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2024-05-11 15:09

1.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1、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读音:dé cái jiān bèi    
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译文:在江东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他就是鲁子敬,这个人的品德和才学都好。
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例句:
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很受领导们的器重。
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德才兼备的标准。
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2、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读音: zhī xíng hé yī 
出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例句: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2.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1、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读音:décáijiānbèi  
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译文:在江东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他就是鲁子敬,这个人的品德和才学都好。
近义词: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例句:
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很受领导们的器重。
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德才兼备的标准。
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2、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读音:zhīxínghéyī 
出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例句: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3.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4.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意思

1、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2、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5. 知行合一,明德致远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源于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意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把“知”和“行”、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知行合一”也是“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现代职教理念的最佳体现。

  明德致远:“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远”,出自诸葛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寓意学院重视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彰显良好的道德修养;交通运输行业铺路架桥,积善行德,彰显交通事业之德性。也寓意学院凝神致志,事业通达致远,彰显矢志不渝、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风貌。

知行合一,明德致远是什么意思

6. 以“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为题,写一篇文章

大家下午好! 感谢母校提供这样的机会与大家说说几句心理话。
今天的天气阴郁,似乎为即将离别的我们而惆怅。能够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与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再次相聚在这个承载了我们太多美好回忆的校园里,我真是百感交集。 
星移斗转,花开花落,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划上圆满的句号,在我们全体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途之际,我要向尊敬的老师、向亲爱的母校道声真诚的谢谢,向亲爱的同窗好友,道声:人生道路总很漫长,我们必须努力、再努力!回忆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六年中,我们哭过、笑过、闹过,有时也打过,但一切的一切,只能让我们的感情更深,友谊更诚,朋友更多,生活更好。我们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为了共同的梦想,从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来,步入了大湾中心小学的校园。
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道出了众多追求者的心态。未来的路愈是崎岖愈要经历风和雨,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在于追求,在于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如风帆指引我们远航,有些人在生活中没有扬起自己理想之帆,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怎样呢?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一个有力的回答:那是痴心妄想、空想,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有空想,应将理想付诸于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如果没有理想,居里夫人便不会把青春付诸于科学;如果没有理想,孙中山就不会弃医从政,拯救人民于水火;如果没有理想,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不会坚定毅力再续生命。 
同学们!敞开你的心扉,放飞你的理想,相信到那时胜利将不会遥远。无论我们心理有多少创口贴与多少黯淡的月光,都要细听——
前辈说,你要告别幼稚,去追求成熟;
强者说,你要告别柔弱,学会坚强与独立;
学者说,你要告别无知,去接收更多的知识;
伟人说,你要告别从前的人生观,去拥抱真理!
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指路明灯。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理想而变得充实,因为有了理想而变得富有情趣……在即将走完小学这个驿站,我们全体师生今天聚在一起,这是一件很好的事,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学校领导对我们同学最特别的关爱。我想对在坐的各位的战友们提几点建议: 
1、我们应该遵规守纪,改掉坏习惯、坏毛病。我们要想学习好,就必须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不好吃懒做,专心致志地学习文化知识。 
2、我们应该讲究学习方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我们只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多问、多练、多总结得失,多牺牲休息时间,但也不能不注重适当的休息,打疲劳战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要时刻记住: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要做到有张有弛。 
3、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决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决不能自暴自弃,要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斗志。 
总之,“时间不等人,方法很重要,心态要摆平,效率要讲究,努力会成功。”希望我的几点微不足道的建议对大家有所帮助。 
也许我们同学能够切实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一定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优异的成绩——为我们学校争得更高荣誉,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的笑容更加灿烂。我们的前途将更加远大,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祝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我们为你期待!

7. 德才兼备什么意思

德才兼备含义: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
1、具体解释: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德才兼备的人才,就是中(好、行)。
2、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3、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4、成语辨析:德才兼备和“品学兼优”;都含有“品德和才学都好”的意思。但德才兼备的“才”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品学兼优”的“学”指的是“学业”;侧重在“优”;指非常好;多用于小学学生;也可用于大学生。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更是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百度汉语-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什么意思

8. 德尚行,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应该是“明德尚行,知行合一“
出自:《大学》
1、意思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2、赏析
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
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
极力推崇行动与实践,反对空谈和胡吹。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正面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8]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
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