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思考和慢思考

2024-05-09 03:30

1. 什么是快思考和慢思考


什么是快思考和慢思考

2. 思考快与慢

大脑的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
  
  
 
  
  
  
  
 卡尼曼引用早期心理学家吉斯·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所提出的概念,将人类的意识划分成两套思维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指的是无意识的、快速思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这一系统,一般都是人自动根据直觉和本能的反应来作出判断,因此是“自动式的思维系统”。由于“系统1”的思考方式就像蜥蜴一样简单,所以后来的社会学家吉姆·柯明斯又给这套系统起名为“蜥蜴脑”。这就是“快思考”。
  
  
 “系统2”则是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在经过各种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后,才会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所以“系统2”也被称为“反射性的思维系统”。不过,因为思考的过程肯定不如本能反应来得快,因此相比于“系统1”来说,“系统2”得出结论的时间更慢,于是,我们就称它为“慢思考”。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满脸堆笑的人,我们“系统1”就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这样的反应:“你看,这个人笑得这么自然和热情,一定是个好人,我愿意和他交朋友!”但是,如果你稍微冷静一下,姗姗来迟的“系统2”就会告诫我们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知人知面不知心,看起来善良的人也许另有目的,你不要轻易相信他!”
  
  
 这种“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就是“系统1”和“系统2”最大的不同之处。
  
  
 事实上,除了睡觉的时候,在其他时间里,我们大脑里的“系统1”和“系统2”都是如影随形,同时并存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靠“系统1”来处理问题的,一旦“系统1”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系统2”才会出手相助,集中精力帮助我们更冷静、理性地处理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系统2”比“系统1”更理性和准确,为什么“系统1”占据的时间反而更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用“系统1”就已经可以解决了,比如吃喝拉撒睡、哭笑、打闹、生气等等。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是不需要复杂思考的,仅靠直觉就可以做出判断和选择。再进一步细化,当我们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笑,会非常健谈和快乐;遇到工作困境,人们就容易陷入烦恼和焦躁的情绪之中;见到面相丑恶的人,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敬而远之等等,这些都被快思考直接解决和处理了。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这是我们的大脑与生俱来的能力。比如开车的时候,司机将从前在驾校所学的大量知识进行简单处理,以眼、手、脚的相互配合,进行驾驶;当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可交的朋友,不会去查他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人生经历等等,而是通过言谈、举止等相对简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我们看电视,没有必要去研究电视的内在构造,只需要知道开关键在哪里就可以了。总之,之所以系统1占据我们的大多数时间,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我们的“大脑怕麻烦”。
  
  
  
  
  
 多一些慢思考,少走弯路
  
  
  
  
  
 
  
 如果是生活和工作中无伤大雅的小事,我们依靠“系统1”简单处理一下也就差不多了,但是一旦涉及到更复杂的决策和判断的时候,为了离正确的答案或真相更近一步,我们应该尽量放慢思考的步伐,启动慢思考,多一些沉淀和思考,少一些直觉和冲动。
  
  
 其实,人类大脑启动慢思考的能力需要同时启动三套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其中,“思考脑”占主要作用。比如做饭,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是一个同时启动三套脑系统的、相对复杂的、慢思考的过程。
  
  
 首先,当我们感觉到饿的时候,我们的“反射脑”就会做出快速的反应——告诉我们,需要做饭、吃饭了;然后我们的“储存脑”对自己的口味和家人的口味、冰箱里储存的食材等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最后,大脑会启动“思考脑”系统,决定做什么饭菜,具体通过什么步骤完成做饭,是买一部分熟食,还是都由自己来做……总之,只有同时启动“思考脑”、“反射脑”、“储存脑”三个脑系统才能完成做饭这件事。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慢思考是一个相对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想依靠“思考脑”为慢思考服务,就要注意:它需要持续的、长时间地投入注意力,保持专注。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当人们启动慢思考程序时,也会比平时更累、感觉疲惫。为了确保慢思考的质量,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就是,最好慢思考的时候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人脑很难同时处理多个事情,一旦需要进行思考和处理的信息太多,慢思考的质量就会大大下降。
  
  
 当然,慢思考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来进行提升的。这个“长时间的训练”一般需要坚持至少12天以上,有研究证明,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12天做为一个周期进行训练。当然,要想让慢思考的质量有所提高,延长训练的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反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慢思考的过程比快思考消耗的体力、脑力多得多,所以很容易让人放弃,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遇到事情、变得紧张的时候,他的“系统1”就会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决策权。此时的“系统2”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或者我们明明知道应该启动“系统2”多思考一下,但是仍然控制不了自己,只好让“系统1”占有主动权,做出鲁莽的决定。
  
  
 其次,要提醒自己及时调取“系统2”慢思考的思维模式,如果不是十分紧迫的事情,可以允许自己延长做决定和思考的时间。比如当我们逛淘宝的时候,很容易心血来潮看上很多衣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冲动,要延长自己思考的时间,以便为“系统2”争取更多机会。我们可以把喜欢的物品都放入购物车里,然后隔一段时间,再返回来看看它们的样式、价格和使用功能,思考一下这些衣服里,哪些性价比高,值得我们出手;哪些是徒有其表,根本派不上用场。如此反复,多做几次练习,我们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喜欢冲动消费了。
  
  
 另外,我们还要尽量的降低“系统2”慢思考的任务量。因为即便是超人,也不可能同时拯救地球和火星,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不同的事情,他的大脑“系统2”慢思考体系就会变得很辛苦,压力很大,从而会做出并不理性的决定。所以,合理安排“系统2”慢思考的任务量非常重要。

3. 思考快与慢

    你知道吗?思考也有快慢之分。
  
     人的思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快思考,依靠直觉,无意识的思考方式。另一种是慢思考,充分调动自己的意识来思考的方式。
  
    听起来有点抽象,不要紧,我给你举个例子。她看起来很有气质,乌黑亮丽的秀发,清新的面容,窈窕的身材,这都是快思考。无需意识的参与,自觉自发的做出的判断。
  
    可如果现在问你,16×18=?大部分可能没有办法马上得出准确的答案,总得花上点时间算一算,你看,这就是慢思考。
  
    每一个思考过程都是快思考与慢思考的结合,当然,由于人的本性是节能,快思考总是占据上风,所以人们很多的行为都是由其主宰。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你的大脑长期被快思考占据,会出现什么偏见与失误呢?
  
    第一:光环效应。什么是光环效应?
  
    举个例子,你一下就明白了。
  
     小明聪明可爱,活波开朗,乖巧懂事,但有时很固执,好胜心强。
  
     小红有时很固执,好胜心强,聪明可爱,活波开朗,乖巧懂事。
  
     请问你更喜欢小明还是小红?相信大部分脑袋里快思维运行的人会说是小明。这就是光环效应,其实对两人性格的描述,字词不差,可偏偏给人的感觉就是小明好一些。
  
     第二:锚定效应。它指的是你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叫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问题是,你在估计参考答案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准确,即便是你再去调整,也会出现巨大的评估误差。
  
    这就可以很好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同样价格的奶茶,在A店销量远大于B店。只是因为A店使用了促销手段,而B店仅仅按原价出售。因为在A店给出了商品的喵定价格即原价。让人觉得,买了这件商品一定是得了便宜。
  
    第三: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说,在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生存情况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是,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第四: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来看看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实验人员把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之中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结果发现成功完成交易的没有几个,因为马克杯买家和卖家对于马克杯的估价差得特别多。卖家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但买家的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
  
    在它们的影响下,你的快思考和直觉判断,会导致你出现判断失误,产生偏见。
  
    那如何让快思考与慢思考巧妙结合呢?
  
    事前验尸,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未雨绸缪,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而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充分调动你的慢思维,快慢相结合,拥有更棒的思维!升级以前的旧思维!
  
       
  
    
  
    
  
   
  
  

思考快与慢

4. 思考快与慢

作者简介 :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年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系统1与系统2: 
  
 在理解系统1和系统2前,我们先来看个小实验。
  
 小明性格内向害羞,乐于助人,对客观世界没有探索欲,偏爱秩序和规则,尤其注重细节。请问你觉得小明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小明的性格完美契合了该职业,这便是系统1,感性,本能,冲动,无需消耗意志力,快思考。但如果你知道并想起了基础概率(base rate),你会意识到其实小明更可能是个农民,因为在全人群中,图书馆管理员所占比例比农民低太多了,这便是系统2,理性,抑制本能和冲动,需消耗意志力,慢思考。在决策时,潜意识中,系统1快速做出决定,只有当你消耗意志力,去慢思考时,系统2才有可能推翻系统1的决策。
  
 本书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着系统1和系统2展开,以详实的研究为依据,阐述系统1因受到外界各种影响时所作出的不理智决策和如何利用系统2规避这种不理智行为。
  
 在全书中,「四重模型」和「两个自我:体验与记忆」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四重模型(The Fourfold Pattern): 
                                          
 左上角和右下角显示,当面对大概率大收益或小概率大损失时,人们会规避风险,从而接受不利条件,而正因为此,才有了保险行业。
  
 右上角和左下角表明,当面对大概率大损失或小概率大收益时,人们会追求风险,从而拒绝有利条件,右上角可能是放手一搏心理,左下角是彩票行业红火的原因。
  
 这便是著名的前景理论主要内容。
  
  两个自我:体验与记忆(Experience and Memory)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记忆会忠实于体验,所以体验等于回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研究者募集了154名即将参与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在检查过程中,每位病人要求每隔一分钟向研究人员汇报当时的疼痛疼度,从0无疼痛到10无法忍受分级。实验结束后,实验对象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汇报「总疼痛」。
  
 下图是两个典型的病人疼痛强度-时间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病人A与病人B疼痛感峰值一致,但病人A疼痛时间短,在8分钟时疼痛感从6突然降到了0,而病人B疼痛时间长,在24分钟时从疼痛感1降到了0。
  
 按常理来说,病人A关于结肠镜检查的记忆应该比病人B要好,总疼痛要低。但实验结果显示,病人A的「总疼痛值」显著高于病人B。
  
 通过该实验的统计分析,作者揭示了记忆的两个法则:
  
 通过该法则可知,与病人A想比,虽然病人B的检查时间长,曲线下面积大,但其末尾疼痛值低,所以其总体回顾性评分(记忆)却好得多。
  
 更进一步,为了分析体验和记忆在决策过程中哪个占主导作用,作者设计了一个严格的自身配对「冷手实验」。
  
 毫无疑问,实验对象在长冷水实验前60秒体验了和短冷水实验同样强度同等时间的痛苦,并且还需在30秒感受稍弱的疼痛感,所以长冷水实验体验好于短冷水实验。但根据「峰-尾法则」和「时间忽略」法则,我们可知,长冷水实验的回忆会好于短冷水实验。
  
 那么,在决策时,体验和记忆到底哪个更重要些呢?
  
 研究结果显示80%实验对象更愿意在阶段3选择长冷水实验。由此可知,在决策过程中,回忆完胜体验。
  
 同样峰尾法则和时间忽略也适用于愉快的体验,如度假、约会等。
  
 看完此书,原本自认为比较理性的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其实和大部分人都一样,都在系统1操控下,感性而冲动。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去思考,才可能让系统2变得更加强大,更有话语权。
  
 Ps: 由于本书看得是英文原版,所以文中图片没找到中文版的,一些有歧义的名词也在后面附加了英文。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观看丹尼尔·卡尼曼关于体验与记忆的Ted视频。
  
  阅读原文  

5. 思考快与慢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 : 龙航 
  
  数字签名 : Pressone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丹尼尔·卡尼曼说人的思考的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系统1和系统2 
  
 当看到直觉、理智时,我的下意识反应,貌似还有一个情绪的存在!
  
 结合柏拉图的“战车类比”加上现代科学的解释来看:
  
 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多的就是系统1,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做出反应,不用经过理性的推导或计算,比如穿衣、洗漱、骑车、与别人打招呼、开心、生气……
  
 否则,凡事都要思考一番,效率就会降低。其实,我们这些下意识做出来的动作,也是前期慢思考训练的一个结果。
  
 第一次骑自行车,一个脚蹬着,一个脚点着地,并且还需要老爸扶着,即便后来两个脚离地,还是不能保证它100%不倒。然而,现在骑车根本不用想,并且能100%的确信它不会倒。
  
 还有一点就是对注意力情绪的建立,之前不知道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经常会感叹,怎么没人找我玩儿?咋没有人找我聊聊八卦呢?好无聊啊!
  
 而现在的情绪是,当再有人来找你闲聊的时候,你会觉得烦。
  
 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们可完全可以通过慢思考的刻意练习,来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直觉和情绪,应对并提高日常的生活效率。
  
 之所以要建立正确的直觉和情绪,是因为我们很多下意识的反应会导致很多偏见失误。
  
  为此,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总结了“七宗罪”: 
  
  1.典型性偏好 :过度关注典型性特征,忽视背后的规律
  
  2.可得性偏好 :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的事件弄混
  
  3.因果性偏好 :对随机事件因果解释
  
  4.光环效应 :对接受的信息先入为主,对事物形成偏见
  
  5.锚定效应 :评估未知事物前,先估计参考答案,然后调整
  
  6.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描述,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7.禀赋效应 :当你拥有某个物品后,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这七宗罪,用“ 输入→处理→输出 ”的思考逻辑解释,就是把先 输入 的信息,在判断中当了主导,减弱了 处理 的部分。
  
  如何避免系统一了1带来的偏见和失误呢?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做事前验尸和饮水机闲谈 
  
  1.做事前验尸 
  
 就是说先假定这件事情会失败,然后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照重要性和概率的大小,把这些可能排序,然后提前预防,以此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一句话概括未雨绸缪 。
  
  2.饮水机闲谈 
  
 意思就是,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虽然这感觉很不舒服,然而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做判断和思考,也会大大的提高自己的判断效率,并且也可以督促自己被迫放慢思考。
  
 这一点笑来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他表示从来不删除留言,哪怕下面有人指责他、骂他。
  
 他的解释是,如果这些人说的是对的,那就去改,坏事变好事。如果这个人说的是不对的,那也没有必要理他,否则就中计了,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你关注他、反驳他。
  
 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我们其实还学过另外一个方法: 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慢思考对应的是理智,而理智对应的是前脑额叶,前脑额叶发达程度的衡量指标,就是元认知能力。 
  
 于是,想要自己变得更理性、理智,那就可以通过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来达到目的。
  
  所谓的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
  
  练习方法 :
  
  1.反思 :
  
 每天花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看看有没有逻辑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路?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影响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最重要的反思就是: 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把把所有注意力都花在自己的成长上 
  
 现在我的做法,每天躺在床上临睡前,都会想三个问题: 今天我的注意力的有没有浪费?我有没有运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我有没有在做事的时候问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2.兴趣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很容易让自己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而这样的体验,恰恰是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里的全神贯注,有主动的和被动之分,玩游戏、追剧、吸烟就属于被动全神贯注,意思就是它不受你个人的控制,是一种注意力被收割的行为(被套路了)。
  
 我们所说的主动全神贯注,是指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的技能,比如学一门乐器、舞蹈、双节棍、制作模型等。这些兴趣都满足了,必须刻意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对锻炼元认知能力有帮助。
  
  3.冥想 
  
 已经有科学证据表明,冥想这种刻意训练,可以直接增大训练者的大脑皮层表面积。
  
 笑来老师讲过一个简单的训练方法,不过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很简单。然而,对初学者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难指的是在 时间 上。
  
 笑来老师的最低标准是15分钟,然后等熟练之后再慢慢增加。虽然只有15分钟,不过对初学者来讲,也属于是一上来用力过猛!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每天1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时间。
  
  具体方法 :
  
 (1)找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非常舒服的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2)设个闹钟,这样你就不用管时间了。
  
 (3)用鼻子呼吸。
  
 (4)使用正常的频率呼吸,把意识专注于体会自己的呼吸,体会你的肚子随着呼吸起起伏伏。
  
 (5)如果在此过程中,你脑子里冒出别的想法,不用刻意回避,承认这个想法,然后把它放走。意识始终只想呼吸。
  
 (6)时间一到就可以“收工”。从每天一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总结 :
  
  直觉、情绪、理智都是一家人,只有三者相互配合,这辆马车才能够正常运转,跑得更快 。
  
 虽然快思考有“七宗罪”,但这并不代表快思考就是错的,不可取的。而是说,我们可以有效地运用慢思考,来建立更多正确的直觉和情绪。同时,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做出直觉和情绪反应的时候,也提醒自己慢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避免更多的偏见和失误。

思考快与慢

6. 思考快与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这本书所说的;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却快速的,不怎么费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1是冲动的、凭直觉的。系统1好比信念的力量里面的潜意识人的80%的行为来自潜意识,潜意识由原生态家庭、学校、身边的亲朋好友等影响形成的信念。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二的运行运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也是懒惰的。系统2好比信念力量的里的意识层,我们人很少活在意识层,人在刚恋爱时很多行为是有意识层主导的。人在刚恋爱时会时时关注自己的形象,说话的方式及肢体语言。
  
  
 然而每个人往往自认为自己都是用系统2在审视自己,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什么。
  
  
 *确定两件物品孰远孰近
  
 *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
  
 *将短语,“面包和……”补充完整
  
 *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
  
 *察觉语句中的不友善
  
 *回答2➕2=?
  
 *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
  
 *在空旷的道路上驾车行驶
  
 *下象棋时看出一步好棋(前提是你是位象棋大师)
  
 *理解简单的句子
  
 *听到“畏首畏尾,追求完美”的说法是时,知道其意指古板的员工。
  
 ·生层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他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权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才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推断原因和意图。
  
 ·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其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做一些基本估测。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真正去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有时用简单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做出过高评估。
  
 ·对数量越多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赛跑时随时做好起跑准备
  
 *关注马戏团里的小丑
  
 *在一间嘈杂、拥挤的屋子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
  
 *寻找某位某位白头发妇女。
  
 *寻大脑记忆,判定声音是否表达惊喜
  
 *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
  
 *观察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
  
 *读出文章中某页字母a的出现次数
  
 *告诉某人你的电话号码
  
 *在狭隘的空间里停车
  
 *比较两款洗衣机的总体功效
  
  
 *填纳税申请表
  
 *检查一个复杂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当然人们太过专注某件事情时,就会屏蔽掉其他的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例外,《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个游戏当中设计了一部两对传篮球的短片、其中一对穿的是白色球衣,另一队穿着是黑色球衣,看见短片的人需要数出白色球衣的传球次数,忽略掉另一队传的球。这个任务比较困难,需要全情投入才行,短片播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套着大猩猩服装的女人出现了,她穿过球场,捶着胸,然后继续走动。那些没看到🦍的人们知道结果后非常吃惊的反应!
  
 读到这里我的感悟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理,从而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矛盾和误会。你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
  
  
 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
  
 (保释官的故事)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人在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更容易屈从于诱惑。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换种说法就是,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二的任务之一。
  
 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在一个实验中有研究表明,就是提到老年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们在没有自觉意识的时候,在其行为却发生了改变,这个概念影响行为就叫启动效应,也称为概念运动效应。事实,老年这个概念肯定也对你产生的影响,假设你需要再起来接接杯水,我的起身动作就会比平常稍稍卖一些。除非你刚好不喜欢老年这个概念,如果你刚好不喜欢的话,你的动作就会比平时稍微块一些。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觉得高兴时就会微笑,而微笑也会使你感到高兴。
  
  
 再比如你刚好听了一首歌,歌词中有“月亮”这个词,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你对“月亮”这个词敏感度会升高,无论是在别人的闲谈中无意被提到,或者某个角落出现“月亮”这个词,你都会更容易注意到它。
  
  
 
  
 这种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
  
 
  
                                          
 很多事情你认为你是自己在做主其实各种印象都变成了你的信念,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
  
 重复的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适应其所处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环境。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别出安全的物品和牺牲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因此,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的动物身上。一个有机体对新奇事迹应该谨慎,随时保持警惕和逃离状态,曝光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如果当一个人认知紧张的时候,他就会激发系统二来抑制系统一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牛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再比如考试前你在课桌里发现了一只蝴蝶,然后那次考试你分数出奇的高,你可能就觉得是因为蝴蝶的出现导致自己超常发挥。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考得好时我们夸奖了他,然后他下一次考的很差我们大人总以为是孩子不经夸,而孩子开始成绩很差时我们批评了,下一次考好了我们以为是我们批评了才得以进步。其实是孩子回归均值的一种表现!最能让孩子成长的是基于他作出好的表杨。
  
 
  
  
 例如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以前自己一直以为谈价格一定是让对方先开价,这样自己才会处于优势!看完锚定效应颠覆认知,也在工作中试了几次,发现还真客户会被你先出的价格锚定。
  
 人在处于认知放松的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觉到你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的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懒、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的简单句的时候别用复杂句。朗朗上口的单词会唤起人们的正面态度,押韵的格言你没有押韵的格言显得更加深刻。
  
 感悟:其实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的形象简单整洁干净的打造更加能让客户产生信任感。
  
 启示:不要只因为具体字体不清楚,就否定他们的商务计划。
  
 我们一定愿意相信这个观点,有人这样想,但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我今天心情很好,我的系统2也会比平时懒惰,我得格外格外小心了。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做出的评估。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呢?
  
 别人问我们的问题是这位侯雪人是否会成功,但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似乎是他是否能成功应对采访。咱们还是别顾左右而言他了。
  
 他喜欢这个项目,因为他认为该项目投入少、回报高。就是感情启发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将去年的表现作为依据来预测公司未来几年的表现。这个依据能作为有效参照吗?我们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才能做出正确预测?
  
  
 *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
  
 *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
  
 自从这个新执行总裁接手后,电影制片厂已经制作了三部优秀电影,不过现在说他老练还为时过早
  
 统计学家能够估算出这个交易新手的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是否是偶然的,所以在咨询统计学家之前,我不会相信他就是个天才。
  
 观察的样本太小,所以不能做出任何推断,我们不要遵从小数定律
  
 在我们有足够大的样本之前,我计划对实验的结果暂时保密。否则,我们会有过早下结论的风险。
  
  
 
  
  
 草坪修整的很好,接待人员看起来很能干,家具也十分抢眼,在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我们希望董事会不要依照典型性启示作出判断。
  
 这家新成立的企业看起来好像不会倒闭。但是这个行业的成功基础比例非常之低,我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家企业是个特例(一定能成功)呢?
  
 他们一直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例作为判断依据。
  
 我知道这份报告绝对是具有毁灭性意义,也许他的证据十分确凿,带他带我们凭什么相信呢?我们必须在做计划时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才行。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受试者被问到之前观点时,说的往往是现在的观点,这便体现了替代理论,而且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和现在的不同。
  
  
 这个错误很明显,但只不过是后见之明,你事前根本无法知道。
  
 她从这则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的有些过头了,他现在已经陷入了叙述谬误的误区。
  
 他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是无稽之谈,他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绝对很是很愚蠢的。
  
  
 
  
  
 不管何时,只要公司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他认为自己的判断既缜密又微妙,但实际上把一些分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也许会更胜一筹。
  
 我们应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有多重视这些候选人以往的表现。否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对我们产生过多的影响。
  
  
 “他正在采纳内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的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他掉进了规划谬误的陷阱。她设想了一个最为理想的情景,但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计划失败他无法预见所有的原因。”
  
 “假设你除了知道某个特定的按键是针对一名外科医生的医疗纠纷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了解。你的基准预测会是怎样的呢?法庭上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有多少案件已经结案的?这个案件的总量是多少?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案件与其他相似的案件相比更严重还是较为轻微?”
  
 “我们加大了投资,因为我们不想承认失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吗?”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然受损的人会比那些必然获利的人更加强烈的反对这种做法。
  
 他们都认为对方做出让步时不会感到痛心。当然,他们都错了,这正是损失的不对称性表现。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这儿的租凭价格直线上涨,但房客认为我们不应该提高租金。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享受当前的利益。
  
 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上涨并无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成本也上涨了。他们尊重我们盈利的权利。
  
  
 
  
  
 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略: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记忆,那降低最为疼痛时的疼痛感就比将疼痛过程减到最短更为重要。同样的道理,如果患者在过程结束时感到的疼痛相对较轻,他对此过程的记忆就会更好,那么逐渐减轻疼痛比剧烈疼痛更可取。
  
   ·如果想减少实际体验到的痛苦,迅速完成这个过程或许更适合,即使这样做会让患者更疼痛并给患者留下可怕的记忆。
  
 你完全是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你失败的婚姻。离婚就像是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糕。
  
 这是关于过程忽略的一个父母负面例子。尽管好的体验的时间要比不好的体验时间多十倍,那你还是将好的体验和不好的等同并加以权衡了。
  
  
 糟糕的结尾往往“毁了全部体验”。
  
 客观的政策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我们以降低社会的U指数为目标,解决俱丧和极端贫穷是首要问题。
  
 增加幸福感的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本书自己好会选者细细重读一遍,目前里面还是有很多部分无法理解…
  
 2019年4月30日
  
 娄媛容

7. 思考的快与慢

1.我们比鱼高级,然而我们是不是也是一条“鱼”呢?人具有强烈的动物性,我们比动物高级?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人很多地方不如动物,没有鱼会游泳,没有大象的力气,没有猫的眼睛有气质,人类有很多的缺陷。唯一人比动物高级之处,就是超越所有动物的思考力。在一个充满缺陷的肉体里,居然成为万物之王,源于我们有思考力。
  
  
 
  
 2.看不到自己的盲点,纵是天才也难逃宿命。
  
  
 3.不知道自己的认知不够,才会犯错,做疯狂的事情。内心充满着傲慢,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自己的傲慢看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人性的弱点。
  
  
 4.不可忽视市场不理性的行为。
  
  
 5.行为经济学:人性的弱点导致的偏差称之为系统性偏差。
  
  
 6.群体性非理性,影响市场的交易策略与监管策略。
  
  
 7.人如何变得更加高级,与大自然中万物及环境相处更友好,令市场行为更符合我们的预期,这就要学习行为经济学。
  
  
 8.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9.偶发事件实质是必然,是我们的认知局限了我们,没有认知,才会出现黑天鹅。
  
  
 10.人们往往孤立看问题,即所谓框架思维,透过课程里的游戏看见自己的思维。
  
  
 11.学习为了改变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与选择。
  
  
 12.这是一个令人质疑的年代,因为面临太多不确定,要用更成熟的认知与心智来创造价值,像坚守信仰一样坚守价值。
  
  
 13.读书如种花,心中不种花,就杂草丛生了。
  
  
 14.总结语:沧海横流,我们只需坚守!

思考的快与慢

8. 《思考,快与慢》

如海报所述,《思考,快与慢》获奖无数,被誉为“社会思想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与《国富论》《梦的解析》相媲美,被各界名人、众多媒体热烈推崇。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更是一位跨学科牛人,他凭此书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老实说,打开本书后不久我是知难而退的。其实书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实验和事例,十分浅显易懂,但这些丰盛的例举常常被一些奇怪的词汇和句子打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让我困扰而却步。推断这是本书翻译的表达存在问题,咳咳,为懒惰找到推诿的借口了。
  
 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最后终于以结论反向推出论证过程的方式,好不容易抽取归纳出一点头绪来了。
  
 一、作者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更本能,慢更理性;快很勤劳,慢很懒惰;快是直觉,慢是计算;快来自于心理模式的不断强化,慢来自于理性分析的不断选择。
  
  
 所谓快思考: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可以立刻判断他是欢喜还是愤怒;走路时,你不用去考虑先迈哪条腿,吃饭时,你不用考虑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打球时,你不用考虑肌肉怎么配合,跑动路线如何实现…这些快思考的特点就是非常快,而且自行运行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但往往我们按照直觉去处理事物,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谓慢思考:组织语言、数字计算、逻辑推理、看一本书、写一个提案、做一份报表…这都是慢思维的表现。慢思考是基于证据、数据的搜集考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比较准确。通过理智思考,我们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解决更大的困难。
  
 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运行机制,作者把它们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大脑在遇到事物时,会自动选择系统一或系统二或者两个系统一起来对应。那么,在了解了大脑的这两种不同思考系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每一个系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快思考本质就是快,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累,很省力气,可以帮我们应付危机,处理突发的事件。慢思考本质就是慢,特点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很费力气。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打一场球,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如果看一本书,则会觉得身心疲惫。当我们记忆下来7位数以上数字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连续记忆3个7为数以上的数字就会非常疲惫,甚至理智出现了短路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两种思维不断地结合,不断地配合。用快思考处理表面的事情,用慢思考处理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快思考在我们做决策时容易造成错误
  
 书中写到快思考有四个主要的直觉偏见:认知放松,因果关联,框架效应和锚定效应。
  
 认知放松:比如,平常看起来长相不算好看的人,接触久了,发现其实也挺顺眼的;可能因为广告的画面精美就轻易的掏了腰包;因为熟人介绍,就把全部身家投给一只风险极高的股票…这些做法都是认知放松带给我们的错觉、曝光效应,如果系统二没有启动的话,就容易带来损失,所以我们须格外小心。
  
 因果性关联:在遇到难题时,系统一不会马上把问题交给系统二,而是抄近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例如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你就判断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这些都是一种刻板印象,又或者某个人长得帅,我们就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叫光环效应,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负面影响。
  
 框架效应: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信息,如果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10%”听起来更令人安心。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何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利用我们轻信而达成营销的策略。某超市的汤罐头促销方式是在货架上写“每人限购12罐”,事实证明购买者在促销期间购买了2倍于平常的购买量。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这就是锚定的厉害之处。
  
 三、如何才能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
  
  
 第一个方法就是尽量避开上面提到的直觉陷阱;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拥有概率思维;第三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
  
 最后,除了做决策之外,学会应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常见有规律的小事;慢思考是理性和分析,应该运用在健康、工作、投资、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上。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执行,却低估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这使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觉。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思路并不可靠,思考有快与慢,要学会避开直觉偏见,学会理性慢思考,才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
  
  
 ■这本巨著是作者50多年研究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绕开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们可以反复细读此书,找到真意,将会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