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镜蛇的形态特征

2024-05-17 10:43

1. 中华眼镜蛇的形态特征

中华眼镜蛇体型中等偏大,成体全长1.5~2米。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2(3)。上唇鳞7,2-2-3式,第3枚最大,其前接鼻鳞,其后入眶;下唇鳞8(7~10),前4或3枚切前颔片。背鳞21(21~29)-21(19)-15(13、14)行,平滑无棱;腹鳞雄性(158~193),雌性(160~196);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雄性(39~54)对,雌性(38~53)对。背面黑色或黑褐色,颈背有眼镜状斑纹(双圈或其各种饰变),通身有白色细环纹,年幼个体尤其明显,而年老个体则模糊不显。

中华眼镜蛇的形态特征

2. 眼镜蛇的特点

眼镜蛇的特点: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
剧毒蛇的颜色多种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
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

扩展资料
眼镜蛇常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住宅附近也常见出现。该蛇食性很广,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食鸟类、蛋类、蝴蝎等。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 

眼镜蛇能耐高温,在35-38℃的炎热环境中照样不回避阳光,仍四处活动,但对低温的承受能力较差,冬季都喜集群冬眠,在气温低于9℃时易遭冻死。眼镜蛇有剧毒,若惹怒了会伤人,为我国的主要毒蛇之一。 
眼镜蛇是卵生动物,其繁殖期为6-8月,雌蛇每次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幼蛇3年后达到性成熟。

眼镜蛇分布范围极广,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在我国,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镜蛇

3. 眼镜蛇有何特征和习性?

眼镜蛇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受到惊吓或被激怒时,易采取一种特殊的攻击姿态,即能将前半身竖起,头平直向前,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的声音;发声的同时,可迅速将体内毒液向敌害目标喷出,有时可喷1~2米远。因此,又名“扇毒风”或“吹风蛇”。
眼镜蛇的其他特征是头部及体背黑褐色,颈部扁平膨大,背面有一对周围白色、中央黑色的眼镜状的圈纹。当头部扩展时,圈纹特别明显,故得名“眼镜蛇”;在广东人看来又像饭铲,便称其“饭铲头”。颈腹面有两黑点及一黑横斑,躯尾背面常有均匀相间的白色细横纹,幼蛇尤为明显,腹面颜色较浅。尾长约11~21厘米。体长1~2米,最长者可达3米,是毒蛇中的较大型蛇类。
眼镜蛇常栖于平原、丘陵、坟堆、墙基、洞穴、灌木丛、竹林及山脚水边和住宅附近的湿地。主要白天活动捕食,天气闷热时会改在黄昏出洞,夜间亦能准确地咬击目标。属广食性蛇类,主要以蛇类、鼠类、蜥蝎、鸟类、鸟蛋和蛙类为食。此蛇耐热性极强,气温在35~38℃的阳光下能长时间忍受;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冬季温度若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此蛇系卵生繁殖,5~6月交配,6~8月为产卵期,产卵数为7~18枚,经50天左右可孵出仔蛇。

眼镜蛇有何特征和习性?

4. 眼镜蛇的特点

眼镜蛇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眼镜蛇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5. 眼镜蛇的特点

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需要立即进行专业处理。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

眼镜蛇的特点

6. 眼镜王蛇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的毒性对人畜危害极大,此蛇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是世界上体型最长的有毒蛇,体长可达5.6米。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眼镜王蛇是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蛇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大,但无眼镜蛇状斑纹;其与眼镜蛇的明显区别是头部顶鳞后面有一对大枕鳞。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尾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体形较大,常长达3-4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纹。

7. 眼镜蛇的特点是什么?

特征介绍: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背鳞列数为21纵列。

毒性成份: 
   毒素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时具有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读以上资料可以明白,眼镜蛇并不是发明眼镜以后才发现的,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
生活习性及体貌特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姓名来历(以及别称):
   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在正式命名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民间对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膨颈蛇、过山风、饭铲头等。

眼镜蛇的特点是什么?

8. 喙眼镜蛇的外形特征

Naja annulifera annulifera亚种头大而扁平,颈部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可以膨胀. 脖子膨胀起来可达12 -16 cm 宽。 口鼻部不宽,但很凸出。圆圆的瞳孔使眼睛显得很大。 身体为粗壮的圆筒状,还有一条长尾巴。这种蛇有多种颜色,年轻个体多为淡黄或淡绿色, 腹部通常是黄色。 成年大多为灰色,棕色,棕红色或者黑色 , 有时候他们身体上会出现6-9个带状花纹,并且尾部也有2-3个。Naja annulifera anchietae亚种的外形和Naja annulifera annulifera亚种相似. 颜色也很相似,只是本亚种还有黄色和橘黄色个体而从来没有发现黑色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