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氏家族有多牛?

2024-05-16 22:33

1. 清末曾氏家族有多牛?

在清末时期,汉人强势崛起,出现了一大批手握重权的汉人大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以上四人中,若单论权势,无疑是李鸿章最重,但是若论传奇程度,曾国藩当居第一,李鸿章曾得他的提携,左宗棠曾是他的部下,唯有张之洞没什么关系,但张之洞年轻了很多。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下面有四位弟弟和四位妹妹;曾国藩的父亲曾中过秀才,所以曾国藩自然也是踏上了科举的道路,在28岁时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曾国藩开始了他在官场上的传奇生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在此之际,正值太平天国崛起;公元1852年时,曾国藩因母丧归家。当时清政府的正规军早已腐朽不堪,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于是清政府就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而且还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家里大哥成了湘军首领,他的四个弟弟当然不会不去帮忙;曾国藩的二弟叫曾国潢,曾国潢比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在捐了个监生身份后,曾国潢专心辅助父亲曾麟书照料家事。



而曾国藩的三弟叫曾国华(送给叔父曾骥云为子),曾国华骁勇善战,且有智谋,颇有战功,因而深得曾国藩的器重和信任;在曾国藩丁父忧归籍期间,曾国华暂带湘军;曾国藩回来后,曾国华入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部,帮办湖北军务,但在三河镇之战中战死,尸骨无存;清廷悯惜曾国华忠烈,赠道衔,予骑都尉世职,谥愍烈,入《清史列传》忠义传。
曾国藩的四弟叫曾国荃,曾国荃也是颇有才能,曾录取为贡生,在石达开进犯江西时,曾国藩作战不利,曾国荃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3000人,与周凤山一起合计6000人,赴援江西,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攻陷安庆后,因功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后又攻克无为州,取太平天国粮仓运漕镇,因功赏一品顶戴;而且这曾国荃打起仗来简直是不要命,在疫病盛行的不利情况下,以寡敌众,力战四十六昼夜,屡次击退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击毙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外,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但这曾国荃却有点疯狂,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尤其是在安庆之战后,曾国荃下令杀了一万多降卒,因而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而且他还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尤其是在攻入“天京”后,在曾国荃纵容下,湘军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
曾国藩为了保住这个得力的弟弟,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九弟开缺回籍;后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筹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晚年时期,升任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在去世前,被加太子太保衔,去世后谥“忠襄”。



曾国藩还有个五弟,叫曾国葆;曾国葆是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而加入湘军的,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死后诏依二品议恤,赠内阁学士,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谥靖毅。

清末曾氏家族有多牛?

2. 曾氏家族最大人物/是谁?

现今影响最大的我想应该是曾国藩吧。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又名曾传豫(传字辈),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3. 曾氏家族的起源??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 

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老的姓氏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备受敬仰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曾氏家族的起源??

4. 曾氏家族来源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如今的曾姓人,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
  全国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5. 曾氏家族的起源??

  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台湾第16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9%。

曾氏家族的起源??

6. 曾氏家族大事件

曾式家族迁徙事件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7. 曾氏一族的由来

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参考资料: 1.曾芳林 2.曾氏宗祠  http://zeng.memsky.com 3.曾氏宗亲网 4.  http://www.zengshi.net/ 5.曾凡雨: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序 6.  http://zsks.gov.cn/artical/list.asp?id=460

记得采纳啊

曾氏一族的由来

8. 都说富不过三代,看看曾国藩的后人是咋样的呢?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家子弟越到后面越骄纵,越耽于享乐,而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对于家书传教的曾国藩家族可是例外,现在的曾氏家族已经繁荣了8代,其子孙后代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在各个领域都培养出了领军人物。曾国藩是清晚期的中兴名臣之首,消灭了太平天国,为挽救大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其教子也是很有方法的,为后人留下了教子六项分别是勤、孝、俭、仁、恒、谦。

排在第1位的是勤,也就是你为人要勤快,曾国藩总结了人要做到五勤,分别是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曾国藩本人天资不是有多高,他认为自己比较愚笨,只有勤能补拙。即便是天分很高的人也要做到勤快,像李嘉诚每天仍然是5:59闹铃响后准时起床,前中国首富的王健林每天4点多就起来了,天天如此。

曾国藩教导后代第二重要的便是要孝,也就是孝顺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养育自己那么多年的父母都做不到,他谈何奉献社会?谈何立德,立功和立言?第3点,曾国藩提倡要勤俭持家,即便你是富贵的大族,曾国藩曾被追赠为曾文正公,标准的公候世家,但是他每天以身作则就能做到勤俭度日。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第4点要提倡的就是要做到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这是立足中国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

第5点要做到恒,要有恒心,曾国藩曾说只要有恒心没有不成的事,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持之以恒,选择了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
曾国藩的后人正是因为谨记他们老祖宗曾国藩的六字家训,每天三省吾身,才能在各行各业做出不菲的业绩,仍然使得这个家族持续的辉煌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