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为什么都提倡模型思维?

2024-05-06 22:55

1. 优秀的人,为什么都提倡模型思维?

提及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可是查理·芒格知道的人就大大减少。他们作为搭档在投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当我去读查理芒格的书《穷查理宝典》,他在里面提及最多的就是构建模型,而且是多学科、多角度的模型,数学、心理学等等。
  
  
 在《原则》一书中,作者说自己在投资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以及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得到的最大经验就是原则,将生活和工作中提炼原则,能够减少犯错,从而走向成功。
  
 在阅读秋叶的《写作七堂课》之前,对于模型的概念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重视。
  
 但是当我用一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秋叶老师不仅在提倡这个概念,而且整本书就是一个模式最好的体现。
  
 七节课: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复盘式写作。
  
 框架式写作是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一个主题,列出为了达到目标,在你选择的主题范围内,可以进行写作的整理结构框架,从而有写作的整体架构;
  
 复利式写作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将写作看作一个可获利的渠道,提升自己的兴趣,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第二点就是文章是可以多渠道分发的,这样可以获得复利的效果;
  
 碎片化写作是在有了目标和动力之后,一个具体的方案,现在时间碎片化,我们要一分钟灵感,五分钟选题,三分钟构思,十分钟素材,三十分钟写作,十分钟修改,利用碎片时间完整一篇文章,完成高质量日更;
  
 联机式写作是指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和整理素材,完成内容的补充;
  
 结构化写作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案类型的不同要求,根据最优结构进行写作,学习套路,超越套路;
  
 清单式写作是指整理好的优秀的文案的写作技巧,形成检查清单,每一篇文章对照优秀文案的每一项进行比对,从而形成稳定的质量保证文案输出;
  
 复盘式写作是指文案输出之后要对文案写作的全过程及文案内容进行思考复盘,优化路径及内容,达到越来越好的目标。
  
 整本书按照写作中开始到提升的不同阶段注意事项的模式进行整理,然后我发现不管是做事还是生活中具体地事情,我们都可以建立一个模型,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决策和行动。
  
 这也是优秀的人和一般人的区别、不断的试错,整理经验,形成模型,减少失败,不断优化提升。
  
 一个人积累多了,不是他厉害,而是他不犯低级错误。我们都以为高手是很厉害的人,其实不一定,高手不一定厉害,高手只是不犯低级错误

优秀的人,为什么都提倡模型思维?

2. 让你远超同龄人的4种思维是哪些呢?


3. 改变我一生的3种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穷处理宝典》的作者查理.芒格认为: 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这就是思维模型 
  
 为什么思维模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
  
 众所周知,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思维的产物。正确的思维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错误的思维则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由此可见,你的大脑内是否拥有很多正确的思维模型,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到你,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化险为夷,反之亦然。
  
 还有,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当下所组成的,如果你在人生的某一节点,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而导致失败,那么你一生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正所谓你如何过好每一天,决定着你如何过好这一生,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的我,一直处于“间隙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而我也曾因此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曲折、漫长、黝黑、冰冷,令人绝望的地道。
  
 好在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它会替我打开一扇窗。当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聆听了许多场大咖的分享后,我的思维模型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而思维的变化,也让我看到了人生曼妙的风景。现在,我愿意将它们分享给你,也希望你的人生能前程似锦、一马平川!
  
  第一种思维模型:两分钟思维模型 
  
 两分钟思维模型是什么?
  
 所谓“两分钟思维模型”是指, 在练习技能、培养习惯、爱好的开始阶段,用两分钟的行为模式,让自己度过“凡事开头难”的阶段,从而令自己热爱这个行为,并养成习惯 。
  
 为什么这个思维模型对我改变非常大?
  
 坦白说,我以前无数次立志,要养成多少个好习惯。可我始终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每次的许诺都是草草了事,以放弃收场。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意志力的问题,而是策略问题。
  
 《掌控习惯》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曾说 :形成习惯与行动的频率、次数呈正相关,而与每次行为的时间长短关系不大。 
  
 由此可见,用两分钟思维模型,可以通过不断增加行为的次数,来达到养成习惯的目的。
  
 此外,《认知觉醒》的作者周玲提过: 人的大脑对远离舒适区的改变,有着本能的抵触,而对在舒适区周围的改变,则乐于接受。 
  
 而两分钟思维模型恰恰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使得起期初的改变,不会那么艰难。
  
 
  
                                          
 在疫情期间,我由于各种挫折、不如意,情绪被压抑到了极点,便本能地渴望找到一个出口逃离,因此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写作,不如说是写作选择了我。
  
 可是,要养成坚持写作的习惯,却绝非易事。幸运的是,我加入了平台,并参加了日更活动。该平台要求我们每天写100个字,这对写作小白的我而言,压力不大,也能欣然接受。
  
 然后,通过每天100字的日更,我渐渐地热爱上了写作,也养成了写作习惯。
  
 春去秋来,我至今已在平台日更452天,写作早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也立志将写作视为毕生修炼的技能。
  
 由此可见,在养成习惯的初期, 我们要接受起步时的缓慢,用“两分钟思维模型”积极地培养习惯,只有这样,你才会逐渐发自内心地爱上做一件事,从而看到不一样的烟火。 
                                          
  第二种思维模型:微积分思维模型 
  
 微积分思维模型, 是指我们要时刻关注当下的每一时刻,通过点滴努力、持续精进,通过时间的复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模型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 人生就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曲线,而我们此刻的努力,就是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而这个点是朝上还是向下,完全可以形成两条截然不同的曲线。 因此,我们切莫忽视每时每刻的努力,“你如何过一天,决定着你如何过一生”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会问:道理我都懂呀,那么如何来做呢?
  
 其实,要将“微积分思维模型”贯彻始终, 就要有极好的自控力,也就是我们要非常自律。 只要这样,我们才能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通过日积月累,从而见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而要拥有自控力,有如下3个小技巧可供参考。
  
 1、   将欲望消灭在萌芽阶段。
  
 2、   积极地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不要压制自己娱乐的欲望,而将娱乐的欲望放在工作之后,这种“后娱乐”的方式,会让我们对掌控人生越发有信心。
  
 3、   从每一件小事,培养自控的能力。
  
 当你掌握好上述3个技巧后,你会有策略地拥有自控力,从而结合“微积分思维模型”,看到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第三种思维模型:结构树思维模型 
  
 结构树思维模型是什么呢?
  
 结构树思维模型指的是: 我们接触到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者信息,而不是单单地知道它们,而是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与我们已熟知的知识点或信息进行连接,从而内化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点或信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可能你和我有同样的体会,我们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事,但却改变很少,甚至没有改变。这样无疑是白白蹉跎了大好光阴,徒留一声沉重的叹息。
  
 
  
                                          
 其实,我们读书、旅游、与人交流,就是为了学习那些知识点,改变自己,这个是最可贵的,“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也是这个道理。
  
 而要发生改变,离不开将那些知识点连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地将那些知识为我所用。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
  
 培养结构树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不断地反思、费曼学习技巧等来实现。
  
 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写反思日记。
  
 我以前看过《顾准日记》,也看日本人佐藤写的《九宫格日记》,但那些写法都较繁杂,适合你在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后才做。而在培养写反思日记的初期,我还是用“两分钟思维模型”来开始。
  
 我写反思日记的方法很简单,就介绍3个点:
  
  1、    事情经过; 
  
  2、    分析原因; 
  
  3、    改进建议。 
  
 每天通过写反思日记,我会将发生的事情,与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对比,连接,从而通过结构树的思维,让自己知道做好一件事的本质,也能避免重蹈覆辙,令自己不再悔恨。
  
 
  
                                          
  写在最后: 
  
 我们来到人世间,就是一场艰苦卓越的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不断精进自己,体悟生命和整个世界。而要做到这些,拥有良好的思维模型是关键,毕竟一切的行为,都是思维的产物。
  
 要有出色的思维模型,就要善于学习、借鉴那些高手的思维模型,并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从而令你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改变我一生的3种思维模型

4. 个人成长的两种思维模型

你想学习一项技能,学了一个月之后,你发现自己毫无长进,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我怎么这么差劲呢?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但有些人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他却能以另一种方式思考:“学了这么久,我还没有进步,肯定是我学习方法出了问题,我得向专业人士请教一下才行,我相信自己肯定能学好。”
  
 面对同样的情况,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本质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前者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而后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认为:“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能力和天赋,而是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不变的,不需要学习,只需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就行,而且决不能容许失败。
  
 生活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本能地埋怨他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你要准时去见一个客户,但你因为个人原因起来晚了,于是你匆匆忙忙地收拾了一顿,却还是迟到了,到了那你却把原因归咎于司机身上。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崇尚勤能补拙,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改变的,甚至可以从失败中获得提升。针对刚才的例子,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这次迟到完全是我个人原因,如果我能预留出更多时间,就不会发现这种情况了。”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就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前者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怨天尤人或者沾沾自喜,后者却会乐观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才能,直到他获得成功,彻底改变命运,甚至改变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终身成长》的作者认为,要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只需要四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要学会接受现实,认清楚自己的真实思维模式。思维模式虽然有不同的分类,但每个人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体,或多或少都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如我们很容易会自卑,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会让我们有勇气采取行动、作出改变。
  
 当你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种转变,就可以进行第二步,观察和分析。平时要留意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回来?想想看,每当你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时,你会打退堂鼓吗?那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找出来这些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的规律和特点后,先不着急进行评价。
  
 接下来再进行第三步,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完全根据你自己的想法来,比如咕咕、可可等。每当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的时候,你就亲切地叫他的名字。当你把它拟人化之后,就会更好地掌控它了。
  
 如何掌控它呢?这就是第四步,教育它,让它和你一起走过这个过程。当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要跳出来的时候,你要欢迎它的到来。你可以说:我知道,我这样做可能会失败,但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再等我一下?实际上,这个方法就是让你学会对自己有耐心。你可以把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当做你的朋友,因为它是来保护你的,为了让你产生安全感。所以,你不要不耐烦,而要和它一起成长,接受挑战。
  
 愿你我能够好好运用以上四步 成为一个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

5. 模型思维

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我对《模型思维》这本书的理解。
  
  
  
  
  
 《模型思维》这本书是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负责人斯科特·佩奇教授的著作。《模型思维》和斯科特·佩奇的另一本著作《多样性红利》可以称得上是姊妹篇。《多样性红利》讲述了多样性认知工具和多样性思维的重要性,之前檀林老师在湛庐阅读精读班上领读了这本书,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聆听。与《多样性红利》相比,《模型思维》这本书则往前更进了一步,从思辨走向准实操。这一点正如这本书英文版的副标题所言:让数据为你工作,你需要知道这些——关于模型的知识。
  
  
  
  
  
 说起模型,相信你不会陌生。模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模型都蕴含着一种世界观。模型思维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超越具体的模型而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每个模型又都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每个模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模型的适用范围误用或滥用模型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还会使我们陷入模型迷茫综合症——知道很多模型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模型的这个特性促使我们——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多样性的模型思维,从而在规避单一模型固有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模型多样性的红利,实现对复杂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也正是我对模型思维的理解:模型思维实质上是多模型思维。
  
  
  
  
  
  
  
  
 丨这本书在讲什么?为什么值得精读?
  
  
  
  
  
 在充分理解了模型思维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模型,丰富自己的“模型”工具箱,并通过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提升自己灵活运用模型的能力,让自己从一个模型思考者走向模型智者。《模型思维》这本书正是为此而写,为你而来。
  
  
  
  
  
 说到这儿呢,可能你会关心,能不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应该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简而言之,《模型思维》是一本关于模型的书,书中一共介绍了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从传染病模型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随机游走模型到路径依赖模型,从学习模型到多臂老虎机模型。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本书是否很硬核?是否很枯燥?是否很难啃?会不会兴致盎然而来,悻悻而归?我非常理解这些疑问和顾虑。这也是这本书需要精读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多模型思维要求掌握多个模型。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懂得非常多的模型细节和深奥枯燥的数学,只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适用的应用场景。要成为一个模型智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建立模型的数学能力,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模型的创造力。
  
  
  
  
  
 《模型思维》一书,就是本着这样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形象具体地介绍各个模型及其应用场景。通过精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成为真正的模型智者——熟知各个模型并能灵活运用,做到“无招胜有招”。
  
  
  
  
  
  
  
  
 丨我将如何领读?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会用什么样的精读方法领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读者心声。在湛庐文化发起的读者调查问卷中,75%左右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掌握通过模型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提升决策能力,超过80%的读者目前阅读了《模型思维》一书不到一半的内容,接近60%的读者希望有领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阅读体会。有读者将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比喻为 “带着文科生的好奇推开了理科生的大门”,更有部分读者直呼“太难”、“烧脑”。
  
  
  
  
  
 透过这些来自读者的心声,我们从抽样调查模型的思维来看,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直观印象或简单结论:(1)读者对于《模型思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掌握多模型思维,增强利用模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相当一部分读者在学习具体的模型时,会面临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易入手和灵活掌握;(3)在掌握具体的模型之前,不了解书中不同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难以把握阅读本书的主线,做到对模型的融会贯通。
  
  
  
  
  
 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层面:(1)这本书适合哪些人来读?(2)不同知识背景或阅读目的的读者,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这本书的读者,并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收益。问题在于如何阅读。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体验,并能事半功倍。为此,我制定了精读本书的详细计划。
  
  
  
  
  
 本书从结构上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模型思维,第二部分分章节介绍各个具体的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第一部分应该不会太费力。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一部分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决定了你阅读本书所能获得启迪的上界。因此,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多,我在精读计划中足足安排了两讲(第1-2讲),深入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应第1-4章)。
  
  
  
  
  
 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安排了一讲(第3讲)专门介绍模型中经常用到的两类分布——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对应第5-6章)。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模型了。乍一看目录和模型名称,这二十多个模型似乎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弄清楚这些模型的关系能够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另一方面,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又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是做什么的。这便进入了一个“鸡和蛋”的怪圈。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让读者提前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选读相应的模型。作为领读者,我会专门安排一讲(第4讲),总体介绍这些模型的关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接下来的14讲,我将书中讲述的模型进行归类,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个介绍各个模型。具体到每个模型,我首先会用通俗的语言概述模型的本质内涵和适用范围,随后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对模型的理解,最后介绍如何灵活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模型运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丨为什么我来领读?
  
  
  
  
  
 介绍完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精读计划之后,我相信你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自己,这样便于你了解,为什么由我来领读这本书。
  
  
  
  
  
 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和模型打交道,对于《模型思维》这本书中介绍的模型可谓是熟稔在心。这里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我的日常工作,便于你了解我。
  
  
  
  
  
 我的研究兴趣跨度相对较大,包括大数据分析、网络科学、社会计算、深度学习、信息传播、智能金融、科学计量。如此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经历,使我有机会深度接触和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模型。在与形形色色的模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叹服于每个模型对复杂研究对象的简洁抽象,以及模型背后的深刻洞察。同时,在使用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多模型思维的重要性。
  
  
  
  
  
 在日常科研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和推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著作。应湛庐文化之邀,我翻译了网络科学领军人物巴拉巴西教授的《链接》和《巴拉巴西网络科学》两部著作。另外,我还翻译了通过大数据研究历史文化的《可视化未来》一书。作为教师,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高级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挖掘》,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好评。作为讲者,我两次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杰出演讲者荣誉。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简单介绍。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坦白地讲,在收到湛庐文化邀请我领读《模型思维》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我日常科研工作繁忙,担心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这份责任。另一方面,通过隔空对话的方式讲述模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体验和挑战。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试一试,不为别的,只为与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和湛庐文化多年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湛庐“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这一信念的力量,阅读使我们充实,阅读使我们愉悦,阅读使我们虽相隔千里而心照神交。为此,我选择来到这里,开启一扇门,和你一起精读《模型思维》这本书。
  
  
  
  
  
 最后,欢迎你加入《模型思维》精读班。衷心希望通过我的领读,能够帮助你领略多模型思维的价值,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掌握丰富类型的模型,在成为模型智者和模型思维实践者的道路上乘风前进。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期待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与你共同阅读、共同进化

模型思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