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的答案

2024-05-18 01:41

1.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的答案

作者:qqqq1130   
作者EMAIL:lihua1130@163.com

作者
廖沫沙(1907-1991) 作家。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学联干事。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并任出版社、报社编辑。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三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三厅工作,回长沙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任《抗战日报》总编辑。1942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商报》副总编辑、中共香港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与邓拓、吴晗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发表《三家村札记》,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77年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另著有《鹿马传》等。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板桥其人及其教子思想。
2、了解作者廖沫沙。

过程
1.第四段“这些想法”具体指什么?
解析:读书、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本文对“好人”是怎样解释的?这里渗透着怎样的思想?
解析: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护”,渗透着民本思想。

3.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呢?
解析:含有郑板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意义的意思。

4.作者指出郑板桥教育观念中怎样的“怪”处,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用原文)
解析:“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道出一个真理”。

5.你怎样理解“这是他的‘怪’处,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中“看得远、看得大”的含义。
解析:评价郑板桥的思想具有远见,具有普及人民百姓的意义。

6.作者说,郑板桥的“好人观”和教子之法是有限度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发表独立见解哦!有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语言明快,而含义深刻。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的答案

2. 郑板桥家书的艺术特点?

作画必有诗,有诗必有佳构
擅长画兰、竹、石、松、菊,
作画一气呵成,并附有变化之妙
清秀、秀逸、劲健
书法峭拔雄浑,字太的大小。宽窄、疏密等随机不知,犹如乱世扑街,错落有致,十分生动

3. 郑板桥的一篇关于谈农业的家信是什么

应该是《范县暑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吧。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板桥热情洋溢地歌颂“农夫”,提出农民的重要性:“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并要求在兴化老家代理家业的堂弟郑墨,善待农民:“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理。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他还借尊重天星,来尊重劳动人民:“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所以,他要求全家“堪为农夫以没世”,学会使用农具,并表达了自己想当一辈子农民的想法:“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板桥这种重农爱农的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抄录了反映农民劳苦生活的五言绝句四首,要求麟儿背诵,意在让他从小就知稼穑之艰难,树立起同情农民的观念。 
家书中,郑板桥先是叮嘱:「要须制锥,制磨,制筛罗,制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接着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子,置多田产。」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反智论」并非出于愚民的需要,而是对知识阶层品行操守感到失望,进而产生做一农夫的想法。「愚兄平生最重农夫……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现昭昭可鉴矣。」家书中郑板桥赋予牛郎织女故事以一种民粹主义的释意,既然天意重农尊农,并以星象昭示人间,人们又岂有不重农、尊农之理由乎?

郑板桥的一篇关于谈农业的家信是什么

4.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的某一写作特色

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5. 郑板桥家书有哪些

郑板桥家书有:
郑燮与弟书――之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郑燮与弟书――之二(务本勤民,太平之基)
郑燮与弟书――之三(爱子必以其道)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贵精)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读书作文不可为名)
郑燮潍县署中寄四弟墨(惊人之语可回天)
郑燮复同寅朱湘波(酒逢知己千杯少)
郑燮复同年孙幼竹(不泛滥于记问,不沉溺于功名)
郑燮潍县署中寄四弟墨(养身力学应并行)
郑燮潍县署中谕子麟儿(为人不可小怨不忘,睚眦必报)
郑燮再谕子麟儿(为人不可恃才傲物)

郑板桥家书有哪些

6. 郑板桥的致其介弟之家书 翻译

我的弟弟买了一宅府,用于住家正好.就是天井太小,只见一小片天空,我的弟弟有高远志向   (不好意思要撤了有空接这译)

7.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张英还是郑板桥?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品德与社会教材上说这首诗是康熙年间张英所做,我在听百家讲坛的《嘉庆王朝》时候介绍这是王杰所做,进而怀疑这首诗的出处,上网查了一下,这首诗的出处还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张英还是郑板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