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发展战略

2024-05-07 20:37

1. 我国油气发展战略

我国油气发展战略:
1、尽量减少对外油气战略依赖。中国油气严重依赖进口,如果在非常时期或战时,国外会“卡”我们脖子。而国家大规模鼓励发展电动汽车,实际上就是为了逐步摆脱对国外油气的依赖程度。因为我们的电力主要是煤炭转换而成的,自己的煤炭够用200年。
2、尽多进口友好国家的油气。尽多进口俄罗斯、委内瑞拉、哈萨克等国的油气,以尽量提高能源战略安全程度。
3、加大开发海上油气田速度,弥补陆上资源枯竭的影响,减缓进口油气的增长速度,提高油气战略安全。
4、增加建设战略石油、天然气战略储备库的规模,通过增加储备量的方式提高能源安全程度。
5、发展替代清洁能源,眼下是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来替代石油,远景是依靠可控核聚变来发电,利用大海中取之不尽的氘、氚等元素,彻底解决人类挖掘化石能源问题。若可控核聚变能大规模利用,完全可以停止使用大部分的油气,获得彻底的能源战略安全。

我国油气发展战略

2. 国内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战略重点

首先,是加强我国东部、中西部和近海海域的石油勘探,重点加强老油区的勘查工作,力争在新层系和地区取得新的发现,增加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合理的石油自给率,实现石油储量和产量稳中有升。第二,要大力加强中西部和海域天然气勘探,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改变整个能源结构。第三,积极探索青藏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务实地开展南海南部海域油气勘探。第四,加强油气基础勘查工作,为油气资源勘探发展提供支撑。第五,加强低品位难动用探明储量的开发,增加探明储量的利用率。通过以上几方面工作,实现我国石油的供应稳中有升、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开拓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
5.4.1 加强东部、中西部和近海石油勘探
东部、中西部和近海海域为我国三大油区,其中的Ⅰ类盆地为石油的主要聚集盆地。通过东部深化勘探、中西部加速勘探、近海海域扩展勘探,保障石油探明储量的稳定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有升提供储量基础。
5.4.1.1 深化东部勘探
东部地区石油地质资源探明率已经超过57%,但待探明石油资源有140亿吨,仍很丰富。近年的勘探结果表明,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每年平均3亿~4亿吨左右,仍然是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主要地区,预测还可以稳定增储上产5~10年以上。但勘探的主要目标已经由构造圈闭为主向构造-岩性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转变,由中浅层向深层转变。
富油凹陷及周缘的构造-岩性和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东部的松辽、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深化东部勘探的主体。地层-岩性油气藏隐蔽性强,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加强储层预测,指导油气勘探。
深层石油资源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其中新区块、新层系和新领域是勘探的主要目标。要加强深层油气成藏基本石油地质规律研究,争取在5年内取得勘探突破。
5.4.1.2 发展中西部石油勘探
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待探明石油资源为197.00亿吨,占我国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的40%。其中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都处于中低勘探程度,待探明石油资源丰富,还有找到大中型油田的资源基础。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处于上升阶段。
这些盆地近几年的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塔北隆起大型碳酸盐岩油藏勘探的新进展推动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碳酸盐岩石油勘探,准噶尔盆地腹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石油勘探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田。
在勘探实践中,总结出了克拉通叠合盆地大型古隆起及古斜坡带石油成藏基本规律,大型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等地质新认识。
为保持中西部石油勘探的良好势头,需要进一步加强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各类型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使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在3亿吨左右,10年内实现石油战略接替。
5.4.1.3 加快近海海域石油勘探
渤海海域、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石油资源丰富,探明程度低,勘探前景广阔,具备增储上产的资源基础。经过多年勘探,对盆地石油成藏规律的认识较为深入。近几年的勘探势头良好,储量保持上升态势。应进一步加大渤海海域、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勘探力度,保证年均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在1.5亿吨以上,用5~8年时间实现年产4000.00万吨以上。
5.4.1.4 三大油区的Ⅰ类盆地是主要勘探领域
东部、中西部和海域三大油区待探明石油资源丰富,具有稳定发展石油勘探的资源基础。其中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陆上)石油地质资源尽管探明程度分别达到了64.9%和61.1%,处于中高勘探程度,近几年新发现资源中低品位石油资源比例增加,但待探明石油资源仍较丰富;渤海海域、塔里木和准噶尔等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33.1%、16.1%和37.4%,勘探程度低,还有发现大中型油田的潜力。
三大油区的Ⅰ类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中,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338.48亿吨,是三大油区的资源主体,是深化东部勘探,加快西部和海域勘探,确保石油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领域。
5.4.2 加快中西部和近海天然气勘探
我国近海和陆地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为29.18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8.42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近海海域两大气区。
5.4.2.1 大力发展中西部
中西部待探明天然气资源为16.9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的58.1%。其中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和柴达木盆地都处于中低勘探程度,待探明天然气资源丰富,还有找到大中型天然气田的资源基础。目前天然气探明储量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勘探前景好。
中西部近几年的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突破,为西气东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噶尔盆地南缘、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天然气田。
为保持中西部天然气勘探的良好势头,需要进一步加强前陆盆地、古生代地层岩性天然气勘探研究,确保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
5.4.2.2 加强近海海域
近海海域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7.65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6.2%,其中东海、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占近海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的76%。
东海、琼东南和莺歌海盆地近几年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为海气上岸提供了初步的资源基础。
围绕海气上岸的目标,加强近海主要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近期重点勘探目标为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同时加强东海盆地的天然气地质研究,保障近海海域的后备天然气资源供应,开拓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新的增长点。
5.4.2.3 两大气区的Ⅰ类盆地是主要勘探领域
大力发展中西部和近海天然气勘探的重点为Ⅰ类大中型含油气盆地。Ⅰ类盆地天然气的总体探明程度都很低,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探明程度分别为10%、29%和39%,其他Ⅰ类盆地天然气探明程度也在15%左右,勘探潜力很大。
通过大力加强中西部和近海的天然气勘探,提高天然气探明程度和供应能力,使年均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逐年增加。
以中西部和近海两大气区为依托,以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天然气运输网络建设为主线,系统规划天然气勘探开发、运输、储存及综合利用,促进天然气上下游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能够稳定供应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5.4.3 加强油气资源基础调查评价
5.4.3.1 加强油气公益性、基础性调查评价
以Ⅳ类盆地为主要目标,开展区域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加强油气基础地质研究。这次共评价Ⅳ类盆地81个,其中青藏地区19个,有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108.90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3.70万亿立方米,资源潜力比较可观,有望成为我国油气的接替区。这些盆地的石油地质研究程度很低,绝大多数盆地没有进行钻探工作。
其中海域深水的勘探技术还没有突破,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深水勘探开发装备和勘探开发技术,首先在南海深水区实施油气勘探作业,推动深水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5.4.3.2 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
在目前已经进行的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基础上,总结经验,结合本轮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进一步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选择陆地新区和海域深水以及石油公司未登记的中小盆地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
5.4.3.3 实施科探井工程
西藏的羌塘盆地、低勘探程度中小盆地、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风险高,需要系统的实物工作量解决基本认识问题,应实施科学探索井工程。通过科学探索井,系统获得这类盆地和地区的石油地质资料,落实青藏地区含油气前景和油气资源潜力,进一步探索低勘探程度中小盆地资源前景,回答南方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机理和规律等关键问题。
5.4.3.4 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和综合集成,加快地质图文资料数字化步伐,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5.4.4 推动南海南部海域油气勘探
南海南部海域诸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周边国家借助跨国石油公司的力量,已经对8个主要盆地形成事实开发,每年的产能近8000万吨油当量,并呈现快速向我国传统疆域蔓延的趋势。因此,建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针对周边国家已开发区、周边国家拟招投标区和深水空白区3种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对策。在周边国家已开发地区以技术服务和劳务合作为主;在周边国家拟招投标的地区,主张主权,采取合作方式,实行共同开发;在深水空白区坚持独立开发作业。

3. 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一、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背景
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资源,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剧增,油气资源的分布、生产、价格和贸易等均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格局产生激烈而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已经从油气资源生产大国发展成为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1998年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重组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各公司为满足自身企业发展和境外上市的需要,各公司分别在各自勘探开发矿权区内及有关盆地进行了公司层面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但是,公司层面的油气资源评价在原则、思路、方法、标准和结果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尽一致;评价范围仅限于矿权区所在的盆地;评价空间范围存在交叉重叠;部分海域和区域没有纳入公司层面评价范围;煤层气评价程度低,煤矿区煤层气没有开展过系统评价;油砂和油页岩从未开展过评价。因而无法满足从国家层面全面把握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的需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油气资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摸清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为更好地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油气资源,为国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考虑1994年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充分汲取近期各石油公司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
二、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管理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历时3年,全国17个单位、175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评价工作,直接投入经费1.16亿元,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和油页岩资源。
(一)组织机构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设立了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技术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领导小组是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机构,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三部委主管司局、主要项目承担单位的领导以及技术专家组首席专家组成。负责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审定项目工作组、技术专家组的组成人员和项目办公室负责人等重大事项,审定总体设计、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经费预算、评价成果及成果发布。
技术专家组由国内44位石油、地质和经济等方面的院士、专家组成。全面负责资源评价工作质量和技术把关、指导工作。
项目工作组是协调、督察机构,成员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项目承担单位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总体设计、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经费预算,协调项目承担单位间的工作关系,审议资源评价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监督、审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进展情况等。
项目办公室是资源评价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拟定资源评价项目总体设计、管理办法;编写实施方案、优选评价单位、组织子项目设立、实施、日常检查、评审验收和考核奖励;负责专家的联络和协调,为专家组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直接组织开展有关重点项目的评价与研究;负责资源评价工作原始资料及成果整理、汇总和归档;承办有关会议事项,负责公文、财务、保密、外事等管理工作;完成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项目工作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编写一级项目和总项目成果报告。
(二)项目管理
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为总项目,常规油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油气资源趋势预测、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为七个一级项目,各评价单位根据其承担的评价任务和评价的资源类型需要,分设了24个二级项目和33个三级项目。在项目设置上,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来保证评价任务的完成。
(三)项目成果
完成了所有一级项目及子项目的成果报告编写,编制4579幅图件和8171份表格。在一级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优选出一批勘探靶区的新的勘探层系,为扩大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增加油气潜在资源量奠定了基础。在南部北部陡坡深水海域,发现了我国海域最大的天然气;在我国东部两大主力油田外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大庆油田加强外围油气勘探,建设“百年油田”,扩大了资源战略接替区;为胜利油气开辟了勘探新层系和新领域,推动了整个华北地区前第三系的油田勘探。通过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在陆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较低的新区,获得了油气新发现,地质理论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推进了一批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落实了一批新的有利成油区带,优选一批勘靶区。
三、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的机制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机制为“政府部门组织、中央财政出资、产学研相结合、专家技术把关、成果资料共享”,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与配合,打破了单位间的资料封锁,促进了经验交流和理论与技术创新。
(一)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专家作用
本项工作由5家石油企业、6所大学和6个相关研究机构的175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集中了国内优势力量,发挥了石油企业生产实践和相关科研院校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优势。由国内一流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对评价工作进行全过程把关,保证了评价效果。
(二)成果资料共享,发挥服务效能
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系统,汇集了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数据和评价成果,具有动态评价功能。石油企业充分利用这些成果资料,开展了青藏高原、海相地层等油气风险勘查工作。同时,为政府、科研院校提供翔实、高效的公益性信息资料。
四、全国油气战略调查成果的作用
这次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资源管理需求、市场需求、石油企业需求,取得的成果对国家宏观决策和促进油气勘探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对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评价和预测成果为制定国家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用。
二是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起到了指导作用。评价提出的“深化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和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等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的建议,有效指导了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战略布局。
三是对石油企业调整勘探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石油企业依据评价结果,将勘探重点开始转向海域、海相地层和深部。同时,加大了对煤层气、油页岩和油砂的勘探开发力度。

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4. 油气资源战略评价

1.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为进一步摸清中国油气资源家底,更好地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油气资源,为编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于 2003 年联合设立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国家专项。

图2-4 中国含煤主要盆地分布示意图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评价了全国 129 个含油气盆地、42 个含煤盆地(群)(图 2-4)、80 个油页岩含矿区、106 个油砂矿区;建立了国家层面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和参数体系;总结了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富集成藏(矿)条件;分析了资源潜力,预测了石油和天然气(2006 ~ 2030 年)储量、产量增长趋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 765 亿吨,可采资源量 212 亿吨,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35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 22 万亿立方米,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 37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 11 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 亿吨,可回收页岩油 120 亿吨;油砂油地质资源量 60 亿吨,可采资源量 23 亿吨。
2. 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
为及时掌握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动态变化情况,2008 年以来,国土资源部组织石油公司对资源量变化较大的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琼东南、北部湾等 6 个盆地开展动态评价。评价表明: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 15%,渤海湾、鄂尔多斯贡献最大。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不包括南海南部海域)。其中,渤海湾中深层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地质资源量由 225 亿吨增加到 277 亿吨,可采资源量由 55 亿吨增加到 66 亿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特低渗储层开发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领域进一步拓展,石油地质资源量由 74 亿吨增加到 129 亿吨,可采资源量由 17 亿吨增加到 25 亿吨(图 2-5)。

图2-5 中国石油资源分布示意图

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 49%,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增加较多。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52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 32 万亿立方米。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使得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由 4.7 万亿立方米增加到 15.2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 2.9 万亿立方米增加到 8.9 万亿立方米。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查获得重要成果,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由 5.4 万亿立方米增加到 9.3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 3.4 万亿立方米增加到 5.8 万亿立方米(图 2-6)。

图2-6 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图

3.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
为提升中国油气地质调查水平,优选油气有利目标区,促进油气新发现和重大突破,提高油气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国土资源部于 2004 年至 2010 年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
选择地质调查程度低的陆地新区和海域以及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在超深水海域、复杂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区域、高寒高海拔等地区,开展油气资源前期战略调查,寻找新的油气远景区、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推动油气新发现和重大突破,促进油气勘探开发。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开拓了近中期中国油气新区、新领域的勘探方向,优选了一批新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为扩大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奠定了基础。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首次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中国深水勘探的重大进展。在中国东部松辽、渤海湾两大主力油区及外围的新领域、新层系获得了新的突破和重要进展。在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新的含油气目标区。煤层气示范工程获得成功,推动了全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在青藏高原、南方海相、秦岭大别两侧等地质地形复杂地区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地质新认识,技术方法攻关取得新进展。

5. 油气资源战略地位

油气资源作为能源,其在运输、热值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均优于煤炭,故自20世纪以来,油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现已取代煤炭而成为能源之王。如70年代初,整个欧洲全部能源消耗中,煤炭只占22%,而石油已升至61%,同期日本能源消耗中石油则高达70%。到80年代,全世界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气占55%以上。油气在运载工具中是占统治地位的能源,这不言而喻。近几十年来,为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人类生活所用燃料已逐渐更替为油气,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也转而用油气作燃料。油气作为能源,在战争中的作用更是显著。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战役的胜败都取决于石油供应能否跟上,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将领隆美尔实质上就是被美军将领巴顿用石油击败的。
油气资源还是化工、机械、医药(包括农药)、化肥等工业的主要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等化学工业应用的主要原料即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工产品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染料、农药、医药,又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还有合成氨、硫酸等无机化工产品。化工产品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化工产品。另外,石油又能提取重要的润滑油料,在各种机械中起到重要的润滑作用。
综上所述,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在各国均受到高度重视,通常将其作为战略物资来评价、规划和管理,并针对其开发、利用制定特殊的政策和策略,大量投资国内外油气资源的勘探、评价与开发、生产活动。
就世界而言,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其勘探、生产形势良好。
截至1999年底,世界剩余石油与天然气探明储量(指可采储量)分别为1386×108t和146×1012m3,1999年世界油气产量分别为32.3×108t和2.3×1012m3,油气储产比分别高达42.9∶1和62.02∶1。因此,可在较长时期内保证油气持续高产。
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1994年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估计,全球油气最终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113×108t和327×1012m3,到1999年底,世界已累计探明油气可采储量2576×108t和210×1012m3,故尚有536×108t石油可采资源量和117×1012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未探明,勘探前景良好。
然而,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现已发现的富集区域有中东、西亚-俄罗斯、北美。未来世界有4个重要油气发展区域。
(1)欧佩克国家。在21世纪,这些国家仍将是世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战场。1999年,在探井数下降的情况下,伊朗、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及沙特阿拉伯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均超过1亿吨,展现了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2)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但油气勘探程度很低,这无疑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预计在21世纪,该地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将充满生机,迅猛发展。
(3)加拿大。在其北部及海域勘探程度很低,潜力较大,1999年在纽芬兰海上发现两个大型油气田,展现了近期勘探前景。
(4)俄罗斯。1999年石油产量2.95×108t,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48.11×1012m3,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该国北部和海域勘探领域还十分广阔。因此,该国在21世纪,油气勘探开发仍将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
另外,世界油气资源的需求分布也极不平衡。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油气需求量巨大,但其自身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大部分油气均依靠从中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
上述资源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富集区与需求区的严重错位,导致了供需矛盾,经常引起油气价格战、贸易战甚至战争和武装冲突。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竞相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措施争夺石油竞争的主动权。分析近十余年发生的众多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与油气有关。
由于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油气资源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油气最多的国家。控制和争夺全球油气资源是美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控制欧亚大陆,因该区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里海石油资源的争夺都是美国与俄罗斯战略争夺的表现。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之一,是欧佩克组织以外最大的石油输出国。21世纪俄罗斯的石油战略目标是持续增加石油产量,扩大出口,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和复兴。但俄罗斯在跨世纪的石油战略中处于被动地位,美国已加紧抢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部分油气资源,俄罗斯不仅经济受到打击,而且其地缘战略地位进一步恶化。
中东地区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66.42%,天然气储量的31%,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产地。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一半来自中东。因此世界上的大国为了自身利益,都在争夺中东油气资源。美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其拥有中东充分的石油供应。同时,中东地区与欧洲有广泛联系,西欧国家的油气一半来自中东;日本也在中东地区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并获得了较多利益,其油气之80%以上来自中东。
亚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上升最快的地区。日本、韩国90%以上的油气依赖进口,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近期也将成为石油进口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印度也在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其所需要油气大多从西亚进口,为确保石油安全,印度正在采取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石油开发,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等战略措施。
我国是油气资源大国。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石油资源量为940×108t,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38×1012m3。以上资源量为地质资源量,为与国际接轨和对比,需转化为可采资源量。据近年来一些专家测算,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大致分别为(93~174)×108t和(6~13)×1012m3,与C.D.Marsters(1994)发表的世界各国油气资源量数据对比,我国石油资源量排第9位,天然气排第6位。截至1999年,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05.6×108t,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21.5%,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3.1×1012m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为6.6%,说明下一步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从油气产量看,2000年我国石油产量1.62×108t,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277.26×108m3,约排在世界第15位。然而,全面研究我国油气资源状况、生产状况和供需状况,就发现我国油气资源及产供前景不容乐观:①我国油气资源丰度和人均占有油气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均值。单位国土面积油气资源丰度仅为世界平均丰度的57%和45%,人均占有油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均值的17.1%和13.2%,可见我国油气资源相对于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是贫乏的;②油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富集于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吐-哈、柴达木、莺歌海、琼东南、东海等少数大盆地中,而其他广大地区油气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0%左右;③油气勘探进入稳定期,探明储量近几年持续高水平增长,但勘探难度却越来越大;④油气产量增长缓慢,1990~1998年,年石油产量增长率平均为1.57%,其中1995~1998年增长率仅0.83%,1999年石油产量还减产0.43%,预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石油产量也只在1.6×108t稳中有升,增幅不大。但天然气产量近期增长速度加快。总体而言,油气产量增长越来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油气需求缺口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净进口石油0.5×108t,而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已超过1×108t,一举成为第二大油气消费国。专家预测近10~20年我国石油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补充。因此,为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必须逐渐摸清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和其开发技术经济可行性,制定强有力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有效开发国内油气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开发,夺取世界油气竞争主动权。

油气资源战略地位

6. 国内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研究现状

一、研究阶段
国内对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研究可以分为起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来也将朝综合预测的方向发展。
(一)起始阶段
国内对油气资源发现趋势的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翁文波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专著《预测学基础》,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兴起—成长—鼎盛—衰亡”的自然过程,油气的发现也有类似的规律,基于此理论思想提出了泊松旋回(PoissonCycle)模型。该模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预测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可以对某一油区、国家或组织全过程的产量进行预测。翁先生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本专著“Theory of Fore-casting”,该书将泊松旋回更名为生命旋回。此后,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发现趋势的研究,由于统计分析与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在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发展阶段
以陈元千教授为代表继承并发展了翁先生的预测理论,并在油气田储量、产量预测及中长期规划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996年,陈元千教授完成了翁氏模型的理论推导,并提出了求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试差法。由于原翁氏模型是在模型常数b为正整数时理论推导结果的特例,故将此结果称之为广义翁氏模型。此外,陈元千、胡建国、张盛宗等还提出了威布尔(Weibull)模型、胡—陈—张(HCZ)模型、胡—陈(HC)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以及广义Ⅱ型数学模型。黄伏生、赵永胜、刘青年提出了t模型,并由胡建国等完成推导。陈玉祥、张汉亚将经济学中的龚帕兹(Compertz)模型也应用于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
二、预测模型
综合对比国内外10多种关于石油峰值理论定量研究的模型,大体分为如下3类:基于生命有限体系的生命模型,如:哈伯特模型、广义翁氏生命旋回模型和龚帕兹模型;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和t模型;基于生产实践和理论推理的广义数学模型,如HCZ模型、HC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和广义Ⅱ型数学模型。
三、研究实例
(一)我国石油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1.石油地质储量的预测
国内不同机构或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石油的年均探明地质储量为7×108~8×108t(表2-2-1)。
表2-2-1 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预测对比表


其中,贾文瑞等采用了翁氏生命旋回和费尔哈斯两种模型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翁氏生命旋回法测算1996~2010年预计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05×108t左右,即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t左右,而且大概在2010年以后,年增探明储量将逐步明显降低。沈平平等人2000年预测2001~2010年中国石油年增探明储量的规模保持在6×108~7×108t。国家石化局预计“十五”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6.44×108~6.9×108t,2006~2015年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7.3×108t。钱基在2004年预测,中国的新增石油储量峰值将在18~22年后到来,比美国晚50年左右。从一般含油气区的规律看,产量峰值期比储量峰值期滞后约15~20年。预计中国国内在储量峰值期到来前(2020年)将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60×108~200×108t。张抗、周总瑛利用逻辑斯谛模型、经验趋势法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了近中期我国石油储量增长情况,2001~2005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5×108~38×108t,2006~2010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2×108~35×108t。郑和荣、胡宗全2004年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可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08t左右,共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0×108t左右。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石油资源尚有较大潜力,20年内(2005~2025)储量将稳定增长,发现石油可采储量5000×104t以上大油田或油田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其中,东部地区石油储量增长基本稳定,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0.6×108~0.8×108t,西部地区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可保持在0.5×108~0.6×108t左右。
2.石油年产量的预测
国内对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预测,总体认为产量高峰在2×108t左右,高峰出现时间在2010~2020年。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期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2×108t左右。贾承造2000年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约1.7×108~2.1×108t左右,高峰值将出现在2010~2020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计未来20年石油产量将逐步形成西部和海上接替东部的战略格局,从而保持全国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东部油区年产油0.89×108~0.96×108t,2020年产油0.76×108~0.85×108t;2010年,我国西部油区产量将上升到0.51×108~0.55×108t,2020年将上升到0.68×108~0.75×108t;预计2010年海域石油产量将上升到0.36×108~0.39×108t;2020年达到0.37×108~0.41×108t。2020年全国实现原油产量1.8×108~2.0×108t是有把握的。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3年预测,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1.75×108t,2010年原油产量1.8×108~1.9×108t,2015年原油产量1.8×108~2.0×108t,2020年原油产量1.7×108~1.9×108t。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张抗、周总瑛等在2000年总结了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天然气储量与产量增长预测(表2-2-2、表2-2-3)。
表2-2-2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表2-2-3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李景明等根据1991年以来的天然气储量增长态势,综合考虑中国天然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利用翁氏旋回法、龚珀兹法、历史趋势法等预测,2001~2015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2.95×1012m3,年均增加可采储量1839×108m3。按照2015年年产10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中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仍可保持在30∶1以上。天然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仍然是7大盆地。
钱基预计到2020年,国内可以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012~10×1012m3。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正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大型气田将不断发现。估计2004~2020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3.13×1012m3,年均增加可采储量1839×108m3。到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将达到5.6×1012m3。按照2020年年产12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仍可保持在25∶1以上。并预测国内天然气产量2010年达到800×108m3,2020年达到1200×108m3。

7.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油气资源评价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一个发生和发展过程。
关于油气资源评价的起源,不同专家有不同看法,没有定论。笔者认为,自从人类有目的地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以来,任何一个勘探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从本质上讲,油气勘探过程本身就是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油气资源评价起源于人类第一次有目的的油气勘探活动(约在1850年左右)。
但是,在随后的100年中,油气资源评价主要是定性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其间有少量的定量评价,但方法很简单,属于粗略估算性质。如前苏联专家古勃金(1937)在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即采取相当粗略的方法,对全球的油气资源进行了估算,所得结果精度低,可靠性差。故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属于资源评价起始阶段,以评价意识不强、方法简单、结果可靠性不高为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油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全球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增加,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对油气资源评价就更加重视,评价理论与方法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石油地质理论的飞跃发展,油气勘探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日益完善,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油气资源评价迈入了定量评价阶段。其中,60年代至70年代初,油气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卓著,扎根于油气地质理论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评价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与程序,提出了大量的评价模型与数学方法,特别是基于实验和统计学的评价方法日趋成熟,同时对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研究,对如何进行评价参数的取值和提高评价结果可信度方面进行了大量讨论。这一时期,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学术委员会,组织了本国及全球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70年代中后期以来,油气地质理论、计算机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发展,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蒙特卡洛法的引入和应用、盆地模拟的起源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专家系统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老区勘探向精细和高难度领域发展,新区勘探向非常规领域发展,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其成藏机制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故而人类认识到其评价的方法也应不同,从而促使了评价的“个性化”发展。经过自50年代统计预测至80年代的盆地模拟、勘探层分析再到90年代专家系统、决策分析的不断发展,现在油气资源评价已形成一个评价理论成熟系统、评价方法多达数十种的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评价模型上看,可分为含油气性评价方面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逻辑信息及专家系统等,资源量计算方面的丰度法、成因法(包括盆地模拟)、经验历史趋势外推法、勘探目标分析法、主观评价法,经济、决策分析方面的各种方法;从处理方法上看,可分为统计分析、盆地模拟及人工智能类。所有这些方法均在全球、含油气区、盆地、区块、勘探层以及圈闭等不同级别对象的评价实践中得到大量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8. 我国油气地质勘探发展规律与资源潜力

康 一 孑
油气资源是近几年来是国内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以至中央电视台节目中,都提出了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而担心,认为探明的储量难于满足需求,并具体举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为 24. 3 亿吨、2. 2 万亿立方米 ( 2003年底资料) 以上可采储量为剩余可采储量,是个动态数字,用发展规律来分析,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的十年来,每年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都是 24 亿吨左右,产量由 1. 5 亿吨逐步升至 1. 68 亿吨,而天然气在 1995 年的探明可采储量为 0. 7万亿立方米,到 2003 年翻了两番,年产量从 180 亿立方米升到 255 亿立方米,增长的潜力较大。纵观世界和一些主要产油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美国石油可采资源量较大 ( 为 350 亿吨) ,在 1975 年达到产油高峰期,年产原油 5. 3 亿吨,以后就逐步下降,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产油量为 3 亿吨左右,这 10年间,其石油探明可采储量 ( 即剩余可采储量) 也都在 30 亿吨左右。世界 1978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年产量达 32 亿吨,当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 500 亿吨左右,但一直到 1990 年左右,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则上升到 1000 亿吨以上,到2000 年则为 1400 亿吨左右,因此采油量在达到 45 亿吨时,储采比也在 30 以上。
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自上世纪初开始应用,到 40 年代起逐步代替煤,成为主要能源,到七八十年代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达到 60% 以上,为工业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石能源存在于地球历史 5 亿 ~6 亿年到几百万年间的沉积地层中,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有限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内总要枯竭。因此,在能源内不能只用石油,要有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并应早做准备。但是,世界上在本世纪中,我国在近 20 年内,石油天然气仍然是重要能源。近几年石油价格的猛烈上涨,是有其复杂因素造成,并不是油气资源短缺,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所承认的。
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在油气地质勘探中不断有所发现,产、储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近 10 多年来,石油产量在沙特、伊朗、俄罗斯、美国之下,是在年产 1. 5 亿吨以上的国家中,占据在第五至第九之间的位置。我国 50 多年中,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中是有一些发展规律需要归纳总结。
一、地质勘探工作上的地质理论、方向、方法和勘探程序
20 世纪 50 年代初,油气产、储量都很低,且受陆相不能生油,勘探力量非常薄弱的基础上起步。首先在我国是以陆相地层为主的条件下,提出陆相地层也能生油的理论鼓舞下,建立了在陆相地层内找油的信心并加以实现,成为世界一大创举。其次,是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以区域勘探为先驱,统一三大部门 ( 石油部门、地质部和中科院) 的力量,甩开东部新区 ( 松辽和渤海湾盆地) 的战略部署,在较快的时间内打开局面,建立起我国石油工业基地。但在具体工作上,地质勘探走了不少弯路,油田和储量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和发现的,如区域勘探上的 “区域展开和重点突破”,钻探井中的五位一体 ( 地质、钻井、地震、测井和实验室) ,钻探井中资料的取全取准,钻探中失败教训的总结等。20 世纪 50 年代曾钻探了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塔里木等盆地,结果只有前两个成功并获得大油田和较多储量,其他 4 个盆地虽然有小油田和少储量,但基本上是失败的,这是多因素所造成的,将在后面阐述。目前总结的是,只靠单一因素是找不到油气的,例如柴达木、四川、塔里木盆地构造明显又多,但很多钻探失败,鄂尔多斯盆地基本为单斜除个别地域外没有构造,但沉积古地理在一些地方形成三角洲,又找到大型储量上几亿吨的油田。总之,要找到油田和储量是要下功夫的,不论是过去和将来,不能认为: 简单和容易找的油田和储量已找得差不多了,今后都是很难找的了。
据统计,我国中、新生界以陆相为主,石油主要蕴藏于白垩系、侏罗系和三叠系中,渤海湾盆地及沿海大陆架主要是第三系,海相石炭系和奥陶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此外四川的海相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蕴藏有大量天然气,塔里木的陆相的白垩系、第三系,鄂尔多斯的海相奥陶系和海陆交互相的石炭系—二叠系都蕴藏了大量天然气。
二、科技进步使我们找到更多油气田
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油气勘探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地震技术的提高,从二维、三维到各种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对地下深层构造以及岩相古地理都有所认识,测井的成像技术对识别油气层的能力提高,钻井在高陡构造和地形复杂地区能定靶钻井,完井试油的酸化压裂技术改变油层产油能力等,都在寻找油气田提高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在过去根本无法发现油气田。几个明显的例子: 例一: 准噶尔、塔里木盆地中央的沙漠地带,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行了地震大剖面工作,才了解了地质构造,并进行钻井,发现了一系列油气田,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例二,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早在 50 年代钻井就发现了一个依希克里克小油田,后因构造复杂,地面地下不一致,钻井也过不了关,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直到 90年代通过地震工作才将地下构造搞清,钻井也解决了定向钻井的问题,才发现克拉 2 号大气田,成为我国丰度最大产量高的最大气田。例三: 四川是我国天然气发现最早的盆地,但川东地区构造陡,地面地下不一致,找不到地下构造高点,只发现了一些小气田,到 80 年代解决了地震搞清地下构造高点、钻井定向打井的技术,并明确了石炭系储层良好的高产气田,一些构造带成串的气田形成上千亿立方米的储量,改变了四川产气的面貌。例四: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大面积上亿吨油田的发现,主要得益于地层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就在安塞油田有储量而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的时候,采取了井下增产措施———酸化、压裂,并获得成功,使产量提至经济效益以上,油田活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上升至年产原油千万吨以上,改变了整个盆地的评价。
80 年代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科学探索井的拟定和实施,这也是科学研究探索区域勘探的一个办法,在 10 口科探井成功了两口,这就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参 1 井和吐哈盆地的台参 1 井,解决了这两个盆地的出气和出油,成为打开一个地区新局面的重大发现,这种发现钻井少而意义大,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三、大的沉积盆地与油气储量、产量的关系密切
石油天然气均分布于各沉积盆地内,据专家统计,世界共有含油气盆地 400多个,大型盆地 ( 一般大于 10 万平方千米) 具有高储量高产量 ( 20 世纪末的资料) ,年产是上亿吨 ( 探明可采储量在 50 亿吨以上) 的盆地有 8 个,年产量上5000 万吨 ( 探明可采储量 20 亿吨以上) 的盆地 28 个,其中我国有 2 个 ( 松辽、渤海湾盆地) 。我国共 400 多个沉积盆地,有油气远景的约 120 个,其中有油气田的 25 个,大型沉积盆地陆上有 9 个 ( 8 个有油气田) 。陆上已有油气田的 8 个大型盆地,松辽、渤海湾两盆地在勘探前期 ( 5 ~15 年内) 就已探明可采储量 20亿吨,其他 4 个盆地则历经艰险,有的经过 40 年甚至 70 年以上的勘探才探明 5亿 ~10 亿吨可采储量 ( 包括天然气储量的油当量) 年采油量 ( 含天然气产量的油当量) 超过 1000 万吨。
鄂尔多斯盆地很具有代表性,从 1908 年开始勘探,到 1950 年只有延长、永坪两个小油田,年产油不足 1 万吨,20 世纪 50 ~ 70 年代在盆地四周及中心做过勘探工作,由于对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才发现了侏罗系河流相的次生油藏,突破中型油田的产油关。80 年代经科学探索井钻探和三叠系沉积相研究分析,找到了奥陶系大气田和湖相三角洲的三叠系大油田,这时的探明可采储量石油达到 3 亿吨,天然气达到了 7000 亿立方米 ( 相当 7 亿吨油当量) ,石油气年产量 1500 万吨,天然气 50 亿立方米以上 ( 2005 年) 。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面积 56 万平方千米,石油勘探工作是在1950 年中苏石油公司时开始的,由于中央是沙漠,开始只是在北部库车坳陷和南部西南坳陷进行,因为勘探条件复杂,几上几下,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扎扎实实地对盆地开展了区域勘探,首先在北部轮南地区发现三叠系和侏罗系油藏,又在奥陶系和石炭系见到油田,并在塔中隆起上探明中型石炭系砂岩油藏,但由于后期破坏,大部分构造不含油,使短期内找到大油田、高储量的希望落空。20 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库车坳陷探明克拉 2 大气田、塔北隆起探明塔河大油田 ( 奥陶系) ,才使在塔里木盆地能找到更多油、气田,更多油气储量成为现实,但塔里木还有很多空白地区和许多找油气的新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
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也是油气勘探的老区,50 年来也走了不少弯路,近20年又有新发现,油、气储量明显增加,老盆地焕发了青春。准噶尔盆地1955 年发现了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探明地质储量 7 亿吨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近 20 年全盆地处处开花,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都有新发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 17 亿吨以上 ( 可采储量达 4 亿吨) ,年产量上千万吨。四川盆地主要产气,但在1958 年川中有三个构造喷出高产油流,开展了找油会战,由于是裂缝产油,石油勘探一直没有突破,而四川盆地在三叠系、二叠系中的裂缝天然气很发育,曾达到年产 60 亿立方米的规模,但由于储量不易计算,川气不能出川。1978 年后,石炭系砂岩气层及侏罗系、二叠系岩性气藏的发现,天然气地质储量达到 8000 亿立方米以上,探明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在 3000 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达 100 亿立方米以上。
四、油气资源潜力与能源战略
当今世界石油价格猛涨至 50 ~60 美元/桶或更高,国内油气需求上升速度大于油气产量上升速率,近年石油年进口量已超过 1 亿吨,地质勘探工作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首先还是要加强国内油气勘探,使国内油气储量、产量保持上升势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常规资源量有潜力,石油产是量尚未达高峰年,天然气已探明可采储量高不足最终可采资源量的 25%,预测年产量在千亿立方米以上,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油气年消费量仍在上升,需要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进口,但决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消费掉 8 亿吨以上石油 ( 自己生产 3 亿吨) ,天然气 6000 亿立方米以上 ( 自己生产 4000 亿立方米) ,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 20%以上。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有一笔不小的数量,首先是石油,我们的稠油、油矿及低渗透油层潜力存在,如准噶尔、松辽、二连、渤海湾、四川等盆地早就有发现,但是由于开发成本高,技术不过关,没有开发,稠油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也开发了一部分,其经济价值甚至高于正常原油。油页岩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炼制,其数量 ( 储量) 甚为可观,当油气十分奇缺时,我们也应当考虑。非常规天然气在世界上及国内一直考虑的煤层气和可燃冰 ( 天然气水合物) 是很重要的接替物,美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年产煤层气 300 亿立方米以上,可燃冰更是数量巨大,在我国油气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更应及早动手勘探开发。当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节能降耗也是必须进行的,在我国人均 GDP 只有 1000 多美元的情况下,就发展了 4000 多万辆汽车 ( 其中私人小汽车占一半以上) ,年用掉原油 1. 3亿吨,相当我国年进口石油的全部,是值得考虑的。从全世界角度考虑,几十年内,化石能源不会短缺,但从目前开始,就应考虑一个问题, “今后只用石油这个能源吗?”世界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后,肯定要用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氢能……将是今后的主要的。如我们在使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核能中已经获得一些结果。如何改变我们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 67. 7%,油气占 25. 3%,其他只占 7% 的现状,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