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和许南英的简介

2024-04-27 22:12

1. 许地山和许南英的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
许南英是清代台湾33位科举进士之一。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许南英毅然投笔从戎,统领兵丁扼守台南,抗击日寇入侵。台南沦陷前一天,他才由部下护送出城,后被迫离台,悲愤内渡福建。
许南英共有六子两女,三子许赞牂即许沛的祖父,参加了北伐战争;四子许赞堃又名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

扩展资料:
1893年2月,许地山(1893—1941)出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于福建龙溪落户。
三岁时,许地山随父漳州定居。
四岁时入私塾读书。
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民国二年(1913年),许地山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
民国六年(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民国十年(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
民国十三年(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南英
百度百科-许地山

许地山和许南英的简介

2.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谁?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而他的号为“留发头陀”和“毗舍耶客”,则可以证明许地山的父亲是一个对佛教具有浓厚兴趣的人;许地山的母亲吴氏,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养“做牺牲的圣畜”——“天公猪”,而且经常“到关帝庙求签”。此外,许地山的妻子林月森也恐怕是信佛之人。
 
许地山生在台湾,他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颇受百姓的爱戴。许南英还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军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父亲任广东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门大院里。许南英一直在外奔波,难得回家。于是就有了落花生课文里的这么一句话。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在甲午战争时支持唐景崧和刘永福的抗日作战,台湾割日以后绝望而北渡福建,带著三岁大的许地山。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3. 许地山的资料 他是哪里人

1、人物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落花生》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2、人物成就: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稔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的资料 他是哪里人

4. 许地山是哪里人


5. 许地山是谁??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编辑本段]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是谁??

6. 许地山是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扩展资料:
许地山的故事:
周俟松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五四”的游行队伍中,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第二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也只是远远地观望这位活跃的助教。
两人真正认识是后来在熊佛西家。熊、周两家不远,同在石驸马大街,其时周俟松已考入北师大数学系就读。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很出名,这不仅因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还因他一年四季爱穿黄对襟棉大衫,留长发蓄山羊胡,精于钟鼎文梵文。这个“三怪”才子,给周家的女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婚后许地山谈到两人的缘分曾说:“幸而你没有进燕大,我是不会和学生谈恋爱的。”许地山早年曾结过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台中人,两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于赴京途中病逝于上海。
1923年后,许地山赴美英留学,1927年学成归来,先后执教于燕大、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等京城学府。婚姻之事最终也水到渠成。
1929年 5月1日,许地山、周俟松两人的婚礼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举行。据传,周家对两人结合提出了两个条件,许地山都答应了。
有人曾经以这件事嘲笑许地山,许地山为人幽默,不以为忤,以自嘲为自己解围:“我生平最怕管家事,现在有人代劳,是求之不得的。即使有人改为周地山,有何不可?
戚友谁不知我是许地山?”1933年秋,许地山偕夫人赴广州中山大学讲学,之后绕道台湾探亲。这期间,两人发生冲突,互不相让,周俟松一气之下返回北京,许地山远赴印度考察宗教去了。
1934年4月,许地山在印度历经半年之后,反思自己的婚后生活,回忆与周俟松4 年的相依相伴,深感有愧,他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解决两人矛盾冲突的“爱情公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地山

7. 许地山是谁??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编辑本段]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是谁??

8. 许地山是谁??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编辑本段]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