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场规模或达64亿美元 人造肉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2024-05-19 10:00

1. 2023年市场规模或达64亿美元 人造肉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人造肉产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双塔食品(002481)、华宝股份(300741)、诚志股份(000990)、东方集团(600811)、金字火腿(002515)、双汇发展(000895)等。
本文核心数据: 猪、牛肉产量、猪肉价格、投融资规模、大豆产量、人均肉类消费量、碳排放量。
产业概况
1、定义:人工合成的蛋白质食物
人造肉共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简称:植物基人造肉),该类产品因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所以又被称作植物肉、素肉、模拟肉等;另一类是以细胞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简称:细胞基人造肉),该类产品可以绕开动物饲喂而为人类提供真实动物蛋白,又被称作培养肉、培育肉、体外合成肉、清洁肉等。
2、产业链剖析:原材料简单 生产工艺复杂
目前,我国人造肉行业产业链从两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出发,其一是植物基人造肉,通过对大豆、豌豆等作物加工生产出优质的植物蛋白,进而合成出植物基人造肉;其二为从猪、牛等动物提取全能干细胞、肌细胞等进行培育,进而合成出动物基人造肉。两者的下游均为餐厅、商超、网购平台等。
由于动物基人造肉的发展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现目前主流的人造肉以植物基人造肉为主。因此上游企业主要包括双塔食品、华宝股份等,中游人造肉企业包括星期零、双汇集团等,下游主要包括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盒马、全家等商超便利店等以及海底捞、汉堡王等餐饮零售行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依然处于萌芽阶段
我国的素食主要以豆制品等为原料的素肉为主,但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肉。我国的人造肉产业起步较晚,2018年我国人造肉行业开始出现部门初创企业,但是由于发展较慢,出产的人造肉产品较少。2019年,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国上市,点燃了全球人造肉的风潮,国内的人造肉行业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并且如齐善食品等传统素肉企业也开始往人造肉方向转型。
2020年,人造肉在国内引起了剧烈讨论,伴随着Beyond Meat在中国设立工厂,国内人造肉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但是由于人造肉在口感、味道较真正的肉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内的关注度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企业开始进入打磨自身技术,产品快速迭代的过程。
上游供给情况:大豆依赖进口
由于目前的人造肉大部分为植物基人造肉,因此大豆、豌豆等产量对行业形成一定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2020年中国大豆的年均产量为1491万吨,其中2015年中国大豆产量仅为1237万吨,直到近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豆产业发展,国内大豆产量才逐步恢复上升,到2020年大豆产量达到1960万吨。然而两千万吨不到的大豆产量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多的消费,超过八成的的大豆消费需要依赖进口。中国大豆是主要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
下游供给情况:肉类消费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对肉类的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受猪肉价格的影响,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其他肉类人均消费量变化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6.91kg/年,其中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0.28kg/年,人均牛肉消费量为2.2kg/年,人均羊肉消费量为1.19kg/年,人均禽类消费量为10.8kg/年。
注:2021年国家统计年鉴还未发布,故2020年人均肉类数据暂时缺失。
行业发展现状
1、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拉动肉类产量增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增加提振了对于肉类的需求,肉类产量也随着在不断提升。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我国的肉类生产量呈现出倍数级的增。1980年牛肉产量为27万吨,猪肉产量为1134.1万吨,到了2020年,牛肉和猪肉的产量分别达到了672万吨和4113万吨。
2、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
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8%,属于庞大的碳排放系统,其中养殖环节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的80%以上。盖茨基金会在将牛作为单独个体,在全球碳排放排名中,可以将其排到第三位,每年因养殖牛带来的碳排放总量达到50亿吨,较排名第二的美国低3亿吨左右。畜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这也逐渐成为了全球各国的共识。
因此,通过植物基和动物基培养的人造肉可以有效地绕过饲养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解决当前世界的气候问题。
3、人造肉对改善环境保护有巨大帮助
将植物肉和传统畜牧业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生产环节中,传统畜牧业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浪费了更多的生产用水和造成了更多的土地破坏浪费。每生产一斤植物肉替代动物肉制品,可以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3%的土地破坏浪费和节约99%的生产用水。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人造肉在这方面相较于传统畜牧业有巨大优势。
4、行业处于发展初期 投融资事件较少
目前,我国的人造肉行业依然处在发展初期,相关企业数量较少,且旗下产品正处在推广和迭代的过程中。因此行业发展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投融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相对较少。2019年,我国人造肉行业资本市场才开始活跃起来。从融资轮次看,目前大部分融资分布在A轮和A轮之前,这是由于人造肉行业目前在我国刚刚兴起。2020年,我国人造肉行业出现了一波投融资小高潮,其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11件,总金额为7.7亿元。截止2021年10月,我国人造肉行业投融资事件数为4件,总金额为1.27亿元。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依靠煤炭资源发展外延产业
目前我国人造肉行业主要生产地区为广东、四川等地区,由于这些省份的素肉产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人造肉生产基础,我国本土的人造肉初创企业星期零Starfield即为注册在广东深圳的人造肉企业,这些省份具有较多传统的人造肉企业,Vesta未食达等就与部分传统素肉企业开展人造肉生产合作。
2、企业竞争:行业处于拓荒阶段 暂未企业领头
相比国外企业成长迅速,我国的人造肉行业仍处于初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并不盛行素食,人们对于口感有很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风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人造肉”这种新型的健康食品,国内以素食为特色的主题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造肉行业也慢慢兴起。
目前国内的人造肉企业主要包括人造肉初创企业、传统素肉生产企业、传统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类型的企业,目前国内初创企业星期零Starfield是我国人造肉行业的领军者,同时人造肉初创企业也与传统素肉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合作,以结合双方的技术和生产优势。传统企业如双塔集团等也通过投资相关初创企业的方式加快人造肉行业的布局。
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中国的人造肉行业将会出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中,企业发展主要以投入研发,降本增效,实现大规模生产为主。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会迎来一众参与者,其中将会出现传统食品行业的领先者和行业上下游的跨界参与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会提高。在产品推广和产品发展方面,随着动物基人造肉的发展,其与真肉更加类似的口感和味道将会触达更多的用户群体。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看,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预测,我国的人造肉市场在2021-2026年将会保持13.9%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人造肉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5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年市场规模或达64亿美元 人造肉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2. 怎么看待人造肉的市场前景?

人造肉产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双塔食品(002481)、华宝股份(300741)、诚志股份(000990)、东方集团(600811)、金字火腿(002515)、双汇发展(000895)等。
本文核心数据:素食主义比例、区域市场份额、企业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市场预测。
全球市场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自2019年起,人造肉特别是植物性人造肉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发展,随着人造肉在消费者中接受度的提高、人造肉技术的突破以及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人造肉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全球人造肉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市场前景广阔。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特别是肉制品安全的担忧不断提升,除此之外,非洲猪瘟、禽流感等诸多病毒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对肉类替代品的需求快速上升。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公布的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由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制成的牛肉、猪肉、羊肉等)市场规模约为136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0亿美元,2020-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

欧美地区市场份额比重较高
目前,欧美等国是全球主要的人造肉市场,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0年欧洲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达35%,亚太的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北美市场是第三大市场,约占20%。

全球人造肉行业融资美国占比较高
2017年开始,全球的人造肉行业获得的投融资开始增多,到2020年达近年来的最高点。从全球人造肉行业投融资来看,2017-2021年10月底美国人造肉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是目前全球排名高的。美国地区人造肉行业的投资事件在全球的占比为38%,投融资金额在全球的占比为47%。


美国人造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IRR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肉类替代品(以大豆蛋白、菌菇蛋白等植物蛋白为主的食品)市场中,Kellog's占据了47.7%的市场份额,Conagra's的市场份额仅次于Kellog's,占比为9.8%,人造肉生产企业BeyondMeat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为6.8%;Kraft Heinzs Boca的市场占有率为4.2%。这四家企业均为美国企业,美国企业在全球植物肉市场占据领先优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怎么看待人造肉的市场前景?

人造肉的市场还是有前景的。由于肉类食品体系面临肉类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因此,寻找新的肉类替代品成为食品体系转型的一个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在环保以及健康的驱动下,全球素食主义者也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植物性产品喜爱度提升,因此肉类替在此背景下,人造肉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无论是初创型科技公司,还是大型肉类公司,纷纷入局人造肉市场。

开发人造肉可以人为的对培养肉的成分加以控制,根据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来向其中加入不同的营养元素,这就极大地满足了一些健身群体,对一些成分过敏人群,糖尿病等群体,人造肉行业的市场因此也迎来很大的契机。

人造肉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肉、细胞培养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人造肉按照原料和制作方法可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培养基中利用动物干细胞进行一定条件培养,从而制造出的动物肉; 另一种是利用植物蛋白以及其他植物性成分合成具有肉类特性的食品。

与传统的肉类相比,植物肉在口感、色泽、风味上与传统肉类出现较大的差 异。色泽上,目前市面上的植物肉色素颜色较深,不稳定、易氧化,没有传统肉的光泽感。口感上,肉质纤维感差,没有嚼劲,肉质松散。风味上,调味品和肉味香精包埋效果差,粉味重,烹饪后的肉味不足,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

怎么看待人造肉的市场前景?

4. 怎么看待人造肉的市场前景

人造肉行业主要代表性公司:目前国内人造肉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主要有金字火腿(002515)、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宁波市素莲食品有限公司、鸿昶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等。
本文核心数据:植物肉市场规模、肉类产量
植物肉健康、环保优势明显,而口感较差
国内植物肉品牌在宣传其产品时,使用的宣传概念往往是“环保”与“健康”。比如生产植物肉的碳排量会远低于真肉,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对环境带来的伤害,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肉制品消费国,肉类市场消耗巨大,长此以往,会加剧对于环境的破坏,而选择植物肉,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但是在中国市场,环保政策并不是驱动植物肉发展的唯一因素,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口感及价格也是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植物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当前,目前加工植物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湿法拉丝蛋白与干法拉丝蛋白。
其中,湿法拉丝蛋白可以把植物肉的原材料,包括食用油、纯麦和水在内的的原料一起生产,并产生真正的“肉”的质地,这也是欧美等国,优秀植物肉品牌采取的加工方式。
而目前中国新一代植物肉初创企业,主要还是采用干法蛋白拉丝生产,两种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口感上有明显的差别。

根据DATA100在2020年初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较高,主要在60-80%之间,而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显著高于二线及以下城市。
但从用户认知转化率来看,我国植物肉用户认知转化率较低,如在一线城市,有88%的用户听说过植物肉,但真正食用过的消费者仅占32%,在其他城市占比则更低,植物肉仍无法完全渗透市场。
肉类产量大幅下降,植物肉替代作用却并不明显
畜牧养殖容易遭受各种疫情的影响,导致产量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和供应及价格。2019年,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等多因素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大肚下降,虽然牛肉、羊肉、禽肉产量仍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体量较少,我国肉类总产量仍明显下降。202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639万吨。
近年来,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增长率在过去五年中一直稳定在13.5%至15.5%,远高于GDP增长率。The Good Food Institute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70亿元,过去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14%左右,保持快速增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肉类产量明显下降,而植物肉市场规模仍然保持原来的增长趋势,并未明显的表现出替代作用,主要可能是由植物肉市场渗透率较低、口感、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导致。
猪肉价格持续将下降,植物肉市场前途未知
技术的背后是成本,无论是制作成本或运输成本,这些都将直接体现在零售端定价之上。雀巢嘉植肴的香酥鸡块,其官方旗舰店的售价为29元,同等净含量的普通鸡块,价格基本为其2/3,甚至一半。再加之2021年我国肉类产能逐渐恢复,猪肉价格持续回落,更为植物肉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国内植物肉市场仍属于一个初级与起步阶段,但毫无疑问是新风口、新赛道,但发展前途仍未可知。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5.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生产人造肉?

因为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
为什么汉堡王的这个举措这么重要?因为,这标志着人造肉这项技术可能迎来一个转折点,它可能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人造肉汉堡技术被2018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这项技术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一个原因是,人类吃肉的饮食习惯,导致在生产肉类食品上,占用了大量的环境资源。

具体来说,人类饲养的牲畜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5%左右。地球上没有被冰覆盖的土地,有四分之一用来放牧牲畜。农田的三分之一用来种植牲畜吃的植物饲料。而且,还要考虑到全世界人口增加,以及越来越多人生活质量提升的变化。肉类生产比粮食的生产更消耗资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说,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通过工业化方法生产一磅肉类蛋白,要比生产等量的植物蛋白,多用4到25倍的水,6到17 倍的土地,以及6到20倍的化石燃料。此外,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一些科技创业家们认为,喂牛吃植物,再转化为肉类,效率太低。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目前的人造肉汉堡,比牛肉汉堡要少15%的脂肪和90%的胆固醇。所以,人造肉一直都是食品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我们再来看一下人类在人造肉汉堡技术上的探索。2013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人造肉汉堡。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个人造肉汉堡被当场吃掉了。资助这项研究的人,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这个汉堡的制作成本高达33万美元,也就是200多万人民币。这项技术的原理是:从动物体内提取少量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培养,用特殊营养液滋养它,让它生成肌肉组织。简单来说,就是让动物细胞在实验室中直接生长成肉。
不过,今天在人造肉领域领先的两家公司,都已经采用了新的技术。这两家公司的名字分别是“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直译过来就是“不可能的食物”,简称IF,以及“超越肉类”,简称BM。其中,IF公司先后获得过包括谷歌、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在内的大牌资金投资。目前产品已经在超过5000家餐厅售卖。

新的技术不再是通过在实验室培养细胞来生成肉类,而是以植物为基础来生产肉类。IF公司使用转基因酵母生产的血红素,来制造人造肉汉堡。血红素可以带来肉的颜色和味道。BM公司使用豌豆蛋白来制造碎牛肉。BM的产品在包括美国的全食超市等连锁店有出售。制造汉堡所需要的人造肉,都还只是碎肉。
所以全世界都在生产人造肉。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生产人造肉?

6. 人造肉究竟是未来趋势还是科技骗局?

这个新闻,是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仿老上海鲜肉月饼的植物‘人造肉’月饼预计9月面市。据说已经邀请很多老上海市民进行比对测试,大多数人分辨不出二者区别。


而其实在国外,人造肉早早的就流向了市场,汉堡王已经开售人造牛肉做的巨无霸汉堡,还推广到了全球7000多家门店。不过说到人造肉,某种程度上来讲,卫龙都可以说是人造肉的祖宗了。不过这次的人造肉,和传统的豆制品还是有所差别的。好好的真肉不吃,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人造肉?
人造肉是怎么培养的?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说法,人造肉分为两种类型,它们性质完全不同,区别是:第一种本质上还是素菜,而试管肉却是实实在在的动物肉。
第一种叫做素肉(Plant based meat),它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原料为基底,添加一些物质,经过加热和挤压的方式去模仿肉类的口感和风味,做成的一种产品。就像这样:
这种技艺趋向于成熟,可以说是市场主流,大部分的人造肉公司,包括这次杭州9月要推出的人造肉月饼,都是采用这种做法。这种制作方式的代表公司为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这两家公司都被比尔盖茨投资了。


第二种叫做试管肉(Lab grown meat),是从动物身上直接抽取干细胞,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直接培养成肌肉。这种制作方式还停留在实验室研发阶段,生产成本高,没有办法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代表公司有Memphis Meat和Mosa Meat。
人造肉的口感如何呢?投资了人造肉公司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他自己也在吃,也觉得人造肉又好吃又健康
不过他自己说了也不算数,视频博主@郭杰瑞,去买了比尔盖茨投资的Beyond Meat制造的人造牛肉,自己在家里煎熟了并试吃后,给出评价:

“人造肉和豆制品的相比,人造肉更有肉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人造肉加入了竹纤维,更有嚼劲。而人造肉和真肉的区别,就是人造肉是有肉的口感,但是没有牛肉的味道”

7. 美国人造肉第一股将在中国建厂,你认为人造肉会有市场吗?

未来的发展形势总是变幻莫测的,对于美国人造肉第一股将在中国建厂这个事情是不是会打开人造肉市场谁都说不准,毕竟这一行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先例供人参考,他以后的发展前途取决于人们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的高低。

由于我国养猪行业养殖户数量的减少,现在我国猪肉价格快速飙升,人造肉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人们对于肉的需求。毕竟人造肉是利用大豆或者其他物质进行代替的,起码在成本上是低于猪肉的,基于价格优势,有可能会取代猪肉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顺利打开人造肉市场。因为根据业内相关人士对于人造肉营养的分析,它的热量远远低于我们平时吃的肉类,但营养物质不会减少。对于肥胖人群,这简直是减肥利器,既能品尝到美味的肉类也可以控制摄入量。

但是人造肉毕竟不是真正的肉类,它会不会给人体带来潜在的危险这是个未知数。就和转基因食物一样,现在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因为这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任何差错,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美国把厂子建在中国,第一批吃到这批人造肉的最有可能的是中国人,这是里面肯定存在实验心理。但是他们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所以才会选择把工厂建立在中国。

假如在未来美国人造肉市场在中国完全打开市场,并在那时候人造肉已经受到人们大量的欢迎,这就有可能导致我国在这个行业处于低位状态,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兴起。对于人像肉在中国建成这件事情要辩证的来看,这就好像是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运用它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权衡思虑。

美国人造肉第一股将在中国建厂,你认为人造肉会有市场吗?

8. 倘若未来人造肉已经普及市场,长期食用人造肉会有哪些危害?

人造肉要想味道口感跟我们平常吃的肉很像的话,那肯定会在里面加一些食品添加剂的,我们所需要的动物蛋白人造肉里面是没有的,所以会使我们自身的营养跟不上。

即使用好调味、好上色、可塑性极强的大豆蛋白为原料,人造肉也难免存在着口感不够好、卖相不够佳等问题。而且现在的“人造肉”形态主要是碎肉形态,尽管有些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并不能模仿骨头、筋膜等的口感。



自然界肉类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及丰富的氨基酸上。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其中,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营养成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要从动物肉类食物中获取。动物性蛋白所含的营养成分是植物性蛋白所不具备的。



在加工过程中被提取分离的蛋白质不能保留原始植物的所有健康品质。而且为了还原肉的口感和味道,还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肉里添加精炼油和糖还有其他的一些食品添加剂,这就使它的健康品质大打折扣。更不用说那些选用大豆为原料的人造肉,目前使用的多是转基因大豆,还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