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介绍

2024-05-05 03:37

1.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介绍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集合而成;成员如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章太炎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世界的革命团体。由于同盟会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争的激烈性,同盟会最终改组为国民党。而后又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游说西方政府与银行团终止贷款给满清政府与支持中国革命。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槟城、新加坡,香港,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并于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介绍

2. 孙中山是如何创建同盟会的?

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后,已是日薄西山。慈禧专政后,国势更加日趋衰败。一系列割地赔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纷纷起来提出效仿西欧,实施新法,倡导富国强民的政策,但均遭到以慈禧、李鸿章等顽固派的刁难和镇压,使全国反清的斗争形势更加高涨。由一般的民众组织斗争,转化为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斗争。
最早的革命斗争组织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从1903年夏季起全国又先后涌现出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蔡元培、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孙武等领导的“日知会”等等。
1905年夏,孙中山结束了在欧美发动留学生和华侨的工作又匆匆赶回日本。7月的一天,他经一位日本友人宫崎的介绍,拜访了黄兴。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畅谈革命形势,并建议“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共同致力革命,当即得到黄兴的赞同。宋教仁得知后,也十分赞同。不久,湖北、四川、广东以及其他一些省的留学生也一致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组织统一的革命团体。
不久,孙中山在东京邀集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见面。与会者不论见过面,还是没见过面的,都对孙中山为革命奔走的业绩早有耳闻,纷纷请他先给大家讲几句话。孙中山环视坐在他周围的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士仁人,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济济一堂!到会同志都是学业充实,志气坚锐,魄力雄厚的人,而且多数能文能武。从事革命事业,一定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我和诸君见面,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前途大有希望!”人群中响起一片掌声,孙中山轻轻挥挥手又说:“现在国内局势十分危急,列强虎视眈眈。但,我说革命事业怕的是自己内部不统一,这一省想起事,那一省也想起事,各自为战,这样,力量不集中,既不能推翻清政府,革命力量也保存不住。列强还会乘机谋利。”坐在一旁的黄兴插一句说:“是这样!我们华兴会想在湖南起义就失败了,革命要成功,必须组织起来。”
与会者一致同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孙中山被推举为会议主席。讨论的第一个议题是:这个统一组织的名称和宗旨。代表们一致同意叫“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宗旨,孙中山想出16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代表中有少数人对“平均地权”有异议,但经过孙中山耐心的开导,基本上通过了。
第二个议题:拟定一个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当时由孙中山起草,黄兴、陈天华略加修改。在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孙中山领着代表们庄严宣誓。宣誓后,孙中山欣然地说:“可庆可贺,从今日起,我们不是清朝的人啦!”
8月13日,孙中山在欢迎他的千人大会上,用铁一样的事实批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的陈词滥调。并号召革命有志之士绝不能“无所藉手,蹉跎岁月,寸功不展”,只要“发奋自雄”“易旧为新”,在数十年内不仅“举西方之文明而尽有之”,而且胜过他们也是可能的。
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市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友人阪本金弥的住宅内举行了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会员有一百多位,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通过了同盟会的章程和宗旨。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大会又采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机构,同盟会下设支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不久,同盟会又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亲自写了《发刊词》,他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从此,民族民主革命以更迅猛的脚步前进了。
正当同盟会成立之际,慈禧也玩弄“预备立宪”的政治花招,与同盟会相对抗。慈禧于1905年7月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派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以做“预备立宪”骗局中的马前卒。
朝廷准备立宪的消息传到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处,二人如获至宝,立即向各地保皇派发出通告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鼓吹君主立宪,扬言在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
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师生关系,二人是维新运动的领袖,由于一些原因,康有为变得保守起来,不赞成,民主革命。后来,梁启超的思想,渐渐向同盟会靠拢。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孙中山断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并举出大量的事实,揭穿清政府玩弄假立宪的伎俩是一个企图苟延残喘的卑劣阴谋。

3. 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最早是在哪

1905年东京
兴中会更早,在檀香山(火奴鲁鲁)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最早是在哪

4.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时间地点性质

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时间是1894年11月24日,成立地点是美国檀香山。
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当地的进步团体辅仁文社,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重新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坚定地走上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道路。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了广州起义,因事泄而未成。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
2、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时间是1905年8月20日,成立地点是日本东京赤坂区。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扩展资料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中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同盟会

5.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

6. 孙中山创立了三个会,同盟会、兴中会 还有一个是什么会?

孙中山创立了三个会,同盟会、兴中会 还有一个是什么会?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中国同盟会不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个革命团体联合组成的关于同盟会,按冯自由的说法是“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而长期较一致的传统说法则认为同盟会系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个革命团体联合组成。现行教材也采纳此说。近年来,经有些学者考查,认为上述说法应予否定。1905年7月30日参加同盟会筹备会的兴中会会员3人;到会的光复会会员1人;华兴会虽有6人,却是前一日议定以“个人自由”参加的,并非华兴会推派的代表。总计兴中、华兴、光复三会参加同盟会筹备会者仅10人,占到会人数七分之一弱。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资料可以证实同盟会是兴中、华兴、光复三方经过事先协商,各派代表集会建立起来的。确切地说,同盟会是汇聚于日本的中国革命志士因志同道合、报国心切而集结起来的民主革命团体。

7. 黄兴和孙中山在筹办中国同盟会有那些人出席?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的积极筹备,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如期在东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实习所赴日成员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田桐、吴春肠等,以及其他留日学生共70余人。

黄兴和孙中山在筹办中国同盟会有那些人出席?

8. 8.为什么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没有为什么,因为中国同盟会本身就不是什么政党,只能说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的最初雏形而已。
 
一、同盟会的建立
1.条件
(1)可能性
①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为同盟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革命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3.政治纲领
(1)内容
①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②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2)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历史意义
(1)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革命形势的发展
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原因: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革命。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联合会党发动了萍浏醴起义,这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2)此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掀起高潮,较著名的有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①准备:1910年,孙中山约集黄兴、赵声等商讨,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
②概况:1911年4月,起义开始,黄兴率军猛攻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潜逃,后起义失败。
③意义:这是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重点阐释】
1.对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的理解
(1)它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的领导。以前,革命团体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战,举行的武装起义均告失败。同盟会的成立,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由于孙中山的威望,同盟会的成立使他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这样,民主革命从此就有了统一的领导人。
2.有关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想要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订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有关19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两次论战的比较
第一次论战是指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第二次是指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异:①第一次论战主要围绕改革清朝政治体制进行,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顽固势力反对变革清朝的政治体制。第二次围绕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革命派主张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皇派主张用立宪抵制革命。②第二次论战更加广泛深刻,革命派不仅提出实行民主政治,还提出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主张。
同:两次论战都围绕着要不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展开,都是思想解放的潮流,都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