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在近年(2001年以来)有何变化?为什么?

2024-05-09 04:03

1. 我国货币政策在近年(2001年以来)有何变化?为什么?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目的,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
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靠谱利率低,手机端点击下方马上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

我国货币政策在近年(2001年以来)有何变化?为什么?

2. 我国货币政策在近年(2001年以来)有何变化?为什么

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七次降息、两次调低存款准备率、取消实施多年的贷款规模管理、大力倡导消费信贷,等等。在货币领域,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不断下滑,货币的流动性趋弱,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减慢;在整个经济领域,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市场普遍过剩,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减,物价水平从1997年10月后出现持续下跌。

从2001年后我国就开始实行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直到07年。

按照人民银行的总结,稳健货币政策的内容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央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的制度更新,为有效传导央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08年开始,由于经济的过热增长,国家开始让经济软着陆,防止经济的过热,形成泡沫。就开始 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面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当前的信贷控制在实质上已经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利率对经济面的打击可能会很大。当前需求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此时适度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必要的。

2009年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今年1月6日闭幕的央行工作会议奠定了2009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尤其是会议强调要大力发挥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作用,释放出将执行旨在扩大信贷渠道、增加资金供给能力、适当增加信贷投放总量的信贷政策信号。 

    事实上,通过担保公司融资、集资,地下钱庄放贷,乃至高利贷、私人借贷等民间融资,一直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这种途径融资以应急用。央行肯定地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民间金融获得民间资本,甚至可以公开通过以前不允许或不鼓励的渠道借来资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小企业的信贷渠道,缓解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紧缺的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于今年6月10日在中国证券报独家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应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局面,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均不宜大幅调整。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

  报告认为,受能源原材料价格走势影响,未来我国可能出现CPI先于GDP回升到长期平均水平的局面。预计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由通缩趋势转化为通胀趋势的步伐将加快。 

  报告称,当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均不宜大幅调整,应稳定在一个合适的区间。降息并非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首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微调方式,是比降息更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央行需扩大央票发行和稳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

3.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其实,你可以到央行的网站上看一下那个07年的货币执行报告,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下面的是我摘取的一部分,希望对你有用。
 07年度(紧缩性货币政策) :
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国内及世界整体特别是亚洲通货膨胀形势严峻,贸易顺差太大,外汇储备过多及我过强制结汇制度使基础货币过多。国外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次贷危机影响,及美国的降息,都使我国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
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加快的势头有所减缓,金融运行平稳,但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3046元,比上年末升值6.90%。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4. 2008-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整的原因

1、08-09是金融危机,降息降准投放货币救经济
2、10-11,前期货币投放过多,导致房价高企,通胀速度较高,故开始加息提准紧缩通道,一直房价,压低通胀
3、12年,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再度降息降准投放货币.

5. 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

  2009年实行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

6. 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9年实行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7. 请问一下2011年之后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变、原因、以及使用的工具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请问一下2011年之后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变、原因、以及使用的工具

8. 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哈,这题跟我们期末考的差不多哦,只是我们还多了一个财政政策哦。

  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政策总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
  1、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2、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总之,萧条时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繁荣时期要泼水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二、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再贴现率政策
  3、调整法定准备率
  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一直在下调法定准备率
  三、效果:
  1、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立竿见影,宏观经济短期内止跌回稳。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减低利率,增加投资。减缓经济下滑趋势,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外贸数据,也有好转的迹象,3月份进出口同比跌幅较前两个月明显收窄,当月外贸顺差强劲反弹。此外,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仍在探底明显不同,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这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


  2、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AD,避免过多的供大于求,减轻通货紧缩
  我国CPI在去年2月达到高点8.7%后就一路下滑,并且跌幅不断扩大。在去年四季度国家果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物价的过快下跌趋势逐步得以遏制,在今年2月物价达到最低点-1.6%后,3月份回升到-1.2%,跌幅明显收窄,尽管4月份再次下跌到-1.5%,但也没有跌破近期低点。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2009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希望采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