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大政策”是怎样提出的

2024-05-18 17:22

1. 孙中山“三大政策”是怎样提出的

裂涛蒙攀桨溥移巍赘戳馨珊瑟廊巍拳鬓夔瑙黝熟淄 六十年前,即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扩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扩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了新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使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最后形成。 三大政策的提出过程,表现了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亡探寻救国教民道路,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可贵精神。 (一)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猜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为时不久,“巳为情势所迫,不得已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失败之根源。”革命果实落人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 为把失败了的革命继续进行下去,孙中山又领导了武装反袁的斗争及以后的“护法”斗争。这些外争,同样遭到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军蔺的破坏。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以新的启示与希望。他把眼光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转向苏俄。他是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表示祝贺的第一个中国人。

孙中山“三大政策”是怎样提出的

2. 孙中山三大政策有什么意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他对“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状况痛心疾首。要想打倒军阀,建立民主政治,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样的人,孙中山在继续艰难地探索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看到了新的力量和希望,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与激烈争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这次大会,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基础;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并有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标志着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转变。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 孙中山名(),字(),他提出了(),(),()三大政策,是我国伟大的()。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扩展资料:
1、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2、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3、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名(),字(),他提出了(),(),()三大政策,是我国伟大的()。

4. 孙中山三大政策意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他对“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状况痛心疾首。要想打倒军阀,建立民主政治,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样的人,孙中山在继续艰难地探索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看到了新的力量和希望,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与激烈争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这次大会,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基础;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并有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标志着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转变。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5. 你认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三民主义这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代表了“真正伟大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列宁:《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具有鲜明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这个思想是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带有突破性的新贡献。择其大端,主要有三。

一、爱国的前提——“爱中华国”

爱什么国?爱谁的国?这是爱国的前提。对此,孙中山作出了只能“爱中华国”,不能爱“大清国”,也不能受军阀武人专政的“官僚国”的正确论断。如果不是这样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误国、害国和祸国。

孙中山的这个论断和信念,突破了从古代到当时人们普遍尊奉的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他又在“新旧潮流相冲突”,“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之时,引导一切爱国者“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爱国,从来就有爱祖国和爱国家两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含义,前者是民族性的概念,后者是政治性的概念。在孙中山时代,两者是分离和对立的。他有感于此,于是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道:“其实现在我们何尝有国?应该先由党造出一个国来,以后再去爱之。”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爱国事业的真正继续承者。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才实现了爱祖国与爱国家的统一。

二、救国的道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认定革命是“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是唯一的救国道路。他创立自己的“革命学”——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这是孙中山认定的真理、选定的道路。

可是,他的革命屡遭失败,国家也未得救。后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五四”运动的启发和共产党的帮助下,经过痛苦的省思,才认清必须“重新革命”即实行彻底的革命。“中国现局堕落,一至于此,乃革命不彻底所致”,现在“就是要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这个彻底的革命的指导思想,则是由旧三民主义发展而来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和伟大的转变。这对于近代爱国思想,又是一个带有突破性质的贡献。

正是在这种革命救国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鉴于以往的沉痛教训,深知组建革命军的极端重要性,故于国民党“一大”期间,就在共产党协助下,以苏联红军为榜样,着手筹办黄埔军校。他认为“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没有它“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失败”。

孙中山确有彻底革命的精神,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毛泽东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建国的目标——“最新式的共和国”

孙中山在不断革命的同时也经常思考着建设祖国的问题。可以说,救国主要是“破”,而建国则主要是“立”。

孙中山1922年1月提出了“最新式的共和国”的建国目标:“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这表明他抛弃了法美的“旧”,也不照搬俄国的“新”,而是要建立一个中国式的“最新”的国家。

苏俄的支援,共产党的帮助,工农运动的推动,陈炯明叛变等事件的刺激,使他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也逐步形成了关于最新式的共和国的框架构想。他不愧是建设比较完整的近代化国家的设计师。他的构想大体有三个方面。

政权方面:这是一个“代表全体平民之利益”的国家,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人民主要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商人。他理想中的“人民之国”既“驾乎于欧美之上”,又异于苏联的“人民独裁”,是“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

经济方面:为达成以国营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着重做好两件事。一是节制资本,以“发达国家资本”为主要补充。为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从国计民生”,必须大力发展国营经济。凡“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的中外企业,“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因中国经济落后,所以又要适当发展私营经济。二是平均地权,要以“耕者有其田”为中心。“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农民拥有土地后,向国家纳税。

文化方面:方案是以中为主,中外融合。“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训之于大同”。他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有许多长处和优点,如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均为外国所无法比拟。恢复“我们固有道德、知识和能力”,是促成中外文化融合的基点和起点。学习外国文化,主要是指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民主精神。

孙中山关于最新式的共和国的构想,是他长期实践和深层思考的结果,是他上下求索中国走一条并非完全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是他“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的精心设计,也是他对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又一杰出贡献。这一构想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时代对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昭示,实质上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转变为新民主义义革命的反映,也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素材。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他赢得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永久怀念,他的爱国思想,尤其是他对中国近代爱国思想的杰出贡献,是一笔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

你认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

6.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
 
 3、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他对“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状况痛心疾首。
 
 4、要想打倒军阀,建立民主政治,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样的人,孙中山在继续艰难地探索着。

7.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前提是体现民族主义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核心是体现民权主义的创立民国
补充与发展是体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
故选D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8. 1924年孙中山明确了什么政治主张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