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应该如何优化资本布局?

2024-05-12 02:25

1. “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应该如何优化资本布局?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第一,推动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应急能力建设、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对于需要进的领域,以做强做优做精为明确的目标,支持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配置相应的资源,提高效率。在退的方面,对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不良资产坚决退出。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主要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进行布局。同时要鼓励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其他企业有效互动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在产业链、供应链整个领域探索新的有效的金融运行模式,提升产融结合的效果。

  
第三,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也充分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区域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第四,加大新动能的培育,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指导推动中央企业更多地投资像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一系列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应该如何优化资本布局?

2. “十四五”时期,市属国有企业应如何优化资本布局?

个人在中大咨询官网上看到有一篇关于“十四五”时期布局优化及结构调整方面的分析,以某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国有资本布局为例:

一、城市发展

(一)城市建设:轨道交通、道路桥梁、产城融合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国资已是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桥梁的建设主体。

(二)城市运营:生产性服务业、公用事业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国资是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的运营主体。

二、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

1、战略类:信息技术、装备制造

与城市经济形成良性互动: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既是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有课助力国有经济和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并参与区域产业分工。

2、竞争类: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粮食

承接跨城市消费经济发展机遇:国资具有一定的资源或产业基础;教育培训和健康养老处于快速发展期。

(二)辅助板块:材料贸易、不良资产处置

助力国有经济提质增效:材料贸易应逐步降低在国资中的占比;不良资产处置完成僵尸企业出清工作,助力国有经济体制增效。

3. “十四五”规划锚定国企改革发力点

 本报记者 杜雨萌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将对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预计国有资本将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基础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建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改革的动力激发国有企业的内生发展活力。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一直是本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譬如《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整体上看,在“十三五”时期,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以及“1+N”政策体系的逐步搭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确实更趋合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得以明显增强,国有资产规模和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叶凡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国有资本将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退出“非主业非优势”领域。
  11月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除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外,在部署推进新发展阶段下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笔墨浓重。
    
  具体来看,此次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在刘兴国看来,未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协同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具有战略重要性领域国有资本的并购重组,快速做大做强战略重要性领域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国有资本进行前瞻性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三是着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叶凡也表示,考虑到国有企业需要服务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医药生物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产业或将是国有资本的重点投向,并将进一步推进煤电钢类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的重组整合。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表示,国资委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于需要“进”的领域,以做强做优做精为明确的目标,支持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配置相应的资源,提高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在“退”的方面,对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不良资产坚决退出。

“十四五”规划锚定国企改革发力点

4. 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

国有企业的十四五规划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和引领性的中长期规划,我们首先基于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思路。首先,需在承接中央政府十三五规划的整体回顾的基础上,客观回顾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真实、系统地复盘企业在十三五阶段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如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制约条件的影响,争取在制定下一阶段目标的时候,能有更加完善的考量。其次,我国十四五开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远甚于过往。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经济格局、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相较于十三五时期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只有对宏观层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基于全局视角,更加深入的理解上级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再次,十四五开局阶段,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小的变化与挑战。企业无论涉足何种行业,都要对自身的行业性质、定位、内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判,充分调查研究市场行情,厘清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劣势关系,研究科技创新发展变化及产业格局情况,审慎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科学的制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而言,本次的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一项上级布置的政治任务,更是企业全面、深刻审视未来三到五年发展的发展战略的契机。因此,企业在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既需要着眼于当前,客观审视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又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提前谋篇布局,将企业的发展路径、关键战术和创新方向等方面,思考的更加通透。最后,企业经营目标以及其他指标的落地措施。国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既要站在大行业的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准备,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稳步推进,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战略分解成具体的动作,明确下一年、下一阶段,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要把相对宏观的计划变成具体的动作,成为可衡量、可监督、可检查的量化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才能将战略完美地落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条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5. 十四五规划中,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有什么成功案例?

之前在中大咨询官网上的国企改革专题中看到过这个案例:
当前南方某省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对该省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国有资本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经过实地企业调研访谈,发现虽然省属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但仍存在规模效应不足、国资布局结构不优、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该省国有资本还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面临城镇化进程减缓、人口老龄化、金融去杠杆、环保约束强化等多重压力,对省属国资加速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基础上,中大咨询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案,本项目对外部环境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判断,以及基于改革政策要求和区域战略分析预判省属国资主要目标以及产业体系结构,对该省省属企业在十四五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发展战略确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引发政策制定者的深度思考。
官网上有关于解决思路和方案的分析,我觉得还挺详细的。

十四五规划中,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有什么成功案例?

6. “十四五” 时期,专家们对国资布局态势有怎样的研判?

我近期就这个问题问过中大咨询的专家,专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中美贸易战直接针对我国高端技术产业开展,对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
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既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国资国企战略规划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在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下,国资国企更需要发挥国民经济中坚力量作用,通过自身产业升级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带动我国经济与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7. 从五中全会公告看“十四五”规划亮点及对资本市场影响

   主要观点: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设定经济总量目标似无必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实际上是把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主要抓手。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收入分配改革。  
     
     公报似乎回避了“金融”和“房地产”这两个敏感话题,但实际上隐含了做大资本市场的大举措。“安全”的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只有坚持安全第一,才能确保十四五乃至2035年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  
     
     资本市场将面临一场 历史 性的“转型”,双向开放背景下,结构性的机会将与全球资本市场越来越同步。  
     
     为了确保安全,管控力度会加大,体现出制度优势,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繁荣作保障。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设定数量指标似无必要    
       五中全会公报中对“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一些目标建议,但因为尚未公开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故不好判断是否会再次出台具体的总量经济目标。我认为,   十四五的最后一年还不属于重大战略规划完成的收官之年   ,故总体来讲,不像十三五规划对2020年的目标提得那么具体细致,比如说要实现收入翻番目标,全面脱贫、全面奔小康等。此外,按照全国人大的解释,   经济发展目标通常属于“预期性指标”,   理应淡化。只有环保、土地红线等,属于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 
    当年俄罗斯曾经一度达到了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水平,之后又提出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即世界银行定义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3万美元。结果非但没有实现,如今又退回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今后将被中国超越。 
    这次提到远景目标,主要是按人均GDP水平来确定我国居民的收入目标, 2035年我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对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这个定义似乎有不同的解读,可能在今后“十四五”规划方案出来以后会有解释,公报总体来看,还是要实现经济转型、自主创新、经济总量和质量全面向上的目标。 
    因此,要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做好三大抓手:改革,开放,创新。改革和开放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这次创新特别被提出,   说明中国经济谋求转型的力度比较大。目前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 历史 机遇期,将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新形势下我国参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这方面还是比较强调的。这表明什么呢?我们还是要加大 科技 创新的力度,自主创新,促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 健康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通生产、分类、流通、消费,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扩内需的核心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五中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由于扩内需最终依赖居民收入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因此,五中全会一个亮点是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全 社会 共同富裕。这个政策逻辑很清晰:只有共同富裕了,中低收入的阶层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这对促消费才是最有效的。 
    如今,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经成为二战之后全球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我国过去在促消费方面的举措尽管很多,消费增速也不低,但疫情之下,消费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扩大迹象。即便没有疫情,我们从上市银行的公开披露数据中也可以发现,居民财富分配方面确实存在“二八现象”。   
    对此,公报提出,要“健全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那么,究竟会采取什么举措来实现这些目标呢?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其中三次分配的提法比较新颖,过去通常讲“初次分配解决效率,二次分配解决公平”,但目前二次分配也遇到一定难度,如税基问题、新税种开征问题等的解决都有难度,就以十年前就试点的房产税为例,迄今尚推出的无时间表,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更遥远了。我的理解,迟迟没有推出的主要原因,还是怕引发市场过度波动。那么,   鼓励富裕阶层捐款的“三次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从供给侧看,也有利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使得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都打通了,经济发展才能顺畅。否则供给多而有效需求不足,则出现产能过剩、债务增加,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没法畅通。大力提高作为消费主力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对拉动消费至关重要,中国已经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缩小收入差距任务的艰巨性,从历次全会看,居民收入问题已经多次被提出,可见,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问题,改革难度不小。 
        资本市场迎来深度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这其实和之前讲的坚持房住不炒和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一致的。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有两大依赖,一大依赖是房地产,房地产直接和间接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率中的30%;第二大依赖是各大地方和企业依靠金融来扩大融资,使得中国的M2规模超过美国加欧盟之和,因此,使得   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美国、欧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比重是最高的。  
    今后,金融更强调服务的功能,同时房地产要严格控制其投资属性,更多应该体现消费属性。只有把金融和地产的贡献率降低到比较合适的水平,这样对于经济转型是有好处的。所以公报提出,坚持把   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否意味着打压房地产、打压金融呢?我认为不能这样去片面理解。要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金融和房地产的风险肯定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过度去限制金融、地产发展,如果打压过度,倒可能会诱发系统性风险。 
    例如,国务院金融委近日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时提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记得过去的提法是“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如今提“增强”,这也表明高层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要朝着脱虚向实这个方向发展。 
     
    所以,今后要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往先进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方向上来转,往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实现共同富裕方向上转,朝着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极、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这方面转。所以我觉得不存在要打压哪个行业的问题,只是限制其过度膨胀和扭曲化势头。这对资本市场来说是好事情,虽然公报上没有提到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不会变,通过减少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在房住不炒这个方针下,居民的资产配置的重心会从房地产领域转到金融产品领域。 
    刚刚结束的10月,全国房地产的销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金九银十”的房地产销售盛况没有再现。虽然7、8月房地产出现了一轮报复性的反弹,但总体来说房地产开发和增速上行的趋势基本结束了。 
    这样居民资产配置的偏重于房地产的格局肯定要发生变化,要选择其他的路径了,这个路径应该就是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加大金融资产的配置。在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情况下,权益类的产品恐怕更加受欢迎。今年前三季度IPO创了 历史 同期的新高,全球IPO融资额排名第一,同时大量的银行储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所以今年公募资金的募资规模也创了 历史 新高,我想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上交所累计已经受理的科创板申请上市的超过400家,创业板实行注册制今年刚刚批复,到目前为止创业板的注册制的材料申报超过400家。 
    刘鹤副总理曾说过,“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 科技 、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并指出,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我觉得,引导 社会 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三大目的,第一大目的是在房住不炒政策背景下,居民的房贷余额的增速下降,居民杠杆率水平能稳定甚至下降;房地产开发商受限于“三条红线”,杠杆率水平也有望下降。 
    第二,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的背景下,居民在银行的理财资金,会部分转移到资本市场,使得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投资需求也增加,这样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是可以期待的。而且在居民资产配置方面,随着未来房地产配置比例下降,权益类资产反而受到更多的追捧。   同时由于注册制将全面实施,股票的供给会大量增加,使得股票市场上某些行业虚高的估值水平今后有望下移。   虽然现在估值水平平均来讲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从结构来讲,存在扭曲现象。尤其是科创板市场化定价以来,平均发行价格所对应的市盈率,我感觉还是偏高。今后随着注册制背景下大量股票的供给,估值水平会更加合理,有利于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三,由于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大量增加,使得上市企业的杠杆率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下降,即企业去杠杆,有助于全 社会 杠杆率水平稳定,降低金融风险。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五中全会公报里还侧重强调了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确保安全,这是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根本原因。所谓安全,我的理解是广义的安全,三大攻坚战中提到的是防范经济风险,即增强金融、经济安全。 
    记得2019年年初,总书记曾专门系统论述安全问题,故   广义的安全还包括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 社会 安全、 科技 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外部环境安全和党的建设安全   ;“安全”的涵盖范围非常大,如经济安全除了金融安全、就业安全、企业安全外,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战略性资源安全,等等。这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从这次疫情的管控看,我国的制度优势十分明显,那么,在确保其他方面的安全呢?我认为,在经济上升期,市场机制似乎更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如今全球进入经济下行期,分化和动荡成为常态,管控模式似乎更有效。 
    针对当前国内存在对今后某些去中国化思潮和敌对情绪的担忧,公报对国际局势也做了基本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认为,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步伐,恰恰是为了和平作保障,而非为了迎战。  
    在确保各项安全的前提下,资本市场应该会得到比较持久的发展,会得到长治久安。这就需要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政策上有更多的举措,确保资本市场能 健康 发展。在刚刚开完的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三点,一是要加强对金融 科技 的监管,二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要完善退市制度。因为优胜劣汰本身就是促进良性循环的体现,如果说只进不出的话,这个循环就很难做起来了。 
    在当下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泛滥的时候,中国能够有效控制疫情,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所以,安全确实太重要了,而确保安全,就需要提高管控能力,提高国家治理水平。这次疫情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将来在“十四五”期间,我认为这种制度优势还会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出来,底线思维和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仍会继续。 
    从投资维度看,四中全会公报对投资有非常明显的指引意义。第一,中国经济仍处在战略性机遇期,有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投资机会很多。第二,资本市场要服务好实体经济,故将继续大力发展;居民资产配置中,房产比重下降,金融资产比重上升,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第三,经济转型必然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从主题投资的角度看,绿色环保、能源及粮食安全、 科技 创新、数字网络、先进制造、新基建、医疗 健康 等,在公报中都有涉及,也带来了相应投资机会。 
    当然,在全球经济弱复苏和流动性泛滥、部分债务国经济雪上加霜的背景下,依然要警惕发生全球性的系统风险。国内经济中,结构性降杠杆仍在路上,投资领域的泡沫化现象依然存在,   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股不同价现象,国内股市与境外成熟股市之间的估值偏差较大,故要坚持理性投资。   注册制下股票供给会大量增加,金融监管更加全面,因此,要注意防范资本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风险。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从五中全会公告看“十四五”规划亮点及对资本市场影响

8. “十四五”时期,市属国企应该如何布局?

我曾经咨询过中大咨询的专家这个问题,他们表示“十四五”时期:
首先应该围绕某市属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大局的总体目标,通过回顾“十三五”时期该市属国有经济发展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立足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分布格局、竞争态势等;
然后提出“十四五”时期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发展路径、关键举措及保障机制安排,实现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市属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的调整、变革与发展,推动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提升,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对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