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翁同纪念馆

2024-05-20 16:27

1.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翁同纪念馆

    翁同
     翁同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位。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大哥: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兄。清朝大臣。二十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二哥:翁同爵(1814-1877),字玉甫,江苏常熟人,翁心存次子,翁同的二哥。著名清朝大臣。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盐运使,历官陕西、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侄孙:翁斌孙(1860-1922),字夫,号笏斋,三年(1877年)高中进士,供职翰林院庶常馆,选为庶吉士。   纪念馆   它位于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的“彩衣堂”(翁氏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同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现辟为翁同纪念馆。据史料记载,此处建筑始建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曾几易其主。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翁同之父翁心存购得。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其中主厅“彩衣堂”,有江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包袱锦彩画,集雕、塑、绘于一体,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极高。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翁同纪念馆

2. 翁同龢的后世纪念

 翁同龢故居又叫“翁同龢纪念馆”,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世业捐献给国家。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并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翁氏故居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彩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其中轿厅为歇轿与备茶之用。 翁同龢纪念馆陈列内容主要有:翁同龢生平事迹;翁同龢文物、书法;翁同龢主要著作及国内外研究翁同龢的论文、信息。同时辅以反映历史原貌的清代红木家具陈设。 翁同龢墓在城区西郊约7公里之虞山鹁鸽峰山麓,与其父翁心存墓毗邻。有罗城、墓冢、拜台、墓道,冢后竖石灰石碑一通,高132.5厘米,宽48厘米,厚10.5厘米,镌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汤夫人诰封淑人庶曾祖母陆淑人之墓”,“曾孙翁之廉、之循敬立。”1949年后屡修。其墓坐北面南,墓道曲折向南,长约65米,道口沿山前公路架1984年重建单间冲天式花岗石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墓城四周乔松桧柏挺秀,风景极佳,环山公路南侧有翁氏祠堂。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翁同龢是好的还是坏的

他支持变法,被革职,是一个正直的官员。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望采纳

翁同龢是好的还是坏的

4. 翁同龢是怎样的人?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1856年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清末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

5. 翁同龢是个什么样的人

翁同龢是个认真负责、为官清廉的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但他还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

翁同龢是个什么样的人

6. 翁同龢的人物争议

翁同龢的一生,除了书法外,一件是中日甲午战争,一件是百日维新运动。 翁同龢在清末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翁同龢与李鸿章之矛盾,历来为学人解读不一。 翁、李矛盾之实质并非徇私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晚清清流派领袖。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几代累任高官。其父翁心存、兄翁同书皆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咸丰九年(1859年),翁同龢长兄翁同书为安徽巡抚,时定远为捻军和太平军围困,同书弃城。次年,寿州团练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仇杀而背叛攻寿州,同书允其请,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孙开泰、蒙时中首级交付苗氏,结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具折严劾,谓丢失疆土在先,受贼玩弄继之,奏折中更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具折人即为李鸿章。依大清律,同书被定“大辟”(斩首),实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翁心存亦急病死。有人便据此推测翁同龢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更有将翁、李二人政见不同归为私人恩怨,将民族大义无端庸俗化,进而捕风捉影,将莫须有之军费问题说成战败理由,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此种评判实在牵强附会,不负责任,显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之嫌。若照此逻辑推测,凡同朝为官者,其先人、家人中有为对手所参而致政治落马的,为避嫌计,其人便须终身唯对手马首是瞻而亦步亦趋,对手正邪是非一概弗论乎?其论言出无据,极类街谈巷议,无事生非,以讹传讹,实为史家大忌。翁同龢和李鸿章有隙,其实质是政见之不同,翁为清流派领袖,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形成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李鸿章则为后党重臣,翁、李之争,说到底是帝、后两党政见之争。再说翁同龢六十年为官,终其一生所涉重大事件,除开甲午战和之争另述,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为晚清中国法制体系自我完善之典范;有支持盛宣怀(盛为李鸿章亲信旧属)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其主持之户部拨银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该行,为中国通商银行最初营运资金;更有:康梁等维新主张亦皆由翁氏极力向光绪推荐,并从户部拨银1500两作为强学会活动经费,又密奏光绪“教育为自强之本,未可遏阻,使天下寒心”,复亲自起草成立京师大学堂的奏章,主张废除科举,开经济特科,采纳康有为等汰冗员、停捐纳、修则例、裁绿营、练新军、办学堂、荐人才、修铁路、开银行等十二道新政,自是打开晚清政改新局面,翁本人更代光绪拟《明定国是诏》,是诏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掀开戊戌变法一页。 甲午战事与翁、李之争甲午翁、李之争。仍从翁氏作风讲起,昔年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章节,第一次进讲《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翁即反复阐述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之后,又讲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迹,以史为镜,借答两太后提问,指陈时弊,提出对策,直言进谏,为当朝少见,可称直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翁仍赴毓庆宫书房授课。此间翁不断向光绪呈送西学著作,并与光绪讨论时政,直至引起慈禧和帝党疑忌,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慈禧下令裁撤光绪毓庆宫书房。翁氏行迹,可称贤臣。今人有论,谓翁同龢当年急欲挫败李鸿章,是以拼命主战,将抗击外敌诬为廷臣内斗所致,其论荒诞而不经,不但于翁不公,于李也不公。可以断言,主战与主和,皆是出自国家利益,政见不一,不能形成合力,这是历史的遗憾,而民族的不幸,又属必然。甲午战事既开,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惊惧,乃令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据清人胡思敬记述:当翁问及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良久,反诘道:“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对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李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纪检官员)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于是,后人(包括胡思敬)又拿此来做文章了。其实,翁氏确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然翁氏治户部,经费支出需统盘考虑,这是常情常识,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事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时为堵黄河郑州段决口,乃将《海防事例》改为《郑州事例》,一面是海防,一面是民生,孰轻孰重?郑州工程结束后,总理海军衙门和李鸿章本人均未及时提出购买新式船舰,及至甲午战事起,翁氏即令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而李鸿章之淮军所存银钱800多万两并未用于甲午战事,可见淮军兵败并非军费所致。若诚如胡思敬所言,有鸿章反诘翁氏事,当属情急搪塞之词,鸿章之机变口才可知。故将甲午战事中北洋水师及淮军败绩归咎于翁氏长期克扣及拒绝给鸿章拨款所致,实属荒诞不经之至。顾视翁同龢平生经历,自非长于军事,李鸿章长期鼓吹北洋水师实力,翁不知底里,自是深信不疑,曾与王伯恭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及至屡战不胜,方起疑窦,于离津前令其姻亲、时任长芦盐运使季邦桢将北洋水师“将士之贤否,军报之虚实,器械之良窳”实情相告,故可以相信,翁同龢极力主战,正是出自对清国海军力量的自信,而与其一贯清流派思想相合。

7. 清末的翁同龢是一个怎样的人?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叔平,一字声甫、笙甫,号笙,又号韵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庐、瓶斋居士,属于清末维新派人士。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翁同龢处于晚清动荡时期,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任务,先后担任了统治,光绪的两代帝师。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为官清廉,帮助光绪帝维新变法,后备慈禧罢官。在戊戌变法中极力拔擢维新派人士 ,被后人称为“维新变法第一导师”。光绪八年时期,担任了军机大臣,担任期间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斗争。一、参与处理了云南运费报销舞弊案。二、参与了中法越南交涉的相关事宜。
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翁同龢 43年的仕宦生涯中,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做出了不小贡献,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
第一件事,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站在同一条线上,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仗,软弱地去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唯有翁同龢等人竭力支持和日本人战斗。二、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翁同龢极力反对。三、慈禧举办六旬大寿,本来打算高兴庆贺,翁同龢当着众人面表示要求立即撤掉这个庆祝。晚清时期,清朝的家不那么好当,翁同龢从阎敬铭手里接任户部尚书时就觉得压力太大,生怕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所以翁同龢对于军事开支卡的很死 。当时的大清帝国其实已经满目疮痍,财政连年吃紧,翁建议推迟购买两艘军舰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前期对西征很支持,后期对海防就差了很多,同时偏向于支持赈灾和治水方面的用度,而对于慈禧光绪个人用钱也会提出一些反对,但力度深度以及说服力远远不及阎敬铭。作为帝党领袖,身居高位的翁同龢竟然没有一点容人之心,可见翁能力一般。。可以说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今天,对他一生的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士,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清末的翁同龢是一个怎样的人?

8. 翁同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甲午战败后,大清帝国的危机更加沉重。身为皇帝的光绪不愿做亡国之君,但又苦无救国之策,于是向洋务派元老恭亲王请教。此时的恭亲王即将不久于人世,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恭亲王再三强调不要重用翁同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翁同龢做了什么,让恭亲王如此评价?

关于甲午战败,骂得最多的是李鸿章,其实最应该骂的人是翁同龢!正是由于翁同龢的从中作梗,才导致悲剧的发生。翁同龢主要做了两件事:1.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2.盲目求战。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北洋水师的军费不是给慈禧老太太修颐和园了吗,关翁同龢什么事?首先给慈禧太后秀颐和园翁同龢是极力赞成的,目的是为了让慈禧早日退居二线,可以让光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一旦皇帝亲政,他这个做老师的自然水涨船高。

其次,翁同龢主管户部,负责朝廷大小事务钱粮的发放。只要户部勒紧钱袋子,北洋水师一毛钱都拿不到!北洋水师从1883年以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一艘舰艇,常规炮弹也变得极为稀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钱,那么翁同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这就要从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讲起,太平天国活动期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担任安徽巡抚,由于能力不足导致其所在的定远县、寿州先后失守,曾国藩上书弹劾而执笔的正是李鸿章。因为这封奏章翁同书被流放,翁同龢的老爸也气急而亡,从此翁同龢与李鸿章就结下了梁子。

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就是为了报复李鸿章!早期日本海军根本不是大清的对手,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欧洲军火商最大的客户,然而由于北洋水师拿不出钱,他们的目光转而投向日本,把先进的军备卖给了日本,才有了日本后来的崛起。如此可见翁同龢是多么小肚鸡肠,将私人恩怨代入到了家国利益!

甲午战争早期跟清朝也没有太大关系,日本侵略朝鲜,朝鲜向大清求救。虽然从大局出发清朝应该救朝鲜,但当时的清廷就像个空壳子,根本不是经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对手。就像两个人打架,明明打不过对方还会主动上前挨揍吗?翁同龢不管这些,鼓动年轻的光绪帝开战,结果打输了还得让李鸿章来擦屁股。因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李鸿章落得个千古骂名,那么翁同龢应该得到怎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