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比李宗仁水平高,为什么桂系始终以李为首领呢?

2024-05-05 12:15

1. 白崇禧比李宗仁水平高,为什么桂系始终以李为首领呢?

并没有看出白比李的水平高,两人各司其职,李宗仁是统领桂系的统帅,而白崇禧是他旗下必不可少的军师。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一样,世人赞叹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但别忘了刘备的知人善用。

论起资历的话,李、黄、白三人在桂军之中的资历当是李宗仁最深。新桂系起家的资本就是李的定桂军和黄的讨贼军,李宗仁当仁不让是奠基者。最重要的是他有能将广西团结起来的能力和魄力,这是白崇禧所缺乏的。
如果硬要在桂系之中分出个高低来,黄绍纮也要在白崇禧之上。在黄绍纮淡出桂系之后,李宗仁才从第三把交易升到第二位。在李、白被蒋介石逼得退到越南又辗转去了香港之时是何等狼狈,后来还是黄绍纮先潜回了广西,凭着在军中的威望收服了各路将领,包括当时已经投靠了老蒋的吕焕炎和脚蹅几条船的杨腾辉,在此基础上李白才得以回来。这三人各有特点。李宗仁稳扎稳打视线也远,白崇禧足智多谋但是没有远见,黄绍纮有了远见但不会审时度势。

白崇禧的性格和李宗仁不同,李宗仁喜怒皆不形于色、为人随和、有容人之胸襟;但是白崇禧的相当高傲急躁,他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也会直接表现出来。老蒋也是没办法,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得硬着头皮用白崇禧。所以在性格上,李宗仁更有大将之风,白崇禧如果做了统领桂系,怕是要出不少篓子。
另外,李宗仁在桂系的资历要比白崇禧高出许多,在广西的影响力要比白崇禧大。即使是在军事上的造诣,李宗仁也不一定比白崇禧差。说起李宗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台儿庄大捷,而这场战役也成就了李宗仁这位抗日名将的荣誉,也成了后来他能够为中共所容,重新回归祖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宗仁治军严谨是出了名的,在当地也颇受百姓的拥护。在李宗仁治理之下,广西夜不闭户,土匪盗贼敛迹,贪污者极少,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是极为难得的。
最后从他们俩最终的选择可以看出,李、白二人的眼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李宗仁坚决去了美国,并且曾经极力劝阻白崇禧不要去台湾。但是白崇禧甘愿相信蒋介石丢给他的橄榄枝,白崇禧大约余生都在后悔没有听李宗仁这位老领导的话。他晚年都在蒋介石的严密监控之中,不要说权力了,连自由都没有。

白崇禧比李宗仁水平高,为什么桂系始终以李为首领呢?

2. 白崇禧,胡宗南,李宗仁是什么关系?谁厉害点?

李宗仁
李宗仁、白崇禧、胡宗南,这三个人里面。李宗仁比较厉害。李宗仁和白崇禧同属于国民党“新桂系”一、二号人物,李宗仁好比刘备,白崇禧好比诸葛亮,而且白崇禧在国民党中,也以“小诸葛”著称。这一点来说,在国民党桂系中,李宗仁的整体影响力始终大于白崇禧。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合影
何况李宗仁在台儿庄,带领一群中国杂牌军,打赢了日军甲级师团,消灭日军一万多人,虽然中国也牺牲了很多士兵和优秀的将军,打破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不可战胜的传说,一扫国民党在前期抗战屡次失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彻底振奋了中国人抗击日本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在中后期,国民党打出了几次甚至优于台儿庄的战绩,比如万家岭战役、上高战役,所带来的影响都没有台儿庄战役那么大。而李宗仁就凭台儿庄一站,在抗日战争中,留下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一笔,还在台儿庄车站前留下一张照片。估计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看到这张照片,都会热血澎拜。
在国民党中,蒋介石才是李宗仁的主要政治对手,别的政治对手可能就是山西的阎锡山。
至于胡宗南,只是蒋介石手下的一个打仗将军,而且蒋介石手下会打仗的将军多了去,而且还是一个会听话的将军,一心一意帮助蒋介石剿共,跟李宗仁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李宗仁算是一个比较爱国的人,在抗日战争中,能放下与蒋介石之间的个人恩怨,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共同打击日本人。但是,李宗仁是绝不甘心在蒋介石之下,他也明白蒋介石也不会容忍自己。
所以,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大陆全面失利,白崇禧劝李宗仁到台湾去,留在大陆没什么好下场,共产党一定不会放过他。最终,李宗仁只好携带全家前往香港避难。
在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从香港返回大陆,实现了自己落叶归根的愿望。




3. 李宗仁和白崇禧谁的水平更高?为何桂系一直是李宗仁做首领呢?

新桂系在整个民国期间,白崇禧从未当过首领,三巨头时期他排名第三,黄绍竑出走后,他又排名第二,新桂系始终以李宗仁为首领。在很多人心目中,锋芒毕露、军事才华横溢的白崇禧,难道不是更该当首领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相较综合实力而言,李宗仁显然比白崇禧更全面,水平更高。为什么这么说呢?

桂系三巨头
第一,李宗仁素来以宽厚闻名,也因此在桂系中更能服众,也更受敬重。被称为“小诸葛”的白崇禧,其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白崇禧还以桀骜不驯著称。哪怕是多次击败桂系的蒋介石,依然不被白崇禧看在眼里。
那么,为什么素来骄傲不逊的白崇禧,却始终对李宗仁服服帖帖,两个人几十年间的合作,也能一直亲密无间呢?这当然不是因为白崇禧突然高风亮节,而是李宗仁的确有令白崇禧值得钦佩,心甘情愿听从的东西。

白崇禧
而这个东西,就是李宗仁的容人之量。人们夸耀一个人宽宏大量,会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但是,要求别人宽容易,要求自己宽容却极难,其实白崇禧对此也心知肚明,深知自己性格缺陷的白崇禧知道,单凭自己的军事才华,并不能始终牢牢地将桂系团结在一起。而新桂系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李宗仁。

李宗仁
第二,对于一方势力而言,李宗仁具备统帅之才,而白崇禧却更像一名智囊。这个其实从白崇禧的外号也能够看出来,白崇禧的外号是大名鼎鼎的“小诸葛”。将白崇禧比作民国时的诸葛亮,除了夸耀白崇禧的超凡军事才华之外,这个外号其实也隐含了白崇禧只能作为智囊,而非主将的意思。

白崇禧
因为哪怕被称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在主公刘备死后,独自带兵的他也很少打胜仗了。而纵观白崇禧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桂系三巨头起家的定桂讨贼联军,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白崇禧从未担任过主持一方的军事主官,始终以参谋长的身份指挥作战。

白崇禧
而相反,从起家之时起,李宗仁就一直作为一方首领,从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定桂军总指挥、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再到新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始终是“老大”。最好的参谋和智囊,并不一定是优秀的军事主官。显然,对于“老大”这个职位而言,李宗仁无论是经验、资历还是表现,都远比白崇禧更合适。

李宗仁夫妇
第三,哪怕是从军事才华而言,虽然白崇禧军事才华更为显赫,但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弱。从李、白、黄三人未合作之前,李宗仁以少校营长的身份,争取十多个连队,独立带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玉林地区七个县的经历也可看出,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弱。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指挥以杂牌军为主的中国军队60万余人,面对多路进攻的日军,不但成功的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武汉会战赢得时间,同时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
而且在台儿庄大捷之后,面对实力全面占优的日军,李宗仁再次沉着冷静的指挥数十万大军且战且退,成功撤出战场。这在很容易将撤退变成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中,极为难得。这也充分地体现出李宗仁的军事才华。

李宗仁
最后,李白二人的地位,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也能看得出来。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已经彻底输光老本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面临去往何方的选择。李宗仁深知常凯申睚眦必报的秉性,他准备直接去美国,也力劝白崇禧不要前去台湾,自投罗网。

李宗仁和白崇禧
但这次白崇禧却相信了蒋介石抛来的“”橄榄枝,他拒绝了李宗仁的提议。白崇禧到达台湾后,果如李宗仁所料,不但没有丝毫权力,反而一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控,连最终死因都不明不白。

李宗仁和白崇禧谁的水平更高?为何桂系一直是李宗仁做首领呢?

4. 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么样?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白崇禧和李宗仁作为新桂系军阀的代表,两人实力都很强,两人领兵作战能力相差不大,后期白崇禧的作战能力可能要强一点,拥有20万精兵,但是,李宗仁拥有的卓越战略眼光和其开阔的胸襟是白崇禧无法比拟的。他能平衡桂系内部利益纷争。这也是为什么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的原因。因为他的厚道和谋虑一直很让人心服口服。

拥有远见的李宗仁发迹很早,在还没有和白崇禧和黄绍竑结盟前,他就已经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小政权,自己当起了司令,后来三人结成同盟,组成新桂系军阀,征讨旧系军阀,对蒋介石的政权构成很大威胁。由于李宗仁的声望和威信,他成为了三人中的老大哥,其余两人对他很信服。在被老蒋打了一次之后,他们退到了广西避难,此时,黄绍竑想让白崇禧当老大,但是出于对李宗仁的敬重,白崇禧并没有这样做,这件事让兄弟两人情义更为深厚。

后来全国抗战时,桂系势力再度强大起来,白崇禧和李宗仁加入了抗战同盟,并给与了日军重创,随着抗战结束,临时政府需要建立,李宗仁在白崇禧等桂系势力支持下成功当选了副总统,在看到蒋介石大势已去,想要和解放军谈合作,招到了白崇禧的不满,兄弟两人成为了陌路,白崇禧带着他的20余万精兵走向了蒋介石的怀抱。所以说,在政治远见上,白崇禧看不到形势,被蒋介石所蛊惑,最终没有李宗仁结局好。而李宗仁凭借远大的政治见解和待人宽厚的胸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其次,李宗仁的政治才能让他可以平衡新桂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而白崇禧突出的是军事能力,要说领导能力和政治资历与才能,白崇禧是比不过李宗仁的,所以,李宗仁成为桂系的首领也是理所当然的。
                                                             

5. 新桂系首领李宗仁,而非白崇禧的原因

白崇禧,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生,不久就担任了广西陆军第一师营长的职务,经过朱培德引见在石龙车站大元帅专车上见到孙中山,出任广西讨贼军总参谋长,总指挥是第八旅旅长黄绍竑。 此后,白崇禧就和李宗仁合作,成功的打败了旧桂系,北伐战争时期,李宗仁担任国民 *** 任命的第7军军长,白崇禧则成为第7军参谋长,不就就兼总司令部代理参谋总长,两人都成了北伐名将,桂系人马在北伐中不断扩大,其势力达到巅峰状态。 白健生,可谓足智多谋,军事才华出众,台儿庄战役名义上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一级上将指挥,但在幕后出谋划策的却是国军参谋副总长二级上将白崇禧,因此,在国军内部都将其比作是当代的诸葛亮,可见白崇禧有多么的厉害。 尽管白崇禧打仗确实有一套,就是这样厉害的一个人物,新桂系还是以李宗仁为首,白崇禧是甘愿屈居于李宗仁之下,盖因白崇禧是职业军人,政治上距离李宗仁差很远,李的军事和政治素养比较全面,且内心待人更为宽厚,包括黄绍竑对李宗仁都心悦诚服。 李宗仁,也绝非等闲之辈,一个可以和常凯申争权夺位的人,肯定手段非常高强,李也是带兵打仗上来的,随军队一起成长,靠自身解决各种难题,因此,桂系中的官兵都非常尊敬李宗仁。 在北伐前,李宗仁致力两广统一,奠定了北伐的基础,并促成了北伐,且担任了北伐军8个军中的主力第7军军长,与党代表黄绍竑精诚合作,率部所向披靡,成了北伐中的铁军。 白崇禧,虽然也是桂系的首领,可是其权力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白崇禧手中的兵权是别人授予,导致其在桂系中的影响力自始至终没有李宗仁大。 李宗任是桂系中最先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曾经和部队中的将士一起出生入死,这种过命的交情,白崇禧仅靠手段是弥补不了的。 新桂系,之所以没有以白崇禧为首,主要就是因为白崇禧没有自己的嫡系,手中的兵权都是别人给的,而李宗仁却是跟着桂系成长起来的人,新桂系以李宗仁为首,也是当仁不让的,换成白崇禧或是黄绍竑,都镇不住其部下。 此外,论岁数,当初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结为异性兄弟时,李宗仁就是老大,白崇禧虽然只是比李宗仁小了两岁,但是两人之间的资历差得可不止两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时,北洋 *** 就任命李宗仁为「 ”定桂军”的总指挥;当时的白崇禧仅仅是桂军中的营长,后来才成为了讨贼军的参谋长;在军队中,非常看重资历,因此,仅从资历方面考察,李宗仁也是新桂系的老大。 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军衔而言,也是李宗仁比白崇禧高,因此,仅从军衔上来看,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就分出来了;1935年3月国府整改军衔以后,李宗仁被授予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则被授予国军陆军二级上将,直到1945年10月3日,国民 *** 令「 ”陆军二级上将白崇禧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 
   

新桂系首领李宗仁,而非白崇禧的原因

6. 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晚年结局如何呢?

在民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国民党名将里面谁最精明?基本上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个是黄绍竑。
关于王耀武,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了,很像他的山东老乡宋公明,长袖善舞,仗义疏财,不管是上级、同僚,还是下级,甚至毫无相关的老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
今天,咱再来看看黄绍竑。

黄绍竑的“精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二是他目光长远,洞察大势。
1929年至1930年间的两次蒋桂大战,桂系可以说遭到了中央军的“全面碾压”,白崇禧已经杀红了眼,想要倾全广西之力和老蒋拼个鱼死网破,这个时候,黄绍竑站了出来,主张停战和谈,保存实力。
趁着第二次蒋桂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黄绍竑单枪匹马奔赴南京面见蒋介石,声称愿意归顺南京政府。在他的劝说和策应下,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最终向蒋介石俯首称臣。
黄绍竑的这次“临阵脱逃”,虽然很受争议,但不可否认他的选择是对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负隅顽抗只会加速桂系的覆亡。其实,这一点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又何尝不知,只不过是拉不下面子去和蒋介石认输罢了。

桂系划归南京政府后,虽然屡屡遭到蒋介石分散瓦解的刁难,但是由于黄绍竑一直游走于中央和桂系之间,蒋介石的企图不但没能得逞,反而眼睁睁看着桂系发展壮大,势力与日俱增。由此可见,黄绍竑处理交际事务的能力着实不一般。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根钉子一样钉进了国民党军的心窝。为了拔掉这根钉子,蒋介石特命白崇禧前往督战。
要知道,当时白崇禧正担任着国防部长的职务,让他放弃这样的美差谈何容易呢?眼看白崇禧铁了心不挪窝,老蒋只好找来黄绍竑当说客。但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一步棋,竟然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原来,黄绍竑来到白崇禧家里之后,直接痛陈利弊,说:“亏你还号称小诸葛,眼光也太浅了!你在南京当国防部长,不就是老蒋的笼中之鸟吗?这次老蒋主动放你出去,正是龙归大海,掌握兵权之后,你和德邻兄(李宗仁)就可以再造桂系的新局面了!”

这一番话,让白崇禧如醍醐灌顶,立刻动身前往九江任职去了。
此后,事情的发展确如黄绍竑所料,当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全面击溃国民党军之际,李宗仁先是竞选副总统成功,紧接着又成功迫使蒋介石下野,自己出任代总统。这期间,白崇禧所提供的军事支持,自然功不可没!
只可惜,主政后的李、白二人,并没有听从黄绍竑与共产党和谈的建议,而是一味要求和共产党划江而治,结果他们所依赖的桂军在渡江战役中惨败,二人最终败走流亡。
而反观黄绍竑,再一次证明了他独到的眼光,1949年8月,以黄绍竑、龙云等人为首的一大批国民党人,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起义投诚。
就这样,黄绍竑再一次与败局擦肩而过,全身而退。

建国后,黄绍竑继续担任要职,在新中国继续发挥余热,备受尊重。
不过,到了1966年8月31日,黄绍竑在看望李宗仁后,不知道在担心什么,竟在家里自杀身亡,终年71岁。
3个月后,即1966年12月2日,远在宝岛的白崇禧,也溘然长逝,追随黄绍竑而去。
至于另一位桂系大佬李宗仁,则活到了1969年1月30日,是桂系三巨头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也是年纪最大的,享年78岁。

7. 占据广西24年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究竟有多少军队?

1949年4月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江南的蒋军分为两大部分,即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属部队和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前者拥兵约45万人,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之内,后者的作战序列既有桂系军队,也有中央军和地方部队,所以重点说明白崇禧掌握的桂系部队数量。

白崇禧的这个“华中军政长官”,除直辖的野战部队各兵团以外,理论上还可以指挥宋希濂的“湘鄂边绥靖公署”和程潜的“长沙绥靖公署”,另外还有一个据守广西老巢的“桂林绥靖公署”,其实也受白崇禧直接指挥,主任是桂系大将李品仙。
宋希濂的部队是中央军,程潜的部队基本是湘军地方体系,所以白崇禧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包括五个兵团的番号,共11个军31个师,兵力为208000人,另有特种兵21000人,非正规军11000人,总兵力为24万人。

(黄杰)
这五个兵团分别是陈明仁第一兵团(后来为黄杰)、张淦第三兵团、徐启明(原夏威)第十兵团、鲁道源第十一兵团和刘嘉数第十七兵团。众所周知,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
这两个主力兵团辖有第7军、第48军、第48军、第56军、第97军、第125军、第126军共七个军13万余人的兵力,其中第三兵团45000人,第十兵团78000人(兵团之间部队一度有所调整。),连同长官部直属队和广西李品仙的三个师17000余人,新桂系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约16万人左右,这也就是西柏坡判断的:“桂系本钱小,所以作战极为灵活”。

(夏威)
从起源看,新桂系军队是由早期李宗仁担任司令的一个支队7000余人,和黄绍竑的3000余人发展起来的,当两部合编成为“定桂联军”并形成李、黄、白三驾马车时,兵力约20000人。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到桂系加入北伐军时,其第7军共辖九旅37500余人,兵力大约翻了一番。
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包括第7军、第8军、第12军、 第13军、第15军、第18军、第19军、第36军等八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

(李宗仁)
桂系的实力膨胀引起蒋某人的疑虑后,开始对桂系军队进行打压、分化和攻击,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为两个军计29155人,其中第7军兵力12335人,第15军兵力16320人,后期偷偷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不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其中第11集团军约有兵力100000人,第21集团军约有兵力65000人,合计约17万人。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系军队被压缩留存的只有三个军,后改制为三个整编师共9个整编旅,即整编第8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48师,加上留守广西的一批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只有约80000余人。直到白崇禧就任华中后,才有条件新建了一批部队,包括第56军、第126军等等,桂系军队的部队规模得以维持在16万左右的兵力规模(民团不计)。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衡宝战役。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而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黄杰和小蒋)

占据广西24年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究竟有多少军队?

8. 占据广西24年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究竟有多少军队?

 1949年4月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江南的蒋军分为两大部分,即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属部队和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前者拥兵约45万人,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之内,后者的作战序列既有桂系军队,也有中央军和地方部队,所以重点说明白崇禧掌握的桂系部队数量。
     
     
   白崇禧的这个“华中军政长官”,除直辖的野战部队各兵团以外,理论上还可以指挥宋希濂的“湘鄂边绥靖公署”和程潜的“长沙绥靖公署”,另外还有一个据守广西老巢的“桂林绥靖公署”,其实也受白崇禧直接指挥,主任是桂系大将李品仙。
     
   宋希濂的部队是中央军,程潜的部队基本是湘军地方体系,所以白崇禧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包括五个兵团的番号,共11个军31个师,兵力为208000人,另有特种兵21000人,非正规军11000人,总兵力为24万人。
     
   (黄杰)
   这五个兵团分别是陈明仁第一兵团(后来为黄杰)、张淦第三兵团、徐启明(原夏威)第十兵团、鲁道源第十一兵团和刘嘉数第十七兵团。众所周知,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
     
   这两个主力兵团辖有第7军、第48军、第48军、第56军、第97军、第125军、第126军共七个军13万余人的兵力,其中第三兵团45000人,第十兵团78000人(兵团之间部队一度有所调整。),连同长官部直属队和广西李品仙的三个师17000余人,新桂系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约16万人左右,这也就是西柏坡判断的:“桂系本钱小,所以作战极为灵活”。
     
   (夏威)
   从起源看,新桂系军队是由早期李宗仁担任司令的一个支队7000余人,和黄绍竑的3000余人发展起来的,当两部合编成为“定桂联军”并形成李、黄、白三驾马车时,兵力约20000人。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到桂系加入北伐军时,其第7军共辖九旅37500余人,兵力大约翻了一番。
     
   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包括第7军、第8军、第12军、 第13军、第15军、第18军、第19军、第36军等八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
     
   (李宗仁)
     
   桂系的实力膨胀引起蒋某人的疑虑后,开始对桂系军队进行打压、分化和攻击,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为两个军计29155人,其中第7军兵力12335人,第15军兵力16320人,后期偷偷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不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其中第11集团军约有兵力100000人,第21集团军约有兵力65000人,合计约17万人。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系军队被压缩留存的只有三个军,后改制为三个整编师共9个整编旅,即整编第8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48师,加上留守广西的一批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只有约80000余人。直到白崇禧就任华中后,才有条件新建了一批部队,包括第56军、第126军等等,桂系军队的部队规模得以维持在16万左右的兵力规模(民团不计)。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衡宝战役。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而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黄杰和小蒋)
   军阀割据的时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那年头没有英雄,没有伟人,只有老百姓的艰辛,血泪,草菅直人命……
   
   抗战爆发前,广西桂系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番号, 总司令为李宗仁, 副总司令白崇禧,总参谋长李品仙。下辖第7军,军长廖磊,辖3个师;第15军(48军)军长夏威,辖3个师。另外,总司令部直辖第176师(由南宁谢鼎新独立团扩编),师长区寿年。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不足10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桂系迅速扩编部队。1937年9月,建立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下辖第31军,刘士毅任军长,覃连芳任副军长。下辖三个师:第135师,苏祖馨任师长;第173师,贺维珍任师长;第174师,王赞斌任师长。
   10月,建立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下辖第7军,第48军。其中第7军,周祖晃任第7军军长,徐启明任副军长,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徐启明任师长;第171师,杨俊昌任师长;第172师,程树芬任师长。第48军,夏威(后韦云淞)任军长。下辖三个师:第173师,栗廷勋任师长;第174师,王赞斌任师长;第176师,区寿年任师长。
   1938年4月,建立第84军,军长覃连芳,辖3个师,第131师,林赐熙任师长;第188师师长刘任,第189师师长凌压西,隶属第五战区。上述桂系的两个集团军共4个军,全部开离广西,奔赴战场,参加抗战。
   1939年3月,第五路军番号撤销。10月,第11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合并,第11集团军番号撤销。此时第21集团军总司令为廖磊(病故),李品仙。下辖第7军:军长张淦。第48军:军长区寿年;第84军:军长莫树杰。原31军被拆散,兵员及番号补充到上述三个军。31军部分军官由韦云淞回广西,重建31军.此后桂系的三个军,全部留在鄂豫皖大别山游击区,坚持敌后抗战,直至抗战胜利也没回过广西。
   1939年1月,桂系在广西新建第46军,军长夏威兼,后何宣接任,辖3个师,第170师师长黎行恕,第175师师长莫树杰,新编第19师师长黄固。同期,31军回广西重组完成,韦云淞任军长,贺维珍任副军长,下辖:第131师,贺维珍兼任师长;第135师,苏祖馨任师长;第188师,莫德宏任师长。两个军组合成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划归第四战区,留守广西。
   1945年1月,31军被裁撤,31军所属131师,编入粤军64军。4月,第16集团军番号被取消,保留46军。同年8月,84军番号和第189师被裁撤,原辖第174师改隶第48军(军长张文鸿)。
   1936年9月,建立广西绥靖主任公署,主任李宗仁,副主任白崇禧,参谋长张任民,辖2个独立旅,第13独立旅旅长海竞强,第14独立旅旅长梁津。每旅辖2个团。
   1937年11月, 建立省军管区司令部;司令李宗仁,黄旭初兼副司令,下设3个师管区12个团管区。
   1940年7月, 全省建立12个区保安司令部。至1942年3月,改为8个保安司令公署,均与所在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办公,隶属于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全省保安部队有4个独立团、1个特务团和14个保安大队。
   1945年,撤销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同年9月1日,成立省保安司令部,黄旭初兼司令,副司令张任民,参谋长姚槐。后张任民被免职,莫树杰继任副司令。 同年10月,全省保安部队缩编为4个保安团和10个保安大队。同年12月,全省保安部队人数,官佐1031人,士兵7756人,合计8787人。
   整个抗战期间,广西桂军及这地方部队,从此至终,兵力由十万至十七万人不等。抗战期间桂系将领中,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第三、四、七、九战区的作战,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任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作战。李品仙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黄绍竑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夏威为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可以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各地方实力军阀,在民族危亡之际,广西桂军并没有龟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保存实力,而是尽其所能,共赴国难。特别是抗战初期,集全部力量全部出省抗战,整个抗战期间,所属的大部分部队也是在敌后抗战,建立和保持了国民党在敌后的最大根据地,鄂豫皖大别山游击区,就是第十战区,也是国民党军在敌后的唯一战区,并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缩编军队,新桂系军队留存的3个军,整编为3个师,下辖9个旅。第7军整编为第7师,师长钟记,辖3个旅;第46军整编为第46师,师长韩炼成, 辖3个旅;第48军整编为第48师, 师长张光玮,辖3个旅。每个整编师人数2万多人,3个整编师共7万多人。
   可偏偏有人罔顾 历史 事实,说什么新桂系抗战是假,保存实力发展自己是真,借抗战之名扩充自己,到胜利后,新贵系拥有了百万大军,抗衡老蒋,此等卑鄙小人发明 历史 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真是令人佩服至极。
   
   据蒋介石政府在1945年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广西征募的士兵和劳工共计450万人,而,其时,广西总人口也才1200万。
   另,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广西省实征壮丁,也即是出省打日寇的士兵有808046人,排在四川,河南,广东之后,位列第四位。
   但是,不要小瞧这个第四名,按人口百分比算,广西是第一名,
   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说过,广西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日本人对比所有中国士兵之后,认为 “新桂系”的钢军 ,是中国军队 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 的军队。
   即是说,新桂系在国民党系统中,打起日本来,战斗力排第一。
   尤其是“钢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新桂系的嫡系部队,可谓战功赫赫。
   1937年10月,第七军奉命接替胡宗南阵地,加入“淞沪会战”,第七军第171师511旅战死士兵2/3,旅长秦霖阵亡;170师510旅旅长庞汉亦阵亡,士兵阵亡也近2/3。
   11月中旬,第七军伤亡太重,奉令撤往吴兴和南浔布防,为了掩护上海的友军,又与日寇连续血战十几天,172师副师长夏国璋阵亡,1043团团长阵亡,1016团团长阵亡,所有士兵伤亡率80%。
   “新桂系当然不是只有一个钢军”第七军,他还有一个第四十八军,也是战功赫赫,战死无数人。
   抗战胜利后,新桂系被改变的只有三个师。
   八万人。
   所谓“ 新桂系 ”是相对于“旧桂系”而言——
   旧桂系军阀,主要以陆荣廷为代表,在 两次粤桂战争 后就彻底消失了。
   新桂系是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代表,属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
   新桂系的成立与旧桂系的消失有直接关系。
   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当时一批广西出身的军官,讨伐陆荣廷这些旧军阀,并先后发动了两次粤桂战争。
   当时,无论是李宗仁还是白崇禧,都在1923年加入了国民党,他们打出的招牌就是“广西定桂讨贼联军”。
   1924年。李宗仁发布了“统一广西宣言”,自此开始了彻底消灭旧桂系的战争。在统一广西、清除旧桂系后,新桂系 归顺了国民政府。 
   那么,新桂系的军阀到底有多少人呢? 
   这方面还是很难统计的。
   但据说,大约到1949年国民党退出中国大陆前,由李宗仁、白崇禧掌控的新桂系的嫡系部队的军队,仍然有七个军。
   这个数量是非常多的,所以才给了李宗仁和蒋介石叫板的底气吧。
   总而言之,军阀的问题是近现代史的关键问题。
    到1948年,新桂系直接掌握军队30万人。 
   1947年11月,蒋中正决定于次年3月召开行宪国大,并选举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李宗仁在压力下坚持参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在桂系众人的帮助下,1948年4月29日以1438票:1295票击败蒋中正所支持的孙科,当选副总统。
   1948年6月1日,蒋中正任命何应钦为国防部长,白崇禧被蒋调任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不肯就职,后在蒋同意华中剿总不受国防部、参谋总部节制,直接对总统负责的条件后,方于6月16日赴武汉就职。此举使桂系控制了近30万部队,新桂系势力再次膨胀。
   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统一了广西,三人成为了新桂系的三巨头,所属部队扩编为9个旅。加入广州国民政府后,新桂系的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为李宗仁,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党代表。
   新桂系的第7军被称为“钢七军”,战斗力比较强悍。新桂系的其它部队都是以第7军为种子部队发展而来,如第31军、48军等。抗战时期,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新桂系的部队编为第16和21集团军,下辖第7、31、46、48、84等军。1945年,第31军和84军的番号被撤销。      
   1946年新桂系的部队整编为第7、46、48三个师,每师下辖三个旅。1947年,莱芜战役时,整编第46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同年国民党军重建该师。      
   三大战役,解放军歼灭了蒋介石100多万部队,而桂系手里的几十万部队却完好无损,这也是桂系乘机逼迫蒋介石下野的资本。渡江战役之后,四野进军两广。白崇禧亲率20万兵力撤退至衡阳、宝庆地区。解放军采取大迂回的战术,切断了白崇禧退往云贵和广东的退路。白崇禧的4个主力师被解放军包围,四野发动衡宝战役,消灭桂系4.7万余人。      
   衡宝战役后,我人民解放军两翼包抄两广。其中左翼由湖南芷江直插广西;右翼则由广东曲江直插贺县。在这种情况下,桂系的部队全部退回广西境内。人民解放军则尾追桂系残敌至桂北,白崇禧试图以张淦、鲁道源两个兵团共5个军南下雷州半岛与广东的国民党军会合,但遭到解放军的坚决阻击,残部于博白地区被解放军围歼。1949年12月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宁,攻占镇南关。桂系的17万余残敌,除第14军和97军残部逃往越南外,其余被全歼。广西全境解放后,桂系的重要将领白崇禧、李品仙、夏威等由南宁逃往了海南岛,至此,在民国活跃了24年的新桂系不复存在。
     
   说起新桂系军队,可分为三个阶段:1.北伐前后。2.抗战时期。3.解放前夕。
     1.北伐前后。 1926年,以白崇禧、李宗仁、黄绍竑为代表的新桂系将领响应北伐号召,桂系军队编为北伐军第七军,在北伐军8个军(人数约有10万人)中最为强大,共有18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营(广西留守部队桂军仍有8个团),约有2万人。从这可以看出,北伐时桂系大约有3万军队。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8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余两个军计29155人。
    2. 1937年抗战爆发后。 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合计约17万人。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3.1949年4月在我解放大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 白崇禧作为“华中军政长官”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大坨。总兵力为24万人,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约16万人左右。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著名的衡宝战役中,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R
   军队的战斗力不只取决于军人的绝对数量,也有赖于军人的质量。优质的军人可以以一当十,而新桂系麾下的军人无疑是民国时代一流的军人。有下面各位军神的评价为证:
   彭德怀: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刘伯承:国民党军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最厉害的是桂军,中央军其次,保安团最差
   粟裕:国民党军队中既有美军装备又带着广西口音的部队战斗力是最强的
   史迪威:广西的军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不过,也不必神话新桂系的军人,毕竟最后都被毛主席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征服了。
   30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