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 高出多少倍算暴利行业

2024-05-03 06:14

1. 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 高出多少倍算暴利行业

编者提示:中国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收益水平高低的判断标准:一是用什么指标指示收益水平;二是怎么判别收益水平高低。 高出多少倍是暴利行业 理论上,判别一个行业或企业收益水平的标准是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但这个指标在国内尚未形成,因此只能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标准。当前的指标是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加以平均,模拟出平均资本利润率;以此为线,低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低收益行业,高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高收益行业。 然而,高出多少倍可算作暴利行业?这里,假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3倍是一个界限——理由是通常翻一番还不能说是偏离太大,但翻两番又显得偏离大了些,因而取其中间,翻一番半,即基准线的3倍。 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信息,2011年国内银行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4%。据上市公司(剔除ST、*ST上市公司以及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开信息和据此整理的统计数据,2011年四大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8%~24%之间,同一时期实体部门的ROE在4%~18%之间,其中农业和公用事业的ROE不到10%,其他行业均在10%以上。 总体看,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体部门,与2011年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26%相比,可算作收益偏高的行业,但离暴利行业仍有相当距离。 哪些因素提高了银行收益率 近年国内银行业的收益水平相对较高,从成本方面看,主要是成本收入比下降和减值准备减少。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较大幅度增加。 首先,成本收入比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成本收入比总体呈降低趋势,16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由2006年的39.79%降至2011年的33.01%。2011年,上市银行因为成本收入比降低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330亿元。 成本收入比反映了银行经营成本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是反映银行赢利能力的一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的数值下降,即使收入不变,利润也可增加。反之,利润就会减少。目前,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费用,另一部分是管理费用,两部分费用的比例大约为2:1。由于中国人工费用较低,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普遍低于西方银行。 总而言之,因成本收入比下降而使银行收益率水平得到提高,其合理性是无可非议的。 其次,减值准备数量减少。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通常叫做拨备)是根据银行不良贷款数量提取、用来补偿不良贷款损失的资金。由于它是从税前利润中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与净利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十分明显。随着近年银行管理的加强、资产质量的提升,所需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也相应减少。如果按照2008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以2011年的拨备覆盖率计提减值准备,则需多提3914.72亿元。从“不减即增”的角度,也可看作是银行收入的增加。 减少减值准备是提高银行收益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减值准备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降低拨备率,另一种是减少不良贷款数量。如果依靠降低拨备率来减少减值准备,会降低银行补偿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因而不可取。但如果是因为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减少了不良贷款数量、进而减少了减值准备总额,显然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近几年,国内银行减值准备数量减少,依靠的正是不良贷款数量的减少,其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 再次,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14.39%,相对发达国家银行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不算高。不过最近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相应也较快,年均增长已达到42.87%。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了1154.15亿元,由此增加的净利润约为580亿元。 中间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例如结算汇兑、资金托管、代理保险、代卖基金、咨询服务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业务范围拓宽的良好趋势。由于中间业务多数表现为各类收费业务,令人极易对此提出质疑,但若因此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和“乱收费”画上等号,显然是片面的。 目前银行开展的各项中间业务中,如结算、汇兑等传统业务,其收费标准已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趋于合理,总体也不可能出现太大的偏差。银行的某些代理业务,如代售基金、保险等,因为是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的合作项目,收费对象也是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收费标准则是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银行投行业务,收费标准有证券公司作参照,加之竞争比较激烈,不可能太离谱。只有投行业务中的咨询服务一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站在资金供需对立面且贷款利率难以抬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借道”咨询服务收费,变相额外收取一部分利息的情况。这种中间业务收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据统计,银行的咨询业务费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按照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银行收入2%计算,假如不合理的部分占中间业务收入的20%,其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就将占到0.4%。 最后,银行息差收入增长。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约659773亿,同比增加约89943亿,由此增加的净利息收入约为2172亿元。按照2011年银行净利润和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下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1091亿元。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大约80%左右的收入是净利息收入,包括存贷款息差收入和债券息差收入,其中存贷款息差收入约占2/3。息差收入的多少取决生息资产的规模和息差水平这两个因素。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是息差收入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看,存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快速增长,某种意义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果。2011年息差进一步扩大,提高了20个基点,就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资金供给紧张,必然促使息差更形扩大,这是宏观调控导致的必然结果。这里需要指出,2011年货币政策已经从紧,大量的收息资产其实是之前几年猛放贷款的结果。 还要说明一点,在存贷款利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在利率确定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所以,银行存贷款利息差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银行。因而在资金运用时,银行要用不合理的咨询费来转移部分利息;在资金来源上,银行又要用收益水平较高的理财产品来吸引资金。正是这种变通的做法,降低了存贷利差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综上所述,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加强,2011年银行取得较高收益,基本面是合理的,与宏观调控的大环境相关,没有理由加以指责。而对同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包括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尽管不是主要的,则必须加以纠正。 用政策消除“不合理”因素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收入和利润分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是导致少数银行收益水平高于一般银行的重要原因。这包括: 第一,成本收入比的要求不同,导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成本和利润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差异很大。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具有统一标准,一般要求控制在35%以下,而其他商业银行相同性质的比率要高得多,使这些银行能够有更多的钱用于成本开支,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员工个人的收入。 第二,员工费用增长所受限制不同,导致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收入增长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按不超过净利润增幅60%的比率确定,其他银行则普遍高于这一比率。导致成本费用中关于员工收入部分的增幅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利润分配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分红比例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在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其经营利润的35%~40%都上交给了国家。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通过各种途径分配给了银行员工。 上述差异,背后有政策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沈炳熙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高弋君为汇金公司经理)

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 高出多少倍算暴利行业

2. 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 高出多少倍算暴利行业

编者提示:中国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收益水平高低的判断标准:一是用什么指标指示收益水平;二是怎么判别收益水平高低。 高出多少倍是暴利行业 理论上,判别一个行业或企业收益水平的标准是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但这个指标在国内尚未形成,因此只能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标准。当前的指标是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加以平均,模拟出平均资本利润率;以此为线,低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低收益行业,高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高收益行业。 然而,高出多少倍可算作暴利行业?这里,假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3倍是一个界限——理由是通常翻一番还不能说是偏离太大,但翻两番又显得偏离大了些,因而取其中间,翻一番半,即基准线的3倍。 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信息,2011年国内银行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4%。据上市公司(剔除ST、*ST上市公司以及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开信息和据此整理的统计数据,2011年四大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8%~24%之间,同一时期实体部门的ROE在4%~18%之间,其中农业和公用事业的ROE不到10%,其他行业均在10%以上。 总体看,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体部门,与2011年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26%相比,可算作收益偏高的行业,但离暴利行业仍有相当距离。 哪些因素提高了银行收益率 近年国内银行业的收益水平相对较高,从成本方面看,主要是成本收入比下降和减值准备减少。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较大幅度增加。 首先,成本收入比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成本收入比总体呈降低趋势,16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由2006年的39.79%降至2011年的33.01%。2011年,上市银行因为成本收入比降低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330亿元。 成本收入比反映了银行经营成本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是反映银行赢利能力的一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的数值下降,即使收入不变,利润也可增加。反之,利润就会减少。目前,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费用,另一部分是管理费用,两部分费用的比例大约为2:1。由于中国人工费用较低,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普遍低于西方银行。 总而言之,因成本收入比下降而使银行收益率水平得到提高,其合理性是无可非议的。 其次,减值准备数量减少。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通常叫做拨备)是根据银行不良贷款数量提取、用来补偿不良贷款损失的资金。由于它是从税前利润中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与净利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十分明显。随着近年银行管理的加强、资产质量的提升,所需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也相应减少。如果按照2008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以2011年的拨备覆盖率计提减值准备,则需多提3914.72亿元。从“不减即增”的角度,也可看作是银行收入的增加。 减少减值准备是提高银行收益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减值准备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降低拨备率,另一种是减少不良贷款数量。如果依靠降低拨备率来减少减值准备,会降低银行补偿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因而不可取。但如果是因为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减少了不良贷款数量、进而减少了减值准备总额,显然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近几年,国内银行减值准备数量减少,依靠的正是不良贷款数量的减少,其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 再次,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14.39%,相对发达国家银行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不算高。不过最近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相应也较快,年均增长已达到42.87%。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了1154.15亿元,由此增加的净利润约为580亿元。 中间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例如结算汇兑、资金托管、代理保险、代卖基金、咨询服务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业务范围拓宽的良好趋势。由于中间业务多数表现为各类收费业务,令人极易对此提出质疑,但若因此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和“乱收费”画上等号,显然是片面的。 目前银行开展的各项中间业务中,如结算、汇兑等传统业务,其收费标准已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趋于合理,总体也不可能出现太大的偏差。银行的某些代理业务,如代售基金、保险等,因为是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的合作项目,收费对象也是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收费标准则是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银行投行业务,收费标准有证券公司作参照,加之竞争比较激烈,不可能太离谱。只有投行业务中的咨询服务一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站在资金供需对立面且贷款利率难以抬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借道”咨询服务收费,变相额外收取一部分利息的情况。这种中间业务收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据统计,银行的咨询业务费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按照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银行收入2%计算,假如不合理的部分占中间业务收入的20%,其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就将占到0.4%。 最后,银行息差收入增长。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约659773亿,同比增加约89943亿,由此增加的净利息收入约为2172亿元。按照2011年银行净利润和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下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1091亿元。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大约80%左右的收入是净利息收入,包括存贷款息差收入和债券息差收入,其中存贷款息差收入约占2/3。息差收入的多少取决生息资产的规模和息差水平这两个因素。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是息差收入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看,存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快速增长,某种意义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果。2011年息差进一步扩大,提高了20个基点,就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资金供给紧张,必然促使息差更形扩大,这是宏观调控导致的必然结果。这里需要指出,2011年货币政策已经从紧,大量的收息资产其实是之前几年猛放贷款的结果。 还要说明一点,在存贷款利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在利率确定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所以,银行存贷款利息差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银行。因而在资金运用时,银行要用不合理的咨询费来转移部分利息;在资金来源上,银行又要用收益水平较高的理财产品来吸引资金。正是这种变通的做法,降低了存贷利差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综上所述,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加强,2011年银行取得较高收益,基本面是合理的,与宏观调控的大环境相关,没有理由加以指责。而对同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包括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尽管不是主要的,则必须加以纠正。 用政策消除“不合理”因素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收入和利润分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是导致少数银行收益水平高于一般银行的重要原因。这包括: 第一,成本收入比的要求不同,导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成本和利润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差异很大。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具有统一标准,一般要求控制在35%以下,而其他商业银行相同性质的比率要高得多,使这些银行能够有更多的钱用于成本开支,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员工个人的收入。 第二,员工费用增长所受限制不同,导致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收入增长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按不超过净利润增幅60%的比率确定,其他银行则普遍高于这一比率。导致成本费用中关于员工收入部分的增幅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利润分配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分红比例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在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其经营利润的35%~40%都上交给了国家。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通过各种途径分配给了银行员工。 上述差异,背后有政策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沈炳熙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高弋君为汇金公司经理)

3. 你知道银行的盈利有多吓人吗?


你知道银行的盈利有多吓人吗?

4. 现在银行利益是多少

银行利息是根据利率来计算的,根据当前央行的存款利率为看,规定各大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活期0.35%、三个月1.35%、半年1.55%、一年1.75%、二年2.25%、三年2.75%、五年2.75%。

5. 银行暴利有多少?

1、金融行业人均年薪超过20万元(深发展27.8万元),光这部分就是一笔巨额“暴利”,何况还剩下年增长30-50%巨额“盈利”,相比之下,那些制造业真是可怜巴巴,想借钱必须求爹爹告奶奶,还要付出许多无偿、无形的代价。。。
2、试问:这个世界还有那个行业可以大张旗鼓、用赤裸裸的手段、以最基础的制造业利润获取暴利这么“优良”的经营环境和“巨额”收入呢!

银行暴利有多少?

6. 为什么银行利润能持续高增长

  目前,利息收入是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体,而国际先进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为缩短这种差距,增强业务发展体系的现代色彩,中国的商业银行近些年无一不将中间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而且超越自身发展阶段将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是否先进、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大业务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超越自身的金融发展阶段,盲目发展中间业务,将会导致许多负面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中外银行间的中间业务收入缺乏可比性。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通常由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构成。在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中间业务收入逐步占据了银行营业收入的主体地位(50%~80%),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则不断萎缩(目前约为20%~50%)。而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中,利差收入占绝对主体地位,大多数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还不足10%。许多人由此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结构比发达国家同业要落后得多。笔者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两者的业务收入结构缺乏可比性。若简单地进行比较,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中国目前的境况基本是类似的。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今天的收入结构,实际上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迅速崛起与发展以及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迅速完成的被动性结果,而不是商业银行的自主性选择。当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演进,中国商业银行靠息差生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7. 银行业高利润会持续吗?

�0�2赚“替代品少”的钱。�0�2�0�2 银行贷款的替代品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交易主体之间的直接的信用交易,对交易双方的信用要求很高,只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信用文化和评级体系等相对完善时,交易成本才会相对合理。而我国目前情下,直接融资发展缓慢,某些相关产品的脉冲式的发展,背后是常看到政府的推动,难市场化持续发展。银行贷款和存款背
后是隐形的国家政府信用(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信(股份制银行)、或地方政府信用(地方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业务,模式实质是通过“政府信用”支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完成融资功能。这种融资模式短期在中国仍然是主导。
�0�2 赚“牌照垄断、政府保护”的钱。银行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涉及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储户利益和上文提到的政府信用担保。如果银行出问题,上面提到的“外部性”必然是由政府买单。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保护银行,政府控制银行牌照的原因;也是监管部门不断提高资本和拨备要求、中央政府强调城商行风险控制的主要逻辑之一。在国家未部分退出该领域、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及金融生态更多元化之前,政府难减少对银行保护的,垄断利润
还会维持。�0�2赚“价格管制”的钱。银行贷存款利率管制保证了银行的高息差,而放开利率管制远比放开商品价格管制要复杂。一方面,利率放开涉及金融乃至经济配套性改革:汇率、利率和资本流动(三角不可能)的改革开放顺序及其影响,需要全局统筹,涉及中国金融的深层次改革,涉及到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银行“外部性”问题: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业会不会有负面影响?负面影响的成本最终由政府买单。政府在放松价格管制方面,会瞻前顾后;而这方面的动力可能来自银行内部,如银行理财产品等,但过程会比较缓慢。�0�2 结论:制度性因素存在,银行高利润会持续。我们亦不赞同银行高利润的合理性;但现实是:目前的金融环境和制度安排下,银行高利润是必然结果。如果现有体系没有大的变动,银行高利润还会持续。银行是高盈利和低估值的组合。市场对银行利润的合理性质疑以及“赚制度”钱可持续性的担心,是银行股估值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对银行再融资的反感,部分源于其再融资实质是国家信用对社会资源的挤占。从这些角度看,银行股低估值具有一定合理性,银行估值缺乏大幅度上升的空间。但市场对银行的未来的预期是否过度悲观?投资建议:看好银行股安全边际和稳定的投资收益。不管市场对银行股情
绪如何,现实是:银行高盈利会持续,支撑银行利润的体制性因素可能长期存在。我们亦认为现在是银行景气高点,但利润增速回落是缓慢和渐进的过程,会好于市场预期,银行的盈利能力能支持银行目前估值。

银行业高利润会持续吗?

8. 什么银行利润最高

2021年全球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利润最高,税前利润达到3159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二,农业银行排名第三,中国银行排名第四。【拓展资料】一、定期存款是银行与存款人事先约定期限和利率,到期后提取本金和利息的存款。具有存款期限最短3个月、存款期限最长5年、选择余地大、利息收入稳定等特点。存款期限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和五年。你可以提前支取一部分押金。存款到期时,您可以凭存单提取本金和利息,也可以根据原存款期限自动转账多次。二、定期存款也称为“定期存单”。银行和存款人提前约定期限和利率,到期后提取本金和利息的存款。如果存户在到期前需要资金,一些存单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有些定期存单不能转让。如果存款人选择在到期前从银行提取资金,他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现金和活期储蓄存款可以直接办理定期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账户的初始存款金额为50元,并且对更多的存款没有限制。三、定期存款到期支取的,按照存单开立日的存款利率计息。提前支取的,按照支取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逾期提取的,按照提取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我可以凭存款单申请小额质押贷款。四、储户提前提取到期定期存款的,必须持存单和储户身份证件办理;代存户取款的,取款代理人还必须持有本人身份证件,利率按照取款当日公布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支付。提款代理人还应在付款凭证上签署提款代理人的姓名。五、对于未到期的定期存款,存款人可以根据需要提前支取部分定期存款,其核销程序不变。提前支取的利率按照支取日列示并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结算支付,留存部分按照原存款日和原利率结算支付。一次性存款和支取式定期存款每张存单只能提前支取一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