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2024-05-04 04:19

1. 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辩论是一门需要学习一生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的辩论去论证,才会出现真理。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辩论也无处不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和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是有不同观点与认知的。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怀疑别人的观点,而正是有辩论解决这些分歧,我们可以真正了解真相,让人去更加相信真相。

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它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人们所熟知,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其中有一段就是两军交战前,孔明与王朗两个人的辩论。为什么说他们两个人的辩论精彩,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这场辩论发生的背景,就是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之际。

在这场战争中,王朗先发制人,通过指责孔明北伐名不正言不顺。认为天下是变化的,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明君应该取代昏君,带领百姓安居乐业。王朗指出汉王朝昏庸无能,无所作为,无法带领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可以国泰民安,就不会出现新王朝取代汉朝的局面
王朗说的这些话确确实实没有错误,很多人也都很认同他的说法,汉王朝在后期的发展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君主也并非明君。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诸葛亮一共提出两个驳斥王朗的理由,其一是他作为曹操的帮凶,帮助其篡朝。王朗为汉朝效力时,面对汉朝的昏君,王朗不对其进行劝诫,而是任事物向着消极方面继续发展。在抵抗汉军之时,他位居权位却首先投诚,充当佞臣,使人所唾弃。

其二就是诸葛亮代表蜀国,蜀国作为汉朝正统继承者,其目标是完成汉朝遗志,出兵北伐,收复失地。而王朗作为一个叛臣,本是效力于汉王朝,后投奔曹操,不忠于自己的君主。
后人都认为王朗活活被诸葛孔明给气死了,其实不然,孔明的辩论术确实很厉害,但王朗也并不是完全因为诸葛亮的辩论。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其一是因为王朗作为佞臣,在诸葛亮说他时,他内心的羞耻心被勾起。其实他投诚曹操也有其不得已之处,汉王朝末期君主昏庸,百姓生活困难,王朗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是无法将自己的志向发挥出来。因此他投靠曹操,想一展抱负,但是孔明在说他是逆臣贼子时,他心里还是不能接受的。

其二是王朗在当时已年逾古稀,老年人体质较弱,这种较大的情绪波动是他的身体所不能承受的。其三是王朗一开始认为自己的辩论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任何可以破解之处,即便是聪智如孔明也无可奈何,但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并没有从这上面寻找突破口,而是选择从他本人身上作为反驳理由。这是王朗始料未及的,诸葛亮这样一转移,便占据主动权,而王朗也更在意诸葛亮所说的他的缺点。

辩论术是一种很考验人聪明才智的一种学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国还是中国。都备受人们推崇,我们也要了解学习这门学问,提高我们对待事情的逻辑性,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2.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句句精辟在理,却还是气得吐血而亡?

在《三国演义》众多名场面当中,“诸葛亮骂王朗”这一段堪称是经典,无论是小说,或者是以此改编的电视剧,其片段都让读者乐此不疲的讨论。
而结局很多人都已经知晓,最终诸葛亮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将王莽虐的体无完肤,导致这名76岁的老臣,竟然气愤填胸,坠马而死。

实际上,如今我们来看王朗的话,他真的说错了什么吗?不妨先来看看王朗的论点,在这位司徒看来:“天地有变,神器易更,而归有德之人”,说白了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而当时天下大乱,袁术称帝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正是曹操,凭借自己的力量清了这些诸侯,统一了北方,因此理应“继承大统,法唐尧禅位虞舜之道,以治天下。”

除此之外,曹魏代替汉朝,虽然有着强迫汉献帝禅让之举,但在实际上仍然属于和平权力的交接,因此不少史学家往往将魏作为汉正统的延续,而蜀吴两国,只能算上地方割据势力。
而这次交战,诸葛亮主动兴兵来攻,因此王朗更是晓以利弊,认为“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而蜀国一州之力,正如“腐草之比天空之皓月”,魏蜀两国的军事差距,的确也是肉眼可见的大,根据统计,当时蜀国上下区区108万人,而魏国有443万人之众,诸葛亮讨伐魏国之举,的确是强行而为之。

既然王朗句句精辟在理,为何还是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身亡呢?他最终还是输在了“忠义”二字,而这正是作者罗贯中所极力推崇的。
王莽的对话中,将汉朝的衰落,解释为天意,然而诸葛亮却并不是这么认为,而是提出,正是多个朝代的奸臣小人,从十常侍黄巾贼,再到董卓李傕郭汜等祸乱朝政,才导致如今生灵涂炭的乱局。

紧接着,孔明便开始了人身攻击:揭王朗的老底,历数他身为汉朝老臣的过去,然而却不思报国,反而是助纣为虐,以此将王朗置于了道德的下风。
而这正是王朗的软肋所在,古人十分注重自己的气节和名声,王朗却在三军阵前,公然被揭露过去往事,再加上王朗本来年迈,结果经不住这一击,也就仓促离世。

不过王朗的这一番话,也的确预料到了诸葛亮之后的北伐中原的下场,诸葛亮先后数次北伐,再加上姜维十一次战争,却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只是勉强牵制住了魏国的军力,确保其不会对自己为威胁,但是蜀国最终还是没有避开被魏国消灭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在正史上,当然不存在被诸葛亮痛骂的情况,人家也很少出现在战场上,反而是汉魏期间一名著名的经学家,在曹魏时期官至三公,留下了《周易传》《春秋传》多本著作,也算是成就斐然,如果以三国当中的刻板印象去讨论这样一位两朝老臣,显然是有失偏颇了。

3.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为什么还被气死?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臣虎将人才辈出。而在三国乱世之中,曾有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得天下。"其中的卧龙指的便是诸葛亮。诸葛亮生来足智近妖,虽身在茅庐却仍知晓天下之事。在刘备前去请其出山之时,与其共析天下局势,而留下的《隆中对》,若是后来荆州未失,恐怕三国局势的发展,便真要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了。由此也更可见诸葛亮的智谋。



而诸葛亮不仅足智近妖,他那一张嘴也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利器"。在《三国演义》中,便有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的精彩情节。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于诸葛亮在此次北伐多次获胜,王朗便随军想震慑蜀军。而其为鼓舞士气,便想要在战前与蜀军交锋,逞口舌之快。而在其与诸葛亮的对骂中,明明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后还是王朗输了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先分析王朗与诸葛亮二人的言语之战。
据演义记载,在王朗与诸葛亮二人的言语之战中,王朗开口便批判孔明师出无名,北伐乃是无意义之举,且朝代更迭乃是天命之趋,怎么能强求前来讨伐新兴的曹魏呢?但是孔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蜀汉君主乃是汉室宗亲,蜀汉也是继承了汉室大统,自己奉旨前来讨伐国贼,又怎么能说是无名之师呢?再者曹魏篡汉,又怎么有脸说自己是天命所趋?



而王朗听闻此言后,又接着说汉代的桓灵二帝不知体恤百姓,导致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而曹魏趁势而起,平定战争,百姓倾心,四方仰德,自然是天命所归。而诸葛亮对此十分不屑。他狂笑数声,嘲笑王朗原本是汉朝老臣,在桓灵二帝危害社稷之时不能阻拦,后汉室倾颓之际又背主投魏,现在又言之凿凿说曹魏乃天命之趋,实乃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
而后孔明更是直言王朗是篡汉之帮凶,罪恶深重,天地不容。自己奉汉室正统之命讨伐叛贼,你王朗既为谄谀之臣,不在曹魏大本营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又哪来的脸在两军面前称曹魏是天命所归。实乃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而已!在王朗死后,又有何颜面面对汉室诸帝呢?这一席话说得王朗颜面尽失,思绪混乱。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为什么还被气死?

4.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说的句句在理,最后却还是输了呢?

难道只有我觉得,诸葛亮与王朗辩论,王朗说得更有道理吗?

5.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其实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终还是输了呢?

辩论是人生中不可缺的一种行为,没有辩论,就不会产生疑问,没有疑问,那么真理就不会很容易地出现。真理往往是从无数次的辩论和验证中得到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辩论的存在。因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不同,有的人抱的是积极的态度去看的,有的人则是抱着悲观的态度去看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总是会因为一些事情发出怀疑,而辩论就是消灭怀疑的一个办法。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合理地让人知道什么才是对的,让人知道真实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让人信服真实。


王朗的辩论之道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曾经有一个戏码非常地引人注意,这个戏码还曾被很多导演拍摄了出来,从这个戏码中,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和雄辩才能。这个戏码就是一场对骂,不过这是两个才华出众的人的对骂。诸葛亮与王朗对骂,诸葛亮曾经率军北伐,相信大家都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出师表里,诸葛亮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诸葛亮的出师,就是王朗与诸葛亮对骂的先决条件。
诸葛亮出师北伐一切顺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魏国的局势因此陷入困境,为了挽留这个局势,魏国的将领曾经派出以曹真为首的军队来镇压诸葛亮的军队,王朗则是这个军队的军师。王朗一开始并不是魏国的官员,他最初是汉朝的官员。但自从汉朝衰落后,王朗在曹操的再三劝服下,加入了其阵营开始大施拳脚。


在两军队交锋前,两军都想要使用言语来率落对方的军心。王朗则最先开口,想要一击打击到对方的军队,让对方的军队没有自信再出兵北伐。最开始王朗因为师出无名对诸葛亮北伐的行为做出了抨击。王朗觉得天下应该是有德有才的大人物来掌控,也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掌控住天下,百姓也只有在明智的君主管理下,才会变得幸福。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应该接受朝代变更,不能为此来打击新兴朝代。
王朗认为之所以会有新兴势力出现,就是因为汉朝的不作为。他认为汉朝的皇帝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不会体恤百姓,不能够使百姓幸福,汉朝之所以势弱,就是因为百姓都认为汉朝不好,百姓也不信服汉朝。如果汉朝有一个好的皇帝,人们都相信汉朝,相信汉朝,又怎么会有新兴势力出现呢?
诸葛亮的辩论之理
王朗的一席辩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汉朝在之后的发展的确不怎么好,君主也不是很明智。其实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但不知道为什么,为何最终还是输了?他最终不仅没有说过诸葛亮,反而被气死了。在当时,诸葛亮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但他并未紧张,反而认真思索了一番,最后说出了几个理由,一一来反驳王朗。其实王朗说的很在理,诸葛亮也并没有从王朗言语本身来反驳,他是从王朗这个人的行为来反驳王朗的。


诸葛亮反驳的第一个理由便是王朗的“篡朝帮凶”,他首先嘲笑王朗本人在汉朝衰落时做的行为。很多人都知道,王朗在最开始一直是汉朝的官员,他在汉朝也当了很多年官。但是最后却投到曹操手下。诸葛亮先是骂王朗是篡朝的帮凶,他没有做到身为一个官员的责任。当时汉朝的桓灵二帝危害社稷,王朗作为官员,并没有来劝诫皇帝,而是不闻不问,没有做出任何该有的反应,任其事态严重发展下去。在社稷危亡之时,在士兵抵抗汉军的侵扰之时,他竟然带头投效曹操,给其他官员做了不好的榜样。
诸葛亮反驳王朗的第二个理由便是“顺应天命”,诸葛亮认为蜀国也是继承了汉统大志,他北伐就是为了收复汉国的领土,讨伐乱臣贼子的。倒是王朗,一个叛国贼,竟然还反过来说他师出无名。其实王朗的身份的确不配说出这句话,在古代,一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十分重要。王朗是汉朝的官员,也是通过官员们举孝廉推荐而成的官员。举孝廉是有一个要求的,即人的品行要孝顺,忠诚,廉洁才配做官。而后来的王朗却在危难时叛国,没有了忠诚的品行,就这一点说来,王朗真的理亏。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其实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终还是输了呢?

6. 王朗说的话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与王郎对骂,王郎说的很精辟,也说的是事实,只不过汉朝的制度已经稳定运行了近400年,虽然中间出了个王莽让这个制度出了点岔子,但是很快就被刘秀摆回了轨道,可以说汉朝的制度深入人心。
汉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忠君爱国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也是得到了各方的接受,这个思想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更是受到儒家学者们的维护。
王郎早年师从太尉杨赐,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学有所成后过着隐居的生活,以教授门生子弟为乐,州郡屡次请他出山都不去,后来受到大将军梁冀的征辟才不得不出仕。
王郎拜杨赐为师,也是精通儒家经典的人,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在杨赐去世时还弃官服丧,后来又在陶谦的推荐下出山,在汉献帝被李傕、郭氾控制时,王郎跟陶谦提议向汉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
王郎因此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后来被“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时所败,孙策俘虏王郎后要王郎为他效命,王郎却始终不肯,后来汉丞相曹操上表征召王郎,王郎跑到许都去,成了曹魏的人。
《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写了诸葛亮骂死王郎的故事,王郎逃亡至中原后,受到了曹操的赏识在朝中任职,成为曹操夺权的得力助手,在曹操死后威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是魏国建立的一大功臣。
在诸葛亮北伐时,已经76岁高龄的王郎自告奋勇随军迎战,还在阵前跟诸葛亮来了场舌战,结果是自取其辱加上年龄大,一气之下摔下马死了。
王郎看到诸葛亮后说道:“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诸葛亮回道:“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王郎又道: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 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
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 造逆,、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 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 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 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岂非天心人意 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 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量腐草之萤 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 美哉!”

王郎说的是事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过黄巾军、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后,各地军阀林立,为了夺地盘打来打去,死的都是老百姓,曹操经过努力成功统一了北方,让老百姓生活相对安稳点,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曹操的身份是汉臣,王郎最早的身份也是汉臣,诸葛亮与王郎的骂战为什么会占上风。
就是因为汉朝在经过几百年的统治后,其统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也就是说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皇帝从刘姓出,这种思想已经高度固化。
从王郎被诸葛亮骂为老贼,有何面目见二十四帝时,王郎就没有话反驳了,最后活活被气死,就是说王郎也知道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身为汉臣就该忠于汉室,这种观念深植于他们的思想里,东汉外戚和宦官这两大集团老是斗来斗去,可都是斗而不破,没有谁试图彻底废除这种游戏规则,你可以专权,但不能篡位,这个在荀彧身上也有体现。
作为曹操一方重量级人物,在得知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彧出来说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是作为臣子的基本守则,而不是趁乱夺取汉室江山,这样只会留下一个奸臣的骂名,是当时以及后世所不耻的,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就有很多人认这块招牌,也反映了当时的人心,这种思想已经高度固化,需要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才能松动。
所以王郎说天命所归什么的自己心里也很虚,被诸葛亮骂了句汉贼就无话可说,所有的道理都不是道理,真理就是篡汉会被骂的,而且还会被后世的人骂!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就有了这么一出戏!

7.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句句精辟在理却还是气得吐血而亡呢?

在《三国演义》众多名场面当中,“诸葛亮骂王朗”这一段堪称是经典,无论是小说,或者是以此改编的电视剧,其片段都让读者乐此不疲的讨论。
而结局很多人都已经知晓,最终诸葛亮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将王莽虐的体无完肤,导致这名76岁的老臣,竟然气愤填胸,坠马而死。



实际上,如今我们来看王朗的话,他真的说错了什么吗?不妨先来看看王朗的论点,在这位司徒看来:“天地有变,神器易更,而归有德之人”,说白了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而当时天下大乱,袁术称帝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正是曹操,凭借自己的力量清了这些诸侯,统一了北方,因此理应“继承大统,法唐尧禅位虞舜之道,以治天下。”



除此之外,曹魏代替汉朝,虽然有着强迫汉献帝禅让之举,但在实际上仍然属于和平权力的交接,因此不少史学家往往将魏作为汉正统的延续,而蜀吴两国,只能算上地方割据势力。
而这次交战,诸葛亮主动兴兵来攻,因此王朗更是晓以利弊,认为“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而蜀国一州之力,正如“腐草之比天空之皓月”,魏蜀两国的军事差距,的确也是肉眼可见的大,根据统计,当时蜀国上下区区108万人,而魏国有443万人之众,诸葛亮讨伐魏国之举,的确是强行而为之。



既然王朗句句精辟在理,为何还是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身亡呢?他最终还是输在了“忠义”二字,而这正是作者罗贯中所极力推崇的。
王莽的对话中,将汉朝的衰落,解释为天意,然而诸葛亮却并不是这么认为,而是提出,正是多个朝代的奸臣小人,从十常侍黄巾贼,再到董卓李傕郭汜等祸乱朝政,才导致如今生灵涂炭的乱局。



紧接着,孔明便开始了人身攻击:揭王朗的老底,历数他身为汉朝老臣的过去,然而却不思报国,反而是助纣为虐,以此将王朗置于了道德的下风。
而这正是王朗的软肋所在,古人十分注重自己的气节和名声,王朗却在三军阵前,公然被揭露过去往事,再加上王朗本来年迈,结果经不住这一击,也就仓促离世。



不过王朗的这一番话,也的确预料到了诸葛亮之后的北伐中原的下场,诸葛亮先后数次北伐,再加上姜维十一次战争,却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只是勉强牵制住了魏国的军力,确保其不会对自己为威胁,但是蜀国最终还是没有避开被魏国消灭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在正史上,当然不存在被诸葛亮痛骂的情况,人家也很少出现在战场上,反而是汉魏期间一名著名的经学家,在曹魏时期官至三公,留下了《周易传》《春秋传》多本著作,也算是成就斐然,如果以三国当中的刻板印象去讨论这样一位两朝老臣,显然是有失偏颇了。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句句精辟在理却还是气得吐血而亡呢?

8. 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的王朗为什么会被诸葛亮骂死?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臣虎将人才辈出。而在三国乱世之中,曾有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得天下。"其中的卧龙指的便是诸葛亮。诸葛亮生来足智近妖,虽身在茅庐却仍知晓天下之事。在刘备前去请其出山之时,与其共析天下局势,而留下的《隆中对》,若是后来荆州未失,恐怕三国局势的发展,便真要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了。由此也更可见诸葛亮的智谋。



而诸葛亮不仅足智近妖,他那一张嘴也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利器"。在《三国演义》中,便有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的精彩情节。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于诸葛亮在此次北伐多次获胜,王朗便随军想震慑蜀军。而其为鼓舞士气,便想要在战前与蜀军交锋,逞口舌之快。而在其与诸葛亮的对骂中,明明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后还是王朗输了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先分析王朗与诸葛亮二人的言语之战。据演义记载,在王朗与诸葛亮二人的言语之战中,王朗开口便批判孔明师出无名,北伐乃是无意义之举,且朝代更迭乃是天命之趋,怎么能强求前来讨伐新兴的曹魏呢?但是孔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蜀汉君主乃是汉室宗亲,蜀汉也是继承了汉室大统,自己奉旨前来讨伐国贼,又怎么能说是无名之师呢?再者曹魏篡汉,又怎么有脸说自己是天命所趋?



而王朗听闻此言后,又接着说汉代的桓灵二帝不知体恤百姓,导致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而曹魏趁势而起,平定战争,百姓倾心,四方仰德,自然是天命所归。而诸葛亮对此十分不屑。他狂笑数声,嘲笑王朗原本是汉朝老臣,在桓灵二帝危害社稷之时不能阻拦,后汉室倾颓之际又背主投魏,现在又言之凿凿说曹魏乃天命之趋,实乃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
而后孔明更是直言王朗是篡汉之帮凶,罪恶深重,天地不容。自己奉汉室正统之命讨伐叛贼,你王朗既为谄谀之臣,不在曹魏大本营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又哪来的脸在两军面前称曹魏是天命所归。实乃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而已!在王朗死后,又有何颜面面对汉室诸帝呢?这一席话说得王朗颜面尽失,思绪混乱。



第二、王朗原本是大汉之臣,多次辗转投靠曹魏,也是理亏。在上文我们也提到了,王朗原本是汉室的老臣,在汉室倾颓之际投奔了曹魏。这一点无论王朗如何粉饰太平,都是没办法无视的。而王朗在汉朝是元老大臣,也是因为举孝廉才入仕的。但而举孝廉之人自然品性不错,反观王朗,其在汉室为官之时汉室并未有所亏待,但此时却在面对继承了汉室大统的蜀汉面前说曹魏是天命所归,自然令人鄙夷。



而从本质上来说,王朗所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汉室后期确实也呈摇摇欲坠之态,朝代更迭也实属正常,但是王朗却不该面对诸葛亮说这些。很简单的一点,便是他说不过诸葛亮。因为他的思路,完全被诸葛亮带偏了。王朗说的是曹魏与蜀汉对敌之事,而诸葛亮却仅抓王朗叛汉投魏,实为汉贼一事,对王朗进行攻击。而王朗其实在这件事上也是有些心虚的。
第三、王朗此时年事已高,诸葛亮言语激烈,王朗难免怒火攻心。而由于诸葛亮紧抓着王朗心虚的这件事不放,王朗也只能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堪。况且王朗现在身担文官之职,自然知道天下文人墨客在对待此事上的态度。而现在来看,表面上是诸葛亮在骂王朗,而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天下文士眼中,他王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王朗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然清楚此番话的真实意图。



思及于此,王朗难免升起他所剩不多的羞耻之心。他原本想要在大战之前逞口舌之快,灭蜀汉威风的意图现在已经全忘了,只能跟着诸葛亮的思路走。而诸葛亮也是毫不顾忌王朗此时七十六岁高龄的年纪,言语之激烈,就差拿个板子插在王朗头上,说其是篡汉之贼了,王朗又怎么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暴击呢?自然难免怒火攻心,激动激愤而死。
由此可见,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虽然句句在理,却依旧输了的原因,好归根结底不过是其不敌诸葛亮,被其带偏了思路而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