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中的托尔斯泰 一篇小作文

2024-05-16 14:09

1. 心目中的托尔斯泰 一篇小作文

1828~1910) 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心目中的托尔斯泰 一篇小作文

2. 有关我心目中托尔斯泰作文

 最近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感触特别的大。从《复活》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战争与和平》,突然感到很喜欢这个作者,他能准确的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外表、动作、再到内心一一表现出来。用文字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幅的画面,很详细的把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人物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发生不同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也能一一的表现出事情发生前的内心世界以及发生后的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反差,我也是我大大佩服他的地方。看他的作品感受真的很深,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活着,有人犯下了错但他会用他的全部力量去拟补这个错。在他的作品里,我甚至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坏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所不同的信仰而活着,可能他们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他们在极力的挽救。

  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我认为他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感情专一,事业他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官,他也有男人的面子,在求婚失败后的羞涩,但是他虽然嘴上不说他的感情,但求婚的失败并没有把他的感情专一的特征而抹杀掉,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对于事业,他无需要城里那些位置,而是来到乡下忙着自己的事业。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刻画一个小小的人物的时候也好不松懈,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来烘托出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我读完作品后所叹为观止的。

  虽然作品在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让人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作者已经在之前埋下了很多伏笔,这样的结局的理所应当的,是命运。

3. <<我心中的托尔斯泰>> 300字的小论文

最近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感触特别的大。从《复活》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战争与和平》,突然感到很喜欢这个作者,他能准确的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外表、动作、再到内心一一表现出来。用文字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幅的画面,很详细的把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人物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发生不同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也能一一的表现出事情发生前的内心世界以及发生后的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反差,我也是我大大佩服他的地方。看他的作品感受真的很深,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活着,有人犯下了错但他会用他的全部力量去拟补这个错。在他的作品里,我甚至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坏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所不同的信仰而活着,可能他们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他们在极力的挽救。

  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我认为他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感情专一,事业他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官,他也有男人的面子,在求婚失败后的羞涩,但是他虽然嘴上不说他的感情,但求婚的失败并没有把他的感情专一的特征而抹杀掉,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对于事业,他无需要城里那些位置,而是来到乡下忙着自己的事业。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刻画一个小小的人物的时候也好不松懈,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来烘托出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我读完作品后所叹为观止的。

  虽然作品在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让人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作者已经在之前埋下了很多伏笔,这样的结局的理所应当的,是命运。

<<我心中的托尔斯泰>> 300字的小论文

4. 托尔斯泰 对我的影响作文

  最近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感触特别的大.从《复活》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战争与和平》,突然感到很喜欢这个作者,他能准确的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外表、动作、再到内心一一表现出来.用文字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幅的画面,很详细的把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人物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发生不同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也能一一的表现出事情发生前的内心世界以及发生后的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反差,我也是我大大佩服他的地方.看他的作品感受真的很深,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活着,有人犯下了错但他会用他的全部力量去拟补这个错.在他的作品里,我甚至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坏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所不同的信仰而活着,可能他们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他们在极力的挽救.
  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我认为他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感情专一,事业他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官,他也有男人的面子,在求婚失败后的羞涩,但是他虽然嘴上不说他的感情,但求婚的失败并没有把他的感情专一的特征而抹杀掉,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对于事业,他无需要城里那些位置,而是来到乡下忙着自己的事业.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刻画一个小小的人物的时候也好不松懈,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来烘托出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我读完作品后所叹为观止的.
  虽然作品在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让人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作者已经在之前埋下了很多伏笔,这样的结局的理所应当的,是命运.

5. 托尔斯泰的眼睛高一作文

这是一双眼睛。  这双眼睛明亮,智慧就像倒映着一泓碧色的湖水。  拥有这双闪耀智慧光芒的,甚至能称得上亲切清澈的眼睛的主人,竟是一位老人。  而这位老人就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  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不多,仅有一些认知中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初中课本,扉页的那张近乎黑白照的彩色照片。  这张近身照上的人有一脸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耳朵有些尖胡子而且被胡乱的黏在了脸颊上,令人感觉……看不见他的神情,又平白多添了几分这个传奇人物的神秘色彩。可他的疲惫以及老态龙钟是那么的明显, *** 在外的皮肤呈现了不寻常的苍白色,脸角,脸颊,鼻翼上的细纹已经从刚开始衰老的细纹被时光蹉跎成了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完全是一个平凡的老人。  而惟一不寻常的只能体现在那双眼睛上。  这双眼睛沉浸在拥有者周身晦暗的环境中。像明矾石投入一池毂沌的池水。驱散了长久不散于天际的无边黑暗,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久违的光明,使人们得到了心灵乃至灵魂的救赎。  这双眼睛充斥着复杂的情感。它的拥有者在精神上多次地表现出犹豫,疑惑,徘徊,质疑等不确定性的禀赋。面对良知以及高枕无怃丰衣足食的抉择,在犹豫了几十年以后,他毅然地选择了良知这条不归路,放弃了崇高的贵族身份。相应地也得到了为底层人民的呐喊的权利。可喜的是,他的执念,他的选择得到了后世人们的一致肯定,为他今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增添了世人对他的好评。另外可泣的是,就因为这个决定,年迈的他却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悄然逝去。  这双眼睛的种种过去不需要我们讨论,也不配进行讨论。我们只须记起这双眼睛在永久的黑暗带给我们怎样的光明和温暧。  只是忘记,在那些恍如白昼的夜晚,那双温暧我们的眼晴又该是如何冰冷。 
   

托尔斯泰的眼睛高一作文

6. 托尔斯泰的精神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托尔斯泰的精神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托尔斯泰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托尔斯泰,一生写过很多著名作品,为那时候乃至当今的人们贡献了很多思想。
     从众多托尔斯泰的作品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位思想家是一位人类良知的唤醒者。在他的作品当中充满着对于人类善良品质的称赞,也充满着对于丑陋的批判。
     托尔斯泰,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关心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懂得为他人做出贡献。从他的作品当中也充满着对于人民大众奉献精神的歌颂,他呼吁人们热爱真理。也告诉我们真理不是依靠科学就能够得到的,真理其实来源于人类的心灵,来源于人类善良的内心。
     在当今这个充满着各种高新技术的时代,很多人年轻人总是会遭受迷惑。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真理来源于人类心灵的启示。
     总结托尔斯泰的精神,我认为他是要告诫我们人类应该守住自己的本真,人类的善与野兽的恶应该区别出来。
      【拓展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改写作文 
     客人小心翼翼步入厅堂,缓缓坐下,生怕打破了这里的艺术气氛。客人整了整自己的衣服,他想象着这位世界顶级大师有着怎样威严俊朗的容貌,心情格外激动。
     脚步声近了,是那样急切,客人紧张地站了起来,门被推开了,出乎意料是一个矮小胖实的身影出现了,他穿着一身黑乎乎的衣服,陈旧,脏兮兮的,与想象中大师的造型实在大相近庭。客人打量着他,他脸上全是蓬松的毛发遮住了下半边脸,面肤黝黑似树皮一般粗糙,一指宽的眉毛如同纠缠不清的树根,倒竖起来。一个朝天狮子鼻向被人打塌了,鼻孔朝天,泡沫一样灰白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两片厚厚的嘴唇正咧开冲着客人笑,田野村夫的脸露不出半点大师模样。 突然,客人怔住了,从他眉宇下面射出了一股锐利的光,如钢刀一般刺来,仿佛刺眼的闪光要照亮人的内心深处,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下,没有人能遮遮掩掩。审视只持续了一秒,随即代之以和蔼温和的浅笑,犹如明柔的月光。客人这时才确信这人一定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有着平庸的躯壳,却有着圣洁的`灵魂,他终究带上他的目光,带上他批判的笔,点燃了整个世界的希望。
      列夫托尔斯泰作文 
     那身影远远看起来矮小而瘦削,寒颤颤的,身板看起来却硬朗,走起来精精神神、踏踏实实,最有特点的还是那黑漆漆的脑袋,整个都被包在蓬乱的毛发里,瞧过去,全然见不到了五官。
     走进来看,那粗糙的皮肤包裹了整个身板,像树皮一般难看与粗俗,脸上爬满了毛发,蓬松且长,犹如灰白的瀑布自脸部倾泻,毛发盘曲着占领了粗陋的脸部,隐约还瞧得见五官。厚厚的嘴唇鲜红地镶在胡须之间;扁塌的鼻子宽大,两孔朝天,赫然是把两个洞口暴露无疑;而那对招风耳也甚是难看,大概与常年在外的游浪很有关系。
     那对眼睛灰蒙蒙的,而且时常眯成线一样的缝隙,但却常常充满神韵,投射黑豹一样的尖锐目光,好像刺刀一样穿透视界,犀利地洞察周围的一切,他会去留意别人的言行举止,仪态神情,他会留意身边的一切,为自己的写作丰富素材,他用自己的慧眼剖析了世间一切的一切,用文字倾诉着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诠释了当今种种问题。
     他的面貌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俗,但他得心却是高洁纯净的。他有渊博的学识,把它们酝酿成千古流传的精品文艺;他有高尚的人格,对待普通的人民就像自己的亲人,从中体味着最基层的酸甜苦辣;他有坚毅的精神,不怕在人群里逆流,不怕在人们的鄙夷中失去自信,所以,他成功了,他让无数人相信,崇敬,为之而努力。 这就是托尔斯泰,有着纯净心灵的伟大灵魂,屹立于茫茫文学历史的顶端。

7.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作文

我认为你可以从“只有几个人能够唱,不被大多人接受的乐曲,也不一定差.”入手,因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很大的伟人们,很多就像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歌曲,被世人所排挤,但是正是这些人对真理的坚持、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才使人类走向了更高的层次.然后再举一些名人的事例,通过实例在阐述自己的简介.最后最好能说一下怎样对待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歌曲,也就是如何对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作文

8. 以 我心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为题写一篇作文

1828~1910) 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