也开始寻找不同的篮子
不仅聪明的汽车制造商在电池供应上看到了多元化采购的绝对利益,越来越多的电池制造商也陆续启动更加灵活的业务模式——
一方面,是寻找更多元的客户为电池买单。
另一方面,开始为自己的产能寻找不同的篮子。
在收获了越来越多的采购大单后,野心勃勃的亚洲电池制造商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海外,他们组建新工厂,扩充新产能,以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场汇聚了中国、韩国与欧洲本土玩家的电池混战大戏,正在远方悄然上演。
之所以选择欧洲这个舞台,原因不难理解。那里是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宝马等知名企业的大本营,且欧盟有着全球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在遭遇排放丑闻之后,这块市场在车载电池领域的市场潜力丝毫不亚于远在亚洲的中国。
“很难接受自己国家车载电池被亚洲垄断的现状,从长远看,法国乃至欧洲的车载电池依赖他国都不是一件好事。”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面对当前中日韩企业包揽当地电池市场的现实,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今年初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只是现实的残酷就在于,给马克龙们敲响警钟的亚洲电池制造公司,其志向并不是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在电池供应的产业链上,他们不想给欧洲企业一丝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陆陆续续把生产和研发基地拓展到欧洲根据地去。

2018年下半年,在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宁德时代将在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该基地计划于2021年投产,相关电池产品将为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企业配套。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在2019年初修改了该基地的产能计划,从启动项目时的14GWh提升为98GWh,体量整整提升了7倍。
2019年5月份,宁德时代官宣了与沃尔沃签订采购协议的新闻,他们将在全球范围内为沃尔沃即将推出的汽车开发平台SPA2平台以及CMA平台上的全部车型供应电池模组,但在此份声明的后面,又补充了“海外工厂将满足该订单部分产能需求”的信息,颇让人玩味。
如果说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动作是高举高打,那我国另一家电池制造企业孚能科技在当地建厂的细节就显得低调得多。2019年上半年,孚能计划在德国建立新工厂,投资将超过6亿欧元。据悉,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戴姆勒的电池需求,双方于2018年底签下合作大单,并计划2027年前戴姆勒提供合计140GWh电池。
而在今年上半年,外媒爆出LG化学启动欧洲市场的第二家工厂的消息。早在2016年,LG化学就宣布将在波兰弗罗茨瓦夫设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因为欧洲市场的持续扩大,该公司在去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扩建计划,将产能提升到70GWh,每年可保证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应。

可是上述这些,只是为了与竞争对手赛跑。
据英国调查机构IHS的数据,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在2018年的产量为552万辆,占新车总量的6%。而在未来的10年里,这一类车型的体量将增加10倍左右,到2030年或将达到6300万辆,相当于新车总量的56%。
而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到2025年,车载电池的需求将达到每年36万兆瓦时,是2018年市场需求的3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车载电池的价格也在下跌。据调彭博社旗下的彭博新能源金融(BNEF)的推算,截止到2019年12月,车载电池的价格为每1千瓦时156美元,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87%,预计到2023年将下滑至100美元。
随着电动化车型的逐渐普及,以及中国和北美的大型电池制造工厂相继崛起,大批量生产也将进一步降低车载电池的制造和供应价格。
因此,大家还必须与时间赛跑。为了生存,电池制造商们也在加紧技术方面的革新,只有跑赢了技术,才能跑赢时间,最终也才能跑赢对手。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宁德时代:千亿市值沉浮录

2018 年 6 月,创业板迎来首家“独角兽”——宁德时代于深交所挂牌上市,当时一举打破创业板募资的最高记录。作为动力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其登陆 A 股后的股价从未让人失望,上市当年和 2019 年股价涨幅分别为 193.56% 和 44.45%,活生生地从 IPO 时不到 600 亿总市值快速膨胀到千亿。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 2020 年 2 月,庚子鼠年开年之后股市一片哀嚎,而宁德时代的市值却将近翻倍超 3000 亿。其在 2 月 3 日更是以近乎一枝独秀逼近涨停的态势 C 位出道,这一波“为国护盘”的传说至今在坊间流传。

回到当下,风光无限背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处于高位的宁德时代不断回调,截止今日,较 2 月峰值累计跌幅约 30%,市值报收 2629.3 亿。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买进它们的股票。”接下来宁德时代将走向何方?是将不断夯实千亿身价还是会面临市值腰斩?优质公司背后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常说“每一次复盘,都是一次修行”,那么,被无数机构看好的宁德时代,我们今天赶紧来盘一盘。
一、宁德时代的过去
时势造英雄
宁德,昨天也许是个默默无闻的闽东小城,许多人或曾没有听说过它。而现如今,这座小城因为一家企业而知名度渐长,那就是动力电池业的“独角兽”——宁德时代。在当下中国正欲借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强国之梦之时,这座城,这家企业已经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放眼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任何一名与这行业相关的人的目光已然无法避开连年出货量第一的宁德时代(CATL),而这一切只用了 7 年。

2019 年 10 月,《财富》杂志公布了全球未来 50 强公司名单,共有 16 家中国企业上榜。在这份备受瞩目的榜单中,被光环笼罩的宁德时代以第 4 名的成绩位居小米、携程和阿里巴巴之上。
在 CATL 之前有一个 ATL
曾毓群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岚口村,高中就读于当地最好的中学宁德一中,与他同班同学的,还有日后在宁德时代担任副董事长的黄世霖。1985 年,曾毓群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三个月后不愿固步自封选择辞职,南下东莞,进入了东莞新科电子厂。两年后,黄世霖也辞去宁德市的公务员工作与他在新科相聚。
ATL 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尺寸灵活多变的聚合物软包电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后,先收购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后通过试验调整改进电解液配方,最终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了不鼓气的电池。正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ATL 恰巧赶上了 2000 年中国手机行业爆发的风口。2001年,其电芯出货量就达 100 万枚。而风靡一时的 iPod 需要高续航小巧安全的电池,ATL 成功开发出为其定制的异形聚合物锂电池,而后成功打入苹果公司产业链。

2008 年,曾毓群将新工厂开到了老家宁德,投资 15 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而后手机市场持续火热,在智能手机开始大行其道时,ATL 无疑又觅得良机,相继成为了华为、vivo、三星等品牌的供应商,这并非一件易事。
从 2007 年起,ATL 董事会提出“二次创业”,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动力电池领域的机遇。次年,曾毓群在内部成立动力电池团队。值得注意的是,曾在 2005 年,日本 TDK 集团以 1 亿美元买下了 ATL 的 100% 股权。由于政策要求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所以在 2011 年底,ATL 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得到独立,为了不再出现本土公司却由日资控股的尴尬局面,曾毓群完全保证中资背景的创始团队对新公司的绝对控股,并注册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至此,CATL 诞生,CATL 是宁德时代(Com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简称,不难看出,这个新企业多少是有些曾毓群的家国情怀在里面的。十多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蒙昧状态,国内市场对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车的认识与认可还是很低,宁德时代的出现体现了曾毓群这位闽系商人的敏锐眼光。那时,他面对的挑战不亚于初创阿里巴巴时的马云。
话说宁德时代的崛起,离不开宝马集团的神助功。
2012 年,华晨宝马在筹备首款高端纯电动汽车“之诺 1E”时,最终决定放弃比亚迪,选择和成立仅一年的宁德时代合作。

相比比亚迪受限于主机厂自产自用的封闭运营模式,身为供应商角色的宁德时代积极开放供应,且同时兼顾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条腿走路。此后,在宝马品牌的背书下,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名声大噪,逐渐打开了国内市场,并成为国内首家成功进入国际车企供应商体系的动力电池企业。

二、宁德时代的现在
2 月 27 日,宁德时代发布业绩预告。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455.46 亿元,同比增长 53.81%;归母净利润 43.56 亿元,同比增长 28.16%;扣非净利润 37.20 亿元,同比增长 18.91%。但??Q4 业绩受非经常性因素扰动,2019??Q4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6.90亿元,同比增长 21.1%,归母净利润 8.92亿元,同比下滑 11.6%,扣非归母净利润 7.55亿元,同比下滑 33.9%。继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公司单季度利润再次下滑。
总体而言,宁德时代市占率继续提升,业绩逆势上涨。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19 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 32.5GWh, 同比增长 38.89%,高于行业增速, 且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 27.9%,同比增加 4.5pct。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逆势上涨,带动营收实现 455.46 亿元,同比增加 53.81%。2019 年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 32.31GWh,市占率约 52%,再创历史新高,排名第一。

据目前而言,行业内普遍认为宁德时代龙头地位稳固,中长期向上确定性高。原因有三:
1、大规模扩产不断巩固龙头地位:宁德时代拟定增募集不超过 200 亿元,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等,叠加公司拟自筹 100 亿元建设的车里湾项目,本轮合计扩产约 82 GWh,将大幅提升公司的锂电池产能,扩大竞争优势。

2、客户基础极其深厚:公司拥有业内最广泛的客户基础,深耕动力电池产业,在国内市场为上汽、吉利、宇通、北汽、广汽、长安、东风、金龙和江铃等品牌车企以及蔚来、威马、小鹏等新兴车企配套动力电池产品,在海外市场进一步与特斯拉、宝马、戴姆勒、现代、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大众和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品牌深化合作。
3、深耕技术领域:CTP 提升产品竞争力,宁德时代 CTP 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 15%-20%,零部件数量减少 40%,生产效率提升了 50%,在电池制造端的创新走在了行业前列,是公司中长期向上的核心驱动力。
还有不得不提的“婚约”
自 2019 年第三季度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因补贴退坡而遭遇销量下降,宁德时代股价一度承压。但随着公司将于特斯拉达成合作消息的传出,公司股价再度告别颓势强劲上涨,创出历史记录持续走高。
2020 年 1 月 30 号,特斯拉 2019 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透露了宁德时代将成为特斯拉新的电池合作伙伴。随后 2020 年 2 月 3 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公告,将成为特斯拉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供货有效期为两年,从 2020 年 7 月 1 日开始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至此双方正式进入“蜜月期”。

复盘一下自 2019 年 11 月 1 日以来就可以发现,公司股价自低点 68.42 元启动,到 2020 年 2 月日,公司股价最高涨至 169.89 元,在 63 个交易日内,涨幅达到 147.3%,公司总市值也达到 3751.85 亿元。按照公司业绩预告中 43.56 亿元的净利润计算,公司市盈率达到 86 倍,创公司上市以来新高。
在《3 家供应商还不满足 特斯拉自己造电池的内幕到底如何?》这篇文章里面,我们就对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合作的细节进行了推测,其中大家意见比较统一的地方就是关于宁德时代给特斯拉提供的电池类型。综合目前的信息,极大可能宁德时代给特斯拉提供的既不是 NCM(镍钴锰酸)也不是 NCA(镍钴铝酸)三元锂电池,而是方形 CTP LFP(无模组磷酸铁锂)电池。

一个是全球智能电动车的标杆领导者,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手。随着上海工厂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国产化率提升,进入了供应商体系的宁德时代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三、强者恒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规模成本效应上,宁德时代配套的车型数量于同行中遥遥领先,需求和产能扩张形成良性循环。可以说宁德时代凭借日益完善的电化学体系和深刻的汽车产业 know-how,已经在国内市场已经具备独一无二的定价权,并成功卡位特斯拉、宝马、大众、戴姆勒等一系列国际主流客户,客户的黏性与壁垒正在强化。
有统计报告表明,宁德时代目前海外 13 大车企 EV、PHEV 渗透率约 1.8%,未来 5-6 年有可能较爬升到 15-20%。随着海外车企优质供给面世,公司海外业务贡献会更突出。此外,公司在 CTP、高镍(2019 年装机量超过 2GWh)等技术领域领先布局,有望继续强化公司成本和客户黏性优势。而在软包(2019 年装机量约 0.4GWh)等其他电池形态路线的布局有望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客户群体。

强者恒强是我们对于宁德时代的共识,目前来看,宁德时代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但是否意味着宁德时代已然高枕无忧了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必须要面临的的风险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化风险、新产能和新技术开发风险、毛利率下降风险、订单量不及预期风险。噢对了,在磷酸铁锂即将回归之时,掌握 LFP 核心技术的比亚迪,也是这个地球上所有人都不可忽视的一位重量级选手。
在外有强敌、内有劲旅的背景下,宁德时代未来的发展未必能有一帆风顺。而且刚刚与之携手进入蜜月期的特斯拉,已然掩饰不住在纯电动车全产业链超级野心,众所周知,特斯拉也已经迈出了自产动力电池的第一步。面对着新能源汽车强大的降本压力,未来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争夺无疑将更为激烈,宁德时代胜局已定的结论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

当然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宁德时代啥时候能触底反弹,究竟有没有可能市值突破 4000 亿,资本市场的事情真没人算得准,截至 3 月 16 日,宁德时代开盘大跌,收盘报 119.06元,接近跌停。这也是宁德时代上市后首遭减持, “招银系”急流勇退,减持部分折合市值约 52.6亿元,投资收益令人咋舌超 325%。
综上所述,对于宁德时代而言,未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还需要不断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宁德时代:千亿市值沉浮录

4. 冲刺万亿元市值止步!宁德时代孙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

冲击万亿市值的锂电龙头宁德时代,遭遇了一段小波折:公司旗下孙公司湖南邦普生产车间发生爆炸起火,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深受资本市场的追捧,公司股价累计涨幅高达231%,以来涨幅也高达15%,今日盘中最高触及424.99元/股,总市值一度高达9900亿元,距离10000亿就差临门一脚。不过随后宁德时代股价就快速回落,盘中一度大跌近4%,最终收跌2.11%,报收404.5元。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在最近一个月中,市值飙升超3300亿元。对于新能源近期的暴涨,已引发市场争议。宁泉资产杨东则明确表示,“我们也不认为现在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汽车的股票的好时机了,可以和持有人汇报的是我们已经逐步在退出新能源相关的股票,因为目前的性价比对投资者已经很不友好。”
孙公司湖南邦普爆炸起火

宁乡发布官微发布消息称,1月7日18时12分左右,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老厂车间发生爆炸起火。目前,火势已控制,无人员死亡,受伤人员已全部送往医院救治,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天眼查数据显示,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月,系宁德时代旗下孙公司。官网资料显示,湖南邦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废旧电池循环基地,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过6000吨、年生产镍钴锰氢氧化物(三元前驱体)、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钴酸锂、氯化钴、硫酸镍、硫酸钴和四氧化三钴达4500吨。
在2020半年报中,宁德时代将湖南邦普列为重要非全资子公司。湖南邦普2020上半年营收为16.86亿元,净利润1.39亿元。同期,宁德时代的营收为188亿元,净利为19亿元。
宁德时代回应: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有限

就孙公司爆炸事故,宁德时代今日下午做出了回应。
据澎湃新闻报道,宁德时代方面就上述事件回应称,公司下属公司子公司工厂发生火灾事故,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责成湖南邦普做好现场的救援与事故处理工作。当晚火势已扑灭,目前湖南邦普正全面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并全力保障受伤人员的医治。
宁德时代表示,公司已要求包括邦普在内的各单位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进行隐患排查,初步评估邦普工厂事故对公司生产经营业务影响有限。“在此公司也对事故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伤员和家属深表歉意。

5. 妖股宁德时代将迎股票解禁,这对股价会有什么影响?


妖股宁德时代将迎股票解禁,这对股价会有什么影响?

6. 日韩动力电池辛酸入华路:六年挣扎,将正面PK宁德时代


车东西
文 | Bear
导语:借着电动汽车的行业大潮,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全球已形成中、日、韩三国企业争霸,松下、LG、宁德时代等巨头分庭抗礼的行业格局。
表面的平静背后,新一轮巨变正在酝酿之中——固态电池即将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动力电池白名单去除后日韩企业重回中国市场、全球车企与零部件巨头们也纷纷涉足电池产业,一场大变局即将上演。
为此,车东西特推出《动力电池大变局》系列报道,详解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风云变幻,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2025年车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是2018年的7倍。”今年年中,全球动力电池巨头松下,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宏大前景给出了自己的预判。
根据天风证券预测,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637亿元;到2025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爬升至5000亿元;如果从长期来看,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很可能会上升至1.3万亿元的高位。
与此同时,根据天风证券数据粗略推算,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2030年间接近5000亿元,数千亿级别的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使得众多巨头趋之若鹜。
一边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公司。2016年-2019年,四年时间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增长,国内公司市场布局与技术力逐渐增强。
另一边,则是以松下、三星SDI、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大军。曾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巨头们,在叱咤海外市场,砍下众多车企订单的同时,也在暗地里摩拳擦掌,准备着中国市场补贴退坡后杀回中国市场的计划。
据了解,以松下、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势力,自2017年起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布局,大部分项目将在2020年-2021年投产或实现产能释放,日韩动力电池巨头的准星已经瞄准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退出的节点。
与此同时,2019年6月,工信部提前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与四批企业目录名单,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失去保护伞,日韩动力电池巨头重返中国市场的脚步正在加速。

▲工信部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自动力电池浪潮兴起以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几乎引领了每一波技术的变迁,借助技术先行的优势,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成长为产业巨头。巨头返华,势必会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冲击。
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2016年-2019年的黄金四年,技术、规模、市场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车企与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绑定关系也在逐渐成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本文试图从中日韩动力电池主要玩家近些年来经历的发展与变迁,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日韩四巨头加大中国市场布局?“三国杀”局面再现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如临大敌。
如果按原计划不变,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从2020年开始,就将完全退出市场。
整个产业将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简而言之,此前被政策保护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无差别地暴露在外资企业的“火力”中。
从下游的新能源整车产业,到上游的动力电池与各个核心零部件产业,无一幸免。
工信部曾经面向动力电池产业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配套了四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但随着2019年6月,工信部废止这批文件,白名单失效,曾经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大中国市场布局,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早已为角逐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
1、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
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是所有外资动力电池企业中,受“动力电池白名单”影响最小的企业,也是在中国业务布局最快的外资动力电池企业。

▲松下总部
早期,松下一度是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加上特斯拉新能源车型出货量大,松下生产的动力电池绝大多数供应给了特斯拉。
2013年,松下与特斯拉签订扩大动力电池供应量协议后,自身产能吃紧,已有生产线全面运转为特斯拉供应18650三元锂电池。第二年,松下投资27亿元,兴建大连工厂,年产能5GWh,主要用于给松下的国外合作伙伴供应方形动力电池。
在松下的客户清单中,中国整车企业的数量与订单量均较少,“动力电池白名单”的限制对于松下影响有限。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松下开始加大中国动力电池业务布局。
2017年5月,松下与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政府合资,建造了苏州动力电池工厂。2017年下半年,工厂已投入生产,年产能18650电池1亿只。
2018年9月,松下与联动天翼合资,双方共同出资200亿元,计划在江苏江阴分期建成总产能3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包括了锂离子电池和模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2018年12月,外媒曝出松下将向已投产的大连工厂投资“数亿美元”,将大连工厂的产能从5GWh提升到12GWh。
一系列动作背后,松下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2、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过程相对来说坎坷得多,其中既有政策倾向因素,也有地缘政治因素。
与所有外资动力电池公司一样,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均未进入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
继续使用上述三家公司的动力电池,整车厂就将失去巨额新能源汽车补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2016年韩国不顾我国政府警告悍然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国内反韩情绪高涨。
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已经展开合作的国内整车厂纷纷取消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订单。
LG化学此前在2014年已经建成了南京动力电池工厂,每年可为5万辆纯电动车配套动力电池,但失去在华订单后,2017年,LG化学只能被迫将工厂设备与相关知识产权出售给吉利旗下的衡远新能源。
无独有偶,三星SDI与SKI的在华业务也于2017年前后受挫,前者停建了西安动力电池工厂的二期工程,后者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BESK直接停产。

▲三星西安动力电池工厂
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偃旗息鼓,几乎退出了中国市场。
但随着补贴退坡,市场环境转好,LG化学、三星SDI与SKI集团已经重新开始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LG化学电池项目签约落户南京,项目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与小型电池三类生产线,工厂规划电极、电芯生产线共23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占16条。
该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2019年底,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年产能10GWh。
LG化学称,该工厂将在2023年完全释放产能,预计总产能可达32GWh。
随着LG化学回到中国市场,三星SDI与SKI也加紧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SKI宣布在江苏常州建造拥有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同年10月,SKI宣布追加投资25亿元,为动力电池工厂配套隔膜生产线。
2018年底,三星SDI重启了已经暂停两年的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二期项目。
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一点点重新拾起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产能规模已经接近50GWh。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有些许像2014年前后,国内掀起新能源热潮,日韩动力电池集体进入中国市场所形成的“三国杀”局面。
但今时不同往日,国内整车厂基本已经完成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大型动力电池供应企业绑定。
动力电池产品与整车需要进行复杂的定制、匹配、验证工作,时间、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整车企业是否愿意抛弃成熟的供应链,劳心费神去选择一家“看似高级”的外资动力电池供应商,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更何况车市寒冬之中,众多整车企业都在寻求降本增效,重新适配一家全新供应商的动力电池所需耗费的成本值得三思。
在这样的前提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回归,真的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吗?
二、日韩动力电池全球制霸?四年前何故折戟中国市场?
要正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是否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还需要正确认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深厚底蕴以及强大实力。
得益于消费电子时代的产业红利,日韩动力电池产业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
以日系电池厂为例,锂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方案最先由索尼开发成功。上世纪,日本三大电池厂索尼、松下、三洋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同时也大量出口,并且业务范围从消费电子朝储能、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扩展。
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的18650圆形锂电池产业化推广者索尼,由于误判了锂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之外的潜力,错失动力电池与储能浪潮,随后又将自身的锂电池业务出售给了村田,黯然退出电池市场。
而三洋则因代工厂产能过剩,自身创新不足,集团各项业务逐渐被分割收购。其中负责汽车动力电池业务的三样电机,就在2009年被松下收购。
日本本土残酷的淘汰制中,松下成为了三家公司唯一一家幸存下来的企业,通过早期对动力电池的摸索,以及吸收三洋电机后,动力电池业务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日系动力电池企业的代表。
在技术方面,松下在继承18650圆柱形锂电池方案的同时,还开发了新的21700圆柱形锂电池技术路线,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容量上升35%,能量密度上升20%,系统成本下降9%,系统重量下降10%,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松下21700圆柱形锂电 
此外,松下发力NCA体系正极材料,将单体电芯能量密度做到了340Wh/kg,搭载松下NCA21700的特斯拉Model 3,目前动力电池组综合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53Wh/kg。此外,松下还在与信越化学共同开发硅基负极体系,进一步拉升了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要知道,松下从2017年开始,就为特斯拉批量供应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而国内同代的NCM811动力电池则是在2019年,由宁德时代实现量产,单体能量密度为304Wh/kg。
这意味着,不仅在动力电池电芯的单体能量上,松下领先于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在量产时间上,松下也比国内同代产品早两年。两年时间,足够松下优化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实现低成本稳定量产。
在产能铺设方面,松下在中、美、日三地建有8座工厂,预计2020年产能将会持续释放,达到52GWh。
而在合作伙伴方面,松下圆柱形动力电池几乎独供特斯拉,而在大连工厂生产的方形电池则主要配套给北美与欧洲的车企。目前,松下的合作伙伴包括了特斯拉、福特、大众、丰田、奔驰等知名车企,配套车型在2018年达到了58款。
虽然2018年松下出货量略逊于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但在技术路线、产能建设与合作客户等方面,松下不仅不落后,反而在各方面都有所领先。
相对于日本动力电池产业的激烈竞争,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相对来说温和许多。
目前,韩国主流的三大动力电池公司LG化学、三星SDI、SKI从不同的领域切入到了动力电池产业,各自技术路线与布局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互相侵蚀市场份额的情况并不严重。
LG化学是现阶段全球出货量最大的软包动力电池供应商,2000年启动动力电池研发项目,并于2008年左右与现代起亚合作,正式开启商用化进程。
▲LG化学软包电 
在技术方面,LG化学拥有丰富的化学材料开发经验。在研发动力电池的早期,LG化学在就建立了隔膜与电解液技术的技术壁垒,并基于自身的技术培养了一批优质供应商,巩固了LG化学在动力电池产业的地位。
此外,LG化学作为最早布局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覆盖了大部分软包电池的核心专利,2019年,LG化学软包电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6%,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产能铺设方面,LG化学在中、韩、美、欧建有4座工厂,目前产能已经超过23GWh,该公司预计,到2021年,其产能将会扩张至110GWh。
庞大的产能与先进的动力电池量产技术,是的LG化学拥有消化全球顶尖电动汽车企业订单的能力。2019年年底,特斯拉宣布中国工厂Model 3生产线投入量产,其二供首先选择了LG化学,而非中国动力电池公司。
除此之外,LG化学还合作了现代、通用、福特、戴姆勒、大众等主流欧美韩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配套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据东吴证券统计,2018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7.4GWh,2019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0GWh。
三星SDI主推方形动力电池,与LG化学几乎是同一时期进入动力电池市场。2008年,三星SDI与汽车Tier 1博世合资,成立动力电池公司SB Limotive,开始给宝马供应动力电池。

▲博世与三星SDI合资成立SB Limotive
2015年,三星SDI收购了麦格纳的动力电池组子公司MSBS(Magna Steyr Battery Systems GmbH & Co OG),加快了全球化布局的进程,先后在中国、美国与匈牙利建造了三座动力电池工厂,产能也上升至22GWh,与LG化学非常接近。
在技术方面,三星SDI坚定NCM三元锂电池路线,并从NCM523逐渐向NCM622、NCM811演进,其单体能量密度已经从2016年的130Wh/kg上升至2019年的250Wh/kg。
在合作车企方面,三星SDI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宝马,其余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马恒达、Lucid?Motors,供货车型达到30+款。
SKI的技术路线与三星SDI类似,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加大动力电池的布局力度,但目前整体规模仍然较小。据光大证券数据,SKI集团2018年动力电池产能仅3.9GWh,与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接近,配套客户也较少,主要是现代、北汽、戴姆勒等公司的二供。
整体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力、产品力、产能等方面竞争力都非常强。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能够凭借这些硬实力颠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吗?答案是不一定。
早在2016年之前,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就曾尝试在华布局。
2014年,松下与LG化学的动力电池工厂先后落地中国大连、南京,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三星SDI工厂落地中国西安,SKI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BESK生产动力电池。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第一波布局的结果如何?答案是惨败。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时间较晚,布局最早的LG化学在2014年才建成南京工厂。
2016年前,日韩动力电池尚未与整车厂完成大规模的车型配套,出货量较低。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近8成的动力电池出货量由前十名包揽,而前十名完全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于2%。
在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即将展开在中国的布局的时候,2015年底,工信部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在2016年连发四份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
出于保护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目的,“动力电池白名单”中并不包含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这也意味着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无法享受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日韩动力电池被拒之门外。
此外,地缘政治的摩擦也成为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016年,韩国政府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极大地威胁到了周边安全,激起了国内的反韩情绪,当时三星SDI的电池也发生过爆炸事故,这一轮节奏使得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举步维艰。
前一轮日韩动力电池的入华路,走得相当艰难。
三、中国动力电池的“黄金四年”
市场接受度低迷、政策保护以及地缘政治的摩擦,使得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第一轮入华布局遭受重创,同时也错过了2016年-2019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轮黄金期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
从玩家情况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集中化趋势越发明显,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200+家缩减至2019年的60+家。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产业内逐渐形成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第一梯队,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天津力神灯企业为第二梯队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第一梯队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张,相反地,第二梯队的市场空间与玩家规模都有进一步收缩的趋势。
整个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期走向成熟期。
从技术的演进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从早期的磷酸铁锂路线,切换到了NCM三元锂路线,并且在四年内完成了从NCM523、NCM622到NCM811的技术迭代。
伴随技术的迭代,中国国产动力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从磷酸铁锂时代的140Wh/kg增长至NCM811三元锂电池的304Wh/kg,宁德时代也成为全球首家量产NCM811三元锂电池的公司。
在市场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8.3GWh,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6.9GWh,对比2016年增长超过100%。
产量则从2016年的30.8GWh,增长至2018年的70.6GWh;产能从2016年的90GWh,增长至2018年的260GWh。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增长,但从产能与装车量差距的扩大,也反映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现象。
另一个体现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高速发展的现象是,除了布局国内市场,部分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收到国外车企订单,布局海外市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
据了解,宁德时代是国内最早与国外车企接触的动力电池公司。2012年,宁德时代与宝马达成合作,为其供应动力电池,2018年宁德时代与宝马正式签订40亿欧元(约合311亿元人民币)订单,成为宝马的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
宁德时代与宝马的成功合作案例为其带来了一系列国际车企,其中不乏大众、通用、日产、本田、戴姆勒等知名车企。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在德国规划了一个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完全释放。一旦这一工厂落成,将会超越松下与特斯拉合资的内华达超级工厂(35GWh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除了宁德时代,2018年以来,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也陆续收到了海外车企的配套订单。
举例来说,国轩高科在2019年2月与博世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池包(零件、产品)等,除此之外,还与印度汽车集团塔塔合作,计划为其乘用车与商用车提供动力电池。
孚能科技则在2018年12月获得了戴姆勒超百亿欧元的动力电池订单,根据协议,孚能科技将从2021起至2027年这7年间,向戴姆勒提供合计140GWh的电池。
从产业格局变化、技术突破、市场增长以及出口布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缺席的2016年-2019年,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黄金四年。
四、中日韩动力电池再PK?到底谁更强?
那么,一边是高速发展了四年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另一边是布局海外,持续在技术和产能上取得突破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将在中国市场再度聚首,究竟谁的竞争力更强?
车东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比。

▲中韩动力电池核心竞争指标对比
从技术力上来说,目前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该公司与特斯拉合作研发的NCA21700圆柱型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40Wh/kg。
这款电芯的能量密度目前领先于宁德时代的NCM811动力电池(304Wh/kg)以及LG化学的动力电池产品(253Wh/kg)。
此外,在动力电池成本方面,根据研究机构瑞银此前公布的信息,松下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降到了773元/kWh,LG化学动力电池成本在1031元/kWh左右,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成本在1042元/kWh。经过推算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的占比以及比亚迪唐EV带电量可得出,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大约在1100元/kWh。
成本上来看,松下的优势也不小。
不过从出货量、合作客户、产能以及配套车型等方面来看,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对比松下与LG化学依然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
2018年,宁德时代出货量23.5GWh,全球排名第一,松下则紧随其后,出货量20.7GWh,排名第二。
合作客户方面,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了15家主要车企,松下的合作车企数量为12家,LG化学合作车企数量为9家。
配套车型方面,松下2018年配套车型58款,2019年预计为70+款,主要客户仍然是特斯拉。LG化学自2017年加大动力电池业务投入以来,一直在快速拓展欧美地区的车企,目前有主要的9家合作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
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数据中计入了商用车型,因此表中宁德时代配套车型的数量大幅超过松下与LG化学,达到了1000+款。
据车东西预估,今年,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基本选择了宁德时代,而今年合资车企将会有多款电动车型上市。
分阵营总结,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目前在技术上的优势较大,后续进入中国市场开拓业务时,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为其提供很强的竞争力。
但目前松下对于产能建设与客户渠道的拓宽较为保守,东吴证券预期,松下未来数年内的增长有可能会落后于宁德时代与LG化学。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目前从产品力与合作车企来看亮点不多,但该公司计划在2020年-2021年将产能提升到110GWh。同时,LG化学还在快速扩展与车企的合作业务。如果能够协调好产能扩展的速度与业务扩展的速度,LG化学将可能成为2020年-2025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电芯成本虽然不如松下,但合作车企数量众多,并且与大众、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达成了动力电池供应协议,同时还在德国规划了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随着动力电池量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成本的下降速度也会加快。不出意外,宁德时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高增长,同时其海外业务的比例会不断扩大。
五、日韩动力电池加速到来?国内二线厂商生存空间受压缩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的布局十分迅速,产品力与技术力直逼甚至超出国内顶尖水平,但经过“黄金四年”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有领先的企业能够站出来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抗。
那么重回文章开篇的三大问题:
1、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2、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3、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已经十分清晰,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技术、产能以及合作车企方面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甚至得益于国内的环境,宁德时代比松下、LG化学获得了更好的客户资源,这一点从近些年宁德时代蝉联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就能看出。
此外,诸如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国内动力电池厂也获得了戴姆勒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大订单,借助与知名车企的合作,这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国内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完全有可能抵御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入侵。
第二个问题目前来看也有了答案,日系技术力确实占优,但发展速度却是中韩更快。简单来说,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技术与成本占优,但目前合作伙伴较少,过于依赖特斯拉,此次特斯拉国产后选择LG化学作为二供,松下的地位立刻就受到了挑战。
韩系有竞争力的玩家目前较多,LG化学实力最强,优势体现在产业链布局深入,牵手车企多,且产能扩张较快。但新能源车市增长动力终究有限,LG化学在20201年前规划达到110GWh产能,很容易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
而国内宁德时代产品技术较有竞争力,且绑定车企较多。但相对而言,其电芯成本较高,后续还需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使自身产品在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同类产品竞争时更具优势。
第三个问题,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根据文章分析与车东西与业内人士的交流,目前也可以得出三个趋势:
1、国内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产品、成本、产能等硬性指标被日韩动力电池厂超越,很可能会失去当前的合作车企,二线动力电池厂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车企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定制、匹配、测试动力电池仍需一定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大概会持续1-2年。即是说,日韩动力电池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将会在2021年左右,在此之前都是国内动力电池公司寻求产品力突破、成本下降、提升产能的时间窗口。
3、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优质产品进入国内,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造成致命打击,相反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整体产品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国内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从全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仍然存在不小的威胁。但经过四年的发展,国内电池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力足以与国际一线电池厂匹敌,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会掀翻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小船”。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部与尾部的动力电池企业可能会在这轮变革中被迫出局,需要抓紧日韩动力电池入华前的窗口期,抓紧与头部车企形成绑定,保证自身不被淘汰。
结语:日韩动力电池返华?再现“三国杀”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已经从此前的预测到迹象,再到如今已成现实,并且随着政策的开放,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回到中国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等企业的动力电池工厂大多已在中国落地,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但现象背后的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危言耸听”,日韩动力电池的到来很大可能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造成过强的冲击。目前来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有实力和松下、LG等公司同台竞技。此外,一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通过与国外车企合作,寻求突围的机会。
不过客观来说,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也确实会加速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洗牌的进程,使得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更快向成熟期过渡,实现产品力的提升。
当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正开始在国内大规模量产销售动力电池,产业很可能会再现2016年前,动力电池“三国杀”的局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动力电池走向双寡头时代!谁是宁德时代真正的敌人?

车东西
文|Juice
毫无疑问,未来五年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将会演变成一场双巨头的争夺战!
今年以来,LG化学和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单月装机量排行榜上反复角逐,先是LG化学对宁德时代完成反超,然后宁德时代再次强势回归,截止今年前八月份,LG化学全年的装机量仍然稍胜宁德时代一头。
后起之秀反复抢位反映的是双巨头的崛起,动力电池领域曾经的三国杀格局也正在过渡为双雄争霸的格局。
动力电池行业老前辈松下则在这场竞争中逐步淡出,无论从单月装机量上来看,还是今年前8个月的装机量来看,松下都已经滑到了第三名,这个曾经的行业老大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
那么,松下为何会掉队?宁德时代和LG化学接下来是否会主导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动力电池格局是否会持续双雄争霸的趋势?
一、一场胜负难分的拉锯战 宁德时代LG双雄争霸
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也让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开始降速。韩国调查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4.7GWh,同比下降9.9%。
虽然动力电池市场装机量有所减退,但是动力电池玩家的竞争却非常激烈。
今年第一季度,LG化学以27.1%的市场份额击败了实力强劲的松下和宁德时代,装机量也激增120%达到了5.5GWh,成为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松下和宁德时代分别以25.7%和17.4%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二和第三,装机量分别为5.2GWh和2.8GWh。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三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9年,宁德时代一直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硬生生的强压了宁德时代一头。
这还不算完,SNE Research公布的半年数据显示,LG化学以24.6%的市场占有率再次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装机量也从5.7GWh增长到了10.5GWh。
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23.5%位列第二,装机量则从13.10GWh下滑到了10GWh;松下则进一步下滑到了第三名,装机量仅有8.7GWh,全球市场份额仅为20.4%。

今年前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三的企业
连续两季度被LG化学击败不禁让人发问:宁德时代今年是不是要彻底丢掉全球第一的位置了?宁德时代的回答是否定的。SNE Research近期公布了八月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宁德时代2.8GWh的装机量占据了全球市场总额的25.9%,时隔八月重回第一。
LG化学八月的装机量为2.4GWh,占全球装机量的22.2%;排名第二,松下的装机量则为2.1GWh,占全球装机量的19.4%,排名第三。

今年前8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三的企业
不过,从前八个月的装机量上来看,LG化学总装机量为15.9GWh,市场份额为24.6%,仍为全球第一;宁德时代的总装机量为15.5GWh,市场份额为24%,仍屈居第二,但双方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宁德时代再次反超LG化学也仍有可能。
松下虽然仍维持了前三名的位置,但是总装机量仅为12.4GWh,市场份额为19.2%,跟前两者的差距略有扩大。
从整体上来看,LG化学和宁德时代已经开始为了全球动力电池老大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而昔日的王者松下虽然还没有彻底掉队,但存在感却越来越弱。从这点上来看,动力电池领域未来3~5年可能会成为一个双寡头的时代。
二、松下已走走下坡路 新秀宁德时代LG化学上位
事实上,松下的落寞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过去五年,动力电池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地位争夺战,昔日的王者松下被被宁德时代拉下马,而宁德时代也在今年被LG化学追上。
无论在普通电池领域还是动力电池领域,松下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这家公司在1923年就开始涉足电池的生产了,2008年并购了三洋电机正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

近五年松下的市场地位一路下滑,宁德时代、LG化学呈上升趋势
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伊始就和特斯拉建立了合作,2016年曾是世界上装机量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宁德时代和LG化学还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五。
LG化学在1995年正式进入电池行业,在2011年开始动力电池的生产,而宁德时代则是最年轻的一个,在2012年底才正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
但先对松下发起攻击正是最年轻的宁德时代,在2017年,宁德时代的装机量增长了近乎一倍,一举将松下拽在身后登顶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那一年LG化学还是前五名的守门人。

宁德时代电池包
此后两年,宁德时代连续蝉联全球第一的位置,松下则连续排在第二名,排名相对比较固定,而LG化学则逐步从第五爬到了第三名,到2019年底,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霸占了前三名的位置。
进入到今年之后,LG化学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目前甚至还以微弱的优势超过宁德时代位居全球第一。
纵观这五年动力电池的格局变化不难发现,老一辈玩家松下正在走下坡路,从2016年的第一名,逐步下滑到了如今的第三名。
而新秀玩家宁德时代和LG化学则不断迎难而上,宁德时代以迅猛的势头连续三年拿下了全球第一的位置,LG化学则厚积薄发从第五名一路逆袭到了第一名。

LG化学动力电池工厂
目前来看,今年全球动力电池老大的位置还存在一定的悬念,但这个悬念也将会在宁德时代和LG化学之间产生,松下几乎无望完成反超。
而松下之所以会逐步掉队其实也并不难理解,电池企业的装机量大小取决于自己的产能和客户群体,松下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太好。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大公司,动力电池只是松下的一个部门,因此在投入上会有一定的限制(宁德时代为纯粹的动力电池企业,而LG化学也将拆分电池业务成立独立公司)。
目前,松下在全球主要有8个工厂,日本地区有4个,国内有3个,此外还在美国和特斯拉合建了一个超级工厂,公开数据显示,这八处工厂的产能仅为52GWh,这与宁德时代和LG化学的产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客户方面,松下最主要的客户是特斯拉,此外也和丰田、福特等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松下的产能连特斯拉都难以满足(马斯克曾吐槽松下的产能限制了特斯拉的发展),别的企业就更难从松下分到部分产能了。
在产能和客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板也成了松下后继乏力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松下面临多方挑战 已到生死存亡关头
尽管松下隐隐约约已经有了下滑的趋势,但现在说松下彻底掉队还为时尚早。
从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LG化学的市场占有率为24.6%,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为24%,两者共占据了48.6%的市场,几乎已经占据了动力电池领域的半壁江山。
而松下也还维持着19.2%的市场份额,也还有一定的话语权,但随着LG化学和宁德时代的产能逐步释放,这一格局或将会发生转变。
宁德时代已经和上汽、东风、北汽、吉利、广汽、蔚来、小鹏等国内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内基本已经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地位几乎不可撼动,并且还逐步拿下了宝马、大众和沃尔沃的订单,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宁德时代动力电 
LG化学的朋友圈则更为庞大,韩国市场的客户包括现代、起亚等;美国市场上包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中国市场上包括特斯拉、上汽通用等;欧洲市场上包括沃尔沃、雷诺、奥迪、奔驰等。
可以说,宁德时代和LG化学并不发愁买家,现在困扰他们的则是产能,但同时双方都已经规划了大量的产能。
在2019年年报上,宁德时代公布了四项电池厂的扩建计划,分别是: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产能规划45GWh;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将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16GWh;江苏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将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24GWh;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将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12GWh。

宁德时代产能扩建项目
这四项工程将直接为宁德时代带来97GWh的电池产能,而且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也正在赶工,投产时也将会具备4GWh产能,也就是说,宁德时代已知规划的产能就已经超过了100GWh。
LG化学也在积极规划新的产能,位于美国的电池工厂目前产能2-3GWh,未来将提升至30GWh;南京工厂,现有产能6GWh,计划在2023年达产,全面达产后年产能为32GWh;波兰工厂目前产能6GWh,计划提升到70GWh。
而且,LG化学还在积极推进合资电池工厂的建设,已经和通用共同投资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亿元)建设一个新的工厂,工厂的年产能为30GWh,还将和吉利合作建设一个新的合资工厂,计划年产能为10GWh。

俄亥俄州洛兹敦的GM-LG Chem工厂渲染图
不难发现,LG化学和宁德时代对标的意图非常明显,所规划的产能也达到了100GWh以上。
等这两家企业所规划的产能逐步释放之后,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势必会进一步上涨。
另一方面,三星SDI也进入了大众、宝马的供应链体系中,今年已经排到了全球第四,而像比亚迪、SKI这些玩家也正在发力,这意味着松下的市场也有可能会被进一步蚕食。
宁德时代和LG化学的市场占有率之和超过60%将会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意味着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正式进入到双雄争霸的局面,而这一天并不会太远。
四、下一阶段的王者争夺战谁能胜出?
从市场趋势来看,宁德时代和LG化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寡头级玩家了,那么这两个玩家的竞争谁又能胜出呢?
从市场上来看,宁德时代已经稳稳的在国内市场站住了脚,仍然可以享受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利,而LG化学基本上已经拿下了欧洲的大部分车企,在美国也拿下了通用和FCA,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则分别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也就是说,宁德时代和LG化学的市场基础都非常大,产能方面,前面已经说过了,双方也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这样一来,双方的竞争基本上就落到了技术上。
在电池技术本身,宁德时代今年放出了不少的重磅新闻,此前,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在接受彭博社采访的时候曾表示将推出一款可以使用16年,寿命超过200万公里的动力电池。目前动力电池保修期约为8年或24万公里,宁德时代将会把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数倍。
在9月份举办的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曾毓群发表演讲时透露,已开发出可以做到不起火只冒烟的电池,会在年底在一些车型量产。一旦该项技术量产,将会意味着宁德时代在三元锂电池的高端化和安全性上找到了平衡点。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图源网络)
曾毓群还曾表示宁德时代正在高压无钴、无贵金属电池方面进行研究,而固态电池也是宁德时代的研发重点之一。
此外,宁德时代还在积极研发新的电池封装技术,此前宁德时代已经推出了CTP(无模组)技术。CTP技术可以让电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度电成本已经降到了600元以内,而行业大部分企业还维持在800元左右。

宁德时代CTP电池概念图(图源网络)
在今年8月份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介绍正在与客户联合研发CTC技术,其目标不仅仅是将电芯集成到底盘,还会将三电系统,以及DC/DC、OBC等高压部件纳入进来,并通过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降低能耗。
基于这种设计,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将会达到800~1000公里,而成本则可以低于燃油车。而特斯拉在9月份的电池日活动上也表示正在研究这一技术,也体现出了行业玩家对这种技术的认可。

特斯拉新电芯可直接装入底盘
相比于宁德时代的全面布局,LG化学则更聚焦于基础材料研发。
今年4月份,LG化学曾宣布将在明年第一季度投资约6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以扩大其丽水工厂的碳纳米管(CNT)的产能至12000吨,CNT是具有与铜和金刚石相同的导电率和导热率的下一代材料,其强度是钢的100倍。
凭借多年的研究,目前LG化学可以将正负极材料、隔膜等方面的研究第一时间导入到产品设计中,这是多数电池企业所不具有的。
而且,LG化学还和通用合力推出了NCMA四元锂电池,即向NCM三元锂正极材料,混入少量的铝元素,使原本性质活跃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也能维持较稳定的状态。

通用与LG合作的电 
这种电池既可以保持三元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又能增加电池的稳定性,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LG化学CEO辛学喆曾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LG化学将致力于开发固态锂离子电池,这意味着固态电池也将会成为LG化学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在技术储备方面,宁德时代和LG化学目前都在尽量完善现在的三元锂电池技术,同时又在不断对未来的电池技术进行探索。
总的来看,宁德时代和LG化学对未来的布局规划都非常相似,现在断言双方谁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并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动力电池领域将会从此前的三国杀格局变成双寡头时代。
结语:动力电池行业两强趋势明显
在电动车兴起之后,松下凭借着与特斯拉的深度绑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动力电池行业的老大。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特斯拉的深度绑定也让松下失去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在2017年被宁德时代完成了超越。
今年以来,凭借着特斯拉和欧洲市场的繁荣,LG化学也完成了上位,但是LG化学和宁德时代的差距并不是非常大,今年谁会坐上动力电池行业的铁王座也说不定。
但比较明显的是,松下前两名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动力电池行业正在变成两强竞争的格局,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两强争霸的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会继续维持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动力电池走向双寡头时代!谁是宁德时代真正的敌人?

8. Northvolt 欧洲“宁德时代”?

显然,欧洲高贵的血统不允许其在任何方面被东方人超越。
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汽车品牌,但是在新能源特别是动力电池上,欧洲已经落后,但近来一家名为Northvolt的企业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大有一股成为欧洲“宁德时代”的势头。

近日,中国新能源材料供应商星源材质总投资金额不超过20亿元欧洲设厂并于2023年开始向Northvolt供货。到2024年,星源材质的欧洲工厂将向Northvolt提供包括基膜、涂覆和分切在内的超过 50%需求量的隔膜。
再一次将Northvolt抬到了风口浪尖,曾被认为是未来欧洲与宁德时代、LG化学等电池企业巨头抗衡的强势竞争对手,这个号称要成为欧洲“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企业有何底气?
含着金汤匙的Northvolt
Northvolt从何而来?作为瑞典电池初创企业成立于2016年10月,创立者是特斯拉前供应链管理部门副主席Peter Carlsson和Paolo Cerruti,但凡和特斯拉有关都会被给予很大的关注度,确实Northvolt在成立之初就成为香饽饽。

为了摆脱对亚洲电池制造商对依赖,加快欧洲本地电池产业的发展,在欧盟委员会能源联盟副主席的倡议下,欧盟在2017年成立了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为欧洲电池制造商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公众熟知的戴姆勒、西门子、巴斯夫、雷诺等一些巨头公司均参与其中。
在联盟工作组成立之初,Northvolt就积极参与其中。
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进行电池的生产和研发,自成立之初,Northvolt就从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获得了足够的贷款及投资资金。
2017年1月,成立后的3个月就获得了第一笔1200万欧元的融资。在获得融资之后的当年3月,Northvolt正式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总部。2017年9月,其和瑞典哥德堡的查默斯大学一起发起了一项回收计划,但和很多从电池核心技术起家不同的是,第一个项目却是旨在使锂离子电池的回收的产业化。
1个月后Northvolt确认其大型工厂Northvolt Ett将在Skellefte?建造,而示范工厂和研究设施Northvolt Labs将在瑞典的韦斯特罗斯建立,但这时其第一代的动力电池还未研发成功,直到2018年2月Northvolt的电池系统团队才完成了其第一个电池模块原型的开发。也就是说Northvolt在电池还未开发成功之时就已经确定了超级工厂的建设。
然而在电池还未发布之前,Northvoilt就获得了瑞典ABB、斯堪尼亚、西门子乃至两个瑞典自治市(municipalities)合作,谢莱夫特奥(Skellefte)和韦斯特罗斯(Vsters)的支持,签订了合约,不仅相互提供技术支持,更是帮助其快速发展。

在2018年3月,也就是公司成立1年5个月的时间,Northvolt的电池设计团队通过与日本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交付了首个测试电池。值得一提的是这时Northvolt才拥有来自30多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00名员工,直到2019年1月这一数字打到200,2019年10月,这一数字达到500。
不缺钱的Northvolt
在创业之初,Peter Carlsson计划融资40亿欧元,并公开表示:“我很确信我们可以获得行业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我们希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得所需投资金额的大部分。目前,我们已经与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以及机构展开了会谈。”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月,获得天使投资(个人),数额未知;2017年9月,获得早期风险投资1501万美元;2017年10月,获得早期风险投资1200万美元。2018年3月,从Scania 和ABB科技风投获得1000万欧元融资;2018年2月,从瑞典获得1800万美元补助资金;2018年4月,获得欧洲投资银行EIB5200万欧元的贷款;当年5月,获得西门子风投1000万欧元投资。

而最关键的是2019年6月,Northvolt完成9亿欧元的股权融资,用于Northvolt Ett的开发。其他借贷方提供了进一步的融资,其中包括欧洲投资银行提供的3.5亿欧元贷款。
9亿欧元对于一个当时成立仅仅不到3年的创业企业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但是给与这9亿欧元的正式最脚踏实地的大众。
2019年3月,大众集团宣布将与Northvolt共同组建欧洲电池联盟,以推动整个欧洲电池技术的研究,加入该联盟的有来自欧盟七个成员国的研究与产业领域的合作伙伴,涉及电池的整个价值链。同年6月,大众表示,计划投资9亿欧元与Northvolt联合开展电池研发。据悉,该笔资金其中一部分将用于设立合资企业,剩余部分将直接用于对Northvolt的投资。
而近日,Northvolt获得了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用来将瑞典的电池工厂Northvolt Ett扩建为“超级工厂”,这将是欧洲首个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据悉,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的扩建计划将于今年8月份开始进行,并于2021年实现大规模生产。电池工厂开业初期的锂离子电池年产量为16GWh,随后可达32GWh以上。

Northvolt首席执行官Peter Carlsson去年底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约150吉瓦时的电池产能,相当于欧洲市场需求1/4的份额,即200万辆特斯拉汽车的电池。
从Northvolt的研发和融资过程就能够看出其并没有走弯路,甚至可以说是平步青云,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在金钱上不仅有政府和银行背书,更是有大批的合作供应商给与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推动这个才成立3年时间的企业登上欧洲动力电池的王座,而在这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欧洲汽车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渴求。
距离“宁德时代”还差了一个时代
欧洲电池巨头和中国电池巨头的对比,永远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虽然Northvolt在第一代电池还未发布之前就有多家大型设备制造商、汽车品牌前来签约,不仅提供技术更是提供资金,但是Northvolt想要成为宁德时代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目前northvolt仅仅只有500多个员工,不仅如此Northvolt 的研发中心位于瑞典V?ster?s,不仅专为验证电池设计概念而建也拥有开发,制造和验证锂离子材料和电池所需的全部能力,但是这一研发中心直到2019年1月才刚刚上线,要知道宁德时代仅仅研发人员人数就高达3400人。
从创立者的角度来看,Peter Carlsson在创办Northvolt之前在特斯拉和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工作,都负责采购和外包业务。也就是说其并不是研发岗位的人才,而是整合资源方面的好手。虽然这不能成为Northvolt缺乏技术的论据,但是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一个企业的整体风格。
宁德时代、比亚迪和特斯拉属于典型的技术型创业公司,而Northvolt则不是。从目前来看Northvolt提供的电池圆形21700电芯和用于PHEV2的方形电池,在官网也并没有详细的技术解读,但Northvolt瑞典工厂预计到2023年电池年产能达 32GWh,同时与大众在德国设立的动力电池合资工厂规划产能16GWh。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Northvolt还只是代工厂,负责生产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

?
并无特别的技术,但是超高的规划和产能,Northvolt像是一个被摆在冠军位置的孩子,但是其并没有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一个企业以及一个行业的发展逃不开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在欧洲动力电池行业需要一个这样的企业来成为标志,但是对于Northvolt来说其不仅仅需要的是金钱技术,其更需要的让其不断研发和发展,消化现有的技术才能够向更远的未来进发。
时间才是Northvolt最需要的,但是作为对手,宁德时代、特斯拉以及LG松下等等动力电池巨头并不会给与Northvolt太多的机会。当然利用政策的壁垒确实可以保护Northvolt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个全球化透明的市场经济中,最终的剩下的一定不是被保护的那一个,而是最强的那一个。
文/林嘉浩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