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有哪些

2024-05-16 19:06

1. 我国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
外汇业务(包括远期和现货)
股票市场半开放(就是B股,不过基本没有融资的意义)
期货市场
如果把银行的业务算上的话就太多了,票据市场乱七八糟什么业务都有
保险的业务也一样,主要以海上运输保险为主,其它类型的不太多,太杂,不好总结。
 
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属于半开放性质的金融市场,主要是担心国际投机人士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影响,所以相对的,我国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良好的应对国际金融中的危机和风潮,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相对我国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不是很全面。
 
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

我国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有哪些

2.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出对中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将现四大变化 银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是经济的核心,并在危机中迎来关键的发展时机,出现四个方面的变化。在利差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会寻求更多的增长方向,中间业务会得到稳步发展,在整个业务当中所占的比重会有所提高。 2009年上半年企业融资四种债券的发行额达到去年同期的5倍,明年估计还会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此外,今年几家大银行的投行业务有了迅速的发展,明年有望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银行资金业务会迎来发展良机。连平表示,今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比达到67%,更多的资金用在信贷方面,使得资金业务的发展相对缓慢。今后几年随着信贷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资金业务会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此外,今后中国银行业整体的流动性有望保持宽松,这也是资金业务取得发展的基础。 第三,零售业务占比还将进一步上升。连平说,随着大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银行利差的收窄,商业银行将会从中小企业中挖掘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成为客户。 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会带动房屋按揭贷款业务发展。 第四,连平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占比最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因为国内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海外业务的贡献比例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很多商业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一定的损失。 金融危机为中资商业银行带来机遇,有望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本地优良客户方面有所突破。随着外资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中国银行业在海外会逐步显示出优势,海外业务将得到发展。

3. 一项国际银行业务的问题

1、你开立的是进口信用证,怎么会有打包和福费廷的问题?那是出口的业务呀。
2、你是开100%保证金的信用证,可见银行是不给你融资的,或者说你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那么你只能自己付那30%的TT款了。
如果可以找银行建议如下:
1、和银行协商海路仓业务,理论上海路仓业务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要看你进口的到底是什么?
2、协商订单融资业务,意思是你进口的货物是不是直接转卖或者要进行深加工,拿着下游的合同找银行商量,要求下游实力得强呀。
  总之,挺难的。
  你是哪个城市?

一项国际银行业务的问题

4. 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业和公民将产生哪些影响

带给中国金融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给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5. 国际金融相关问题

  国外部门账户反映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活动以及相应的存量状况,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
  也就是说只有外币业务的企业才会有上述账户。
  1、经常账户反映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常性交易,包括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以及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生产税等的流入流出;
  2、资本账户,即资本金账户,如果你是外商投资企业,国外投资者向国内汇入的实收资本就应存放于该账户,待验资结束,后才可转至经常账户,用于经常性支出。


  美元标价法:这是对美国以外的国家而言的.即各国均以美元为基准来衡量各国货币的价值,非美元外汇买卖时,则是根据各自对美元的比率套算出买卖双方货币的汇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至今,IMF已有182个成员。

  简述1.(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种类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与国际收支平衡相对的概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在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更重视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分析研究。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实际分析,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按下述口径来加以观察。

  1.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贸易收支即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这是传统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即使在战后出现的许多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有的也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代表。贸易账户实际仅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贸易收支绝对不能代表国际收支的整体。但是,对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中国的这一比例在80年代约为70%),因此,出于简便,可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另外,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还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因此,即使是美国,资本账户交易比重相当大,仍十分重视贸易收支的差额。

  2.经常项目收支的不平衡

  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无形贸易收支和单方面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收支的主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虽然经常项目的收支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因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基本项目收支的不平衡

  基本账户包括经常账户和长期资本账户。长期资本相对于短期资本来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资本流动,它不是投机性的,而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经济在来中的地位和实力。把经常收支和长期资本收支合在一起,能反映出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和长期趋势。因此,基本项目账户便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长期资本进出觇模较大的国家观察和判断其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

  4.对官方结算差额和综合差额的分析

  基本项目收支加私人短期资本收支,其形成的差额叫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结算差额由官方的短期借贷和储备变动来予以平衡。因此,官方结算差额实际上反映的是对官方自有国际储备和借人储备的影响,同时也比较综合地反映了自主性国际收支的状况。尤其在固定汇率制下,应该说官方结算差额是衡量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以及国际收支总体失衡程度的最好指标。综合差额则是综合了官方结算差额与官方借贷差额,只反映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

  如上所述,分析、判断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有许多种,但每种口径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就一项指标断言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或不平衡,以及国际收支状况是否良好。有的时候,分析、判断国际收支状况还要结合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如美国近年来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逆差,考虑到服务贸易、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断言其国际收支存在严重的问题;但同样的情况如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基本账户处于平衡,也应考虑国际收支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

  导致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性因素。收入性不平衡指各国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差异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越高,该国进口也会增长得越快。因为收入增加会使企业增加对进口生产资料的需求,使居民增加对进口消费资料的需求。因此,收入增长较快的国家容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相反则易出现国际收顺差。但如果一国在收入增长过程中,通过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引起生产成本下降,则收入增长不仅使进口增加,还会使出口增长。因此,收入性不平衡以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

  2.周期性因素。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衡。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典型的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对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危机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过剩、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增加、物价下降等。这些因素一般有助于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从而可以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另外,经济高涨阶段,生产和收入高速增长、失业率低、物价上升等。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国际收支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的力度已逐渐减弱。

  3.结构因素。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供求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外部需求结构随着收入变化、科技发展、制度变迁和文化融合等不断调整,而生产结构往往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动。因此,当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外部需求产生偏离时,将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结构性逆差。对于处于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4.政策性因素。是指由于一国政策性因素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失凋均可引发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当国货币过度发行或财政严重超支时,均可能造成国内经济升温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如果汇率政策不做出相应调整,则会同时导致本币高估,出口下降,从而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

  5.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因素。指短期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动或短期内资本大量外逃,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稳定性投机与市场力量相反,当某种货币的需求下降,投机告就买进该货币,从而有助于稳定汇率。而不稳定的投机会使汇率累进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了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混乱。资本外逃与投饥偏好不同,它不是希望获利,而是害怕损失。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数量大的特点。在国际资本流动迅速的今天,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动和资本外逃往:往互为因果,引起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直接原因就是投机性资本流动和资本外逃。

  6.其他因素。由于一些随机因素也可能导致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局部性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动乱等突发性因素,往往使一国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一国国际收支暂时失衡。

  简述2.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利率变化等。在外汇市场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各种数据、指标与汇率变动的关系和影响,才能进一步找寻汇率变动的规律,主动地在外汇市场寻找投资投机时机和防范外汇风险。
  在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汇率变动,列举如下:
  一、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变动决定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二、国民收入。一般讲,国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费水平提高,对本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对本币的额外需求将提高本币价值,造成外汇贬值。当然,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汇率是贬或升,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如果国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给而提高,则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得以加强,外汇汇率就会下跌。如果国民收入因扩大政府开支或扩大总需求而提高,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超额的需求必然要通过扩大进口来满足,这就使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涨。
  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的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将改变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对债券收益、外币价值的预期。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亏损,进口有利。在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需要减少,从而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相反,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汇率一般会下跌。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财政收支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对国际收支有很大影响。财政赤字扩大,将增加总需求,常常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及通货膨胀加剧,结果本币购买力下降,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汇率上涨。当然,如果财政赤字扩大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辅之以严格控制货币量、提高利率的举措,反而会吸引外资流入,使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六、利率
  利率在一定条件下对汇率的短期影响很大。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差异引起资金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流动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利率差异大于两国远期、即期汇率差异,资金便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有利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国际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对汇率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决定汇率升降趋势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汇率的变动起暂时的影响。
  七、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
  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都尽力协调各国间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力图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达到支持本国货币稳定的目的,中央银行影响外汇市场的主要手段是: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汇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动实行外汇管制。
  八、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
  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越演越烈,投机者往往拥有雄厚的实力,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推波助澜,使汇率的变动远远偏离其均衡水平。投机者常利用市场顺势对某一币种发动攻击,攻势之强,使各国央行甚至西方七国央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也难以阻挡。过度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阻碍正常的外汇交易,歪曲外汇供求关系。
  另外,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包括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和技术分析员、资金交易员等每天致力于汇市走势的研究,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及对市场交易人员心理的影响以及交易者自身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当市场预计某种货币趋跌时,交易者会大量抛售该货币,造成该货币汇率下浮的事实;反之,当人们预计某种货币趋于坚挺时,又会大量买进该种货币,使其汇率上扬。由于公众预期具有投机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加剧了汇率短期波动的振荡。
  九、政治与突发因素
  由于资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发性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战争、经济制裁和自然灾害等。另外,西方国家大选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政治与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及临时性,使市场难以预测,故容易对市场构成冲击波,一旦市场对消息作出反应并将其消化后,原有消息的影响力就大为削弱。
  总之,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这些因素同时起作用,有时个别因素起作用,有时甚至起互相抵消的作用,有时这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另一因素起次要作用。但是从一段长时间来观察,汇率变化的规律是受国际收支的状况和通货膨胀所制约,因而是决定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利率因素和汇率政策只能起从属作用,即助长或削弱基本因素所起的作用。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各国的货币政策中,将汇率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已成为政策目标之一。通常,中央银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即存款准备金政策、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投机活动只是在其它因素所决定的汇价基本趋势基础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简述3答案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讲,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简述4答案

  世界银行(World Bank)与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ational Finane Corporation,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五部分共同组成了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nk Group)。

国际金融相关问题

6. 国际贷款业务有哪些主要风险?银行和金融管理当局怎样设法减少这些风险

有以下风险:1。信用风险,指国际贷款中交易方的违约,不讲诚信,不偿还贷款或逾期。2。市场风险,指国际贷款业务中涉及外汇的汇率风险。3。操作风险,指交易中不懂跨国贷款业务流程或对方的法律知识而使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4。国家风险,指由于贷款国的政治、政策、经济发生变化而使借款人的还款受其影响。如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而使该国对外贷款完全不能或不能按时偿还而发生的风险。还有一国发生战乱、政权更迭等情况也会导致国家风险。避免贷款风险,减少信贷资金损失,提高银行经济效益,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为使这项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以笔者拙见,应强化三个机制。一、强化信贷管理机制,是减少贷款风险的先决条件。主要强化四个制度:(一)强化贷款审批制度,认真推行以调查、审批、检查“三权”分离的办法,对大额贷款,要集体审批。为防止失误,应坚决杜绝自批自贷、人情贷款、行政干预贷款等不正常现象。(二)强化贷款跟踪检查制度。对单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应对企业资金运行的整个周期,资金所经过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其好处:一是保证企业资金能够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二是对资金使用能落到实处,即使资金在哪个环节受阻,也容易发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减少资金损失;(三)强化企业资金营运定期报告、检查制度。一是要求企业按月准时报送企业经营状况报表及分析报告,对不按时报送,或报送报表数字失真、弄虚作假的,经查出,应采取信贷制裁;二是信贷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每年至少两次,并定为制度,检查落实,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四)强化信贷“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贷款政策、条件、对象、结果。

7. 国际贷款业务有哪些主要风险?银行和金融管理当局怎样设法减少这些风险

有以下风险:1。信用风险,指国际贷款中交易方的违约,不讲诚信,不偿还贷款或逾期。2。市场风险,指国际贷款业务中涉及外汇的汇率风险。3。操作风险,指交易中不懂跨国贷款业务流程或对方的法律知识而使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4。国家风险,指由于贷款国的政治、政策、经济发生变化而使借款人的还款受其影响。如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而使该国对外贷款完全不能或不能按时偿还而发生的风险。还有一国发生战乱、政权更迭等情况也会导致国家风险。避免贷款风险,减少信贷资金损失,提高银行经济效益,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为使这项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以笔者拙见,应强化三个机制。一、强化信贷管理机制,是减少贷款风险的先决条件。主要强化四个制度:(一)强化贷款审批制度,认真推行以调查、审批、检查“三权”分离的办法,对大额贷款,要集体审批。为防止失误,应坚决杜绝自批自贷、人情贷款、行政干预贷款等不正常现象。(二)强化贷款跟踪检查制度。对单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应对企业资金运行的整个周期,资金所经过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其好处:一是保证企业资金能够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二是对资金使用能落到实处,即使资金在哪个环节受阻,也容易发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减少资金损失;(三)强化企业资金营运定期报告、检查制度。一是要求企业按月准时报送企业经营状况报表及分析报告,对不按时报送,或报送报表数字失真、弄虚作假的,经查出,应采取信贷制裁;二是信贷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每年至少两次,并定为制度,检查落实,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四)强化信贷“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贷款政策、条件、对象、结果。

国际贷款业务有哪些主要风险?银行和金融管理当局怎样设法减少这些风险

8. 国际金融的相关问题

(1)A在固定利率下和浮动利率下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11.4%-10%=1.4%,(LIBOR+1%)-(LIBOR+0.3%)=0.7%,所以A在固定利率下有比较优势,而B在浮动利率下有比较优势。因此,A应该用固定利率借款,B应该用浮动利率借款。
(2) A节约成本:(LIBOR+0.3%)-LIBRO=0.3%,  100*0.3%=3万美元/年
          B节约成本:(11.4%-10%)-(LIBOR+1%-LIBRO)=0.4%   100*0.4%=4万美元/年