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干预方式有哪几种

2024-05-09 23:08

1. 5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干预方式有哪几种

主要有政策干预和市场干预两种。政策干预包括放松或者收紧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会加大本国货币的贬值压力,收紧货币政策有利于本国货币升值。市场干预就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买入或者卖出本国货币。

5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干预方式有哪几种

2. 国家干预汇率的目的和措施有哪些

1.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
2.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
3.进行政策搭配的需要
4.其他目的,如政府维持低汇率刺激本国出口
措施:
1.对银行利率进行调整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3.干预股市以间接干预汇率
汇通外   汇

3.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汇市

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   

(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2)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反应”。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对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认为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经常被认为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所谓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3、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   

从1973年到现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经常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直接干预,其中较大的联合干预约有5次,成功和失败的兼而有之。对1976年—1979年美元弱势的干预 在经过1974年至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以后,美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的处境。卡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利率在上涨,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涨得更快,外汇市场因此开始不断地抛美元,使美元的汇价一路下跌。面对美元的跌势,卡特政府决定干预外汇市场。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项反通货膨胀的计划,但由于对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表示,美元反而在外汇市场上狂泻。面临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德国和日本两国的中央银行被迫进行不改变自己政策为前提的大规模干预,买美元抛本国货币,但收效甚微。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入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如果大批资本流入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如果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就可能失调。因此,工业国家和中央银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国货币的汇价长期偏离它认为的均衡价格的。这是中央银行在本国货币持续疲软或过分坚挺时直接干预市场的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国民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大量资本流出会造成本国生产资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资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长期资本投资。美国从80年代初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元汇价逐步上涨,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在1981年和1982年间对外汇市场又彻底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西欧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在欧洲货币的汇率不断下跌时,被迫经常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并一再要求美联储协助干预。   第二,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国内外贸政策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价格较低,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口问题在许多工业国家已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出口行业的就业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选民对政府态度等许多方面。任何一个中央银行都不希望看到本国外贸顺差是由于本国货币的汇率太低而被其他国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银行为这一目的而干预外汇市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汇市

4. 国家用怎样的手段来控制汇率

这就是中国调控人民币汇率的主要手段,今天终于找到了

5.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进行干预,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什么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可以减缓外部的冲击?这是因为汇率浮动制度是自由变动的,而是根据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动规律而及时指定自己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国货币不受一些突发事件类似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本国货币的坚挺使本国经济免受损失,以下是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dfloating)。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进行干预,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什么

6. 各国央行如何干预外汇市场

各国央行和政府如何干预外汇市场
1973年以后,国际外汇市场中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并不彻底,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汇率的价格。各西方国家在汇价对他们不利的时候要进场干预。
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干预汇率呢?使用什么手段来干预汇率呢?干预的效果如何呢?据我多年的观察,我认为各国从自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有以下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为了国内外贸易政策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价格较低,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口过多或者汇率过低,会引起其他出口国家的反对。同样在国内如果处理不好汇率的问题,可能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影响政府的执政。从这两方面考虑,这个国家要调整或干预汇率。
各国为了保护出口,会在本国货币持续坚挺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通过抛售本国货币,买入他国货币的方法来干预汇率,使汇率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或者使汇率对自己的利益有益。比如在2002年下半年,日本央行和政府连续口头上声明要干预汇市,因为日元持续走强,已经严重阻碍了日本的出口,使日本经济复苏放缓,经济停滞。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出口占国民经济相当大比例的国家,出口是该国经济的生命线,这是入场干预的最好理由。
在一个国家通过货币贬值扩大出口,影响了他国的利益时,可能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有时被迫让本国货币升值。还以日本为例,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的出口和中国息息相关。2002年年初,日元持续贬值,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出口,这招致了中国的不满。当我们听到中国的财政部长项怀诚声称,虽然日元疲软而人民币坚决不贬值时,日本政府对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话也要掂量一下的。日本央行为了缓和中国对日本令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不满,只好让日元走强。各国政府干预汇率是从经济、政治等角度考虑来使本国的货币按照自己的利益走强或走软。
二是出于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的考虑。在浮动汇率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长期低于均衡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肯定会刺激出口,导致贸易顺差,最终导致本国的物价上涨,工资上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在经济理论中,如果出现通货膨胀,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被抵消,形成虽然经济很繁荣,货币却贬值,工资虽然上涨,可是相对购买力可能却缩小,生活水平没有上涨这种现象。这往往会被认为是当局对宏观经济管理不当,该国政府往往被指责,甚至在大选中失利。
干预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要弄清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欧洲央行是几个国家的共同央行,但是作用是一样的)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或该地区货币的供应和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可分成不改变货币政策和改变现有政策两种。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句话说,就是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现在日本央行要干预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的央行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同时在国内的债券市场卖出或买入债券,从而使汇率变化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在2001年下半年日本政府想采取支持美元的政策,使日元汇率下跌。那么它在外汇市场上买美元卖日元,由于大量的买美元,美元成为日本央行的储备货币。而在央行以外,造成日元的流通增加,使日元的供应量加大,而日本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可能就要适当的下调利率。
在当前情况下,日元的利率几乎为零,可以下调的机会很小,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央行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抛售债券,使日元储备增加,市场上流通的日元减少。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否则就无效。所以日本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成功概率这几年较小。
中央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发表声明,来进行口头干预,以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这成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央行这样做是要警告外汇市场:它的货币政策可能要发生变化。
在外汇市场中,初期遇到这些信号时,会有一些反映,令汇率朝着央行想要的方向发展。一旦这个国家的央行屡次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同样的话,而实质性的干预又没有发生,那么市场的反映可能就会慢慢迟钝,甚至不理睬,反而使汇率朝反方向发展。现在市场对日元的干预已经麻木了,我们观察日元的汇率还是反复的走强。改变货币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它是指央行直接在外市场上买卖外汇,使本国货币在供应量和利率在朝着有利于自己能达到的干预方向发展。这是央行看到本国的货币汇率长期的偏离均衡价格时采取的政策。例如:在欧元未诞生之前,德国的货币马克是十分坚挺的货币,德国人把马克当作自己的骄傲。当时德国央行为了维护马克的坚挺,不断在外汇市场上抛外币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马克的供应下降,马克的利率成上升趋势。人们愿意在外汇中储存马克,使马克的汇率上升。这种干预一般是十分的有效的,代价是国内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判断市场上一个国家的央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央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花费的大小。我观察有下面的几种情况:一个国家的汇率是长期的偏高或偏低。如果这个原因是由于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的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央行的干预从一定时期来看,是无效的。央行要进行干预,是要达到两个目的。首先,该国央行可能要缓和本国货币在汇市中的跌势或升势,避免外汇市场的汇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次,如果一个央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了干预,在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干预。这使央行有一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一个国家干预汇率的成功与否,有时要看到其他国家央行的态度。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相反,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往往一个国家汇率的剧烈的波动会引起与它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的不满甚至警告。因为它的汇率的波动损害了别国的利益。
例如,日本政府是不希望日元快速升值的。为什么?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内需长期疲软。日本政府依赖于日本的对外出口,使经济得到增长。2002年上半年日本的GDP是上升了0.6,三季度是上升了0.7。
日本央行在2001年11月以后,七次干预汇市,把日元打到135水位。由于日元疲软,促进了日本贸易的出口。日元大幅贬值之后,大家想一想,2000点的巨浪,才把日本GDP,经济第二巨人推动了0.6的经济增长,还不如中国的十分之一。所以说,日本政府是非常希望日元贬值的。
日本靠的是贸易对外出口,最大的贸易敌人应该是美国。美日贸易逆差,美日的贸易战,大家在很多时候都应该听说过,主要是在汽车战。所以大家要关注一个问题,日本干预汇市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日本政府,而取决于美国政府。现在日本的经济情况好吗?那么多兆亿的日元银行坏帐。竹中平上台以后,提出要以积极的办法,把日本的银行系统坏帐消除。这无疑于雪上加霜。日本政府希望日元贬值,使日本经济走出低谷。
1998年6月日元曾达到147。日本政府那时干预日元,美国政府在一天之内,出资20亿美金,帮助日本政府使日元不再疲软。可见,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取决于美国人。如果美国政府容忍和允许日元贬值,日本政府干预日元的成功率比较大。

7. 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方式有哪些

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   

(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2)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反应”。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对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认为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经常被认为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所谓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3、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   

从1973年到现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经常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直接干预,其中较大的联合干预约有5次,成功和失败的兼而有之。对1976年—1979年美元弱势的干预 在经过1974年至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以后,美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的处境。卡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利率在上涨,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涨得更快,外汇市场因此开始不断地抛美元,使美元的汇价一路下跌。面对美元的跌势,卡特政府决定干预外汇市场。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项反通货膨胀的计划,但由于对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表示,美元反而在外汇市场上狂泻。面临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德国和日本两国的中央银行被迫进行不改变自己政策为前提的大规模干预,买美元抛本国货币,但收效甚微。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入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如果大批资本流入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如果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就可能失调。因此,工业国家和中央银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国货币的汇价长期偏离它认为的均衡价格的。这是中央银行在本国货币持续疲软或过分坚挺时直接干预市场的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国民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大量资本流出会造成本国生产资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资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长期资本投资。美国从80年代初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元汇价逐步上涨,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在1981年和1982年间对外汇市场又彻底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西欧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在欧洲货币的汇率不断下跌时,被迫经常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并一再要求美联储协助干预。   第二,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国内外贸政策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价格较低,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口问题在许多工业国家已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出口行业的就业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选民对政府态度等许多方面。任何一个中央银行都不希望看到本国外贸顺差是由于本国货币的汇率太低而被其他国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银行为这一目的而干预外汇市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方式有哪些

8. 政府管制汇率影响供给曲线吗

  肯定会影响的吧,而且影响还会很大。

  比如,人民币汇率低,同等面值外币就能换更多的人民币,也就是外币来中国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这样可以增加国外出口。虽然表面看对国内供给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企业出口多,盈利多了,才可能货物便宜,这样又能增加国内的购买需求。

  汇率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工具,像税收和货币供应一样,使政府可以通过其来实现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1、每一个国家都有可以干预外汇市场以控制其货币币值的央行
  为了有利于经济状况的改善,央行可以控制有关国家的货币供应增长。

  2、政府干预的原因:
  稳定汇率波动
  确定隐含汇率波动边界
  对暂时的汇率动荡做出反应
  (1)稳定汇率波动
  降低汇率的不确定性来增加国际贸易
  稳定币值可以消除能够引起币值大幅下跌造成的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机活动
  (2)确定隐含汇率波动边界
  货币管理当局会进行干预以逆转货币的向上或向下的过度波动趋势
  (3)对暂时的汇率动荡做出反应
  货币管理当局会进行适当的干预,使币值脱离暂时性的动荡。

  3、直接干预
  美联储对美元直接干预的做法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
  将储备的美元兑换成其他外币,给美元带来贬值压力,“用美元淹没市场” 将外币兑换成美元,会形成美元升值压力,希望美元走强。美联储对英镑进行直接干预,也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用美元兑换英镑,使英镑的需求增加,曲线向外移动。打压英镑,用英镑兑换美元,使英镑的供给曲线向外移动。
  当中央银行之间齐心合作时,直接干预的效果最明显,如果所有国家的央行同时用同一种方式提升或打压美元,就可以对美元施加更大的压力 对外汇储备的依赖:央行直接干预行为的可能效果取决于可以使用的外汇储备 非消毒干预与消毒干预。
  非消毒干预: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没有调整期货币供应时。
  如:美联储在外汇市场上以美元兑换外国货币以试图提升外币(打压美元),美元供应会增加
  消毒干预: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同时在国债市场执行抵消性的行为
  如:美联储干预外汇市场,同时在国债市场执行抵消性的行为,结果美元供应不变
  消毒与非消毒干预都需要兑换同样的货币,区别在于消毒干预需要进一步
  采取措施以不改变美元的供应量。

  4、间接干预
  (1)中央银行通过影响决定币值的因素间接的影响货币币值
  e=f(△INF, △ INT,△INC, △GC, △EXP)
  央行可以影响所有这些变量,这些变量又可以影响汇率
  跟直接干预相比,对这些变量的干预可以对即期汇率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 使用间接干预一般倾向于关注利率和政府控制。
  (2)政府对利率的调整
  当国家经历了严重的资本外逃时(会导致严重的货币贬值压力),他会通过提高利率进行间接干预,阻止过量的资本外流,并因此限制货币比值下降的压力,但对本国借款者造成负效应并削弱经济。

  5、作为政策工具的干预
  为控制经济,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目标,同时还可以利用影响本国货币的币值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