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2024-05-08 10:22

1.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得奖的主要是一个算法,这个算法的确与找对象有关,所以有非诚勿扰之类的。

下面是老端的文章,应该是很通俗的解释了这个算法:

算法是为了解决“稳定匹配难题(Stable Matching Problem)”而提出的,所谓稳定匹配难题,是指:有n个男人,还有n个女人,男人心目中有自己的心上人列表,从最喜欢的女神,一直到最不心仪的恐龙,而女人心中也有相同的列表,从最喜欢的高富帅,到最不喜欢的猥琐男。很明显的,某男喜欢的女人,她可能根本看不上他。而多个女人喜欢的男人,也不可能同时娶这些女人。所以要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结婚,且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是很难的。
  
  为了解决以上这个难题,数学家Shapley和Gale两人在1962年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后来被称为Gale & Shapley算法,他们证明了,按照这套算法,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且稳定的组合,前提是男女数量相等。
  
  算法的第一步,是由男人们一轮一轮的去找他最喜欢的女人表白,女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女人会遇到三种情况,第一是没人来表白;第二是有一个人来表白;第三是有多个人来表白。女人的策略是,如果没人来表白就再等一轮,如果有一个人来表白就暂时同他交往着,如果有多个人来表白,就同最喜欢的那个交往。
  
  一轮过后,有些男人有女友了,有些还打着光棍,没关系,继续开始第二轮。那些光棍们重复上一轮的行为,找自己最心仪的女人表白。女人会遇到一个特殊情况,自己有男友了,但是又有一个男人来表白。如果新来的男人比现在的差,她就忽略,如果比现在的好,那就劈腿换新人。
  
  第三轮再重复第二轮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最后每个人都成功匹配为止。Shapley和Gale两人从数学上证明了,这种策略的结果是最稳固的。因为男人是从自己最喜欢的人开始追求,当他配对成功的时候,意味着所有他更喜欢的女孩都拒绝了他。而女人如果有机会就可以换自己更喜欢的男人,因此当她配对成功的时候,意味着再没有更好的男人来找她了。所以双方达到了稳定(Stable)的状态。
  
  我们发现,该算法对男人(主动出击的一方)有利,对女人(被动等待的一方)不利。因为男人都是从自己最心仪的女孩开始表白,这个策略首先考虑了男人的偏好。相关的数学证明从略。
  
  你可能会发现,当n很大的时候,一轮轮的表白游戏会进行无数次,事实也正是如此。常识告诉我们,农村的人结婚通常都很早,而城市,特别是巨大城市的人,结婚都很晚。那是因为农村里你能够接触到的人都很少,即n很小(可能小于20),通过简单的几轮匹配,大家就能达到稳定匹配状态。而大城市如北上广,n巨大(接近无限),你可能会经历无数次匹配都达不到稳定状态。所以并非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更多选择更多欢笑。有时候选择更多反而结果更差了。
  
  前面我们提到,该算法对男人有利,对女人不利,它优先满足了男人的偏好,因此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才会有那么多的剩女存在,她们终生在等待更靠谱的白马王子出现,但其实这位白马王子早就已经和别的女人配对成功(结婚)了,于是其中的不少女人选择了做小三。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2.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市场配置问题。
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市场的表现。

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共有5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分别为: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1996年,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 詹姆斯·莫里斯和2001、2005和2007,而今又是博弈论学派的,说明博弈论很受重视。

3.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关于哪个领域

 相较而言,夏普利还算有名,因为“夏普利值”(the Shapley value)是众多博弈论爱好者和研究者耳熟能详的词汇。夏普利作为博弈论(尤其是合作博弈)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出现在博弈论教材中。但就罗斯而言,除了少数实验经济学爱好者,国内很少有人知晓。人们更多地看重观点(即思想),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一看到数学符号,立马就跳过去,更别说那些严谨的证明和设计了。从而社会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同观点的辩论,而不是证据和逻辑的交锋。这看似刺激,但实则不利于学科的发展。罗斯的研究表明,经济学家要试图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在意念上帮助社会,在媒体上耍嘴皮子,更重要的是设计出能够改进人们福利的机制。
  罗斯和夏普利:博弈论的缘分
  夏普利获奖,一点也不意外。早在纳什获奖之前,呼声更高的就是夏普利。在纳什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同时,夏普利于1953年发表了著名论文《n人博弈的值》,奠定了合作博弈的基石。他解决了合作博弈的一个关键难题,即“夏普利值”。有了这个解,合作博弈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建模。然而,合作博弈的确存在一个弱点,就是必须得有个保证协议落实的超然机构。
  与夏普利相比,罗斯的学术生涯比较普通,而且罗斯也没有像夏普利那样有很高的获奖呼声。但罗斯完成了一个经济学家帮助社会改进自身不足的任务。这种参与是直接介入机制设计之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运行系统。
  夏普利的思想被罗斯所挖掘,罗斯看重其在研究分配方面的巨大潜力。合作博弈中,之所以协议难以达成和实施,皆因利益分配之困难。利益分配不均,大概是所有合作无法成立的关键。要解决合作的稳定性问题,利益分配必须公正。“夏普利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核心点在于,事后的利益分配并不完全取决于事前的禀赋,还要看事中的贡献,即每个人所得,取决于各自对联盟的边际贡献。但夏普利只是给出证明,没有具体的应用案例。20世纪70年代,罗斯发表了两篇论文,开始探索“夏普利值”的应用,比如在公共工程建设中,如何让各利益方分摊成本。正是这种对“夏普利值”的大胆应用,使合作博弈得以焕发生机。
  罗斯为了让夏普利的思想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开始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设计符合谈判博弈要求的程序,并邀请志愿者参与游戏。罗斯设计出一个双彩票的博弈游戏。这个游戏中两类彩票分别代表大奖和小奖,游戏参与人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获得大奖,也可能获得小奖。结果显示,协议均值落在等概率协议点(各50%)和等期望价值协议点(75%和25%)中间,即参与人期望货币收益相等。这就意味着公平成了博弈的一个聚点。这个公平分配的聚点如何形成?罗斯发现其中涉及几个主要因素:信息是否成为共同知识、参与人的风险偏好分布、预期和声誉、时间因素等。
  这种研究有意义吗?假如三个人分一个蛋糕,无论按照纳什的理论预测,还是按照夏普利的理论预测,其结果都可能是趋近公平的分配。而问题在于,按照纳什的思路,这个公平分配来自每个人的策略,即每个人虽心怀鬼胎,却最终达成了一个公平分配方案。这有点类似于“看不见的手”的含义。按照夏普利的思路,三个人之间可能会出现两两结盟,甚至三人合作达成公平分配协议,从而实现一个公平分配结果。其中,纳什和夏普利都忽略的关键问题是,公平分配结果很可能来自某种社会规范的影响。罗斯称之为信息的共同知识,即参与人相互都知道自己和彼此的行为规范,从而可能达成某种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合作博弈也是可能的。这一点后来为费尔(Fehr)等人进一步发挥,指出参与人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有限理性的人,这种参与人理智和情感并存,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偏好。这才是社会中不同个体以及群体之间能够形成合作的关键。当然,这是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市场设计:社会工程师的意义
  罗斯和夏普利的缘分,在另一个舞台上缔结得更深,那就是市场设计。在1962年,夏普利和戴维·盖尔在《美国数学月报》上发表《高校招生和婚姻的稳定性》一文。他们观察到,美国学校招生过程中,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现象。假如有两个大学,甲和乙;有两个申请的学生张三和李四。张三喜欢甲,李四喜欢乙。有效的资源配置是张三读甲大学,李四读乙大学。问题是大学录取采取优先接受程序,张三觉得自己有优势,同时申请了甲和乙,在收到申请材料后,甲和乙都给张三发了录取通知;李四申请了乙,同时申请了一个其他国家的丙大学保底,乙给李四发了等待通知,但丙给李四发了录取通知。那么李四是等待还是去读丙大学?显然,如果张三一直拖着不决定,李四就不得不选择丙大学,最后乙大学无法录取李四。从大学和申请人的角度看,都没有得到最好的结果。夏普利和盖尔发明了一种递延接受程序(the deferred acceptance procedure),这种程序要求张三和李四都填报甲和乙,但必须给自己的偏好排序,这样张三申请时就表明了甲、乙顺序,李四表明了乙、甲顺序。甲按照这种程序,只考虑最偏好自己的,仅录取张三,乙则录取李四。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罗斯决定运用递延接受程序,重新设计美国医师劳动市场。1999年,他和皮拉森合作,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美国医师匹配市场的重新设计》一文。这一成果改变了美国医师的就业状况,大大提高了这类劳动市场的配置效率。
  美国各医院为了争夺优秀学生,经常采取不正当竞争,导致劳动市场混乱。后来建立了美国国家住院医师选拔计划(National Resident Match Program, NRMP),该计划每年公布全美各医疗机构的医师需求数量和岗位,学生向该计划提出申请,并完成与医院岗位的匹配。但这个计划有两个弱点,一是与高校录取的资源浪费类似,采取优先验收程序,同样会导致这类问题;二是无法解决学生夫妻的申请难题。对此,罗斯等人基于递延接受程序,设计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夫妻的难题。该计划依赖一个集中的登记结算中心(清算屋),学生向该中心提出申请,但必须标明偏好序,中心把偏好序信息传入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按照最偏好原则选实习医师;如果没有选满,那么就依次选第二偏好的学生,如此类推,直到供求至匹配位置。罗斯这个新计划的推行,大大改变了美国住院医师的就业状况。
  罗斯和凯格尔合作,专门比较分析了递延接受市场机制和优先匹配机制的有效性,发现前者明显稳定。他们还找到了相关的证据,比如在英国,爱丁堡和卡迪夫采用了前者,伯明翰、纽卡斯尔和谢菲尔德采用后者,但前者取得了成功,后者则没有。
  罗斯把这种市场设计思路运用到很多其他领域,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以肾脏捐赠为例。假如有甲、乙、丙三个家庭,各自亲人愿意为家里的患者捐赠肾脏,但都存在排异性,无法实现捐赠,怎么办?罗斯发明了一个基于递延接受程序的机制,称作“首位交易循环链” (Top Trading Cycles and Chains, TTCC)机制,可以让三个家庭各自进行交换,这样就实现了匹配。这个匹配同样通过一个登记结算中心来实现,大大提高了肾脏移植的效率。具体来说,就是结算中心按照等级将患者和捐赠者排序,患者按紧急程度排,捐赠者按匹配程度排,最急需的患者寻找最匹配的捐赠者,一旦配对成功,就剔除,然后依次继续,最后所有患者都与各自的捐赠者配对成功。显然,这种市场机制比家庭和医院各自单独搜寻的效果要好很多。
  经济学家能否成为工程师
  2002年,罗斯写了一篇论文《经济学家作为工程师:博弈论、实验和计算机作为设计经济学的工具》,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第70卷第4期。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总结了迄今经济学家参与市场设计的几个重要案例,并阐述了这一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这篇文章可能使一些人不禁又回到早年攻击贝克尔的老问题上:经济学又帝国主义了吗?其实不然。
  罗斯既不是兰格的计算机乌托邦的追随者,也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拥趸。罗斯所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都基于市场非有效这一前提。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任凭“看不见的手”兴风作浪,很可能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率。基于此,经济学家有责任介入市场之中,真正认识市场的不足,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试图改进市场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罗斯认为,经济学家应该脚踏实地,做一些对市场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纸上谈兵。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只手可以是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某种组织;社会也不是完全能够设计的,因为我们的理性都有限,所以只能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尽一点绵薄之力。这大概就是罗斯的本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罗伊德·夏普利
  罗伊德·夏普利,1923年出生于美国的麻省剑桥,父亲是美国知名的天文学家。他二战时踊跃参军,并到中国成都服役,曾获得奖章。二战后,他回到哈佛大学攻读数学学位,毕业后进入兰德公司,后又去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那里和纳什成为好友,尽管两人的关系后来有了裂痕。博士毕业后,1954年夏普利回到兰德公司,直到1981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书。
  埃尔文·罗斯
  埃尔文·罗斯,1951年出生于美国,197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运筹学学士学位。1973年和1974年在斯坦福大学分别获得运筹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业进步速度惊人。他在伊利诺伊大学经历短暂的教学生涯后,1982年进入匹兹堡大学担任安德鲁·W.梅隆经济学教授,1998年转到哈佛大学,目前已从哈佛大学荣誉退休,并加入斯坦福大学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关于哪个领域

4.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关于哪个领域

市场配置。
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将2012年度瑞典央行纪念诺贝尔奖授给授予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E.Roth)及加州大学罗伊德·沙普利(LloydS.Shapley)。他们得奖的理由是“以鼓励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

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市场的表现。

5.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有哪些?

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主要著作:

《空缺职位波动与失业率》与纳吉帕尔(E. Nagypál)合著,来自2007年《动态经济学评论》第三期: pp. 327–47.(D. Mortensen and E. Nagypál (2007), 'More on unemployment and vacancy fluct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0 (3), pp. 327–47.)

《工资分化:为什么同工会不同酬?》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D. Mortensen (2005), Wage Dispersion: Why Are Similar Workers Paid Differently?, MIT Press. ISBN 0-262-63319-1)

《工资歧视、雇主规模与失业率》与伯德特(K. Burdett)合著,来自1998年《国际经济评论》39期:pp. 257–73(K. Burdett and D. Mortensen (1998), 'Wage differentials, employer size, and un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9, pp. 257)

《失业理论中的创造就业与破坏就业》与皮萨里德斯合著 1994年《经济研究》61期 pp. 397–415.(D. Mortensen and C. Pissarides (1994),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 pp. 397–415.)

《工作搜寻与劳动市场分析》来自1986年《劳动经济学手册》(D. Mortensen (1986),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Ch. 15 of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vol. 2, O. Ashenfelter and R. Layard, eds., North-Holland.)

《财产权、竞争与合著效率与相关博弈》1982年《美国经济评论》72期:pp. 968–79(D. Mortensen (1982), 'Property rights and efficiency of mating, racing, and related games.)

《非合作博弈中的匹对过程》选自麦考尔所编《信息经济学与不确定性》(D. Mortensen (1982), 'The matching process as a non-cooperative/bargaining game.' 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J. McCall, ed., NBER, ISBN 0226555593.)

《动态工资和就业理论》选自1972年菲尔普斯等编的《就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与通货膨胀理论》(D. Mortensen (1972), 'A theory of wage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In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E. Phelps et al., eds., Norton, ISBN 978-0393093261)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有哪些?

6. 跪求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得奖的主要是一个算法,这个算法的确与找对象有关,所以有非诚勿扰之类的。下面是老端的文章,应该是很通俗的解释了这个算法:算法是为了解决“稳定匹配难题(Stable Matching Problem)”而提出的,所谓稳定匹配难题,是指:有n个男人,还有n个女人,男人心目中有自己的心上人列表,从最喜欢的女神,一直到最不心仪的恐龙,而女人心中也有相同的列表,从最喜欢的高富帅,到最不喜欢的猥琐男。
很明显的,某男喜欢的女人,她可能根本看不上他。而多个女人喜欢的男人,也不可能同时娶这些女人。所以要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结婚,且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是很难的。为了解决以上这个难题,数学家Shapley和Gale两人在1962年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后来被称为Gale & Shapley算法,他们证明了,按照这套算法,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且稳定的组合,前提是男女数量相等。

  

7. 请问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或者在哪儿可以找到比较详细的研究内容?

  彼得·戴蒙德 曾被誉为经济学“神童”

  戴蒙德生于1940年。1963年,年仅23岁的他即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被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誉为经济学“神童”。自1966年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其中,2002年至2003年,他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戴蒙德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经济学中的所谓“世代交叠模型”。他还在许多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包括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戴尔·莫滕森 在多个领域颇具建树

  莫滕森生于1939年。目前担任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莫滕森在美国威拉米特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从1965年至今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莫滕森在劳动力市场研究和相关理论领域的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此外,他在就业市场劳动力调整和安置领域的研究也颇具建树。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 代表作被看作标准教科书

  皮萨里季斯1948年出生于塞浦路斯。1974年开始定居英国,目前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同时还是英国科学院院士。

  皮萨里季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经济增长问题。他的代表作是《失业均衡理论》,至今被看作是失业经济学领域的标准教科书。

请问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或者在哪儿可以找到比较详细的研究内容?

8.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讲的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 罗斯与罗伊德 沙普利因“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15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授奖进行了解读。今年的经济学奖涉及一个核心经济问题:如何尽量匹配市场中不同的行为体。例如,学生要找到合适的学校,而器官捐献者需要找到合适的病人。如何最高效地满足此类需要?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不同群体?沙普利使用博弈的方法来研究和比对不同的匹配方法,并发明了确保稳定配置的沙普雷算法。罗斯后来成功地通过系统性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他的设计帮助医生和医院、学生和学校、器官捐赠者和病人之间进行配对。他们的理论改善了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对经济工程领域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