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的代表作品

2024-05-19 21:21

1. 广东汉乐的代表作品

《单点尾》、《玉山坡》、《思夫》, 《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

广东汉乐的代表作品

2. 广东汉乐的介绍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1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23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广东汉乐的简要介绍

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客家汉乐在广东、福建、台等省区和东南亚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客家汉乐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各以其自身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特殊风采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享誉中外。

广东汉乐的简要介绍

4. 广东汉乐的传承意义

 广东汉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传承清晰,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众多。如明清时期有明代的罗淑予、清乾隆3年明通进士杨缵烈、乾隆13年进士杨天培、咸丰2年举人张振南、茶阳秀才饶君谷、晚清秀才钱热储等;民国时期有何育斋、饶托生、饶淑枢、饶从举、饶碧初、李蓝田、李芝田、罗九香、罗娘德等;建国以后有李德礼、罗琏、余敦昌、饶宁新、罗德栽、张高徊、罗曾良、罗曾优、罗邦龙、杨培柳、范胜华、庄长江等;目前有饶宝优、温梓琴、廖东雄、刘川与等。2、种类丰富,曲目繁多。根据已整理、出版的汉乐曲集,共有汉乐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包括小调)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3、演奏形式和技巧多样性。汉乐演奏有一人独奏,二、三人同奏,但更多为合奏的形式,因此它的演奏技巧很丰富。举合奏为例,就有择器、审音、试线、初奏、合奏等程序。同时,还要讲究精神集中,环境适宜。此外,汉乐的演奏技巧还有变调演奏、“加花”与“减字”等。4、文学兼容性。广东汉乐的曲调内含丰富的文学性,乐音的高低抑扬,长短缓急,结构的起承转合,呼应跌宕,包含着很深的文学内涵。它可为4种文学体裁:一是词曲体。这种体裁的曲调前后分为两段,前段和后段虽板数不太相等,而乐句调性却很多相似,如《将军令》、《小扬州》等;二是风诗体。这种体裁每首乐曲分四五段或七八段,各段中都有二三个句子基本相同,其他各段乐句虽不同,但它的首句或尾句则大体相同,此种曲调可以《玉连环》为代表;三是骚赋体。此体裁很多对偶句夹散句,这与《离骚》、《归去来兮词》、《赤壁赋》等文体相似,似离骚体的是《散楚词》;四是散文体。这一类乐曲,或出现对偶句,或出现叠句,比较复杂多变。如《平山乐》前一段,由排偶句起而叠句承之,中间一段则单句承接,而后用两笔排偶,末段复用叠句转折,单句收束,一束再束,它的篇法最为工整。 发掘、抢救、保护广东汉乐,价值主要有三点:(一)学术价值广东汉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既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的宫延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同时还吸纳了潮乐(大锣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具有研究价值。(二)民俗学的价值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富于本地民俗风情的特色,特别是在反映大埔民间习俗方有相当部分的乐曲,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如反映季节的《春串》、《夏串》、《秋串》、《冬串》、《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等;反映民间传统节日的《闹元宵》、《迎春曲》等;反映民间小卖的《卖杂货》、《卖酒》、《卖豆腐》等;有反映民间婚丧喜庆的:如结婚的《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办其它喜事的《庆团圆》、《贺太平》、《沽美酒》;热闹喜庆场面的《大开门》、《仙吹鼓》、《迎仙客》、《北进宫》;丧事演奏的《朝天子》、《哭皇天》、《哀哀泪》;祭祀音乐《大乐》、《送歌》;宴乐《摆酒》、《醉太平》、《节节高》。此外,还有舞乐、神乐等。(三)宗教学的价值广东汉乐的五大类中,就有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乐。据考,庙堂音乐源于大埔本土的民间音乐,在与南迁而来“中州古乐”交融成为广东汉乐后,保留了庙堂音乐这类乐曲。这类乐曲虽然不多,但有鲜明宗教色彩。如《佛曲》、《五更佛》、《菩庵咒》、《削发》、《唱道情》、《十月怀胎》等。一是广东汉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间习俗日益淡化,丧事从简,丧葬形式有所改变,广东汉乐中的庙堂音乐和中军班音乐的主要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农村传统节日逐步淡化,汉乐在广大农村中的展演场所日益减少。二是由于现代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变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致使学习汉乐演奏的人日益减少。加上老一辈汉乐手由于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演奏行列,有的已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如头弦、司鼓、击乐等重要乐手,后继无人。三是广东汉乐中的庙堂音乐由于活动锐减,本来能演奏此类乐曲的乐手就比较少,加上与平时汉乐手们自娱自乐的气氛不相适宜,所以能演奏庙堂音乐的人寥寥无几,濒临失传。四是县有关部门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乐资料库,大部分资料都散落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由于资料的缺乏,因此,对汉乐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资料。客家人有着刻苦耐劳、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民风淳朴,崇尚文化、教育和艺术,蔚为一种风气。如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就是汉乐特别兴盛的地方,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广东大埔县最早的县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时期的县志亦以“家诵户弦” (家家都有读书声、户户都有和弦索)来称赞大埔的民风民俗。近百余年间仅大埔一县境内就有近百间弦馆(乐社合奏汉乐的场所),许多乡镇村落“和弦索”(演奏汉乐)、闹八音、唱汉曲、演汉剧活动十分普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汉乐伴随着客家先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今天汉乐更成为了客家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每逢暇、喜庆、节日、大埔县城随处可闻丝管和鸣、弦箫鼓乐、八音吹唱。家庭乐社的娱乐活动更是频繁,自娱娱人不亦乐乎!有一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的乐社有十余间之多。县里还成立了汉乐研究会,建起了汉乐音乐厅。汉乐普及、兴盛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大埔县从清代至今,涌现出大量的汉乐名家,例如:何育斋、饶托生、饶从举、罗九香、罗琏、李德礼、饶宁新、罗德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