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和曾国藩什么关系?

2024-05-06 21:44

1. 李元度和曾国藩什么关系?

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湘军,充当幕僚,协助曾“辟佐戎机,调理营务”,深得曾氏赏识。曾国藩保举李为候选知县、加内阁中书①衔;后又保举同知②衔,赏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战以后,李元度便由军中文员改为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④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之赏。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任上,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参劾李元度,李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李元度和曾国藩什么关系?

2. 曾国藩与李元度的分分合合

曾国藩在一次与太平军的水战中惨败,他几次欲投江自尽,都被救了回来,他的幕僚走的走,散的散,就算是他曾经提拔过左宗棠过来劝也是尽说些刺激他的话,骂他蠢的像猪
  
  
 而只有一个人一直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那个人就是李元度,他当着曾国藩的面努力笑着轻声细语的宽慰曾国藩,湘军的其他军队输赢还没有定下来,怎么能轻易放弃呢?随后转身在甲板上掩面哭泣,替曾国藩不值得,曾国藩对朝廷死忠,而朝廷总是怀疑他的忠诚度
  
  
 李元度是最早追随曾国藩的人,由于他的文笔极好,曾国藩安排他做自己的秘书工作,但李元度一心想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于是在曾国藩的帮持下,自己带领着一批队伍去打仗,虽然曾国藩谆谆教诲,但李元度最终还是由于经验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失败后没有选择自尽,而是逃了出去。这给曾国藩造成了很大打击。理学者讲究的是要与城池共存亡。随后曾国藩连参了三次李元度,李元度被革职回家。但他从下憎恨曾国藩,在曾国藩去世后,写下了近三千字感人至深的诗词,用来记念。

3. 曾国藩为什么不用王錱和李元度?

李元度,何许人也?他是清末平江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可能是一开始太顺了吧,自从中举后,他连续六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中第。一气之下,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当时,曾国藩初办团练,湘南官场士绅普遍心存疑虑,就连他的至交好友也认为他成功的可能性小。最好的朋友刘蓉碍于情面跟他干了一段时间,看不到希望就离他而去,就在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什么大气候的时候,李元度一直跟随他左右,和他一起度过了岳州、靖港等最初那段艰难岁月。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写到:‘刘蓉这个月就走了,兵凶战危的地方,没有人不躲避,平日里的至交好友如冯树堂、郭云仙等尚且不肯来帮忙,更何况其他人呢,现在就剩下李元度帮助为兄处理军务,助我一臂之力’。难怪,曾国藩看来,李元度是他的知交、患难之交、“辛苦久从之将”。
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衔,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
李元度擅长文学而不知兵,只因曾国藩私情荐举,才升任徽宁池太广道,领兵驻防徽州。当太平军李侍贤部来攻时,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出城接仗,一触即溃,徽州易手。李元度徘徊浙赣边境,经久不归,后来虽然回到祁门,但不久又私自离去。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定具疏劾之,以申军纪。曾国藩此举本来无可厚非,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他忘恩负义。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曾国藩为什么不用王錱和李元度?

4. 曾长期跟随曾国藩,为何李元度还被曾国藩弹劾?

作为曾国藩手下的重要幕僚,李元度(1821-1887)是一个不能不说的人物。
话说太平军打到湖南后,在家乡守孝的曾国藩毅然挺身而出,创办团练。这时,一位自称“罗江布艺”的读书人发来信函,表示愿意为之效力。曾国藩大喜,相约一见。见面之日,才发现此人是自己的老相识,他就是李元度。
经过一番长谈,曾国藩了解到他文笔不错,就让他做了自己的文字秘书。李元度也被曾国藩的赤诚谋国所打动,所以在幕府中,事事尽心,不惮辛苦不惮劳,很快成为他最忠实最得力的助手。



不久,靖港之战爆发。这是曾国藩第一次亲自指挥战事。由于此前缺乏实战经验,湘军大败。曾国藩羞愤交加,欲投水自尽。还好李元度事先预料到如果靖港战败,曾国藩极有可能自杀殉国,为防万一,就偷偷安排了幕友章寿麟让他,藏在后舱,叮嘱他,等大帅要投水时,立刻施以援手。正是他的这一安排才就下曾国藩的命。回到岸上后,他又多次开导,曾国藩才打消寻死的念头,准备再战,这才有了后来的湘潭大捷。
湘潭大捷后,湘军进入江西作战。太平军将部分湘军水师引入鄱阳湖,另一部截在长江,又乘月黑风高之时偷袭,湘军损失惨重,情急之下,曾国藩再次欲投江自尽,李元度见状,强行拖拽,又一次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次湖口失利,湘军损失惨重。为募兵勇,此前从未带过兵的李元度主动提出回乡招兵买马。带着他招募的三千兵勇,李元度转战赣东北,大大缓解了曾国藩的压力。



迫于形势,李元度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行军打仗。曾国藩放心不下,不过鉴于手下实在无人可用,只好对其“通下针砭,细细讲求”,手把手教他打仗,希望李元度变化气质,成为真正的将才。一开始,李元度还很小心,处处谨遵曾国藩制定的作战原则,因而能够屡挫敌军。但接连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贪功冒进,结果抚州城下,一战失利,名声扫地。对于此次失败,曾国藩并没有过多指责。李元度也从这次大败中汲取了教训,用兵更加谨慎。
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后,调李元度负责皖南地区的战事。正逢李世贤进攻徽州,李元度请兵救援。没想到这次,太平军以十万重兵攻打,加之原来的守城部队出了奸细,自己贪功心切,就违背曾国藩不可出城决战的告诫,率军出城作战,导致徽州失陷。这下,太平军直奔曾国藩所在的祁门老营。这次的危险,不下于当年的靖港、湖口,所不同的是,这次是李元度的失误让他几乎陷入死地。



打了败仗的李元度自感无颜在湘军大营继续领兵,就投靠了浙江巡抚王有龄,打算重新开始。这一举动,招致湘军上下大为不满。原来,王有龄和湘军两大集团是死对头,李元度此举,无疑寒了曾国藩的心。一气之下,就弹劾了李元度。
贬谪回乡的李元度经历了初期的愤懑不平后,心态逐渐平和下来。他一面著书,一面回想和曾国藩的点点滴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和曾国藩修好。
曾国藩呢,其实也没有忘记这个当初坚定支持他,几次救下自己性命的老朋友,觉得自己的作为过于刻薄。不但与他恢复通信,还同意让两家联姻。
1872年,李元度正为去南京探望十三年未见的曾国藩准备行装时,传来一个噩耗:曾国藩在南京病逝了。李元度得知消息后,非常伤心,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作。
15年后,李元度去世。第二年,曾国藩的亲旧决定在长沙建曾文正公祠,李元度入祠堂陪祀。这对老友终于相伴于地下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