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的剧种简史

2024-05-12 09:52

1. 哈哈腔的剧种简史

中国是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之一,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哈哈腔的剧种简史

2. 哈哈腔的著名剧团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地方剧种哈哈腔是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世纪,河北省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团体。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元代贾辅在故城营造了历史上藏书最丰富的万卷楼,县籍元杂剧作家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明清以来,清苑县地处畿辅重地,交通比较发达。清康熙年间,清苑故城形势稳定,呈升平景象。在故城设立的莲池书院,集全国学者名流,成为燕赵第一高等学府。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民间艺术得以在清苑迅速流播,并随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哈哈腔便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它的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至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平、津等大城市的茶楼、剧场。哈哈腔一直是清苑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清苑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哈哈腔被公认为清苑文化的代表,是清苑人文精神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苑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哈哈腔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对哈哈腔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发掘、整理、改编、上演等配套工程,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在“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下实施的振兴哈哈腔的战略,为哈哈腔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哈哈腔传统剧目的发掘及整理上,通过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普查,搜集到哈哈腔传统剧目一百余个。在哈哈腔表演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上,八十年代以来,有计划地把一些艺术造诣较深的名、老艺人加以集中,采取录音和文字记录等办法,将他们的拿手唱段保留下来。在积累和保护哈哈腔艺术资料上,曾安排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德州、惠民等处的哈哈腔流行地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料;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还相继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有关哈哈腔剧种、哈哈腔剧目、哈哈腔表演、哈哈腔音乐的记述,音乐集成还选录了哈哈腔的代表性唱段和演奏曲谱。清苑县哈哈腔剧团,于1955年正式建立。1958年,陆续从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中抽调了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创作和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充实该团队伍。1959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回途路过保定,由当时的省委书记林铁陪同,在河北礼堂观看了清苑哈哈腔剧团演出的《小王打鸟》。1958年至1960年,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学员队中组建哈哈腔班,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后来,河北省戏曲学校、保定地区戏校、清苑县戏校,又都不断地向该团输送青年演员,使这个县剧团的阵容更强、行当更齐全。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三拜花堂》、《皂袍记》、《下陈州》、《武当山》、《白云山》、《白马告状》、《唐知县审诰命》等。其中《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和《三拜花堂》,曾先后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王小打鸟》一剧曾在中央电台录音、河北电视台录像。此外,该团还创作、演出了《闯关》、《地道战歌》等大型现代戏,自编的小戏《接闺女》、《看瓜》、《女队长》、《席场风波》等都先后参加了省、地汇演。《接闺女》一剧,中央电台曾多次播放。1963年,该团应邀去中国戏曲研究院演出《扈家庄》和《五当山》,去北京电视台演出《皂袍记》,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赞扬。1961年、1963年,中宣部周扬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在天津和北京两次接见该团的全体演员。1964年,该团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剧团,其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十年动乱期间,哈哈腔剧种曾一度面临夭折,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天又使植根于民间的哈哈腔吐放新芽。1979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闹花园》整理、演出的《影误重圆》,在河北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扩大了哈哈腔剧种的影响。1981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白云山》改编、演出的《白云仙子》,也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并由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后,该团还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风雨红杏》和《奇冤赤子》;改编、演出了历史故事剧《亡国恨》、《诗文缘》、《潞州壮别》以及传统剧目《杨二舍化缘》、《孙继皋卖水》、《小尹卖瓦房》等。《风雨红杏》一剧,曾在河北省戏剧汇演中获奖。1983年,该团被评为保定地区“四好”剧团;1985年,被保定地区文化局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团”的称号。199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御酒埋香》,获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主演、配角、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等多项奖项。1999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希望的田野》,获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古装戏《花木兰选婿》,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2001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钟声》,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星奖”银奖。200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地道战》唱腔选段,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2009年,该团重新编排的改编传统剧目《影误重圆》,获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剧目奖、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优秀表演奖、优秀伴奏奖等多项奖项。

3.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