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意义

2024-05-07 23:39

1. 在我国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经济得到世界公认的长足发展。保障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石正是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符合中国的国情。西方所谓的“民主政体”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纵观全球,不少实行西方“民主政体”的国家经济依然落后,腐败问题成堆。当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就是说,政治改革存在着很多切入口。但不管从哪一个入口进行,对政治改革不可过于理想化,因为每一项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外一些问题。更有甚者,如果选择不好,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是导致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从政治改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选择政治改革的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就是说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并且是根源性的问题,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的目标应当是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优先建立民主公共财政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一个民主的公共财政制度可以考虑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优先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在众多的原因中,如下两个非常显著。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党政官员的腐败、政府权威减弱等。而这些都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公共财政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公共部门,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要对整个公共体系进行改革,从管治血液入手最为有效。

  其次,公共财政制度介于经济和政治之间,较之其他一些政治改革的入口较少敏感性,也容易操作。一提到政治改革,很多人都会想到诸如政党体制的改革、人大制度的改革、选举制度的确立、自由媒体的发展等等,但问题是实际上很难从这些议题入手。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经验来看,这些变革甚至可以是公共财政制度变革的副产品。

  公共财政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的范围随政府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制度、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异的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与机制。

  公共参与使公共财政制度透明

  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并不很好。问题是缺少有效的公共参与。政府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如何使用这些服务?这方面需要公共参与。否则,公共财政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在目前的体制下,政府会拿出一些钱来救济穷人,但这种救济式的服务并非公共财政的本质部分。在没有公共参与的情况下,公共服务很难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

  没有公共参与,公共财政制度就很难有透明度,腐败也因此变得不可避免。公共财政制度表明政府部门要从企业和社会提取经济资源,再用于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交易机会越多,腐败的机会也越多。如果政府向社会提取资源和使用资源的过程是不透明的,这个过 程能产生怎样的腐败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公共部门的审计所揭示出来的种种滥用公共财政的情况就是和不透明的公共财政制度相关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财政制度便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根源。预算是政府运作的血液,控制预算就是制约政府的最有效手段。在一些国家,议会对政府的制约的主要机制是控制预算。尽管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并没有任何原因说中国的人大制度不可以对各级政府的预算进行监督。

  政府从企业和民间提取经济资源,这为有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所必须。但这个过程也需要透明化,否则腐败在所难免。在一些地方,因为地方政府向社会提取经济资源的方式不当,经常导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但在一些地区,这方面也有好的发展方向。一些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已经发展出各种形式的称之为“协商民主”的地方政治实践。协商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当地政府论证经济资源提取和使用的合理性。

  公共预算须保证基本公民权

  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财政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制约着中央政府的能力。近代以来衡量中央政府权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能否保证境内居民的平等公民权。中央政府要掌握庞大的公共预算,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共预算的最终目的就要保证最基本的公民权。全体居民的认同是中央政府权威的最重要的基础,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人民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谈到公共财政时,人们常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很少有人理解“取”和“用”这两个过程的民主化的重要性。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方面努力不少,但各种改革相当片面。“取”和“用”都得到了强化,但忽视了“取”和“用”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正是因为公共参与的缺失,各方面的改革要不成效不大( 如整治腐败),要不就是失败(如医疗和教育体制)。

  如何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看来光从经济的角度来改的举措也很难再进行下去。公共参与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在我国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意义

2.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

(1)公共收入来源与其支出对象出现“负向不对称.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共收人来派与其支出对象的“负向不对称,主要衷现为:纳税能力较高的人反而少纳税或不纳税,但从政府获得了较多的公共物品。
这种“负向不对称,导致了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偷税、翻税、逃税、抗税及各种“寻租‘现象,阻碍了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
(2)预算外收人不断扩大,且在预算外收入中各地方和部门可支配的收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预算内收人则相对减少。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中央政府的财政职能弱化,从而使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3)税收外规费收人越来越多,收缴权日益分散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妨碍了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

扩展资料:
现代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有: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
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财政

3. 如何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预算制度

凯恩斯认为,对30年代的大危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不仅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推波助澜,使危机雪上加霜。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税收必然会因收入下降而减少,此时政府仍坚持预算平衡,势必要提高税收,或者减少政府支出,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少了,支出自然减少,此时政府支出也降低,那么整个社会的总支出进一步下降,就会加深经济衰退。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时,税收会因收入上升而上升,为保持预算平衡,政府只能减少税收,或者增加支出,前者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支出相应扩大,再加上政府开支增加,于是社会总支出进一步扩大,通货膨胀不断加剧。 

  照此说来,追求年度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凯恩斯指出,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常态,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能自发地达到经济平衡增长所必需的水平。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不能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必须扩张政府的财政支出,推行积极的赤字财政政策。 

  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使西方国家不仅度过了大危机的难关,而且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凯恩斯主义也因此得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其追随者又将该理论体系不断发扬光大,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便是其中的一名干将。他认为,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是在大危机的特殊时期产生的,也的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永远处于危机中,而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因此,财政政策就不能以扩张为基调,而应根据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交替地实行紧缩与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具体说,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增加开支,降低税率,造成预算赤字,以拉动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则要压缩开支,提高税率,造成预算盈余,以减少社会的过度需求。按照这种政策,财政预算无须年年平衡,可以在萧条时期实行赤字预算,繁荣时期实行盈余预算,使经济在大的周期内盈亏相抵,收支基本平衡。 

  凯恩斯理论诞生以后,给西方世界带来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欧美诸国经济实力日增,政府的职能也不断膨胀。尤其是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后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财政政策也围绕这一目标,相应做出了调整。以英国为例,其福利体系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英国公民从呱呱落地起,就有儿童福利金在等着他;上学以后,可以拿教育津贴;除几项特殊的医疗服务外,看病几乎不用掏钱;年纪大了,有养老金;失业有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另外,还有生育补助、住房补贴、困难补助等等,政府对公众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 

  中国有句老话,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建设福利国家,政府职能无限扩大,开支有增无减,要消除高额财政赤字,最终出路只能有一条——增税。英国人在享受前所未有的高福利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税收负担。197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企业的税后利润仅为8.5%,比北美国家低了7个百分点。实行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固然使英国人的收入更加均等化,但那些富有创意的人才,勇于冒险的投资者,却大呼吃亏,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远离英伦,另择生计。原本一心为民的福利财政,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是有悖决策者初衷。 

  其实,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救不了大危机;福利国家的财政,无法跳出税收、支出交替上升的怪圈;凯恩斯学派的补偿性财政,也在风光了几十年后,给西方经济造成了“滞胀”。不过,不管一种制度,还是一项政策,都是时势造英雄,历史地看,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经济学家也好,政府决策者也罢,若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教训,既不断章取义,又不轻率抛弃,兼收并蓄,立足实际,必能使将来的财政政策,少一些缺陷,多几分完善。

如何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预算制度

4. 政府应如何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亲,您好,(一)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首先,要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权。在工作中,要注重财政管理技术的运用。其次,也应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最后,要加快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公共财政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和高效化。(二)健全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体系。结合实践经验及教训,充分总结研究,将不适宜的条文予以废止,将新需要的条文予以修订。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行为规范,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范围、方式以及偏差后的补救方式予以进一步明确和法制化。另外,应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公共财政的管理行为。(三)改善预算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预算方法上,早已经应该放弃实行已久的“基数法”,使绩效管理成为预算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积极推行的“零基预算”其实并不是真正从零开始进行的预算,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避免其成为另一个“基数运算”。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加强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充分重视部门预算;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各项指标体系;改革预算科目,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最后,加快预算工作进程,规范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四)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应重点完善税收体制。具体包括统一企业的税收制度;促进增值税变为消费税的改革,将设备投资加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适当扩大消费税税基;选择合适时机征收物业税;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制度,严打偷税、漏税及抗税行为,逐步形成纳税人主动纳税的税收秩序。进一步促进政府收费的规范化,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合理运用财政工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五)完善公共支出制度。在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等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出制度。逐渐减少投资性支出和行政支出,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对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金监管,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其安全

5.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

(1)公共收入来源与其支出对象出现“负向不对称.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共收人来派与其支出对象的“负向不对称,主要衷现为:纳税能力较高的人反而少纳税或不纳税,但从政府获得了较多的公共物品。
这种“负向不对称,导致了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偷税、翻税、逃税、抗税及各种“寻租‘现象,阻碍了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
(2)预算外收人不断扩大,且在预算外收入中各地方和部门可支配的收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预算内收人则相对减少。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中央政府的财政职能弱化,从而使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3)税收外规费收人越来越多,收缴权日益分散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妨碍了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

扩展资料:
现代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有: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
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财政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

6. 如何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1、以市场失效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职能框架 
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众多的经济主体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高度竞争, 使市场经济不断激发活力, 但是市场经济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不足, 这些缺陷和不足是市场本身难以消除的。在没有找到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之前, 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的介入, 用非市场的手段来克服市场调节经济的失灵。 
公共财政正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 并且它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着较强的相融性,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克服市场缺陷和不足, 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高效运行。
2、以公共需要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应以公共支出为重点, 根据社会公共需要的不同程度界定支出范围。 
(1)对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纯公共部门, 政府应全额负担, 不能由社会和个人负担。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外交、公检司法和行政管理支出。这些支出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公共需要, 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2)对科、教、文、卫以及社会保障等准公共部门, 政府不必全额负担, 可根据私人直接受益的个人付费和社会公共受益的财政付费的原则来区分。
例如教育中的科普教育和义务教育社会效益明显, 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较高的全民教育水平中受益, 其经费应由财政提供, 而高等教育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 受过高等教育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财政就不应负担其全部经费, 或只给予一定的补助。社会保障制度中
, 政府应提供最低保障, 其他部分应由社会、个人共同承担。 
(3)对江河治理, 公共道路、桥梁、交通指挥系统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等项目, 由于它们都是直接提供利益造福于公众, 但它们的建设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收费或不能足额收费, 或虽然能够实行收费, 但成本巨大, 需要公共财政全部或部分投资。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公益项目, 由于自然垄断的存在, 也需要政府干预, 通过制定价格, 提供补助或补贴,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些重点产业和重要事业的发展还必须依靠国家集中财力扶持。而对一些应用性研究, 一般性加工项目等, 可由市场解决资金。 
3、以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收入框架 
财政收入从征集国有企业利润为主转变为税收为主,从而奠定了财政收入的规范征集和稳定增长的基础,财政收入能力稳步提高。在此后10多年间,财政收入体系不断完善,主要包括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 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法治化经济,只有在充分的法律保障下, 才能做到经济契约的公平、公正、确定和如实履行, 整个经济的秩序化也才能得以保障。经济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各层次、各类主体行为均应在法律制度的根本约束规范下进行, 因此, 建立公共财政就应首先强化政府预算的法律性,杜绝任何法律授权以外的财政收支。
其次, 强化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将一切必须纳入预算的收支全部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内。
最后,强化税法的严肃性,政府的税收活动必须依据税法规定行事。 
4、以民主化、科学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决策框架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是以人民为主体进行的公共决策活动。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私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主要依赖于市场的自愿分散决策,而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则要求有更强、更复杂的政府决策;
对私人物品的偏好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表露,而公共物品的偏好难以在市场上表现出来,
需要依赖于政府的集体决策来提供。市场经济的分散特征不可能容忍一个专制政府的存在
,而只能产生一个民主政府。因为,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是由社会公众赋予的,是在分散决策基础上集体选择的结果,是用来解决分散决策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脱离了集体的民主决策,政府的权力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政府行为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则政府倒台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因此
,公共财政就是一种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要使得财政决策民主化,就必须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决策系统的民主机构,重视发挥财政参谋咨询人员的作用。而要使得财政决策科学化,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决策系统,遵循科学的财政科学原则,提高财政决策参与者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民主化、科学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决策框架。 
5、以合理分权为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履行职能(事权)的客观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其应有的财权加以明确界定,再根据各级政府的财权,对其与之相称或与之相对应的税权作出界定。
这就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模式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是一种分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即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分税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分权,即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与地方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分管
,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6、以稳定、发展为原则构建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与预算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要以政府职能转换为契机,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见效快、导向作用大、资源配置功能强的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不应该仅仅坚持年度平衡,而是应当发挥“功能财政”的作用,运用财政政策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宏观经济,去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总体态势,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机制”。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机制调节出现严重缺陷或不足时,国家可以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贴息、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政策见效快、导向作用大、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的特点,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7. 从公共财政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完善社保制度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是居民的收入。(3分)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促进了旅游消费。(3分)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影响。我国社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使人们对未来收入持乐观预期,推动了旅游的发展。(3分)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人们增加旅游消费。(3分)(2)①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分)②不盲目跟风,避免盲从,理性消费。(2分)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2分)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2分)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知识,分析旅游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一种时尚选择的原因。从本题设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本题材料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是解答本题需要关注的关键性的语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使人们对未来收入持乐观预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2)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面对材料游客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从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角度加说明。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从公共财政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完善社保制度

8. 如何加强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

匿名用户
2016-06-04





展开全部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 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规定了预算年度内政府财政收支工作的范围、方向与重点,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诸如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仅导致财政资金没能花在“刀刃上”,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即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资经营预算这四大类预算之中,把全部的政府收支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注重财政资金投放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改变审核预算的重点,关注支出预算和政策
目前,我国预算审核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并以收支平衡作为审核预算的重点。当经济下行时,为控制赤字、完成预算,财税部门不得根据经济形势适当地减少财政收入,这无疑是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同理,当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也不得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来抑制经济高涨。政府收支活动的相对固化,带来了政策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阻碍了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因而,将审核预算的重点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使财政收入从任务变为预期,有利于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
尽管我国现行的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能较好地保证预算年度之内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但其弊端也日益突显:其一,这种财政收支的短期行为使财政政策无法在更长的年度内有效、灵活地应对经济周期;其二,若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以往收支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并且为进行宏观调控及保障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赤字将成为常态,这使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愈发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应改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从中长期对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