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指数可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吗?

2024-05-17 08:08

1. 绿色发展指数可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吗?

据报道,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分析人士表示,官方公布一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全世界各国也是领先的,这一指数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可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吗?

2. 绿色发展指数有助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吗?

据报道,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

报道称,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而环境质量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和扭转过程,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严控环境污染等多角度共同发力,不断推进, 此次公布的结果显示,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指数很高,但环境质量指数却很低。

据悉绿色发展指数侧重于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展;公众满意程度侧重于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公众对反映当地空气、水、居住周边环境等环境质量状况相关指标的主观感受相对更加深刻。
希望绿色指数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 绿色发展的指标

2010年11月4日上午,被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称为国内第一套绿色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的《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公布,《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指出,该指数有三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管理和治理情况等。此三指标之下又分为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用指标和排名的形式将各省(区、市)2008年的绿色发展情况呈现出来,该报告显示,在参与测算的30个省(区、市)中(除西藏外),12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则相对较弱;西部地区因资源优势提升了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整体水平突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青海和浙江,排在第30位的则为煤炭大省山西。此外,该报告还表明,绿色发展指数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各地区在三个分指数上的排序不尽相同。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六省绿色发展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因资源优势而提升了其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资源环境潜力度” 指数的前十位中有七个是西部地区。 报告数据显示,北京、青海、浙江、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江苏、广东、山东分列绿色发展指数的前十位。十省份中除青海外,其余均为东部省份。

绿色发展的指标

4. 绿色发展指数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吗?

据报道,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

报道称,此次发布的年度评价结果不仅包括2016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还公布了构成该指数的6项分类指数,从分类数据来看,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的“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河北、上海。

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希望指数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5. 绿色发展指标的介绍

“绿色发展指标”是中国计划于2011年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有望成为规划的重中之重的一项主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政绩考核的指标。

绿色发展指标的介绍

6.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区别

两者有以下区别:
1、概念不同
绿色发展指标是减少发展经济是对于生态的破坏,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生态文明的保护,两者概念不同
2、领域不同
绿色发展针对的是社会的工业发展,倡导节能减排,较少消耗,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节约
3、范围不同
绿色发展包含在生态文明建设里面,是具体的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针对大自然的的建设,其中包含很多方面

扩展资料:
科学的“绿色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利用清洁煤炭比例,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减少,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占GDP比重等与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关系的指标
十二五’规划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更将成为中国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3]  为了实现中国的“绿色现代化”,专家拟定出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2006年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所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需要将我国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这也是我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阶段,我们希望中国争取能够在202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从高增长变成低增长,甚至零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并提高服务业比重。
第二步,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也应该进入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阶段,力争将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这个减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来看也还是比较高的。
第三步,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实现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我国需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进一步大幅下降,并且与世界同步。根据世界的减排路线图,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到相当于1990年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国也应该将自己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一半的水平。
不过,尽管中国有决心成为全世界最“绿”意盎然的国家之一,巨大的GDP增速、能源消耗型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不到位,都将对中国顺利走上“绿色之路”形成重重挑战。
所以,全民支持是中国走上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色发展指标

7.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不包括下面哪个系统

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使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政策环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以奖促保,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不包括下面哪个系统

8. 评价生态文明的10个指标是什么?

评价生态文明的10个指标 ,具体如下
1、每万元GDP耗水量。
2、森林看盖率。
3、新能源汽车存量。
4、每公顷农田使用农药量。
5、空气质量。
6、饮用水水源质量优化度。
7、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
8、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频率。
9、能源消耗总量。
1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考核目标体系中的主要目标,覆盖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共56项。
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生成绿色发展指数,以动态衡量地方每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侧重于工作引导。
考核目标体系,以“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为主,体现少而精原则,使考核工作更加聚焦。
在目标设计上,按涵盖重点领域和目标不重复、可分解、有数据支撑的原则。
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评价结果、公众满意程度、生态环境事件等5方面,23项考核目标。
在目标赋分上,对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目标赋予了较高分值,对约束性、部署性等目标依据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
在目标得分上,体现“奖罚分明”、“适度偏严”,对超额完成目标的地区按超额比例加分,对3项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地区考核等级直接确定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