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如: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人生,只因对一个男人的爱恨情仇

2024-05-12 04:15

1. 陈洁如: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人生,只因对一个男人的爱恨情仇

 文/青萍
      1971年2月,时年84岁高龄的蒋介石,收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信,笔迹是他熟悉的娟秀字体,还不用拆就知道是谁寄来的,信的内容很短,但却充满积怨:“三十多年来,我的委屈唯君知之,然而为保持君等国家名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至死不肯为人利用。”
   写信之人的怨气,对于蒋介石来说不足为奇。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收到来自海峡对岸的这个人的信,因为在这一年的2月21日,这个人永远的离开了蒋介石。从1949年分开,当真是死生不复相见。
   写信人就是蒋介石的第三个女人,陈洁如。信发出去不久,在2月21日那天,她孤独的死在寓所中,享年65岁。4年后,她此生唯一爱过、恨过、念念不忘的这个男人,也告别了人世。或许,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告一段落。
    一见钟情 
      陈洁如1905年出生于小商人之家,祖籍浙江宁波,自幼居住上海。12岁时,母亲把她送到爱国女子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学校里,陈洁如结交了一个名叫朱逸民的姐姐,朱逸民年长她6岁,但两个女子非常投缘,无话不谈。此时的陈洁如没有想到,正是这位好友,间接促成了她纠葛一生的情缘。
   陈洁如家在上海属于外来人,根基不是很稳,也没有知根知底的朋友。在同乡的介绍下,认识了上海的大财阀张静江,张静江是个仗义的人,欣赏陈家的为人,因此在生活和生意上给予诸多帮助。
   1918年,张静江原配夫人去世,20岁的朱逸民成为张静江的新夫人。因为这件事,陈洁如曾一度伤心,怕朱逸民嫁与他人之后,没有时间与自己一起玩儿。但朱逸民表示,不管身在谁家,陈洁如永远都是她的好妹妹。
   1919年暑假的一天,陈洁如正在张静江家做客。家里来了三位客人,正是孙中山、蒋介石和戴季陶。张静江向家中女眷一一作了介绍,一番寒暄之后,男人们便上书房去说话了,然而此时的陈洁如却感觉心突突直跳,快要蹦出嗓子眼儿。
   原来此时虽只有14岁的陈洁如,但看起来已经很成熟了,身材高挑,发育很好,稚气早脱,像一枚含苞待放的花朵。跟在孙中山身后的蒋介石,在看到她的第一眼,便像是触电一般待在原地,眼睛一直没有离开。
   少女怀春的陈洁如,怎么可能没有感觉到这炽热的眼神?不由得脸红了起来,待到男人们上楼,她依然有些走神。
   时过半晌,孙中山等三人辞别主人离去。陈洁一看时间,自己也该回家,便起身告辞,刚出张府门口,看见蒋介石候在那里。他满脸笑容的迎上来,一副套近乎的样子,询问陈洁如的家庭住址。
   陈洁如自然知道蒋介石的心思,但内心觉得不妥,于是便随口说了一个假地址,然后匆匆离去。
   她不知道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认定了这场一见钟情,而且发誓不达目的不罢休,他就是这样一个强势、占有欲很强的男人,年仅14岁的陈洁如又怎能完全懂得这一场爱情攻势的汹涌之态呢?
    疯狂追求 
      由于陈洁如经常出入朱逸民家,蒋介石也成为张静江家的常客。在这里,他总能与陈洁如不期而遇。张静江夫妇看出了蒋介石的意思,便去开导陈洁如,试着了解接受蒋介石。
   一次陈洁如和蒋介石又在张家相遇了,拗不过朋友帮腔,终于答应和蒋介石单独出去吃饭,算是第1次约会。
   然而饭后,蒋介石连哄带骗,把陈洁如带到一家旅馆,将门反锁,强行将陈洁如揽入怀中。陈洁如拼命挣扎,大声喊叫,试图引起外面人的注意,原本蒋介石想霸王硬上弓,先把生米做成熟饭再说,没想到这个女子反抗如此剧烈,再勉强下去恐怕不好收场,于是他放开了手。
   陈洁如见蒋介石松手,立刻打开门狂奔出去,一路跑回家。再看蒋介石,平时看上去温文尔雅,居然会来这一招,对其刚刚建立起来的好感也瞬间崩塌。
   但蒋介石不达目的不罢休,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早就悄悄跟踪过陈洁如,知道第1次询问得到的地址是假的。弄清了陈洁如家确切地点之后,很直接地敲开家门,开门见山地对陈母说:“我十分仰慕您家小姐,想和她交个朋友。”陈母看蒋介石年纪不轻,当面回绝。
   但蒋介石仍不死心,他一天几通电话往陈洁如家里打去,所说内容不过就是道歉,希望能够得到原谅,电话不行就写信。总之能用的招数,蒋介石都用出来了。
   或许是上天有意促成这段姻缘。1921年,陈洁如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使这个家陡然陷入困顿,母女二人失去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柱,跌入了深渊,这时蒋介石出现了。他先拜托张静江夫妇做月老,然后亲自上门游说陈母。
      张静江夫妇把陈母说的有些心动,再看此时的蒋介石又做出了一件让人惊讶的事,只见他披麻戴孝扮作孝子,为陈洁如父亲吊唁,表情悲痛且真挚。陈洁如虽然知道蒋介石在玩把戏,但内心当真松动了,情绪变得复杂起来,就如她自己所说:“我偷看了他一眼,不禁怦然心动。”
   于是,陈母答应了二人的婚事。1921年12月5日,蒋介石和陈洁如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宴会厅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能在这里举行典礼,都是当地有身份的人,婚宴进行了几个小时,终于到了入洞房的时候。蒋介石轻拥着陈洁如,在耳边轻声说:“现在你已经是我最亲爱的妻子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亲爱的,有了你,我再也不会爱上其他女人,这是我对你郑重的承诺。”
   这番话让陈洁如很感动,此时的她,已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完完全全交给了蒋介石。婚后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甜蜜幸福。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虽然只比陈洁如小4岁,但他礼貌地称呼陈洁如为“上海妈妈”,陈洁如也非常喜欢蒋经国。
   蒋介石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陈洁如,俩人如胶似漆。只有蒋介石去苏联考察时,陈洁如没有一起跟去,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百忙之中的蒋介石给陈洁如写了7封信,可见其爱意至深。
   1924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带着陈洁如南下广州,此时的陈洁如,已经以“蒋校长夫人”、“蒋总司令夫人”的身份出入社交场合,接触的都是军政要员和他们的夫人,一时名声显赫,这也是陈洁如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
    承诺随风而逝 
      幸福,总是去的那样快。转眼,这对恩爱夫妻已经在一起生活了7年。1927年,蒋介石为了获取宋氏家族的巨大财力支持,欲与宋美龄联姻。面对严峻的政治局面,野心之大的蒋介石绝对不会把儿女私情放在第1位,别说宋美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他本来对对方就有好感,相信即使是一个丑八怪,蒋介石也会选择她的。
   于是他对陈洁如坦白,让陈洁如了解自己的苦衷,并告诉她这只是一个计划,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但绝对不会是一辈子。他希望陈洁如能从大局考虑,退让几年 ,给自己机会完成大业。
   陈洁如听到昔日对她柔情蜜语的丈夫说出这样的话,不禁呆住了。愤怒之下,她离开了蒋介石躲到上海去。
   但蒋介石心意已决,他赶到上海单独拜见了陈洁如的母亲,把现在的情况坦然告诉了岳母,希望岳母能够一起说服陈洁如,成全自己的政治联姻计划,并且信誓旦旦保证,只需5年,5年后一定恢复和洁如的夫妻关系。
   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同年8月19日,蒋介石便安排好了陈洁如出走美国事宜。临行前交给她10万元生活费,并鼓励她要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后才有可能更好的尽到总司令夫人的职责。这显然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也给了陈洁如一生无法解开的枷锁。
   陈洁如出走的游轮刚刚驶出岸边,这边的蒋介石就着急宣布《蒋中正家事启事》。到了美国后的陈洁如生活一度困顿,几次给蒋介石写信,希望能得到经济上的援助,但蒋介石都视而不见,没有给她写过一封回信,也没有寄过钱,任凭陈洁如翘首以盼,却最终希望落空。
   后来她又不断地托朱逸民转达想回家的念头,并且表示既然和蒋介石离婚的事实已定,回国必然不会干涉其任何生活,“尽管当我已经死了吧”是她最悲伤的写照。尽管如此,蒋介石依然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1933年,5年之期已满,陈洁如终于能回到祖国大地上。但她的经济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屡屡给蒋介石写信,从未得到回复,最终只盼到了蒋介石差人送来的5万块钱,没有只言片语。夫妻情分已绝,面对蒋介石的无情,陈洁如也只能仰天一声长叹,无奈地绝了再给蒋介石写信的念头。
   1941年,陈洁如为了躲避麻烦,离开上海奔赴重庆,在这里他又遇到了蒋介石,曾有一段时间旧情复燃。但宋美龄是多么强势的女人,她怎么能容忍自己的丈夫与前妻有染?最终陈洁如黯然退出。
    自古多情空余恨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陈洁如决定留在上海。周总理知道此事后非常关心,并亲自安排了陈洁如的生活,明确表态,陈洁如如果不愿意留在上海,可以安排她去香港,要是在香港住不惯,随时可以回来,总之陈洁如是自由的。
   1962年,周总理亲自批准陈洁如一人移居香港。蒋经国得知此事之后,在香港为陈洁如买了一套公寓供其养老。在香港的日子谁都不认识陈洁如,她也从不向任何人提起往事,每天就是打麻将,闭门不出,不惹是非,也没有几个朋友。
   蒋介石曾给在香港的陈洁如写过信,信中温柔的表达过眷恋和思念之情。 然而这对于年老多病、寡居异乡、无依无靠的陈洁如来说,再也唤不醒她内心的热情。就算蒋介石偶然回忆起陈洁如有心酸的小情怀,又怎么能与陈洁如付尽一生的痛苦相比呢?
   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的一个牌友上门相邀去打麻将,再三敲门没有回应,招呼邻居一起破门而入,发现陈洁如横尸地上,早已没了气息。
   陈洁如和蒋介石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7年,这在一个人生命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短短的7年,却让她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悼念。她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蒋介石,最后黯淡收场、孤独离开、无人关怀、无人问津,甚至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
   陈洁如的一生,曾短暂风光,但却换来大半生的孤苦,只因对这一个男人的爱恨情仇。

陈洁如: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人生,只因对一个男人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