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2024-05-17 18:36

1.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一般不行,死了就是死了。但在双星系统中有可能。
在双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通常质量不同,而不同质量的恒星演化速度是不同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演化越快;质量越小,寿命越长,演化越慢。如果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到了晚期,成为了一颗白矮星,而另一颗质量较小的恒星仍在主序星阶段。随着主序星继续演化,也变成了红巨星,体积变大了,外层以氢为主的气体进入了那颗白矮星的引力范围(叫洛希半径),这些气体就会在白矮星的引力作用下,跑到白矮星上面去。等到这些气体在白矮星上面积累得足够多时,这颗已经濒临死亡的白矮星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又会变成一颗主序星。而那颗原先质量大的主星反而变成质量小的白矮星。
这种在双星系统中质量转移情况的存在已经被证明了。算是恒星复活了。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2.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这个奇想是很有趣的。从恒星的物质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氢与氦,此外,还有其他元素。但是按照化学元素的起源理论来看,宇宙的早期只有轻元素(氢),后来才有重元素(如铁、钙、镁)。重元素是由轻元素合成变化出来的。例如,太阳的内部正不断地把氢变成氦,而氦后来又变出锂、铍、硼等元素。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能粗略地叙述。
当原始太阳逐渐收缩时,内部温度会越来越高,而当温度高达500万K左右时,就会发生由4个氢原子核变为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也就是说,开始有了氦这个元素。其后太阳继续收缩,内部温度继续增高,当核心区的温度达到1亿K左右时,2个氦核会合成为铍8(数字为原子量),同时铍8又会分裂为2个氦核。在合成与分裂中,总会有少量的铍8存在,其中一部分会俘获氦4而产生碳12。
有了碳12后,它可能进一步俘获氦核而形成氧16、氖20和镁20。
当氦核大部分用完时,核心区可能再次收缩而升温。这样,在高温条件下,碳、氧和氖核相互作用而形成硅族元素,最后形成铁。由于铁是最稳定的元素,所以核反应到此就结束了。
早期的恒星上,应当只含有氢、氦,以及铁族重元素。但是,我们的太阳上,还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恒星是不断演化的。有的星长到“红巨星”阶段时,其中少量的铁就会依次俘获中子而生成从铁到铅和铋这样的元素。而在晚期的超新星大爆炸中,又会生成更重的元素,以至比铀还要重的元素。
第一代恒星不断地向空间发射微粒(质子、电子与中子),而在超新星爆炸中,又将恒星内部的各种元素抛射入空间。这样,在空间的弥漫物质中就含有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后来,弥漫物质又凝聚成新一代的恒星。那么,它就会包含有更多的重元素。
由此看来,我们的太阳已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恒星了。
总之,一个恒星瓦解死亡后,它的物质的一部分可能重新组成新的恒星。用一句风趣的话来说,是恒星“死而复生”了。但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或者说是物质更复杂的恒星,而不是一颗恒星真的“复活”了。

3.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这个奇想是很有趣的。从恒星的物质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氢与氦,此外,还有其他元素。但是按照化学元素的起源理论来看,宇宙的早期只有轻元素(氢),后来才有重元素(如铁、钙、镁)。重元素是由轻元素合成变化出来的。例如,太阳的内部正不断地把氢变成氦,而氦后来又变出锂、铍、硼等元素。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能粗略地叙述。
当原始太阳逐渐收缩时,内部温度会越来越高,而当温度高达500万K左右时,就会发生由4个氢原子核变为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也就是说,开始有了氦这个元素。其后太阳继续收缩,内部温度继续增高,当核心区的温度达到1亿K左右时,2个氦核会合成为铍8(数字为原子量),同时铍8又会分裂为2个氦核。在合成与分裂中,总会有少量的铍8存在,其中一部分会俘获氦4而产生碳12。
有了碳12后,它可能进一步俘获氦核而形成氧16、氖20和镁20。
当氦核大部分用完时,核心区可能再次收缩而升温。这样,在高温条件下,碳、氧和氖核相互作用而形成硅族元素,最后形成铁。由于铁是最稳定的元素,所以核反应到此就结束了。
早期的恒星上,应当只含有氢、氦,以及铁族重元素。但是,我们的太阳上,还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恒星是不断演化的。有的星长到“红巨星”阶段时,其中少量的铁就会依次俘获中子而生成从铁到铅和铋这样的元素。而在晚期的超新星大爆炸中,又会生成更重的元素,以至比铀还要重的元素。
第一代恒星不断地向空间发射微粒(质子、电子与中子),而在超新星爆炸中,又将恒星内部的各种元素抛射入空间。这样,在空间的弥漫物质中就含有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后来,弥漫物质又凝聚成新一代的恒星。那么,它就会包含有更多的重元素。
由此看来,我们的太阳已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恒星了。
总之,一个恒星瓦解死亡后,它的物质的一部分可能重新组成新的恒星。用一句风趣的话来说,是恒星“死而复生”了。但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或者说是物质更复杂的恒星,而不是一颗恒星真的“复活”了。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4. 恒星如果死亡,围绕其运行的行星上的生命还会存在吗?

当像我们的太阳这样的恒星死亡时,剩下的只是一颗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一颗绕着白矮星运行的行星为确定生命是否能够在恒星死亡中幸存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机会。

图注:一颗围绕一颗小恒星运行的行星在经过其主星的正面或"过境"时会产生强烈的大气信号,如上图所示。白矮星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描述岩石行星。
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展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将到来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如何在绕白矮星运行的类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号。
当一颗绕着小恒星运行的行星经过其前恒星或穿过其恒星时,会产生强烈的大气信号。白矮星将其推向了极致:它们比我们的太阳小100倍,几乎与地球一样小,这为天文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表征岩石行星的机会。

文科学院天文学副教授,卡尔·萨根研究所所长丽莎·卡尔滕格格(LisaKaltenegger)说:“如果白矮星周围存在岩石行星,那么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发现它们的生命迹象。”
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瑞安·麦克唐纳(RyanMacDonald)表示,计划于2021年10月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寻找岩石系外行星生命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

“当观察环绕白矮星的类地行星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可以在数小时内探测到水和二氧化碳。”麦克唐纳说,“用这台强大的望远镜观察两天,可以发现生物特征气体,例如臭氧和甲烷。”
在一份由合著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安德鲁·范德堡(AndrewVanderburg)领导的另一篇论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过境巨型行星(WD1856–534b),这证明了白矮星周围行星的存在。卡尔特内格也是本文的合著者。

这颗行星是一颗气体巨星,因此无法维持生命。但是它的存在表明,可以维持生命的较小的岩石行星也可能存在于白矮星的宜居区域。
“我们现在知道,白矮星周围可能存在巨大的行星,证据可以追溯到100年前,显示出岩石物质污染了白矮星的光,白矮星系统中肯定有小岩石。”麦克唐纳说,“想象一下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绕着白矮星旋转是一种逻辑上的飞跃。”

研究人员将哈勃太空望远镜与过去康奈尔大学研究中的白矮行星模型大气相结合,结合了通常用于检测巨大系外行星大气中气体的常规分析技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运输系外行星勘测卫星,现在正在寻找白矮星周围的此类岩石行星。如果发现其中一个世界,卡尔滕格格和她的团队已经开发出模型和工具,以识别该行星大气中的生命迹象,随后韦伯望远镜很快开始对该行星大气进行搜索。

卡尔滕格格说,在绕着白矮星运转的行星上寻找生命特征的意义是深远的。大多数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终有一天会变成白矮星。
“如果恒星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尽头怎么办?”她说,“即使我们的太阳已经死了,生命还会继续吗?在环绕着白矮星的行星上的生命迹象不仅会显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坚韧,而且也许还能窥见我们的未来。”

5.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这个奇想是很有趣的。从恒星的物质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氢与氦,此外,还有其他元素。但是按照化学元素的起源理论来看,宇宙的早期只有轻元素(氢),后来才有重元素(如铁、钙、镁)。重元素是由轻元素合成变化出来的。例如,太阳的内部正不断地把氢变成氦,而氦后来又变出锂、铍、硼等元素。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能粗略地叙述。
当原始太阳逐渐收缩时,内部温度会越来越高,而当温度高达500万K左右时,就会发生由4个氢原子核变为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也就是说,开始有了氦这个元素。其后太阳继续收缩,内部温度继续增高,当核心区的温度达到1亿K左右时,2个氦核会合成为铍8(数字为原子量),同时铍8又会分裂为2个氦核。在合成与分裂中,总会有少量的铍8存在,其中一部分会俘获氦4而产生碳12。
有了碳12后,它可能进一步俘获氦核而形成氧16、氖20和镁20。
当氦核大部分用完时,核心区可能再次收缩而升温。这样,在高温条件下,碳、氧和氖核相互作用而形成硅族元素,最后形成铁。由于铁是最稳定的元素,所以核反应到此就结束了。
早期的恒星上,应当只含有氢、氦,以及铁族重元素。但是,我们的太阳上,还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恒星是不断演化的。有的星长到“红巨星”阶段时,其中少量的铁就会依次俘获中子而生成从铁到铅和铋这样的元素。而在晚期的超新星大爆炸中,又会生成更重的元素,以至比铀还要重的元素。
第一代恒星不断地向空间发射微粒(质子、电子与中子),而在超新星爆炸中,又将恒星内部的各种元素抛射入空间。这样,在空间的弥漫物质中就含有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后来,弥漫物质又凝聚成新一代的恒星。那么,它就会包含有更多的重元素。
由此看来,我们的太阳已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恒星了。
总之,一个恒星瓦解死亡后,它的物质的一部分可能重新组成新的恒星。用一句风趣的话来说,是恒星“死而复生”了。但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或者说是物质更复杂的恒星,而不是一颗恒星真的“复活”了。

死后的恒星能复活吗?

6. 目前科学家有发现恒星死亡的吗

有,发现了许多恒星死亡后的残骸。
恒星死亡后,形成的残骸各种各样,如小质量恒星死亡后会形成白矮星。如果是刚刚死亡的小质量恒星,还能看到在白矮星周围有一圈星云物质,仿佛围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一样,所以叫行星状星云。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死亡,会形成弥漫星云和中间的一颗中子星。时间长了,外围的弥漫星云会慢慢消失,只剩下一颗中子星了。如果恒星质量超大,超新星爆发后,不会形成中子星,而是会在中心位置形成一个黑洞。黑洞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的存在。
现在已经发现的白矮星和中子星很多了,黑洞也通过它与其他恒星和星际物质的作用基本肯定存在了。

7. 目前科学家有发现恒星死亡的吗

有,发现了许多恒星死亡后的残骸。
恒星死亡后,形成的残骸各种各样,如小质量恒星死亡后会形成白矮星。如果是刚刚死亡的小质量恒星,还能看到在白矮星周围有一圈星云物质,仿佛围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一样,所以叫行星状星云。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死亡,会形成弥漫星云和中间的一颗中子星。时间长了,外围的弥漫星云会慢慢消失,只剩下一颗中子星了。如果恒星质量超大,超新星爆发后,不会形成中子星,而是会在中心位置形成一个黑洞。黑洞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的存在。
现在已经发现的白矮星和中子星很多了,黑洞也通过它与其他恒星和星际物质的作用基本肯定存在了。

目前科学家有发现恒星死亡的吗

8. 恒星死后变成了什么?

恒星死亡后最终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三者之一。
想要死亡后变成白矮星,该恒星就必须是中小型恒星,在死亡过程中形成星壳和星核两部分,星壳向外抛射出去,星核向内坍缩,如果星核质量不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就会形成白矮星。白矮星在高压下,原子被压碎,电子会脱离轨道变成自由电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恒星死亡前的质量大约在太阳质量的8~10倍以下。根据理论推测,白矮星大概占总恒星数的10%左右。
而恒星想要变成中子星,那它的质量就必须在太阳质量的8~10倍以上,30倍以下,这样才能保证恒星在死亡时发生超新星爆炸,爆炸后内核的质量保持在1.44~3.2倍太阳质量之间,最后在高压下,不仅原子被压碎,原子核也被压碎,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压缩在一起形成中子星。
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可以进一步演化。当它的能量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白矮星其实也可以变为黑矮星,只是时间比较长,需要200亿年。
下面我们说恒星死亡后的最后一种状态,也是最神秘和未知的状态:黑洞。
想要在死亡后变成黑洞,那该恒星死亡前的质量就必须在太阳质量的30倍以上,且爆炸后内核质量在太阳质量的3.2倍以上,这样才能形成神秘而又未知的黑洞。

扩展资料
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历史悠久。古埃及人以天狼星在东方地平线的出现的时刻,预测尼罗河的泛滥。中国商朝就设立专门官员观测大火星(心宿二)在东方的出现,确定岁首的时刻;宋朝的司天监在观测时发现了金牛座位置的超新星——天关客星;明朝的航海者则利用航海九星来判断方向。
许多古代的天文学家都相信恒星被固定在永恒的天球上,并且永远不会变化。经由相约成俗,天文学家将一群一群的恒星集合组成星座或者星宿,并且用它们来定位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太阳在星空背景运动的周期被用来创造历法和进行农耕时节上的指导。
现在几乎全球都在使用的格里历(公元纪年法)就是依据最靠近地球的恒星——太阳为基础建立的。
最古老的,标有精确日期的星图出现在公元前1534年的古埃及。伊斯兰天文学家为许多恒星取的阿拉伯文名称一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他们还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可以测量和计算恒星的位置。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恒星还有误解。
在1584年,焦尔达诺·布鲁诺发展了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天上的恒星像太阳一样,也可能有其他行星,他因此被当作“异端”。古代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曾经提出和他一样的想法。17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后,人们对于恒星的误解逐渐消除。
贝塞尔在1838年首度利用视差的技术测出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距离是11.4光年,这揭示了太空的广大和天体距离的遥远。威廉·赫歇尔是第一位尝试确定恒星在天空中分布状态的天文学家。在1780年代,他用量测器对600个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计算沿着视线方向可以看见的恒星数目,从而绘出了第一幅银河系(银盘)的星图。
约瑟夫·夫琅禾费和安吉洛·西奇开创了科学的天体光谱学,他们发现恒星光谱中黑暗的谱线是由大气层吸收特定频率的波长造成的。20世纪,恒星研究开始转向物理方向。1913年,赫罗图问世,它推动了恒星物理学的研究,恒星内部结构的解释和恒星演化的模型被成功地提出。
因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恒星光谱中的问题也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望远镜不断建成,人类对于恒星的研究越来越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