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写的《香港赋》你知道吗?

2024-05-16 02:59

1. 金庸先生写的《香港赋》你知道吗?

  作品原文
  中国南疆,有岛嶙峋。水清港深,便于航行。吾华人兮,族聚于斯,耕种蕃衍,源自汉秦。出口香木,远至天方,贸迁既盛,遂称香港。四方商贸,来此成群。
  香港
  罂粟为祸,肇于南亚,迷人心智,败人体肤,英商挟资,贩运入华,害我生民,全国流毒。林公则徐,奏准禁烟,断其利源,戕其大祸。英人开衅,犯我海禁,攻粤不逞,北侵浙津。我军奋抗,兵折将损,炮台失守,订约江宁。
  城下成盟,割我香港,百余年来,国人痛心。中山先生,香港为基,广州起义,驱除鞑虏。“革命歌”云:“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此诚国人共同之心声也。众志成城,遂有民国。尔后国人,兴复革新。然内乱频仍,外侮不绝。七七事变,抗战八年,亦以香港为后援之基地。蔡元培、萧红,俱一时俊杰,埋骨于斯。
  香港得兼中西方交汇之利,实施自由港外贸之制,社会法治厉行,港人重信勤奋。京沪资金大举南下,祖国大陆多方支援,于是乎小龙腾起,工商繁盛,乃享“东方明珠”之盛誉,而为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航运之中心。小平宣布:一九九七,收回香港。创设“一国两制”之构想,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港人闻之,莫不欢忭拥护。
  中英谈判,签署“声明”。中央政府,设立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通过香港基本法。一九九七,七月一日,回归大典,举世瞩目,数千嘉宾,共睹盛况。米字英旗,悄然卸下;国旗区旗,高高升起。威武雄师,进驻香港。举世华人,尽皆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兹当香港,回归十年。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恪守香港基本法,谨遵“一国两制”之方针,香港亮丽更甚,活力更强。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文化、生活方式依然。小小一地,蔚成世界繁华都市,而为我国南方重镇。港口海运,迅猛发展,货物吞吐,超越纽约,已成世界第二港。
  香港近倚珠江三角,远连华中六省,联袂发展,共荣经济。祖国全力支持,港人奋发努力。亚洲金融危机,得以沉着应对。SARS疫症猖獗,终于冷静消弭。昔日文化沙漠,今为影视胜地。从前海岛渔村,已是购物天堂。民主循序渐进,港人安居乐业。爱国爱港,与世共舞,伴我中华,和平发展。

金庸先生写的《香港赋》你知道吗?

2. 请问金庸先生的书房具体在香港的什么位置?

金庸先生授权的合法香港出版社: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北角渣华道191号嘉华国际中心2501室

电话;25975513

金庸先生现在多在国内生活。

3. 金庸先生的明报社论,散文可曾出版????

散文已出书《金庸散文集》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金庸先生的明报社论,散文可曾出版????

4. 金庸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香港基本法的制定者之一?

现在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曾担任制定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曾对此制定工作尽过许多努力。

但是事实上,最初金庸对于这个任务心理还是有所犹豫的。因为在1984年,邀请金庸参加香港基本法起草时,他有些担心接受了这次任务,会影响《明报》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独立形象,因为他当时还会在自己主编的《明报》上发表很多社评文章,主要是对时事政治的一些评述,当时的香港市民都很爱看明报,因为上面的文字都很客观。

但是最后,金庸还是选择了参与本次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因为当时的香港正面临重大困难,而金庸本人却已名利双收,中国古代对人的要求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金庸并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主动请缨,积极参与了起草工作。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庸先生本人也具有他武侠小说中大侠的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对于起草香港基本法这种貌似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还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但却对香港人民有好处的事,金庸选择了不计成本地去做,这就是他的精神。而金庸的这种精神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传承了两千余年的儒家精神中的经典,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为难中存活。

5. 这句话是金庸的原创么?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姓严名蕊,表字幼芳,是南宋天台营妓。可能自古红颜多薄命,严蕊也不例外。严蕊少时就有绝色,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又善于作词,且多自家新造句子,因此,被当时词人所推崇。同时,严蕊又博晓古今典故,行事仗义豪爽,待人真诚,所以,四方闻名。有仰慕她面貌的,有探讨诗词的,不远千里而来,但求见上一面。

  一个女人的美貌和才气可以使她流芳千古,也可以使遗恨终生,严蕊的美貌和才气使她香名远播,也注定了她的牢狱之灾。

  当时,台州太守唐与正,字仲友,少年高才,风流文彩,倾慕于严蕊的美貌和才气。他运用太守的职权准许严蕊脱籍,并允许严蕊去外地居住,但正逢升任江西提刑使之际,怕严蕊脱籍之后不愿随从,因此,未给严蕊在妓乐司办正式的脱籍手续。按宋朝法度,官府有酒,皆召歌妓应承,而歌妓只站着歌唱送酒,不许私侍寝席;不过,唐与正与严蕊却有谑浪狎昵,也算不得许多清处。

  每逢良辰佳节,或是宾客席上,唐与正必召严蕊侍酒。严蕊虽说多少有些厌倦,但身为官奴的她,没有人身自由。随着日子渐渐地推移,她已经习以为常。而唐与正总有眷顾之意,只为官箴拘束,不敢胡作妄为。何况,严蕊和他相处多年,总有感情。一天,红白桃花盛开,唐与正置酒赏玩,严蕊少不得来供应。饮酒中间,唐与正以红白桃花为题,命她赋词。严蕊应声便成一阙,词云: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词寄《如梦令》。

  这首词是严蕊自我的写照,含蓄地点明此花乃是桃源之花,正是自己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同时,词中借典故,表现了词人高洁的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

  又一天,正逢七夕,唐府开宴。唐与正有一个朋友叫谢元卿,也是豪爽之人,当日也在席上。他向来仰慕严蕊的芳名,又逢七夕相见,不胜荣幸。他见严蕊行动举止,谈谐歌唱,件件动人,心中甚喜。在歌舞酒宴流连之处,大觥连饮,兴趣极高。他央求严蕊赋词一首,严蕊见他意气风发,便请他出题。谢元卿以七夕为题,以谢字为韵,求赋一首。并且说道:“我同时饮满三大瓯。”严蕊随即赋词一首:

  碧梧初坠,桂香才吐,池上水花初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到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词寄《鹊桥仙》。

  谢元卿三瓯酒刚了饮两瓯,严蕊已经声落词毕,谢元卿不禁跃然而起,言辞之中久露仰慕之情,当夜,谢元卿依依不舍送严蕊回去,在严蕊家中,严蕊谈起自己的身世,身为营妓,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没有一个真心实意的知己,有时,漫漫长夜,独自对窗而卧,也不知人在何处。而白日到来,带来的却是强言欢笑。谢元卿惟有沉默,因为,他也是一个苦楚的人。当时,明月高照,竹影婆娑,微云多了几丝缠绵之意,而屋内残漏声催,两个在人海相遇的人,也算多了一分慰藉。

  不久,唐与正因朱熹的奏本停了职,此事众说纷纭,明末小说家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也有记载,说是,唐与正和朱熹争闲气,唐与正讥道学家是一邦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的人。君父大仇全然不理,只知扬眉袖手,高谈性命,不知性命是甚么东西!朱熹怪唐与正无理,因此,向朝廷上了要罢免唐与正的奏本。其中也拉扯了陈亮与台州营妓赵娟的私事。但是,《二刻拍案惊奇》究竟是小说,信与不信有待考证。

  也有的说,由于天灾,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行至台州,遇到外逃的灾民,向他倾诉唐与正的劣绩,于是,他赶到天台查办唐与正,向朝廷上了要罢免唐与正的奏本。奏本中所列事事众多,有刻剥百姓、搜括民财、贪污公库、受赃枉法、生活腐化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官场的通病,远不止唐与正一个,何况唐与正与朝中宰相是姻亲,因此,朱熹连上六道本子也未告倒唐与正,最后,朱熹提出辞程,孝宗皇帝因此将唐与正调离台州。

  但是,严蕊终究因与唐与正的关系下了狱。朱熹参唐与正的不法之事其一就是滥用职权,私放官妓。当时,严蕊在未办正式手续的情况下,以台州官奴的身份到外地居住,如按“逃亡律”治罪要判徒刑。若事出有因,最轻也要按“浮浪律”判“杖八十”。严蕊没有想到,官家的事竟落在一个小女子身上,然而人世沉浮,有许多事不是她一个随风飘零的女子所能够左右的。

  严蕊下狱后,朱熹在台州调查唐案,唐与正虽然停职,但势力很大,一心想要翻案。那时,审判的官员认为,唐与正风流,必与严蕊有染;况且妇女柔脆,吃不起刑拷,不论有无,自然招认,好参奏了罪名了解此案。

  谁知严蕊苗钉般的身躯,却是铁石般的性子。任你朝打暮骂,千棰百拷,只说:“循分供唱,吟诗侍酒是有的,曾无一毫他事。”受了一个来月的监禁,到底只说这句话。最后,司理院衙门无可奈何,只得糊乱地找了个借口,以“不合蛊惑上官”, 将其痛杖了一顿,另加勘问。另一面具本上奏,大略:唐与正不伏讲学,罔知圣贤道理,讥毁大臣不识字;居官不存政体,亵昵娼流。鞠得奸情等。

  同时,唐与正听说严蕊受杖,派手下到司理院抢人。结果,没抢到严蕊,却更使严蕊非捱打不可。由于,唐案涉及人犯众多,司理院需进一步调查,认为在台州受到唐党的干扰众多,因此,将一干人犯都送到绍兴司理院再审。与严蕊同去单是营妓还有沈芳、王静、张婵等人。

  绍兴太守也是一个讲学的,严蕊送到的时候,见她模样标致,太守说:“从来有色者,必然无德。”因此,以严刑拷打逼供,试图让严蕊招出与唐与正通奸的实情。不料严蕊依旧是那句话,并且在大堂之上,正色凛然。太守望着她血迹淋淋的十指,又施夹棍,严蕊双足很小,挫折不住,疼痛难忍。

  行刑之后,严蕊到了狱中,狱官见她可怜,分付狱中牢卒,不许为难,并且好言宽慰,狱官对她说:“上司行刑,不过要你招认,你何不早招认了?女人家犯淫,极重不过是杖罪,何况已经杖断过了,罪无重科。何苦舍着身子,熬这种苦楚?”严蕊叹了一口气,说:“我为营妓,纵使与太守交好,也料不会是死罪,认了也没有什么大害,而且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这个天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岂能顾惜自己的身子,信口夸大,陷害友人,今日我宁死,要我诬陷友人,断然不可以。”狱官见她词色凛然,十分起敬,把言词告知太守。太守原是奉承朱熹的意思,叠成文书,正要回复提举司,等待口气,另行定夺,却得知朱熹改调的消息,因此,放了严蕊。

  严蕊出狱后,任凭悔气,官家的事与她无关,却在两处监牢里无端地蹲了两个月,外加了一个“不合蛊惑上官”的罪名,受了两番科断,逼供拷打,此时的严蕊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然而,严蕊究竟是严蕊,尽管赤裸着如花似玉的娇躯,匍伏在冰冷的青砖地上,香肌雪肤受那无情荆条的反复摧残,但是她总在寻求自己的真谛,这是一颗身处卑贱而绝傲的心,未给世事所磨灭。

  关于,严蕊在绍兴司理院受刑的事,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严蕊在绍兴司理院,供了自己恃宠干涉公事,替人说情收人财物等事。但是,这些事外加奏本中所列事事,并没有将唐与正告倒,反而,严蕊因涉及办案人员公事,少不得犯了“不应律”等罪,又受了一次杖刑。而且至少是“杖四十”。严蕊在接连两个月里,两次受到杖刑,对于风月中人来说确实堪称“严酷”。

  不过,严蕊毕竟还是幸运的。她虽然由于唐与正的关系受了酷刑,但是,她在这次风波中以侠义的气概成就了自己,她没有平谈地走过,而成了后人心中的侠女,芳名永驻,可同样也要赤身裸体爬在青砖地上捱荆条的王静、沈芳、张婵等人,至今却没有几人知晓。当然,这也与严蕊的妙词分不开。

  不久,岳商卿,名霖,任浙东提点刑狱公事,到任之时,各处官吏,连同众歌妓皆来拜贺,岳商卿请出严蕊,看她伤痕斑斑,容颜憔悴,却也鹤立鸡群。严蕊的芳名岳商卿早有耳闻,也知晓严蕊受刑的事,见严蕊如此,深为她感慨,命她作词自陈,严蕊领命,当即口赋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上阕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无奈。首句“不是爱风尘”,开门见山地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次句“似被前缘误”,却出语和缓,用不定之词,说自己之所以沦落风尘,是被前缘所误。而“似”字乍看不经意,却也耐人寻味,它不自觉地反映出严蕊对“前缘”的似信非信,既不得已又无可奈何,她怀着迷惘的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而“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借落花流水比喻自身命运,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比喻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命运总掌握着当权者手里。这是严蕊命运的真实写照,也隐含着对浙东提点刑狱公事岳商卿的期望。

  下阕接着上阕不能自主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的不得自由。“去也终须去”,曲折地表达了严蕊逃离风尘苦海的愿望。“住也如何住”,却从反面补充此意,若仍旧留为营妓简直不法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愿留恋风尘,一心逃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最终“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是一个风尘女子对于追求美好向往的一种不卑不亢的不底声下气的内心独白。

  岳商卿听后,思忖良久,如梦初醒,大加称赏,深知严蕊从良之心坚决,当即取来妓籍,削除姓名,判与从良。

  此时,严蕊望着岳商卿将自己的名字从妓籍中削除,她没有微笑也没有哭泣,而是迎着风走在通向家中的小巷里,往事一幕幕从眼前闪过。严蕊寄予了沦落风尘的女子对自由的向往,也寄予了沦落风尘的女子苦苦寻求地世人平等的尊重。她不再随风飘摇,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关于严蕊的结局,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严蕊从良后,有人得知此消息,千斤市聘,争来求讨,严蕊始终不从。有一宗室近属子弟,丧了正室,悲哀过度,百事俱唐。宾客们恐其伤性,拉他到妓馆散心。说着别处多不肯去,直等说到严蕊家里,才肯同来。严蕊见此人满面戚容,得知正为丧偶痛苦,见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也就另加看待。而宗室也仰慕严蕊的大名,饮酒之间,彼此交心,因此,留他小住。此后,二人频频来往,宗室娶了严蕊为妾,也不曾再娶,一根一蒂,结为夫妇,白头偕老。

  当然,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究竟是一篇关于严蕊的小说,其中可信程度有多少需待考证。何况严蕊原不该结婚,因为,在这个庸庸碌碌的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与之性情相匹配的人。

  但是,历史上除此之外,关于严蕊的记载并不多,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唐与正为守,颇属目。朱元晦提举浙东,按部发其事,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佰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岳商鲫霖提点刑狱,因疏决至台,蕊陈状乞自便。岳令作词,应声口占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在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即判从良。”

  此外,朱熹《朱文正公全集》中收录的参劾唐与正的六个折子也有提到严蕊。而朱熹在南宋并没有多高的威望,是元朝皇帝为了笼络汉人才捧起来的。捧高了老百姓就有逆反心理,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显然有丑化的迹象,但是严蕊始终与他有一段瓜葛。

  同时,关于严蕊的《卜算子》,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唐与正的一个亲戚高宣教她做的。古时的文人常常代妓女写诗作词,借她们的美貌和名气得到流传,因此,不能说严蕊在剽窃。到是她把往日的词句,用在岳商卿要给她脱籍之际,确实比较应景,也可谓才思敏捷。

  可不管如何,严蕊始终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吟着精美的诗句,带来一股浓烈的芳香,在人世轻盈地走过。

这句话是金庸的原创么?

6. 金庸先生的论史名篇《为什么中华民族总是能赢》

大家希望听我讲小说,其实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喜欢看也就过去了。我对历史倒是有点兴趣。今天我想简单地讲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
这几年我常在英国牛津大学,对英国文学、英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大家都知道,英国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他写了一部很长很长的《历史研究》。他在这部书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说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

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他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付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
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的内战不休。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在抗战前后写的,它表示了一种忧患意识。那时候我国遭受外族敌人的侵略,处境确实非常危险。在座的各位同学年纪轻,不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就知道了。我同在座的雷洁琼大姐、周南社长等都经历过这段艰难而危险的时刻。
就我看来,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时候,我们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以上所讲的我们民族七次大的危机,又都是七次大的转机。
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我在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颁名誉教授时也曾讲到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中国的历史问题。加拿大的一些教授觉得我的这些观念比较新,并讨论为什么中国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
我想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我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技术比较先进,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发展文化;第二个原因是从西周开始,我们已有了一个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后世讲到中国封建社会,总认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缚人的思想,很束缚人的行为,那当然是对的。其实这种宗法制度也有它的历史作用,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本来很强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们民族从西周开始,虽然自己内部斗争也不断有,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世袭制度,即父亲死了,嫡长子继位,这是当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一个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会就会很稳定,内部斗争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民族强盛的重要环节。
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很长很长的时候是外族统治的,如北魏。其实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数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鲜卑人。
有一个情况不知各位想到没有,我的小说中写过一个人叫“独孤求败”,独孤求败很骄傲,他一生与人比剑比武从没有输过,所以他改个名叫求败,希望失败一次,但却总没有败过。这个“独孤”就是鲜卑人。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是鲜卑人,就姓独孤。“鲜卑”这两个字,有些学者说“西伯利亚”就是“鲜卑利亚”,鲜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亚那一带。但这不是很一致的意见。北周的时候,有个大将军叫独孤信,他有很多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帝,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唐高祖的父亲,第七个女儿嫁给了隋文帝。
所以唐高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则应叫隋炀帝为表叔。他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妈妈姓窦。唐太宗的皇后姓长孙,长孙和窦都是鲜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鲜卑人。
据《唐史》记载,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鲜卑人。那时候说“胡人”就像我们现在说“洋人”一样,没有歧视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可见唐朝对外国人一点也不歧视。再说汉朝,汉武帝与匈奴交战,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个匈奴王子叫金日蝉,在汉朝做官,很受汉武帝重用。汉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霍光,一个就是金日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壮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开放。
我在武侠小说里写了中国武术怎样厉害,实际上是有些夸张了。中国人不太擅长打仗,与外国人打仗时,输的多,赢的少。但是我们有耐力,这次打不赢没关系,我们长期跟你干,打到后来,外国人会分裂的。
匈奴人很厉害,我们打他不过。汉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围困,没法脱身。他的手下便献了一条妙计,去向匈奴皇后说,汉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汉朝皇帝抓来,把汉人打垮了,俘虏了大批汉人中的漂亮女人,你这个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中了这个诡计,影响匈奴首领,便退兵了。匈奴后来分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则向西走,一部分到了法国,一部分到了西班牙,一部分到了英国,以至灭亡了整个西罗马帝国。
西方历史中的匈人是否匈奴人?史家意见不一致,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国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却把整个欧洲打垮了。隋唐时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们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华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则向西行,来到了土耳其。后来土耳其把东罗马帝国打垮了,把整个君士坦丁堡占了下来,直到现在。

所以我们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其实我们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三四百年的事情。最近我在牛津大学的一次聚餐会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东亚经济的学者,他和我谈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时说,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才慢慢被英国赶上去。而国民总收入却是到了一八二○年才给英国超过。中国国力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
那位学者对中国经济前途非常乐观,他说大概到二○二○年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收入又会是全世界第一,并能长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后的四五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赶得上。我听了之后很兴奋,问他是否有数据?他列举了很多统计数字。他是专家,不会随口乱说。我觉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是很先进的,到宋朝尤其先进,大大超过了欧洲。那时我们的科技发明,欧洲是远远赶不上的。如造纸、印刷、火药、罗盘等在宋朝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现在大家用的钞票也是中国发明的,在宋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那时我们的金融制度相当先进,货币的运用相当成熟。
那么欧洲人什么时候才开始转机呢?应该说是到了中国的明朝,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落后了。我想其中原因,一个是政·治上的专制,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很严,一点也不自由开放,动不动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吓得人们不敢乱说乱动,全部权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里。另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对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异想天开,实行所谓海禁,把航海的船只全部烧掉,以为如此一来就能断绝与倭寇的来往,饿死倭寇。这是对日本完全不了解。这种愚蠢的禁令,当然是永乐皇帝时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事情了。
明朝一实行锁国政策,整个国力便开始衰退。与此同时,西方科学却开始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了。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纪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权威,反对神权控制,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个很无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干了许多荒淫无耻的勾当。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国是很富庶的,到了宋朝、元朝也还可以,那时候科学发达、交通方便、对外开放。而欧洲正是封闭的时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学术思想不自由。你如说地球围绕太阳转,他便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闭的。到了十六世纪,欧洲自由开放了,科学发明开始了,可是中国反而长期封锁起来了。这是最大的历史教训。

今天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大家明确两个观念,那就是改革和开放。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另有一个重要观念,今天没有时间详谈。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我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上面我讲到的那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初期写《历史研究》这部大著作的时候,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到他快去世的时候,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现在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地球就这样大了,无止境地追求、扩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国的哲学,要平衡、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战争。
由于科学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今后的世界大战将不可思议。一些疯狂的人也许执意要打核战争,殊不知道这种战争的结局将是人类的同归于尽。这可能性不能说没有,我所接触到的西方学者目前对打核战争都不太担心,他们最担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是自然资源不断地被浪费;第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这三个问题将关系到人类的前途。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国,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心理状态可能是解决整个人类问题的关键。
最近牛津有一个十分盛大的宴会,伦敦《泰晤士报》前总编辑李斯·莫格勋爵也参加了,他曾谈道,十九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伦敦,二十世纪初转到了纽约,到了战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则转到了东京,而二十一世纪肯定要转到中国。至于这个中心是中国的北京还是上海,他无法准确预测,他推测大概是上海。依我看,在北京或在上海都不是问题,只要是在中国就很好。

7. 香港回归九州方圆玺

普天同庆九州方圆宝玺别出心裁,采用双联玺的形制,既体现出“一龙共方圆,同圆中华梦”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又蕴含“天圆地方,九州方圆”的天下一统概念。
玺基上刻“九州方圆”意指中国神州大地,又呼应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央赠送香港的九州方圆紫金花雕像。玉玺一方一圆,以圆壁相连;玺钮以螭龙潜海为造型,意指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祝愿祖国吉祥美好。
其上又铭刻有香港文化大师金庸先生作的《香港赋》,以及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巨幅铁艺书法《中华颂》,玉玺集二者于一身,既有中国五千年文化之貌,又体现大国风采。

香港回归九州方圆玺

8. 请问香港明河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世纪新修版)的定价是多少元港币?

平装新修版:1728港币。
精装大字版:3240港币。

明河社:
地址:香港北角渣华道191号嘉华国际中心2501室
Room 2501, K.Wah Centre, 191 Java Road, Hong Kong
电话:25975513
传真:29600625
e-mail:reader@mingh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